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低年级学生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wlbw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复习为例,引导学生从“抓关键词,理解题意,确定类型”“借关系图,找出未知,判断加减”这两方面来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理解一年级加减法的简单问题。
  关键词:解决问题;策略;关键词;关系图
  小学一年级的解决问题多以文字加图片呈现,或者文字加表格形式,内容上偏向于小孩子的生活实际问题,如树上的小鸟之动物问题,地里的萝卜之蔬菜问题,看书看了的页数之学习问题,折纸之手工问题,买东西付钱之购物问题等,虽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都以加减简单来解决,但若提问加法或减法的含义时,学生的回答就不是那么理想了。解决问题的复习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教材很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培养不是停留在大量重复练习上,而是在提高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前提下,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是学生进行有效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们而言,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至关重要。
  一、 抓关键词,理解题意,确定类型
  一年级的学生往往会抓关键字,看到一共就是加,看到比就是减,而有些小孩子并不能说明这道题什么和什么相加或什么和什么相减,最后得到是什么。比如:李老师准备了80面旗给小朋友,发完后还剩下8面,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呢?很多小朋友错了之后就来问老师:“老师我哪里错了,一共不就是加吗?80 8=88(个)我也没计算错误啊,你怎么批我错啦?”这就是只抓关键词,而忽略了题意,不理解题目类型导致的。这时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生了矛盾,正是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建构的时候,在进行有效建构时,要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数学情境。一年级下册的数学出现了3个类型,需建构求总数、求部分数、求相差数模型:
  (一) 求总数模型
  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知道用加法计算,还要知道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还要知道哪类题目需要加法计算,更甚者你能结合生活实例或做过的习题,说说你遇见过的求总数的问题。比如:草地上有25只兔,又跑来4只,一共有多少只?先要分清条件和问题,把题意审清:“这个题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接着提问:“哦,要求一共有多少只,你是怎么想的?”要求学生说明把草地上的25只兔子和又跑来的4只兔子合起来,就是一共的兔子,一年级的孩子绝大部分很难以数学术语完整的表达数量关系“草地上的兔子数 又跑来的兔子数=总只数”,由于学生的这一认知水平以及抽象概括能力的不足,这也是为什么教科书上用题目中原有的信息来表达数量关系。如果学生提问到求一共,就是“ ”,这是比较片面的理解,尤其是学习了乘除法后,继续追问学生:“ 就是要把什么和什么合起来?”接着再提问“怎样列算式?”最后,小结:“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就要用加法。”“你还遇到哪个关键词也是用加法计算的”不管学生有没有能说到,都要对题目具体分析,让学生加深加法的含义。比如:“小兔拔了16个萝卜,地里还有8个,地里原来有多少个萝卜?”从而总结:①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求什么的时候可以用加法来算;②是的,想一想,其实这两种题型都是要我们求什么数?③对了,它们都是求总数,求总数是多少就要用加法算。
  (二) 求部分数模型
  对于减法,也当如此,要能明确减法的含义: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比如:飞机场有60架飞机,飞走了40架,还剩多少架?孩子们要明确“有60架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数?”“飞走了40架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要求什么呢?”这两个问题理解之后,才来解决“还剩的那部分是多少,那你是怎么想的?”,从而引导学生“知道了总数和飞走的一部分,求还剩的那部分,要用减法。”一年级的小孩子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绝大部分学生的语言逻辑概括能力还在培养阶段,可适当引导学生“还有哪种情况也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的?”再辅以例题讲解:小红原来有12本本子,用了一些后还剩5本,已经用了多少本?学生审题后,先用带有暗示性的语言理解“题目中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数?”接着去分析“还剩5本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要求什么呢?”再提问“要求已经用了的那部分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最后列式计算。这时小结:“知道了总数和还剩的部分,求已经用去的那部分,也用减法。”接着提问:“已经用去的那部分,你遇到过哪些情况,比如已经运走,已经……?”让学生自主去回忆并整理生活中或教材中的素材。最后总结提问:“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求什么的时候可以用减法来算?”。
  (三) 求相差数模型
  相差数模型应该是最简单的,它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关键字:比。比如:合唱队男生有20人,女生有24人,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但换一下提问方式,把这个比隐藏起来,学生就糊涂了,比如:合唱队男生20人,女生14人,再加入几个女生,男生就和女生同样多?一开始有些小孩子看到这个“和”,就用加法计算了,说明在做题时没有很好地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男生20人,女生14人,现在男生和女生同样多吗?”学生立马就能说道:“不一樣多”,接着问:“谁比谁多”,就找到了这个比,可以适当在黑板上画圈圈:20个蓝圈圈代表男生,对应画14个红圈圈代表女生,“也就是说男生比女生多6人,我只要补几个女生,男生就和女生同样多了?”,学生一眼就能说出6个,接着问:“这6个也就是?”尝试引导学生说出男生比女生多的个数。
  在教学过程中,还遇到过一种题型,往往太过于盯着比的学生,就束手无策了:一个玩具熊24元,我带了一张20元的纸币。还差多少钱?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往往孩子们的思维停留在“谁比谁多多少”,如果遇到“谁比谁少多少”的问题时,往往老师会让学生把问题反过来转化为“谁比谁多多少”,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都是两者之间相差多少的问题。
  二、 借关系图,找出未知,判断加减
  孩子的教育应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也应如此。在一年级下册这本教材中,学生至少应理解两个简单的数量关系:原有-卖出=还剩,付出的钱-物品的钱=找回的钱,进而借助关系图,找出未知的量,进而判断加减关系。借关系图这个策略在中年级两步计算画表格中会遇到,比如:星光新村新盖的3幢楼房共住了42户。照这样计算,这个新村25幢这样的楼房共住了多少户?由于画表格比较繁琐,从而简化出现了关系图:3幢—42户   25幢——?户
