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谎的人
■ 文/本刊记者 马 帅
歌手林宥嘉的歌曲《说谎》MV里有一句歌词:“说谎的人,要吞一千根银针。”这句话貌似是从日文里翻译过来的,在日本的恐怖片里常常出现,就连日本新生代导演萨布最近指导的《白兔糖》里,松山研一扮演的大吉叔叔也对小萝莉说过这句话。
《白兔糖》有点像当年的《菊次郎的夏天》,27岁的上班族大吉赶回家乡参加外公的葬礼,意外见到了外公的私生女凛。凛无法得到鹿贺家族的认可,却引起了大吉的关注与同情。最终,大吉将这个年仅6岁、尚在尿床的小阿姨带回东京独自抚养。
这个阿姨自然不是小龙女。在漫画原作里,尽管小萝莉出场的身份是私生女,但她的真实身份,是老人收养的女儿。不过,导演还是撒了个大谎,没将这一层关系说清楚,因此,在效果的表现上不免差了一截。
而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无疑也是一部有关谎言的电影。它有关谎言与真相,道德与信仰,以及两个平凡的家庭。伊朗电影的“苦难美学”在这部电影里可见一斑,即便在白描伊朗普通小市民的生活现状时,也不忘弄出一点政治气息。
而沃尔夫冈·贝克的电影《再见列宁》则无疑透露着德国本土电影人对制度和人性的思考;尼古拉斯凯奇的《火柴人》则把谎言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黑色幽默,这个幽默在于,既被骗钱又被骗情,却看不到被骗后通常会有的咬牙切齿与痛不欲生的悲伤。俨然是中国古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美国版。“火柴人”,美国俚语,意为那种让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钱的骗徒。
回到本文开头。林宥嘉那部几十分钟长的音乐录影带还有一个名字,叫《针尖上的天使》,这源于西方宗教里的一个说法,宣讲者说,因为神的力量无所不在,所以天使在游荡,哪怕一口针掉下来也会砸到天使,甚至哪怕有成千上万个天使,也能站在一根针尖之上。
其实,这个世界上无处不在的,还有谎言。
相比起来,可能多人还是容易接受《听说》这样的小清新爱情谎言,毕竟它是轻松的,也充满了善意。毕竟,充满谎言的电影,大家都爱看。
《再见列宁》
简介:克里斯蒂娜心脏病突发晕倒过去,不省人事了好一段时间。当她醒来,她熟悉的国家已经改变——柏林墙推倒,民主德国随之瓦解。医生说,克里斯蒂娜不能再受刺激了。于是儿子想方设法营造一个过往的世界给母亲。母亲因此得以活在过去的世界里:包括邻居的衣饰,电视的新闻,换成苏联食品的罐头。
《火柴人》
简介:罗伊是一个手段高超的职业骗子,他有一个大胆且贪心的伙伴法兰克,他们一起搭档了很多年,几乎没有失过手。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罗伊找到了他失散多年的女儿安吉拉。女儿的出现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慢慢感到了做父亲的乐趣。他还决定将一身的本领都传给女儿。很快,一庄“大买卖”来了……
《白兔糖》
简介:27岁的上班族河地大吉赶回家乡参加外公的葬礼,意外见到了外公的私生女,她自然无法得到鹿贺家族的认可,却引起了大吉的关注与同情。最终,大吉将这个年仅6岁、尚在尿床的小阿姨带回东京独自抚养。他们既是奇怪的父女,又是年龄倒错的阿姨和姨甥,平淡的生活充满幸福……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简介:纳德与西敏是一对夫妻。西敏希望一家三口移居国外,但是纳德坚决反对,原因是纳德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需要照顾。两人为此对簿公堂,准备离婚,但是法院驳回了她的请求。几个回合下来,真相却出人意料……
蓝眼睛里的中国小城
■ 文/边 麓
这个江城说的是那个以乌江榨菜而闻名全国的小城市,重庆涪陵。
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是否能在不同的文化之中相融,这其实是人类各民族开始交流之时就有无数人探讨的课题。
1996年至1998年间,一个名叫彼得·海斯勒的美国人,来到了中国重庆附近、长江边上的小城涪陵,在那儿的涪陵师专,做了一名外教,他还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字叫何伟。不久,他写了一本书叫《江城》来纪念这段日子,随后他还写了《甲骨文》和《寻路中国》,构成了他的纪实中国三部曲。
记性好的人大概还记得这个作者的上一本书《寻路中国》,也大概还会有人喜欢他文笔的冷静和幽默。当他用四川话修理人的时候,他自称“洋鬼子”,他说:“我相信,我不仅仅要教授文学课,还应该培养起对彼此的尊重和理解,我们之间能够坦城地交流看法。”
