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制造投契合拍的感觉和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两个方面探讨创建谈话和谐气氛的方法,在教师对学生实行谈话教育前,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实行有效的沟通,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教育;和谐;沟通
在学校,谈话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但我们在办公室,常可听见、看见这样的一些现象;老师语重心长,一脸的焦急样,但听的学生无动于衷,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似乎讲的东西与他没有关系,甚至有些学生对着老师大喊大叫。而我们的老师就概叹:“我口水都讲干了,他就是不听不改”。这也就是说,这样的谈话没有什么效果。
谈话是师生之间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既然是这样,首先要有互相信任的和谐的谈话气氛,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的沟通才能达到效果。而我们有些老师对学生做工作就是没有首先创造这样的谈话环境。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因为学生犯了错误才找他们谈话教育,这时,学生的情绪可能非常激动,或者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他们可能会沉默不语,这时候,如果直接进行教育性的谈话,学生不仅不会接受,而且会产生抗拒的情绪,谈话可能不能顺利进行。
如何架建起这沟通的桥梁呢?
1制造投契合拍的感觉
投契合拍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和谐气氛,它是有效沟通的良好关系的先决条件。
和谐气氛给沟通的人一份安心的感觉,事实上就是信赖的表现,人是群体的动物,群体的好处是安全,重要的是确定是否同类,而投契合拍则是同一类的表现。那怎样来制造投契合拍的感觉呢?
1.1声调的配合.声调的配合,会使对方感觉你接受了他,因此使关系更易建立,沟通更有效果。
声调的配合,最能做到情绪上的共鸣,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绪,在音调高低、音量大小、速度快慢及说话语气等与学生配合。例如:当一个学生感觉受了委屈,十分的不开心,如果这时候老师是用兴高采烈的语调和他说话,他会觉得老师根本不顾及他的感受,不了解他,他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反之,如果老师把声调调慢、调低并把声音放低,学生会感受到老师已经进入他的世界,他会尝试与老师分享他的情绪感受了。
1.2身体语言的配合.身体语言的配合,亦能令对方感到你接受他,而且有和谐的感觉。
例如,你放下手头的任何工作,专心致志的和他说话,你的眼睛望着他,谈话之余,还有眼神之间的交流,这时,学生可以从中充分的体会你和他说话的诚意,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但我们有些老师谈话时通常采取的方式是老师坐着,学生站着,甚至少数老师还命令学生蹲着,这样的做法只会令学生产生一种不公平的感觉,谈话一开始就不公平,那他还会好好的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吗?
1.3尊重别人.我们在和学生谈话的时候,常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生的错误,用“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这是错的……”“不应该这样吧?!”“你怎会……”之类的否定、质疑、反对性质的话,这样,老师一开始就把自己摆在了学生的对立面,成为了学生的“"敌人”,学生又怎会接受敌人的意见呢?
在这里,当然不是要老师接受、认同或支持学生错误的行为想法,我想说的是,任何人的想法或行为(不论对或错)对于他自己来说背后必有其正面的动机,只是有些时候,他选择了错误的行为,因此得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样,我们就可以先帮助他找到他的正面动机,并对这正面动机给予肯定和接受,然后再和他一起分析他现在的行为能否满足动机的需要和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样,学生会感到被接受、被尊重,跟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那行为没有效果而引导他去改变行为,他也会愿意接受引导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系统,而且都不愿意别人轻易的冒犯自己的信念系统。所以,若果我们在与别人沟通时,能够尊重对方的信念系统,沟通的效果会来得更快更好。
1.4谈话前做一些准备工作.如果我们已经确定要找某个学生谈话,我们还可以在谈话前做些工作,特别是一些对老师的戒备心较强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先做这些准备工作,为谈话制造和谐气氛。
我们可以利用上课或课后时间和他们一起活动,在恰当的时机适当的进行一些身体的接触,比如拍拍肩膀、握握手等;在活动的过程中更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断鼓励和肯定,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不论在行为上、心理上都接受老师,这不但为谈话制造和谐气氛,也为谈话积累了素材。
2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
一个人受到情绪的困扰时,就像让情绪把自己完全包围着,道理和劝言是听不进去的,这时,如果我们要让学生说出事情的始末或进行批评教育,肯定没有效果,甚至事情会更加糟糕,也就是说,我们在谈话前要先把学生的情绪处理好。
