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经典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an1986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拿什么喂养我们的心灵?这是物盾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提出的更高需求。多元文化背景下,要突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要构建和谐社会,弘扬自强不息这一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和平时期,传统文化回归,已从现象的反复,固化为一种规律。传统文化经典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寻常日用的人生经典,是共同语境下的游戏规则。
  儒家文化,是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世文化。《尚书》《周易》《诗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它们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其中“子曰诗云”已经成为中国人引经据典的思维模式。“仁义礼智、忠信孝悌、志气勇毅、中庸和谐、与时俱进”等思想,是影响中国人立身处世的行为规
  
  经典畅谈
  
  传统文化回归之时要求我们做什么?我认为最好下手的地方就是重视经典。我们研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学习《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等,首先要清楚这些经典之作中“经典”的含义是什么?
  “经”是什么?“经,织也。丝之纵也。”(《说文》)。佛教传人中国后,“经”有了“径”之意,指通往精神最高追求的道路。中华传统文化中,解说日常生活中的人生道理的著作就叫“经”。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经者常电,言常道也。”(《四友斋丛说卷之一》)所谓经典的“经”字,最初实质上是经线,后引申为“经常”之“经”,指代书简。在人类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经典”。比如:基督教文化中的《圣经》;伊斯兰教文化中的《古兰经》。对中国人而言,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经典,那要数老百姓经常说的“四书五经”,其中“五经”,最早是孔子用来教授弟子的教材,《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五经”是因“六经”在流传过程中《乐经》一书流失而得名。据《庄子》记载:“《诗》《书》《礼》《易》《乐》《春秋》为六经。”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之为“六艺”。其中《乐经》遗失,只留存下来《乐记》一篇,并已列入《礼经》中,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五经”。“四书”之名的由来,是南宋时期经朱熹整理,将《论语》《孟子》两部著作以及《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合在一起编辑成书,并加以注释,名为《四书章句集注》,“四书”因此而得名。
  “典”的含义是什么呢?许慎《说文解字》记:“典,五帝之耆也。从册在几上,尊阁之也。”中国古代传世文献对“典”字的解释,也是指书简放在这个几案上。但是,“典”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左右手捧着竹简、册子读书的形状,而且根据最新出土的考古文献也能证明,“典”是表示人的两只手捧着书简,这和《说文》的解释有异。今天我们把它引申,说是“典范”,是“规则”。
  “经”和“典”都可以指书简,后人将“经”和“典”合在一起,则专指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有较大影响的文献。被后人记录流传下来的,为我们百姓生活所能用到的人生道理。指导百姓怎么样做人,怎样走向成功的书籍就可叫做经典。
  