对于作家彼得·海斯勒来说,他的《江城》里有着数位勾勒得丰富多彩的人物,如会与他父亲用拉丁语吟咏《圣经》的李神甫,如最幸福的涪陵人张小龙,如“小姐”李佳丽和她的那些姊妹,纠缠不清的欧小姐,“学生食家”的老板黄小强和他的一家子,绩优生琳达等等;也有着描写细腻的情文并茂的山水小品,他真心热爱和咏颂着世界上著名的扬子江和乌江两岸峻峭山光水色;更多是他细腻的观察和体验。
不过如果只说生动、有镜头感的话,游记或地方印象之类作品到处都是,很多作品也未见得做不到。何伟的长处在于,在生动的镜头感之上,他始终在近距离地沟通和有距离地观察之间保持着平衡。
值得玩味的是,在写这本书以前彼得·海斯勒自认并没有带着理想主义来完成他在中国的工作,他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经历用以谋生的,而作为中国教师的何伟身在涪陵这样的中国西南人口最多省份四川省的偏远地区教书,则是为了了解中国以便找到驻华记者的工作。
何伟深深地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一个不速之客,一个闯入者,自己不过是这个小城中屈指可数的“洋鬼子”,文化的鸿沟注定了自己是不能轻易地作价值判断和道德批判。但他的见解与判断鞭辟入里。
例如他准确地认识到中国人在公共事务上缺乏必要的热情,没有很强的社区感,但是,他们能够在自己的亲戚、邻居与朋友之间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亲密关系网。
何伟只是一个引子,更像是一个发问的孩子。
《江城》
作者:【美】 彼得·海斯勒
译者:李雪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页数:446
定价:36.00元
独抒己见
作者:【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唐建清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页数:324
定价:29.00元
战后东北接收交涉纪实
作者:【日】伊原泽周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1
页数:230
定价:36.00元
■ 文/本刊记者 马 帅
歌手林宥嘉的歌曲《说谎》MV里有一句歌词:“说谎的人,要吞一千根银针。”这句话貌似是从日文里翻译过来的,在日本的恐怖片里常常出现,就连日本新生代导演萨布最近指导的《白兔糖》里,松山研一扮演的大吉叔叔也对小萝莉说过这句话。
《白兔糖》有点像当年的《菊次郎的夏天》,27岁的上班族大吉赶回家乡参加外公的葬礼,意外见到了外公的私生女凛。凛无法得到鹿贺家族的认可,却引起了大吉的关注与同情。最终,大吉将这个年仅6岁、尚在尿床的小阿姨带回东京独自抚养。
这个阿姨自然不是小龙女。在漫画原作里,尽管小萝莉出场的身份是私生女,但她的真实身份,是老人收养的女儿。不过,导演还是撒了个大谎,没将这一层关系说清楚,因此,在效果的表现上不免差了一截。
而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无疑也是一部有关谎言的电影。它有关谎言与真相,道德与信仰,以及两个平凡的家庭。伊朗电影的“苦难美学”在这部电影里可见一斑,即便在白描伊朗普通小市民的生活现状时,也不忘弄出一点政治气息。
而沃尔夫冈·贝克的电影《再见列宁》则无疑透露着德国本土电影人对制度和人性的思考;尼古拉斯凯奇的《火柴人》则把谎言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黑色幽默,这个幽默在于,既被骗钱又被骗情,却看不到被骗后通常会有的咬牙切齿与痛不欲生的悲伤。俨然是中国古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美国版。“火柴人”,美国俚语,意为那种让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钱的骗徒。
回到本文开头。林宥嘉那部几十分钟长的音乐录影带还有一个名字,叫《针尖上的天使》,这源于西方宗教里的一个说法,宣讲者说,因为神的力量无所不在,所以天使在游荡,哪怕一口针掉下来也会砸到天使,甚至哪怕有成千上万个天使,也能站在一根针尖之上。
其实,这个世界上无处不在的,还有谎言。
相比起来,可能多人还是容易接受《听说》这样的小清新爱情谎言,毕竟它是轻松的,也充满了善意。毕竟,充满谎言的电影,大家都爱看。
《再见列宁》
简介:克里斯蒂娜心脏病突发晕倒过去,不省人事了好一段时间。当她醒来,她熟悉的国家已经改变——柏林墙推倒,民主德国随之瓦解。医生说,克里斯蒂娜不能再受刺激了。于是儿子想方设法营造一个过往的世界给母亲。母亲因此得以活在过去的世界里:包括邻居的衣饰,电视的新闻,换成苏联食品的罐头。