2.1让学生合理宣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也不会用大道理来开脱自己,要他们能很快调整心态,最直接简单的方法就是将情绪发泄出来。宣泄的方法有许多,例如: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倾诉,快速的跑几圈,打打球,大声的叫几下,痛快的哭一场等等,把自己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情绪体验宣泄出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减轻或消除紧张的情绪,易使学生恢复平静的心情。
2.2转换环境.我有一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在一次的谈话中,无论老师什么讲,她都不吭声、表情木然,几个老师都相继的败下阵来,拿她没办法。我观察了一会,把她带到了学校附近的一个公园,我并没有直接就进行教育性的谈话,而是和她一道欣赏公园美丽的景色,慢慢的,她的脸上的表情丰富起来了,话语也多了,我们非常自然地谈了起来。
让学生离开让他感到紧张、压抑的环境,或者暂时离开生气源和生气现场,也有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情绪。办公室、教室等地方不是理想的谈话场所,因为这些地方人较多、吵杂、会使人精神不集中,变得烦躁;办公室太严肃,学生会感到紧张,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如果我们的谈话感到没有进展,就该转换一下环境,到一些比较清静、视野开阔的地方,这些地方有助于学生放松精神,减轻戒备心理。
2.3注意力转移.当学生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我们不能立刻处理这件事情,因为这可能令该生的情绪更加爆发,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认为,人在发生强烈情绪反应时,头脑中往往有一个较强是兴奋灶,此时如果另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的兴奋灶,便可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兴奋灶。迅速带他离开现场,叫他去干别的事情,散散步,打打球,和他聊聊别的事情等,让学生把思想感情转移到其他活动上,使学生有冷静地分析和考虑问题的足够时间和机会,使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然后才能开始谈话。
2.4接受学生的情绪.当学生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就要接受学生的情绪状态,并且不挑战、质疑、否定、批评或忽视了他。
“看到你这样悲伤,事情一定很重要的了,可以告诉我吗?”
“我感受到你十分愤怒,可以与我分享是什么原因吗?”
“你脸上的表情告诉我,这件事情对你的打击一定很大了,把你的感受说出来,让我们谈谈,好吗?”
这些肯定情绪的话语,都会令到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支持超越老师对事情本身,感到老师接受他、明白他、认同这件事情对他的重要程度,他就会渴望和老师交流,说出内心的感受,学生越多说出内心的感受,便越能与自己的感觉重新连接,因而认识和消解自己的情绪,这时,便可以引导学生说出事情的内容和对事情的看法了。
若想使一个人作出改变,必须先建立良好的关系,良好关系的基础是有效沟通,而有效沟通则建立在和谐气氛的基础上。我们要不断的尝试、总结,使教育教学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中莹.重塑心灵.香港:知识出版社,2002
【关键词】教育;和谐;沟通
在学校,谈话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但我们在办公室,常可听见、看见这样的一些现象;老师语重心长,一脸的焦急样,但听的学生无动于衷,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似乎讲的东西与他没有关系,甚至有些学生对着老师大喊大叫。而我们的老师就概叹:“我口水都讲干了,他就是不听不改”。这也就是说,这样的谈话没有什么效果。
谈话是师生之间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既然是这样,首先要有互相信任的和谐的谈话气氛,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的沟通才能达到效果。而我们有些老师对学生做工作就是没有首先创造这样的谈话环境。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因为学生犯了错误才找他们谈话教育,这时,学生的情绪可能非常激动,或者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他们可能会沉默不语,这时候,如果直接进行教育性的谈话,学生不仅不会接受,而且会产生抗拒的情绪,谈话可能不能顺利进行。
如何架建起这沟通的桥梁呢?
1制造投契合拍的感觉
投契合拍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和谐气氛,它是有效沟通的良好关系的先决条件。
和谐气氛给沟通的人一份安心的感觉,事实上就是信赖的表现,人是群体的动物,群体的好处是安全,重要的是确定是否同类,而投契合拍则是同一类的表现。那怎样来制造投契合拍的感觉呢?
1.1声调的配合.声调的配合,会使对方感觉你接受了他,因此使关系更易建立,沟通更有效果。
声调的配合,最能做到情绪上的共鸣,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绪,在音调高低、音量大小、速度快慢及说话语气等与学生配合。例如:当一个学生感觉受了委屈,十分的不开心,如果这时候老师是用兴高采烈的语调和他说话,他会觉得老师根本不顾及他的感受,不了解他,他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反之,如果老师把声调调慢、调低并把声音放低,学生会感受到老师已经进入他的世界,他会尝试与老师分享他的情绪感受了。
1.2身体语言的配合.身体语言的配合,亦能令对方感到你接受他,而且有和谐的感觉。
例如,你放下手头的任何工作,专心致志的和他说话,你的眼睛望着他,谈话之余,还有眼神之间的交流,这时,学生可以从中充分的体会你和他说话的诚意,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但我们有些老师谈话时通常采取的方式是老师坐着,学生站着,甚至少数老师还命令学生蹲着,这样的做法只会令学生产生一种不公平的感觉,谈话一开始就不公平,那他还会好好的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吗?