  经典感悟
  
  初读感觉似曾相识,重读总有新义悟出。
  我对经典的理解,初读时有老朋友久别重逢的感觉,有寻找很久终于“蓦然回首”的体悟。什么意思?是说经典里面讲的事理,就是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它对这件事的阐释,总结出的思想,恰恰是你认识的模糊阶段,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参考和指导。
  初读似老友重逢;再读,总有新鲜的感受。经典,并非初读觉得很好,再读就索然无味。我们中学阶段老师提倡,要把薄书读厚,意思是书翻得多了,之后书中的知识自然就掌握了。当时可能很少有学生能理解教师的用意,把薄书读厚,意思是已经超出书本所写,有所感悟。书中的一句话演化成你生活中千千万万的需求,成为我们各种各样行为的一种无形的指导。比如说,所谓的礼仪,实际上对于我们的种种生活形态都有参考的作用,当你读到这种程度的时候,就是把薄书读厚了。读书还有一个现象,要把厚书读薄。不管多么丰富的内容,你读熟了之后要把思想提炼出来,要去粗取精,把其中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
  中国文化中的经典都非常好,但是经典是用当时的文字写成,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读起来拗口,理解起来也有难度。这是我们学习经典的为难之处。我曾经对经典做过一次统计,在此可消除大家学习经典的畏难情绪。
  《大学》读完只需五分钟,《中庸》读完需十分钟,《老子》通读需要十七分钟。《论语》从头到尾需要一小时,《周易》一字不落通篇朗读下来也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佛教经典《心经》只需一分钟,《金刚经》需要十七分钟。尽管经文佶屈聱牙,但即便是古拗难读的《尚书》读多了,也能理解一二,这叫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对经典的学习,古代经典需要在熟读的基础上,不断去领悟其中的深意,有些大道理,是你整个人生必须经历的。随着你的成长,人生阅历的不断积累,书中的思想会一字一字显示出与以往不同的意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篇)不就是说:学习要经常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你会有所得,这是件很快乐的事。随着你对经典思想的理解,和生活中事情的印证,你会觉得经典不完全是你初读时的意思,有时和你看到的表面现象相背离。我经常强调:要把薄书读厚,做到了薄书读厚,正说明思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呈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厚,经验的积累,对经典给你的人生启迪就呈现出不同的理解,到此才能真正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你初读经典中的文字时,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即:一就是一。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当你真正理解这种思想之后结合生活经验不断思考,最后你回过头来再看经典时,你会发现,你还在它的掌控之内。你觉得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此山已非彼山,此水亦非彼水,已经有所升华,这就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内涵和韵味之所在。
  读经典的好处自不言说:首先,能看出你很博学,你出口成章文采斐然,不但能“子曰诗云”,还能句句切中要害。如果你能在别人因得不到重视而失落时,给他讲孔子曾说:“不患无位,患昕以立。”(《论语》),这样久而久之,他人对你的钦佩敬仰自然不言自明。第二,经典是经过历代学者的传诵,对经典去粗取精,流传到现在的必定是具有权威性的,昕以如果你能引经据典,说明你说话很有权威性。第三:因为我们在说明自己观点时能够引用前人的话,这说明我们很谦虚,不妄下决断。第四:引经据典更容易引起听众相交流者的共鸣,因为经典所要传达的思想是早已固定的,能起心照不宦的作用。第五:那就是你对所引的经典的对错不必负责任,因为版权不属于你,所以你不必对它的对与错负责任,当然这是以调侃的口吻来说,从上述所列可见引经据典的好处甚多。
  
