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度学习的小古文教学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l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助学语文课堂关注学生自助、互助及师助。小古文作为统编小语教材的一种文本样式,其教学在“品”中,助领悟从文字走向文化;在“思”中,助语言与思维齐飞共舞;在“辩”中,助价值与精神传承升华。品、思、辩,助小古文教学走向深度学习。
  [关键词] 小古文教学;深度学习;助学课堂
  当下的语文教学呼唤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围绕提升语文素养目标,设计并落实好指向发展学生“高情感”“高认知”“高表现”的学习任务是语文学习的必经之路。小古文作为统编教材的一种文本样式,在传承中华经典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課堂上,学生学习浅尝辄止的多,仅止于理解方法、明义诵读,却对小古文的丰富内涵、语言特色涉猎甚少,缺乏对小古文的深刻体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致力于探索“助学语文课堂”,下面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小古文《伯牙鼓琴》为例,呈现教学实践。
  一、品:领悟从文字走向文化
  助学语文课堂十分关注学生自助、互助及师助。课堂如何通过这“三助”,引导学生去建构认识、发展能力、提升情感,是本节课三大教学板块设计的要点。
  1.自助,文字建构,明文意
  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安排小古文学习,相机渗透小古文理解的方法。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理解小古文的字面意思并不十分困难。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教者用“预习单”导学的方式,让学生开展课前自助式学习,读通课文、理解文意,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预习单内容如下:(1)借助资料包读好课文、理解词句,做好标记;(2)利用网上资源包里的信息,了解主人公的生平及故事的背景,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古文的意思,并做好理解性批注;(3)通读游览资源包里的其他信息,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2.生助,文学建构,赏人物
  小古文作为一种古代文学样式,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鉴赏文中人物的典型意义。据历史记载,伯牙既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琴师,还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文人。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把握课文中伯牙的人物形象?教者做了如下设计。
  出示上述“伯牙生平简介”,让学生谈一谈读出了怎样的伯牙形象,然后出示课文学习“导学单”:(1)一
  分钟批注学习,结合插图、抓关键词,把你对伯牙这个人物的特点认识写下来;(2)用“我从……感受到伯牙……因为……”句式,在小组交流分享认识;(3)小组长负责安排做好记录,注意汇报时表达的方式,力求做到有理有据。
  生助,即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智慧分享,形成共识。从助学课堂的小组汇报情况看,学生抓住插图中人物的神韵、文中的比喻、反复修辞手法运用、叠词运用等,首先认识到伯牙琴艺高超;其次,抓住“破”“绝”认识到伯牙对钟子期的知己情超越了一切。整个过程,基于学生互助,建构起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认识到有抱负、有情义的伯牙。
  3.师助,文化建构,提境界
  感知、理解“知音文化”、古典音乐文化的特征与魅力,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需要教师的助力。
  一是“三问”,助悟中华“知音文化”。师助在于导。教者把感知“知音文化”作为本课的重点,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设计三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建构起对知音文化的感知与认识。一问,在学生通过自助、互助式学习,感知文意和人物形象后,教师提问:伯牙是楚国人,在晋国小有成就后回乡,独坐山水之间抚琴弹奏,他会回忆起哪些事?感慨什么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具体句式见第二部分)。通过想象说话,学生可以感知到伯牙感慨的是“觅知音之难”。二问,在学生感知“伯牙弹琴,子期皆懂”后,教者引导学生领悟到“‘相见恨晚’是伯牙内心的想法”,并追问:为什么他们会成为知音?学生的思维被一下引向“何为知音”上来。三问,教者用情景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白:作为“琴仙”的伯牙,“琴”是他付诸深厚感情的朋友,是他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从他自毁琴弦,终身不复鼓琴,这种带着悲壮色彩和宣誓意味的行为,足以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伯牙“失知音之痛”。此时教师提问:你赞成伯牙的行为吗?(具体见第三部分)随后,教者让学生联系课前预习时从网络资源包里获得的有关知音的名言,来理解“知音文化”。