1.3尊重别人.我们在和学生谈话的时候,常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生的错误,用“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这是错的……”“不应该这样吧?!”“你怎会……”之类的否定、质疑、反对性质的话,这样,老师一开始就把自己摆在了学生的对立面,成为了学生的“"敌人”,学生又怎会接受敌人的意见呢?
在这里,当然不是要老师接受、认同或支持学生错误的行为想法,我想说的是,任何人的想法或行为(不论对或错)对于他自己来说背后必有其正面的动机,只是有些时候,他选择了错误的行为,因此得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样,我们就可以先帮助他找到他的正面动机,并对这正面动机给予肯定和接受,然后再和他一起分析他现在的行为能否满足动机的需要和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样,学生会感到被接受、被尊重,跟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那行为没有效果而引导他去改变行为,他也会愿意接受引导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系统,而且都不愿意别人轻易的冒犯自己的信念系统。所以,若果我们在与别人沟通时,能够尊重对方的信念系统,沟通的效果会来得更快更好。
1.4谈话前做一些准备工作.如果我们已经确定要找某个学生谈话,我们还可以在谈话前做些工作,特别是一些对老师的戒备心较强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先做这些准备工作,为谈话制造和谐气氛。
我们可以利用上课或课后时间和他们一起活动,在恰当的时机适当的进行一些身体的接触,比如拍拍肩膀、握握手等;在活动的过程中更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断鼓励和肯定,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不论在行为上、心理上都接受老师,这不但为谈话制造和谐气氛,也为谈话积累了素材。
2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
一个人受到情绪的困扰时,就像让情绪把自己完全包围着,道理和劝言是听不进去的,这时,如果我们要让学生说出事情的始末或进行批评教育,肯定没有效果,甚至事情会更加糟糕,也就是说,我们在谈话前要先把学生的情绪处理好。
2.1让学生合理宣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也不会用大道理来开脱自己,要他们能很快调整心态,最直接简单的方法就是将情绪发泄出来。宣泄的方法有许多,例如: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倾诉,快速的跑几圈,打打球,大声的叫几下,痛快的哭一场等等,把自己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情绪体验宣泄出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减轻或消除紧张的情绪,易使学生恢复平静的心情。
2.2转换环境.我有一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在一次的谈话中,无论老师什么讲,她都不吭声、表情木然,几个老师都相继的败下阵来,拿她没办法。我观察了一会,把她带到了学校附近的一个公园,我并没有直接就进行教育性的谈话,而是和她一道欣赏公园美丽的景色,慢慢的,她的脸上的表情丰富起来了,话语也多了,我们非常自然地谈了起来。
让学生离开让他感到紧张、压抑的环境,或者暂时离开生气源和生气现场,也有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情绪。办公室、教室等地方不是理想的谈话场所,因为这些地方人较多、吵杂、会使人精神不集中,变得烦躁;办公室太严肃,学生会感到紧张,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如果我们的谈话感到没有进展,就该转换一下环境,到一些比较清静、视野开阔的地方,这些地方有助于学生放松精神,减轻戒备心理。
2.3注意力转移.当学生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我们不能立刻处理这件事情,因为这可能令该生的情绪更加爆发,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认为,人在发生强烈情绪反应时,头脑中往往有一个较强是兴奋灶,此时如果另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的兴奋灶,便可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兴奋灶。迅速带他离开现场,叫他去干别的事情,散散步,打打球,和他聊聊别的事情等,让学生把思想感情转移到其他活动上,使学生有冷静地分析和考虑问题的足够时间和机会,使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然后才能开始谈话。
2.4接受学生的情绪.当学生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就要接受学生的情绪状态,并且不挑战、质疑、否定、批评或忽视了他。
“看到你这样悲伤,事情一定很重要的了,可以告诉我吗?”
“我感受到你十分愤怒,可以与我分享是什么原因吗?”
“你脸上的表情告诉我,这件事情对你的打击一定很大了,把你的感受说出来,让我们谈谈,好吗?”
这些肯定情绪的话语,都会令到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支持超越老师对事情本身,感到老师接受他、明白他、认同这件事情对他的重要程度,他就会渴望和老师交流,说出内心的感受,学生越多说出内心的感受,便越能与自己的感觉重新连接,因而认识和消解自己的情绪,这时,便可以引导学生说出事情的内容和对事情的看法了。
若想使一个人作出改变,必须先建立良好的关系,良好关系的基础是有效沟通,而有效沟通则建立在和谐气氛的基础上。我们要不断的尝试、总结,使教育教学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中莹.重塑心灵.香港:知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