  学经此第之我见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经典著作也是数不胜数,畅游经典书海的我们,一生所学,也能学到沧海一粟,所以学习时常会有迷茫的感觉。以我学习的经验,我认为如果可以的话要学《五经》,五经读不’瞳则去读《四书》。四书之精种我总结为:《大学》是理想蓝图;《中庸》是和谐之路;《论语》是经典精神;《孟子》是儒土文化。可见说的也是形而上层面的精砷,难以琢磨。《四书》的经典精神如果不能具体领悟,耶就从读四大名著人手。四大名著担负着文以载道的使命,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儒家文化在谈什么?如:《三国演义》演绎的是历史沧桑,现代有人说是三个企业的实力竞争。《水浒传》传述的是英雄末路,体现着舍生取义的社会价值。《西游记》是成功学全书,体现正心诚意的成功之路,《红楼梦》演绎着家业的兴衰,是修身齐家的人生经典。
  “经典”实质上是指导我们更好生活的人生教科书。想要我们的精神更富有,更充实,就一定要亲近经典,我们对于本民族的经典,要有一个大体的常识性的了解。
  以上只言片语难言经典之妙,经典精神的微妙需历久弥新,当今物欲浮华的复杂世界,我们需要沉淀。其实一个人一生的理想、前途、人生的规划需要不断的总结,让经典的力量润色我们的人生。编辑/范亚茹
其他文献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所写的自传——《我的前半生》真可说得是一部“空前绝后”的“奇书”。因为在溥仪之前,中国皇帝从无自传之作,在溥仪之后,中国则不可能再有皇帝出现了。一九二四年,溥仪十九岁的时候,被冯玉祥赶出皇宫,后来悄悄逃往日本公使馆,当时作为溥仪和日本人桥梁的,是大汉奸郑孝胥,他在“护送”溥仪前往日本公使馆途中,曾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道:  手持帝子出虎穴,青史茫茫无此奇。  郑孝胥这首诗是“丑
期刊
你是夏天  你是夏天  六月里的峰峦  我是一棵青柏  向往山巅  你是一条小河  涨满了雨水和眼泪  我是鱼儿的歌  漂泊着  你是花开  是葱郁 是炎热   向晚的路  一串又一串的悲喜欢乐  那一阵风过  月华 莲心 和水边的我  你是等待的热情  和失落  聒嗓的蛙鸣 夜夜  唱着夏天不眠的歌  夏天像一支不眠的歌,被唐人唱着,唐时的柳堤和明月,麦田和城郭在历史的河流里静静漫延,书之为字,
期刊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但是,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而。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怎样去索
期刊
古人云:性定菜根香。静心沉玩,乃得其旨。《菜根谭》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着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菜根谭》是一本囊括中国几千年处事智慧的经典文献,虽冠之以“菜根”,但只是借用而已,并没有具体的联系,意为“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    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
期刊
平素,天下父母多以锦衣玉食,比如“黄金屋”“颜如玉”指给孩子,作为读书用功的理由,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光宗耀祖”“安身立命”以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说法不同,但其中的道理没有什么不同:读书悟道可以安身立命,可以兼济天下。    “黄金屋”“颜如玉”从何而来?来自  古语。读书只为金钱、只为富贵,难道中华民族的祖先竟如此目光短浅,竟如此轻薄无趣吗?  实际并非如此。中华文明,充满神秘与高贵的
期刊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1世纪最初的十年,是不可思议的十年。这是焦灼的年代、迷失的年代、错位的年代,全球性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的裂变。也许我们要花很多年的时间才能知道,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什么让我们感伤?我们迷失在何方?观察中国别样精彩、独树一帜、突飞发展、迅速崛起。过去十年,在中华大地上有太多的没想到:没想到土地免收农业税;没想到国企又成为香饽饽;没想到考公务员比考北大清华还难;没
期刊
“汉字精炼简洁和玉琢般的特质,给人的印象是朴素而幽雅,简练而有力,超过人类创造出来的表达思想感情的任何工具。”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对中国文字的一段描述。    文字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情感最普及的方式,是维系一种文化的纽带,是一种文化自身韧性的外在形式体现,所以从文字去看一个民族的美学取向将会是最直接的手法。  中国上古都是结绳记事,大事就打个大的结,小事就打个小结,可是这样一来,时间长了人们不会再
期刊
两种不同的爱情心态    现代人的爱情婚姻五光十色,现代人的爱情婚姻观念多元开放。从我们当今流行的词语中,就看出来现代人在爱情婚姻上浮躁的那种心理,如:早恋、泡妞、网恋、包二奶、包二爷、第三者、插足者、一夜情、婚外恋、黄昏恋、性骚扰、梦中情人、中国式离婚,“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男人有钱会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再看看古代人在婚姻爱情上的用词:终身大事、白头偕老、天长地久、山盟海誓
期刊
旗袍是一种富有传统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为“旗袍”。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代早期,满族妇女主要穿长袍,而汉族妇女则穿上衣下裙。并以之为时尚;清代中期,满汉两族之间互相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更盛,于是不少满族人将自己的服装改成了汉族服装。有的甚至将宫袍截作短衣裳。可见汉文化对满族文化的影响,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
期刊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张利先生,是极具实战经验的管理专家。他从市场一线中来,曾经从公司的一名普通业务员做到分公司经理、区域经理、总公司市场总监,其间转战大江南北,对中国市场营销有着极为深入而广泛的直接经验和感悟。  张利老师有丰富的讲学经验,以其独特的视角,犀利幽默的言语,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把中国古代军事名著《孙子兵法》中的理论巧妙地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人这样形容:“张利先生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