《火柴人》
简介:罗伊是一个手段高超的职业骗子,他有一个大胆且贪心的伙伴法兰克,他们一起搭档了很多年,几乎没有失过手。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罗伊找到了他失散多年的女儿安吉拉。女儿的出现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慢慢感到了做父亲的乐趣。他还决定将一身的本领都传给女儿。很快,一庄“大买卖”来了……
《白兔糖》
简介:27岁的上班族河地大吉赶回家乡参加外公的葬礼,意外见到了外公的私生女,她自然无法得到鹿贺家族的认可,却引起了大吉的关注与同情。最终,大吉将这个年仅6岁、尚在尿床的小阿姨带回东京独自抚养。他们既是奇怪的父女,又是年龄倒错的阿姨和姨甥,平淡的生活充满幸福……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简介:纳德与西敏是一对夫妻。西敏希望一家三口移居国外,但是纳德坚决反对,原因是纳德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需要照顾。两人为此对簿公堂,准备离婚,但是法院驳回了她的请求。几个回合下来,真相却出人意料……
蓝眼睛里的中国小城
■ 文/边 麓
这个江城说的是那个以乌江榨菜而闻名全国的小城市,重庆涪陵。
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是否能在不同的文化之中相融,这其实是人类各民族开始交流之时就有无数人探讨的课题。
1996年至1998年间,一个名叫彼得·海斯勒的美国人,来到了中国重庆附近、长江边上的小城涪陵,在那儿的涪陵师专,做了一名外教,他还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字叫何伟。不久,他写了一本书叫《江城》来纪念这段日子,随后他还写了《甲骨文》和《寻路中国》,构成了他的纪实中国三部曲。
记性好的人大概还记得这个作者的上一本书《寻路中国》,也大概还会有人喜欢他文笔的冷静和幽默。当他用四川话修理人的时候,他自称“洋鬼子”,他说:“我相信,我不仅仅要教授文学课,还应该培养起对彼此的尊重和理解,我们之间能够坦城地交流看法。”
对于作家彼得·海斯勒来说,他的《江城》里有着数位勾勒得丰富多彩的人物,如会与他父亲用拉丁语吟咏《圣经》的李神甫,如最幸福的涪陵人张小龙,如“小姐”李佳丽和她的那些姊妹,纠缠不清的欧小姐,“学生食家”的老板黄小强和他的一家子,绩优生琳达等等;也有着描写细腻的情文并茂的山水小品,他真心热爱和咏颂着世界上著名的扬子江和乌江两岸峻峭山光水色;更多是他细腻的观察和体验。
不过如果只说生动、有镜头感的话,游记或地方印象之类作品到处都是,很多作品也未见得做不到。何伟的长处在于,在生动的镜头感之上,他始终在近距离地沟通和有距离地观察之间保持着平衡。
值得玩味的是,在写这本书以前彼得·海斯勒自认并没有带着理想主义来完成他在中国的工作,他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经历用以谋生的,而作为中国教师的何伟身在涪陵这样的中国西南人口最多省份四川省的偏远地区教书,则是为了了解中国以便找到驻华记者的工作。
何伟深深地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一个不速之客,一个闯入者,自己不过是这个小城中屈指可数的“洋鬼子”,文化的鸿沟注定了自己是不能轻易地作价值判断和道德批判。但他的见解与判断鞭辟入里。
例如他准确地认识到中国人在公共事务上缺乏必要的热情,没有很强的社区感,但是,他们能够在自己的亲戚、邻居与朋友之间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亲密关系网。
何伟只是一个引子,更像是一个发问的孩子。
《江城》
作者:【美】 彼得·海斯勒
译者:李雪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页数:446
定价:36.00元
独抒己见
作者:【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唐建清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页数:324
定价:29.00元
战后东北接收交涉纪实
作者:【日】伊原泽周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1
页数:230
定价:3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