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十年来,中资企业在非洲自然资源采掘业的投资规模不断增长,他们的开采活动对非洲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不少舆论关注和批评。
采掘资源引起争议的例子在历史和现在都屡见不鲜。虽然在非中资企业的环境问题在规模和程度上并不比西方企业更糟糕。但由于世界范围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相对西方企业,中资企业开采活动引发了更多的环保批评。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新兴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比起以前的先发国家,需要使用更多的资源。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生活生产高度机械化,需要巨大的能源支持。另一方面,新兴国家的发展不再仅是国内自身发展,而必然与全球市场和国际分工紧密相连。无论是中国、印度还是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都依靠向其他国家地区出口大量商品。但要为整个世界提供产品,则自然不能仅依赖一国一地区有限的自然资源,而需要从各国进口资源加以整合处理,再出口到其他地区。由于中国目前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担任了制造业的龙头,也就相应需要大量增加从世界各地获取的资源数量。这既造成了中国四处“掠夺”资源的印象,又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采掘资源时遇上环境雷区。
开采自然资源往往无法避免对原始环境造成显著改变。不过,对这一类环境问题需要分两方面来看,其中既有全球工业化所引发的代价,又有个别企业不守规则而造成的额外伤害。
在当前全球市场紧密相连的背景下,对环境长期和深远的改变绝不仅是个别人或企业的责任。正是为了满足迎合各种消费的需要,资源采掘和生产制造企业才会开足马力。
除了技术驱动下的消费主义,应该看到,对环境造成改变和破坏的根本责任不在于个别人或企业,而在于整个体系。在当今高度分工合作的全球体系中,从资源到产品有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消费与生产环节相隔甚远。因此,许多远离生产第一线的人看不到他们貌似平常的消费对世界环境造成多大的冲击。
全球市场经过数百年发展而形成当前的分工合作机制,最脏最累、产业链最低端的工作集中在某些地区或某些企业,从而使拥有技术、金融等无形资源的先发国家得以消费享受大量物质产品而无需付出明显环境代价。这本身也是由市场规律和工业发展阶段所决定,无可厚非。可如果无视全球生产体系的关联性,一味指责或禁止他人开采,忘却自己的责任,则既是无知的表现,也不会对资源产出地的发展有实际作用。
因为资源产出地往往是贫穷落后地区,在尚未建立工业基础时,资源开采和输出是融入现代生产体系的一条捷径。虽然这意味着改变原始生态环境,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停滞拖延对已经落后的社会并非益事。随着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距持续扩大,其处境会更加困难。只要全球市场经济的机制未发生根本改变,资源开采的脚步不会也不该停顿,否则只是会造成这一全球体系中个别国家和个别企业的损失。
尽管资源采掘需要继续推进,可在开采过程中也必须尊重当地社会的意愿,遵循政府的法规制度,并考虑国际通行惯例。由于采掘业对环境的影响比较显著,所以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对相关活动都有严格系统的规定,这也使得许多非洲国家的环保标准要高于中国。
在这一点上,有的中国企业不太重视,没有充分了解当地风俗和规章,或未认真遵照法规作业,有些企业甚至利用当地政府管理的漏洞,通过贿赂来规避环保要求,从而对环境产生了当地社会不可接受的影响,导致冲突。因此,采掘企业要避免环保问题,关键在于要对相关的法令规章仔细了解,认真执行。
当然,各方对待环保的态度有时不一致,对环境评估的角度也各异,中国企业和个人一定要注意与相关各方充分交流。发展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归根结底不是要保持一个所谓不变的环境,而是在环境变化中如何使每个群体都能接受,使整个工业体系得以可持续地成长。
(作者为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采掘资源引起争议的例子在历史和现在都屡见不鲜。虽然在非中资企业的环境问题在规模和程度上并不比西方企业更糟糕。但由于世界范围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相对西方企业,中资企业开采活动引发了更多的环保批评。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新兴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比起以前的先发国家,需要使用更多的资源。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生活生产高度机械化,需要巨大的能源支持。另一方面,新兴国家的发展不再仅是国内自身发展,而必然与全球市场和国际分工紧密相连。无论是中国、印度还是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都依靠向其他国家地区出口大量商品。但要为整个世界提供产品,则自然不能仅依赖一国一地区有限的自然资源,而需要从各国进口资源加以整合处理,再出口到其他地区。由于中国目前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担任了制造业的龙头,也就相应需要大量增加从世界各地获取的资源数量。这既造成了中国四处“掠夺”资源的印象,又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采掘资源时遇上环境雷区。
开采自然资源往往无法避免对原始环境造成显著改变。不过,对这一类环境问题需要分两方面来看,其中既有全球工业化所引发的代价,又有个别企业不守规则而造成的额外伤害。
在当前全球市场紧密相连的背景下,对环境长期和深远的改变绝不仅是个别人或企业的责任。正是为了满足迎合各种消费的需要,资源采掘和生产制造企业才会开足马力。
除了技术驱动下的消费主义,应该看到,对环境造成改变和破坏的根本责任不在于个别人或企业,而在于整个体系。在当今高度分工合作的全球体系中,从资源到产品有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消费与生产环节相隔甚远。因此,许多远离生产第一线的人看不到他们貌似平常的消费对世界环境造成多大的冲击。
全球市场经过数百年发展而形成当前的分工合作机制,最脏最累、产业链最低端的工作集中在某些地区或某些企业,从而使拥有技术、金融等无形资源的先发国家得以消费享受大量物质产品而无需付出明显环境代价。这本身也是由市场规律和工业发展阶段所决定,无可厚非。可如果无视全球生产体系的关联性,一味指责或禁止他人开采,忘却自己的责任,则既是无知的表现,也不会对资源产出地的发展有实际作用。
因为资源产出地往往是贫穷落后地区,在尚未建立工业基础时,资源开采和输出是融入现代生产体系的一条捷径。虽然这意味着改变原始生态环境,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停滞拖延对已经落后的社会并非益事。随着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距持续扩大,其处境会更加困难。只要全球市场经济的机制未发生根本改变,资源开采的脚步不会也不该停顿,否则只是会造成这一全球体系中个别国家和个别企业的损失。
尽管资源采掘需要继续推进,可在开采过程中也必须尊重当地社会的意愿,遵循政府的法规制度,并考虑国际通行惯例。由于采掘业对环境的影响比较显著,所以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对相关活动都有严格系统的规定,这也使得许多非洲国家的环保标准要高于中国。
在这一点上,有的中国企业不太重视,没有充分了解当地风俗和规章,或未认真遵照法规作业,有些企业甚至利用当地政府管理的漏洞,通过贿赂来规避环保要求,从而对环境产生了当地社会不可接受的影响,导致冲突。因此,采掘企业要避免环保问题,关键在于要对相关的法令规章仔细了解,认真执行。
当然,各方对待环保的态度有时不一致,对环境评估的角度也各异,中国企业和个人一定要注意与相关各方充分交流。发展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归根结底不是要保持一个所谓不变的环境,而是在环境变化中如何使每个群体都能接受,使整个工业体系得以可持续地成长。
(作者为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