  进而理解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可适当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步计算的关系图,从而理解何时求减数的实际问题,何时求被减数实际问题。比如在表格题中,我比较反感学生只认识到原有告诉我们了,就用减法,原有不知道,就要用加法这样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解题思路。虽然一年级的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在对文字或者图画的阅读中,对条件和问题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但由于学生思维和语言上的局限,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不是很全面。但可以通过减法的含义以及题目本身的题意来全方面解题。题目不用做多,但要做精。比如表格题:以第3个空格为例:
  原有35本( )本48本
  借出20本36本( )本
  还剩( )本4本8本
  在知道数量关系:原有-借出=还剩的基础上,对应标出各个量,
  48-?=8
  由关系图知道这是求减数的问题,计算得出40本,再辅以生活常识借出的肯定比原有少。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条件和问题的联系,体会数量关系,能大致说明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能解释自己的算法,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理,一年级出现的购物问题,也可以借助关系图解决,比如:小林买了一辆坦克40元,找回10元,他付了多少元?先借助数量关系:付出的钱-物品的钱=找回的钱
  ?-40=10
  从而知道这是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计算得出它付了50元,验证什么情况下会找回钱:付出的钱比物品的钱多。
  一年级的孩子们对文字图画理解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现在的孩子面对的是高楼大厦,而非二三十年代那时的鸡鸭鱼鹅大白菜这些随处可见的生态素材,这就让孩子多经历一些素材,这里的经历,不是说非要你去养鸡鸭鱼鹅、种大白菜胡萝卜等,而是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去了解这些素材,再从素材中提炼适当的关键字、关系图等可以帮助孩子们找到解题方法,不过要在分析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事半功倍。或者引導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实践活动,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找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使数学真正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并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王友弹.基于意义建构,整合教学策略——浅谈引导低年级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7).
  作者简介:
  周春兰,小学二级教师,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
其他文献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经营理念都发生着快速变化,会计人员面对这种变化,在努力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履行会计职业道德要求.基于此,本
目的 研究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内的100例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展开研究,治疗药物不同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n=5
地铁建设可以有效分担交通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我国很多大中型城市都开展了地铁工程建设.为了提高工程质量,有必要根据实际工程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案.盾构法施工是一种
摘 要: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调整传统教学模式,在新课导入、课堂实践、课堂反馈、课堂小结各环节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参与式”;教学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和“参与式”教学理念一致。传统的教育观念是老师作为主
在信息传播多样化的今天,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除改革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之外,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在解有关向量运算问题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利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及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进行求解。笔者认为只要适当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向量,将向量运算转化为向量的坐标运算,把向量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进行求解,可以使图形中复杂的几何关系变得简单、明朗化,减少推理过程,有效地降低了思维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建系法;向量问题;转化思想;代数问题  平面向量是高考考查的
摘 要: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让传统的封闭式数学课堂遭到了重击,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为,要以开放性课堂促使初中生主动学习数学,发展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的应用水平得到充分的锻炼,让学生们享受学习的自由、主动与民主,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保持更加持久的兴趣。本文便对如何在初中数学中构建开放性课堂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开放性课堂;内容开放  开放性课堂是指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等教学因素中,根据
一度让人愤怒的“虐童事件”虽然告一段落——事件制造者被无罪释放,但是那一幅幅虐童画面将深深地刻在人们、特别是被虐孩子和家长的心灵上,成为难以愈合的伤痕!我们说,教师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环境,是学校正常发挥教育功能的不可缺少的组成,是师生在教学生活中的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场景、习俗、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在校园中形成的一种满足
本文拟通过追溯朴素的“自然观”、反思当今的“生态观”,探索西部开发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区域环境与生态保护中不可或缺的刑法作用,并从人类活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