  二是拓展,助悟古典音乐文化。如何引导学生感知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魅力呢?把古筝曲《高山流水》作为贯穿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让学生在旋律声中品读文本、想象说写、吟读背诵,置身于乐曲创设的美好境界之中。当学生充分感知了名曲、故事中传播的“知音文化”,并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后,教师顺势展示《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渔樵问答》《夕阳箫鼓》等音乐的图片。同时,布置课外拓展作业: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曲进行研究,通过听乐曲、读资料、写感受的方式,用PPT的方式,完成项目作业。
  二、思:语言与思维齐飞共舞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是这一单元必须落实的语文要素。深度学习本质上就是语文发展思维力的学习。没有思维的深度参与,就不可能有深度学习。在引导学生感受“知音文化”的过程中,教者以伯牙“觅知音的情感”为线索,设计了三次语言实践活动,努力实现语言在想象中发展,认识在语言中提高,情感在认识中提升。
  1.思—说,悟“求知音之难”
  当学生阅读从网上搜索来的关于伯牙的生平简介后,教师提问:“从这些信息里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然回答:“伯牙位高权重、琴艺高超。”“伯牙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教师随即让学生展开想象:“那时,众人都以听到伯牙弹琴为荣。他被邀请到楚国王宫里鼓琴,楚王说……,可伯牙只能……因为……”“后来,他来到晋国,又被邀请到晋王宫里鼓琴,晋王说……,可伯牙只能……因为……”“他被邀请到大臣府上鼓琴,大臣说……可伯牙只会……因为……”最后,教师总结道:“当伯牙专心鼓琴时,满座嘉宾并没有人能听懂他所弹的曲子。”这一过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想象中得到体现,逻辑性思维在表达中得到发展。   2.思—写,悟“遇知音之喜”
  当再次品味第二句时,教师设问:他们就这样一个鼓一个听,少选之间,伯牙又会想?子期又会说?并出示“导练单”:
  想象练笔:少选之间,伯牙又想到 ,子期又听到了 的琴声,他仿佛看到了 ,于是他说:善哉乎鼓琴, 若 。
  从学生当堂展示的练笔作品里,看到他们从山间的花草虫鸟写到水中的游鱼荇草,从自然的雨雪风霜,写到古代战乱纷争。可见,学生思维张扬,想象丰富。教师适时提问:此刻的伯牙的内心会如何?学生自然会理解与子期在一起的“欣喜与激动”。
  3.思—演,察“失知音之痛”
  当学生阅读拓展资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他们化身为伯牙的侍从,进入“钟子期死,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故事情境。
  师:当伯牙得知子期死后,悲痛欲绝,他摆好琴,给子期弹奏了这则名曲《高山流水》,献给知音子期,紀念子期,纪念觅得知音的美好。(再次播放乐曲)弹完曲子,他突然起身,做了个什么动作?谁来演一演?
  (学生做“举琴欲摔”状,教师随即与该生进行情境对话表演)
  师:(忙作阻拦状)俞大人,子期已死,您悲痛之心,我们可以理解,但不要摔琴啊!
  生:不要拦我!子期已死,从此没有人能懂我,我还弹什么琴啊!
  生:(补充)你为什么拦我啊?我再见不到子期了,再也没人讲知己话了。这琴只会让我想起子期更痛苦!不要了!不要了!
  师:大人,这把琴曾是您的命啊。为了得到它,您寻遍了千山万水。您成为一代“琴仙”,也是靠它走天下,更靠它渡过了多少难关!
  生:我弹琴就是为了表达我的心意,就是为了寻找与心志相通的知音。如今,我的知音已死,我弹琴之心也已死。从此,世上也再无“琴仙”。我要“破琴绝弦”,让它去陪子期吧……
  全程情境式对话演绎活动,让学生在过程中自然真切地体察到伯牙“失知己之痛”。
  深度学习的关键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否充分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以上三个语言实践项目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发展至语言理解运用层次,实现了融合推进的理想状态。
  三、辩:价值与精神传承升华
  对于小古文,不能仅停留在记忆层面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对学生自身的生活产生意义。而“辩”,则有助于精神价值的传承与升华。简单地说,“辩”是一种活学活用,正所谓价值越辩越清,精神越辩越显。
  一是“志”之辩:子期仅仅只是听懂了音乐吗?他还听懂了什么,所以才能被称为伯牙的知音?根据文意,在此“辩”时,教师可以辅助“志”的资料,引导学生明确:伯牙鼓琴,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志”在文中的意思为“心志、情志”。而“志”的原意为心之所向、志向的意思。因为“志”的“辩”,而将伯牙的志向层层展开,从而为深入解读知音及人物形象埋下伏笔。
  二是“绝”之辩:你是怎样看待伯牙“断琴绝弦”的?如果你是俞伯牙,你会破琴绝弦吗?此处引入“辩”,充分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在学生充分领会到“知音难寻”和古人的择友观后,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各抒己见。最终,引导学生在同伴互助、教师帮助中,体会到俞伯牙的坚守。
  “辩”有助于文本价值、人物精神得到传承和升华。它是一种基于价值观的讨论,是文化精神的亮色,更是深度学习不可或缺的教学策略。
  学习上的合作共享,有助于学习向深度推进。助学语文强调,学习是一种“内生性”的智力活动,更是一种高体验的建构活动,强调“学习用心”“立足生本”“发展思维”“助学共享”,因而深度学习是助学语文课堂的应然旨归。
其他文献
[摘要] 目前小学英语存在较明显的重语言知识能力、轻德育发展的现象。英语教学设计中虽然有德育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德育渗透往往与教学活动脱节。结合译林版英语教材的具体课例,通过巧妙设问引导、情境体验感悟、课外实践延伸等活动,将德育融入英语教学,达到润物无声、德育无痕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德育渗透;英语教学;融合  英语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把英语当作一门语言技能的学习,而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挖
