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分析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武器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评价、专业课程总体评价、创新意识培养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对武器类专业课程体系在学生培养中作用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当前武器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武器类专业 研究生 课程体系建设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4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项目编号:JGZZ14_01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244-02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现代化战争和军事斗争的新形势对武器装备的性能和研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和部队使用部门承担着更为繁重的国防科研、生产和装备保障任务,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亦愈加迫切。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武器类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课程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学生对于所选课程的感受,所学课程是否对后续的课题研究有所帮助,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知识面宽广等展开调查,分析调查数据,研究当前课程体系设置所存在的问题,为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方向,为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型高素质武器类专业人才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武器类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机械工程学院武器类专业研究生培养分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包括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和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其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必修环节以及建议加修课程等几部分。要求学生学习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4学分,必修不少于2学分全英语专业课。对于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可供选择的专业基础课程共10门29学分,其中,1门3学分的全英文教学课程;可供选择的专业选修课程共14门28学分,其中,1门2学分的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议加修课程3门6学分。
对于兵器科学与技术学兵器类专业方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主要为兵器工程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学习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4学分,必修不少于2学分全英语专业课。可供选择的基础理论课程共7门16学分,其中,1门3学分的全英文教学课程;可供选择的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共8门18学分,可供选择的工程技术实践课程共3门5学分;可供选择的专业选修课程共23门46学分,其中,1门2学分的全英文教学课程;可供选择的专业基础课程共19门47学分,其中,4门12学分的全英文教学课程;可供选择的专业选修课程共32门64学分,其中,2门4学分的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议加修课程13门31.5学分。在满足必修和选修课程学分数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按自己学习兴趣选修或旁听其他院系专业的有关课程。
由以上课程体系设置情况来看,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是按模块来设置,有一定的规范性的同时,还存在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灵活性,能满足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也能在专业知识的宽度上得到兼顾。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体现学科特色,注重多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突出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二、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调查
(一)课程设置总体评价
为了解武器类专业学生对课程体系设置的评价,从专业覆盖面、基础理论构建、跟现实的紧密度等3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72%的学生对于对当前研究生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基本满意,15%的学生非常满意,仅13%的学生不满意。研究生课程的学习除基础理论知识外,专业课程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覆盖本专业必备知识、形成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对研究兴趣的培养、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等5个方面。通过调查,学生对专业课设置的覆盖本专业必须知识、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兴趣培养的满意度明显偏高,均达到了60%以上,但是在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培养这2方面则相对偏低。由此可见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对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完全融入课程的安排中,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这从课程学分设置上也可以看出,实践能力培养学分数只有2学分左右,大部分课程没有相应的实验项目。
(二)对专业课程总体评价
对于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学术型研究生,掌握学科前沿,密切了解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对其今后的课题研究及科研兴趣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由路径。本文从前沿性、系统性和应用性三个指标上对当前武器类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的调查,结果学生对课程前沿性和应用性的满意度和认同感较低于系统性。认为课程设置中前沿性和应用性很强和较强的同学,仅占总调查人数的45%。其中对前沿性知识在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仅28%的同学认为很多和多,55%认为一般,而认为少和很少的占17%。
(三)课程体系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于研究生来说,创新是其研究工作的重要指标,但要创新,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针对自身素质和创新,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主要在创新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3方面急需提高。实际上这3点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能发现问题,且能找到研究问题的本质,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创新。由此我们的课程设置就必须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从问题中提炼创新点。在调查了学生对于影响创新的基本因素在自身科研中的作用,其中认为作用最大的因素中,绝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科研和社会实践、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以及创新环境与氛围。
(四)教材建设对课程体系建设的支撑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结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针对所使用教材,有67%的同学使用过来自老师科研成果的教材;85%的教材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符,有87%的同学认为所使用教材能体现当前科技发展水平,与新原理新方法很好结合。研究生教材要突出学科的研究热点,使学生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技术水平,以及本学科最新成果,有利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夠更好、更快的发挥作用。
