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主体——阅读教学,更多的只是注重花哨的表演,一味追求形式而忽视目的和本质,实质上阅读教学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四个步骤:(1)文本“究竞”说了什么?(2)文本“想要”说什么?(3)文本“能够”说什么?(4)文本“应该”说什么?沿着这个阅读步骤才能从“读什么”“怎样读”的一般层面真正上升到“为什么读”的思想对话层面。这就是尊重文本,回归阅读的原生态,也是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刻反省。
关键词:阅读教学;了解;感知;理解;评价;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27-001
一、立足背景,了解文本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当时的生活状态和想法是什么?只有我们了解了作者的这些情况,我们才能真正站在作者的角度,才能走进作者的心里,才能和这些文字对话,和作者的心灵对话。细读文本,要了解作者的为人,要明白作者生活时代、写作的背景,这些既要读者的学识,更需要读者的人生体验。而这一切,与读本或多或少就有一定距离。而学生相对学识不足,体验缺乏,这样学识需要补充,人生体验也需启发。
二、立足整体,感知文本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泛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弄清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在学生头脑里形成“鸟瞰式”的、轮廓性的感知。如果一开始就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过早的“扒皮抽筋”,用教师的“权威”的分析讲解,向学生硬灌理性知识,学生很难消化吸收,获得正确认识。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写景散文。教学这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配乐中朗读,初步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和情感美,然后指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描绘春天的,学生很快就找出是从春花、春风、春雨等方面来绘春的。
立足整体,识别和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对准确而快速的理解文章、提高阅读效率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掌握识别筛选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缩概括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能力包括以句或段为整体的简缩概括,也包括全文的简缩概括。它不仅要明了文章蕴涵哪些信息,而且还要善于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提炼,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或对加工概括后的选项作出选择。
三、立足局部,理解文本
在整体感知后,就要立足局部细读文本。只有细读文本,才能真正完成阅读和欣赏。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抓住课文的关键之处、精妙之处,反复读,认真思,仔细品,使学生会其意,感其情,领其法,晓其理。课文形式包括文字、立意、剪材、表达方法、意境、气韵等。对课文形式的感知过程,就是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细读应着重于以下几点:一是抓字词。课文中有许多句子用词精确、生动、传神,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些字词进行细读、品味,领悟作者是如何准确、具体、生动地表达的。如教《那树》一文,就要把那棵树的好品质与忍辱负重、无私奉献、作者,以及人与自然等关系认识好,只有认真细读,反复思考,才能领悟作者的意图,准确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四、立足个性,评价文本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作品内容的理解每个人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我们还要重视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中,不能简单地“拿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在批判的基础上对读物进行鉴赏、评价,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欲求真智,必先疑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将阅读这样一种个体性十分强的活动变成一种互动性的活动,在质疑的基础上讨论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最好形式。我们要培养的是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所以教师不应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理解,而应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读出自己的个性和创意,要把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始终。
五、立足学情,探究文本
阅读的过程应是主动探究的过程,语文要立足于文本,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或材料去理解文本,然后达到深层次正确解读文本的目的。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融入其中,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提炼,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情感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着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进而探索文本的情感,就会激起情感涟漪,唤起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欲望。如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时,我摒弃了传统的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的方法。课前,先设计了一项开放性的预习活动——“走进普希金”。提出以下两个思考题由学生自己探究:(1)普希金是这样一个人?他有这样的杰出贡献?(2)你了解普希金的生活经历吗?请说几个令你感动的小故事。这一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他们在查找资料、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最后由学生汇报自己探究的成果时,有的从《自由颂》谈起,赞叹普希金对俄国文学的贡献;有的从他作品的主题谈到当时俄国社会的重大问题……自主学习,使同学们从心理热爱、敬佩着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为下一步深入地探究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升华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学生的阅读活动,可以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掌握与精神的升华。与作者、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他们就会进发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于漪,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何郁,我们怎样阅读经典——陈钟楺先生访问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4]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
[5]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关键词:阅读教学;了解;感知;理解;评价;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27-001
一、立足背景,了解文本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当时的生活状态和想法是什么?只有我们了解了作者的这些情况,我们才能真正站在作者的角度,才能走进作者的心里,才能和这些文字对话,和作者的心灵对话。细读文本,要了解作者的为人,要明白作者生活时代、写作的背景,这些既要读者的学识,更需要读者的人生体验。而这一切,与读本或多或少就有一定距离。而学生相对学识不足,体验缺乏,这样学识需要补充,人生体验也需启发。
二、立足整体,感知文本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泛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弄清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在学生头脑里形成“鸟瞰式”的、轮廓性的感知。如果一开始就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过早的“扒皮抽筋”,用教师的“权威”的分析讲解,向学生硬灌理性知识,学生很难消化吸收,获得正确认识。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写景散文。教学这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配乐中朗读,初步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和情感美,然后指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描绘春天的,学生很快就找出是从春花、春风、春雨等方面来绘春的。
立足整体,识别和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对准确而快速的理解文章、提高阅读效率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掌握识别筛选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缩概括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能力包括以句或段为整体的简缩概括,也包括全文的简缩概括。它不仅要明了文章蕴涵哪些信息,而且还要善于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提炼,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或对加工概括后的选项作出选择。
三、立足局部,理解文本
在整体感知后,就要立足局部细读文本。只有细读文本,才能真正完成阅读和欣赏。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抓住课文的关键之处、精妙之处,反复读,认真思,仔细品,使学生会其意,感其情,领其法,晓其理。课文形式包括文字、立意、剪材、表达方法、意境、气韵等。对课文形式的感知过程,就是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细读应着重于以下几点:一是抓字词。课文中有许多句子用词精确、生动、传神,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些字词进行细读、品味,领悟作者是如何准确、具体、生动地表达的。如教《那树》一文,就要把那棵树的好品质与忍辱负重、无私奉献、作者,以及人与自然等关系认识好,只有认真细读,反复思考,才能领悟作者的意图,准确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四、立足个性,评价文本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作品内容的理解每个人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我们还要重视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中,不能简单地“拿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在批判的基础上对读物进行鉴赏、评价,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欲求真智,必先疑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将阅读这样一种个体性十分强的活动变成一种互动性的活动,在质疑的基础上讨论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最好形式。我们要培养的是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所以教师不应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理解,而应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读出自己的个性和创意,要把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始终。
五、立足学情,探究文本
阅读的过程应是主动探究的过程,语文要立足于文本,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或材料去理解文本,然后达到深层次正确解读文本的目的。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融入其中,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提炼,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情感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着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进而探索文本的情感,就会激起情感涟漪,唤起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欲望。如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时,我摒弃了传统的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的方法。课前,先设计了一项开放性的预习活动——“走进普希金”。提出以下两个思考题由学生自己探究:(1)普希金是这样一个人?他有这样的杰出贡献?(2)你了解普希金的生活经历吗?请说几个令你感动的小故事。这一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他们在查找资料、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最后由学生汇报自己探究的成果时,有的从《自由颂》谈起,赞叹普希金对俄国文学的贡献;有的从他作品的主题谈到当时俄国社会的重大问题……自主学习,使同学们从心理热爱、敬佩着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为下一步深入地探究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升华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学生的阅读活动,可以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掌握与精神的升华。与作者、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他们就会进发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于漪,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何郁,我们怎样阅读经典——陈钟楺先生访问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4]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
[5]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