专利审查员通常采用“三步法”来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是否具有创造性。最接近的现有技术选择不当容易导致“三步法”失灵,尤其在生物领域的生物材料用途类发明中常出现“事后诸葛亮”的错误。同时,由于生物领域难以预期性和申请文件本身不足,导致生物材料产品类发明的创造性判断存在难点。本文以四个具体生物领域案例出发,阐述站位生物领域技术人员选择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对判断发明创造性的重要性,以及依据所掌握的普通生物学知识进行创造性评价的客观性和现实意义。
当科研组织的知识产权产出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其管理目的是一种有效手段。知识产权管理系统的选择、设计、优化、部署过程,需要考虑的要素不仅是技术问题,还需要协调多方面人员的不同需求,并考虑到科研组织未来几年发展的管理需要。本文从实践出发,以面向专利运营需求的培育阶段所涉及的常见问题,兼顾科研管理特点,提供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应用设计的一些策略以供参考。
[摘要] 对初中化学课程,教师应当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动态生成。以“酸碱中和反应中水的生成”为例,从动态生成的视角呈现以学生为本构建“动态的人—人”系统的课堂教学,开启教学智慧。  [关键词] 动态生成;酸碱中和反应中水的生成;初中化学  一、动态生成的内涵及现状  在《辞海》中,动态是指“活动或运动的变化状态”,生成是指“自然长成”。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提出建立和完善动态生成教学,认为应该“用动态生成
[摘要]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以知识为导向,而具身认知理论打破了精神与物质、身体与心智的二元对立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高度融合、双向互动,教师成为引导者和支持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建构者和探究者。在多重感官刺激的教学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身体的活动(行动)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从身体活动逐渐过渡到心理的转变,调动全身心以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 具身认知;小学
[摘要] 兴趣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及影响直接而重要,小学生写作也需要兴趣作为支撑。然而,小学生写作兴趣培养现状不容乐观。文章尝试从学生缺乏活动体验角度分析原因,阐述活动化写作的概念,并对活动化写作的类型进行分析举例,以期能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活动化写作;写作兴趣;持续激发;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学生缺乏浓厚的写作兴趣,就很难写出好作文。因
蜂窝通信技术起始于国外,在1G至4G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由落后到追赶,逐渐把握了话语权。直至目前的5G时代,中国的5G通信技术实现了赶超。为明确该技术领域的全球发展概况,以及中国高校和企业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对专利申请人、重点专利申请人合作情况、发明人、法律事件和技术生命周期等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高校和企业了解全球5G毫米波宽带高效率芯片及相控阵系统技术的起源、发展规律与研究现状,正确选择研究方向,有效进行校企合作,科学合理专利布局,突破外国专利壁垒。
[摘要] 双线融合作文教学是将线上教学和传统班级授课的优势融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作文教学。它突破教学时空的限制,促进充分自主、实时交互式的个性化学习。实施路径:线上任务前置,进行个性化课前准备;线下聚焦主问题,促进个性化深度学习;线上创作评价,促进个性化多维发展。  [关键词] 双线融合;作文教学;个性化发展  2020年春天,全国教育系统组织实施了大规模、长时间的线上教学活动。通过总结线
[摘要] 统编低年级语文教材更加关注字词句的应用,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加以落实。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确定一年级下册教材的语言训练点:把握好识字、写字、标点符号等语言训练的基础;根据每个单元的阅读主题确定语言训练点;衔接单元阅读主题,充分利用课后练习。  [关键词] 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语言训练点  语文阅读教学要回归本真。语言训练,训练语言是根本。吕叔湘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谈道:“撇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三者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才能满足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信息时代,在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家庭和学校教育功能急剧变化的背景之下,具有超时空性、便捷性的家校微信群等新兴家校合作方式逐渐取代家长会、家访等传统方式的部分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家校互动、家校合作的效率。然而,家长群内“以权谋赞”“曲意逢迎”“攀比炫耀”等新闻的涌现警醒研究者们,由于理念不同、权责不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