三、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一)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偏多,实践课程偏少
公共外语和政治理论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过大,客观上挤占了专业课程的学时,影响了专业课程设置。目前我校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中,学生选修学分总32个,公共外语和政治理论课占9个学分,几乎占总修学分的1/3。但学生的外语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突出表现为研究生的外语听说能力以及专业外语的写作水平难以满足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为此,应加强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的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提高全英文教学课程学分数。在我校研究生课程体系中,有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实验项目很少,有许多甚至没有,这削弱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后面学生课题的研究。因而需要大力提高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势在必行。
(二)重视本学科课程,忽视跨学科课程
当前,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是政治理论基础及外语、基础理论知识必修课程、专业基础知识必修及选修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等模块,各模块规定了相应的必选条件,但对跨学科课程选修缺乏详尽的规定和要求,使这些课程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觉得需要学习或加大跨学科课程的选修,但也有66%的学生认为当前跨学科课程对自己的作用效果一般或没什么效果。因而,我们必须加大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力度,加强大纲建设,从科学研究及创新发展等方面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跨学科课程的学习。
(三)研究生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缺乏层次性
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甚至专业课程,存在着与本科生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在横向层面上作平面式的扩展上,没有凸显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调查显示,只有45%的同学认为硕士课程与本科课程相比,在内容深度上的差距较大,且只有27%的同学认为硕士研究生课程较难或很难。基于以上一些问题,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增加任选课程比重,课程设置多样化。课程体系可分为两个层面:“专业层面”和“个体层面”,研究生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层次化的课程体系。
(四)部分课程内容较为滞后、前沿性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仅46%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的前沿性很强或较强,也就是说还有部分研究生专业课程内容跟不上科学技术和时代的发展,课程内容未更新,过于陈旧。且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多年来使用同一本教案,未吸取该专业课程的新知识、新的发展动态。部分课程内容反映不出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很少能尽快反映到课程内容中。
专业课程授课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主力军,而且是科研的主力军,特别是武器类专业方向,教师作为科研人员,引领着理论和科技的发展,因而首先要充分利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把科研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新原理、新结构、新方法融合到教学工作中。
参考文献:
[1]汪霞,卞清,孙俊华.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0).
[2]项军华,韩大鹏,张峰,等.面向新型军队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
作者简介:
黄学功(1970-),男,安徽望江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机电系统智能化研究。
【关键词】武器类专业 研究生 课程体系建设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4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项目编号:JGZZ14_01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244-02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现代化战争和军事斗争的新形势对武器装备的性能和研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和部队使用部门承担着更为繁重的国防科研、生产和装备保障任务,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亦愈加迫切。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武器类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课程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学生对于所选课程的感受,所学课程是否对后续的课题研究有所帮助,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知识面宽广等展开调查,分析调查数据,研究当前课程体系设置所存在的问题,为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方向,为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型高素质武器类专业人才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武器类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机械工程学院武器类专业研究生培养分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包括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和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其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必修环节以及建议加修课程等几部分。要求学生学习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4学分,必修不少于2学分全英语专业课。对于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可供选择的专业基础课程共10门29学分,其中,1门3学分的全英文教学课程;可供选择的专业选修课程共14门28学分,其中,1门2学分的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议加修课程3门6学分。
对于兵器科学与技术学兵器类专业方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主要为兵器工程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学习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4学分,必修不少于2学分全英语专业课。可供选择的基础理论课程共7门16学分,其中,1门3学分的全英文教学课程;可供选择的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共8门18学分,可供选择的工程技术实践课程共3门5学分;可供选择的专业选修课程共23门46学分,其中,1门2学分的全英文教学课程;可供选择的专业基础课程共19门47学分,其中,4门12学分的全英文教学课程;可供选择的专业选修课程共32门64学分,其中,2门4学分的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议加修课程13门31.5学分。在满足必修和选修课程学分数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按自己学习兴趣选修或旁听其他院系专业的有关课程。
由以上课程体系设置情况来看,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是按模块来设置,有一定的规范性的同时,还存在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灵活性,能满足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也能在专业知识的宽度上得到兼顾。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体现学科特色,注重多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突出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二、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调查
