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问题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astinsb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以及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为此做出了大量的积极性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绩,比如“情境问题”的教学策略就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好方法,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与数学应用能力。所谓“情境问题”策略,就是根据课本内容与要求,积极创设数学情境,以此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这种教学学习方式不仅增添了课堂学习乐趣,也真正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创设数学情境呢?
  1尊重生活,善于利用生活,积极创设生活情境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每一天,从早上起来就要计算这一天的收支状况,计划当日的时间分配,这些都要用到数学知识。那么,我们就利用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生活常识来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再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是三角状的?”“为什么窗户挂上挂钩之后就不会晃了?”“为什么停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测量仪为什么总是用三脚架却不是四脚架或五角架呢?”等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抛出的这些问题,会引领学生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促使他们认真地仔细观察,积极而深入地思考与理解,在充分增加学习体验与情感体验的前提下生成属于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进而达到掌握科学知识的目的。实践证明: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把所要学的知识贯穿于实际生活之中,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尊重学习者身心规律,注重过程式情境的预设与运用
  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史证明:要想彻底理解数学原理,就应该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也就是它的推导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教授学生知识的推导过程,即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而不是盲目地给出结论。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充足,逻辑思维能力尚在发展和形成,我们老师就更应该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推演,而且千方百计地创设学习情境并且积极地利用这样的情境与问题使所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力争在积极的活动或者是游戏中帮助学生通过过程的参与和把握达成学习目标,最终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然后找一个三角形,把它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到一起,最后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共同证明这个过程。由于学生是带着兴趣积极主动参与的,所以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一定是丰富的,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
  问题情境预设了,甚至是非常用心非常精心地设置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有效地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高水平的问题是衡量一个人创造性与数学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因为有效地提出问题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改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手段,它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这方面,很多研究者都做出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总结出了许多提问策略,诸如:
  2.1通过比较统一数学原理在不同情境内的应用,比较不同定义、不同规律之间的差异,比较相互矛盾的证明和理论,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2.2观察特殊数学题目,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再大胆假设这个规律能否扩大到一般领域,还是只适用于特殊情况,怎样才能扩展到一般领域呢。例如: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那么,可以推导出矩形的面积公式吗?正方形呢?
  2.3在一般条件下能够运用的原理和知识,在极端条件下还会成立吗?如果出现新的问题该怎样处理?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么,如果这两点之间山水阻隔呢?该怎么取最短距离呢?
  2.4从正面能理解的问题,放到反面还会成立吗?例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正确的命题,那么它的逆命题“具有稳定性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是正确的命题吗?
  2.5同样的一个结论,如果条件改变,还会是同样的结论吗?例如:加法中可以用交换律解决问题,乘法中也会有交换律吗?乘法中有分配率,那么,加法中会有分配率吗?
  总之,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来源于生活,最终的用途也是服务生活,所以,要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要强调过程式情景教学,即通过有效地提出问题,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我们教师也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探索,师生一道快乐地学习,愉快地学习。
其他文献
本人近几年调到一所城乡结合的初级中学任教,学生的生源有60%来自郊区农村,有30%来自城镇,有10%来自流动人口。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学生的家庭情况日益复杂,学生的基础知识、素质参差不齐。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因此对学生的辅导,特别是对问题学生的辅导,难度越来越大,老师如何把握问题学生个案辅导的技巧,使之获得成功呢?下面谈一谈本人在工作实践中的体会。  1要摸清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  现时的问题学生大致有
期刊
英语教学中,无论是学单词,学句型、学对话,还是学课文,都要进行大量的操练。如果离开了语言情景进行操练,将是十分枯燥无味的,许多学生因此对英语失去了兴趣。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如何才能创设高效课堂,为每一个孩子创造妙趣横生、经历丰富的学习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到简笔画stick figure(是运用简洁洗练的线条、笔划,高度概括地状物造型,简明扼要地表情达意),与语言教学
期刊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由问题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青少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几乎每门学科的老师都会用到提问法。但许多教师仅仅将提问看作是一种很简单而随意的教学方式,没有注意提问时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技能和技巧,从而使课堂提问不能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符合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主要表现包括:提问的水平偏低或偏高;问题的分配不恰当;不充足的期待时间;问题缺
期刊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家孩子的老师不行,我都把孩子交给学校了,怎么老师还动不动就找家长呢?”“我最怕接到老师的电话,不是没交作业,就是又惹事了”,“我孩子一直很聪明,可老师太差,搞得现在成绩越来越差!”,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同样听到不少同事的感叹:“这孩子从来不做作业,家长竟然从不过问”,“看这父母当的,连孩子的班主任都不认识”,其实正是这些抱怨与感叹,暴露出我们对家庭教育与学校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因而即便是喜欢阅读也往往是盲目或者随意性地“读读”,根本谈不上阅读的质量。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信息量膨胀式增加,小学生也不得不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生活的发展,更何况从小形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定是其未来科学发展、和
期刊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以新课标为标志,我国新一轮课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范围向前大力推进。如何按照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着重推进素质教育,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拓宽教师的自身素质。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想法,与同行进行商榷。  1激发学生的
期刊
教材分析:  《第一次真好》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  作者通过两个事例,告诉人们要不断地大胆地尝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新事物,并能去伪存真,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本文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散文,学习本课,重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怎样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第一次”。并能明辨是非,哪些“第一次”应当大胆的尝试,哪些“第一次”是不能去尝试的。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
期刊
在体育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和教师发生“对抗的情况”。譬如,教师要求向左转,他偏偏向右转,教师要求这样做,他偏偏要那样做。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这种心理是指一种较为稳定的,对外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的或相反的情绪体验的行为倾向。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怎样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呢?  1教师要热爱学生,不断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  体育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交知心朋友,使
期刊
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仅需要具备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1努力激
期刊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需做到:  首先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 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