(一)课程设置总体评价
为了解武器类专业学生对课程体系设置的评价,从专业覆盖面、基础理论构建、跟现实的紧密度等3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72%的学生对于对当前研究生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基本满意,15%的学生非常满意,仅13%的学生不满意。研究生课程的学习除基础理论知识外,专业课程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覆盖本专业必备知识、形成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对研究兴趣的培养、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等5个方面。通过调查,学生对专业课设置的覆盖本专业必须知识、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兴趣培养的满意度明显偏高,均达到了60%以上,但是在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培养这2方面则相对偏低。由此可见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对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完全融入课程的安排中,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这从课程学分设置上也可以看出,实践能力培养学分数只有2学分左右,大部分课程没有相应的实验项目。
(二)对专业课程总体评价
对于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学术型研究生,掌握学科前沿,密切了解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对其今后的课题研究及科研兴趣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由路径。本文从前沿性、系统性和应用性三个指标上对当前武器类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的调查,结果学生对课程前沿性和应用性的满意度和认同感较低于系统性。认为课程设置中前沿性和应用性很强和较强的同学,仅占总调查人数的45%。其中对前沿性知识在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仅28%的同学认为很多和多,55%认为一般,而认为少和很少的占17%。
(三)课程体系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于研究生来说,创新是其研究工作的重要指标,但要创新,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针对自身素质和创新,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主要在创新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3方面急需提高。实际上这3点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能发现问题,且能找到研究问题的本质,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创新。由此我们的课程设置就必须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从问题中提炼创新点。在调查了学生对于影响创新的基本因素在自身科研中的作用,其中认为作用最大的因素中,绝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科研和社会实践、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以及创新环境与氛围。
(四)教材建设对课程体系建设的支撑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结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针对所使用教材,有67%的同学使用过来自老师科研成果的教材;85%的教材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符,有87%的同学认为所使用教材能体现当前科技发展水平,与新原理新方法很好结合。研究生教材要突出学科的研究热点,使学生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技术水平,以及本学科最新成果,有利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夠更好、更快的发挥作用。
三、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一)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偏多,实践课程偏少
公共外语和政治理论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过大,客观上挤占了专业课程的学时,影响了专业课程设置。目前我校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中,学生选修学分总32个,公共外语和政治理论课占9个学分,几乎占总修学分的1/3。但学生的外语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突出表现为研究生的外语听说能力以及专业外语的写作水平难以满足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为此,应加强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的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提高全英文教学课程学分数。在我校研究生课程体系中,有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实验项目很少,有许多甚至没有,这削弱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后面学生课题的研究。因而需要大力提高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势在必行。
(二)重视本学科课程,忽视跨学科课程
当前,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是政治理论基础及外语、基础理论知识必修课程、专业基础知识必修及选修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等模块,各模块规定了相应的必选条件,但对跨学科课程选修缺乏详尽的规定和要求,使这些课程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觉得需要学习或加大跨学科课程的选修,但也有66%的学生认为当前跨学科课程对自己的作用效果一般或没什么效果。因而,我们必须加大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力度,加强大纲建设,从科学研究及创新发展等方面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跨学科课程的学习。
(三)研究生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缺乏层次性
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甚至专业课程,存在着与本科生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在横向层面上作平面式的扩展上,没有凸显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调查显示,只有45%的同学认为硕士课程与本科课程相比,在内容深度上的差距较大,且只有27%的同学认为硕士研究生课程较难或很难。基于以上一些问题,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增加任选课程比重,课程设置多样化。课程体系可分为两个层面:“专业层面”和“个体层面”,研究生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层次化的课程体系。
(四)部分课程内容较为滞后、前沿性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仅46%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的前沿性很强或较强,也就是说还有部分研究生专业课程内容跟不上科学技术和时代的发展,课程内容未更新,过于陈旧。且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多年来使用同一本教案,未吸取该专业课程的新知识、新的发展动态。部分课程内容反映不出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很少能尽快反映到课程内容中。
专业课程授课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主力军,而且是科研的主力军,特别是武器类专业方向,教师作为科研人员,引领着理论和科技的发展,因而首先要充分利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把科研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新原理、新结构、新方法融合到教学工作中。
参考文献:
[1]汪霞,卞清,孙俊华.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0).
[2]项军华,韩大鹏,张峰,等.面向新型军队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
作者简介:
黄学功(1970-),男,安徽望江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机电系统智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