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背景下美术教学疏导小学生不良心理策略研究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b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后疫情背景下美术教学如何有效地疏导小学生心理?本文阐述了在美术教学中针对小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的三方面原因做了分析。第一,线上提升认知:通过美术表现的方式了解疫情,疏导害怕等不利的心理影响。第二,线上释放情感:卧游山水,精神对话,释放情感,疏导烦躁、愤怒等不利的心理影响。第三,激发内驱:优化美术教学的方式,疏导紧张、注意力分散等不利的心理影响。
  关键词:不良心理 释放情感 激发内驱
  一、在后疫情期间学生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
  2020年12月,经过对学校四五六年级760名学生进行线上家访及用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筛查收集数据分析,发现疫情之下小学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达96人,占学生数的12.6%。
  二、学生出现不良心理的原因分析
  (1)认知缺失及缺少经验带来的不良反应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于一个处在信息资讯非常发达的时代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强的应激源。
  (2)社交限制带来的情绪不良反应
  由于疫情学生很多活动受到限制,这无疑容易让人产生空虚、沮丧、孤独,甚至抱怨和愤怒的情绪。
  (3)线上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带来的行为上不良反应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孩子,跟不上学习的节奏,长期线上学习进一步加剧了孩子压力造成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等不良反应。
  三、美术教学中调节学生不良心理影响的具体策略
  长期缺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等有益的活动,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那么怎样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一影响呢?通过后疫情背景下的美术学科教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当下是很好的方式。
  (一)提升认知
  1.从微观观察到宏观表现,以绘画表现病毒的结构
  新冠病毒看不见摸不着,到底长什么样?孩子们并不了解。教师可从科学的角度介绍病毒结构及它破坏细胞的过程,再以美术的形式表现。
  如:我们设计了《画画病毒》一课,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对未知领域表现出天生的求知欲,以更加直观、有趣的美术方式了解了微观世界的病毒。孩子们通过绘画表现了新冠病毒的结构、复制方法及传播途径,从陌生到逐渐对它有所了解,提升了对病毒的认识,消除了部分不良情绪。
  2.从设计到应用,以美术的方式表现防疫措施
  在防疫的主题下,组织孩子们设计相关防疫产品。通过《防疫情宣传海报设计》《口罩时代》等课,从四个环节完成教学达成目标。从设计到应用的过程,孩子们进一步了解防疫的相关知识,逐渐消除害怕心理。
  了解内容,理解意义:设计应用教学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后疫情背景下让孩子了解设计的内容,理解设计目的,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寻找元素,融合情感:选好设计的主题,进行构思,并收集相关材料。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创作元素的材料,在选择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情感与表现的内容及选择的材料上逐渐达成一致性。
  组合构成,表达精神:在原先构思的基础上,把按照主题搜集的元素进行组合构成及添加,表达学生对主题精神的理解。
  应用展示,认知自我:设计与应用是不可分割的,设计制作好后要有一个符合应用环境的展示评价环节。通过展示、评价进一步提升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
  例如:《口罩时代》一课就是通过以上四个环节完成的。
  了解内容,理解意义。先介绍疫情的状况,通过观看视频等资料,知道勤洗手、戴口罩是防止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进而提出现在市面上买到的口罩满足了一般的功能性,戴口罩将是生活中一项长期的行为。
  从寻找元素,融合情感到组合构成,表达精神。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口罩既实用又美观呢?教师引导孩子们运用身边的材料,利用一些元素进行组合构成及添加等构思设计,表现出孩子们对实用及美观的理解。教师播放微课进一步指导学生制作要注意的环节,连接生活,为学生制作搭起思维的桥梁。
  应用展示,认知自我。学生制作完成口罩后都戴起来进行展示,做出加油的姿势,别提有多自信。
  (二)释放情感
  在对疫情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线上美术教学组织孩子们有主题性地欣赏、創作美术作品,引导孩子们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表达事物,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我们主要择取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画经典作品,利用其文化内涵来影响孩子们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像古人一样在家深度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自然的魅力。那么就是单纯地欣赏大自然风景吗?当然不是。而是欣赏艺术家创作的有人文内涵、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A.静心感受,安抚情绪:初步了解、表述作品外在形式,排除烦躁情绪。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美术欣赏教学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深入到情感领域。学生在实际情境或者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利用生动、直观的情境激发学生美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在基本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排除烦躁情绪。
  例如:在欣赏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一课时,教师点开长卷,学生整体感受作品。群山连绵起伏,因为画很长,古时候将这么长的作品称为长卷。以长卷表现富春江一带的山水风光,你想看看富春江的山水吗?教师播放一段富春江的视频,孩子们在视频中找到了与富春山居图对应的风光。通过视频游览、对照发现逐渐让孩子们走进安静的状态。
  B.对话探究,激发情趣:通过与作品对话,进一步理解作品的背景内容及内涵,疏解压力。
  美术教育对小学生来说不是一门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艺术审美愉悦的体验。如果仅了解艺术作品的外在,而没有亲身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对话探究的活动中,是不可能获得这样的体验的。积极地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进一步理解作品的背景内容及内涵,疏解压力。让孩子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体验。给孩子更多表达的机会,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过程中压力逐渐得到缓解。   C.融情入境,精神交流:创境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并与创作者在精神上交流,疏导孤独心理。
  将学生带入艺术作品的情境中,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他们探究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手段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与创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在不大的空间里,可以畅游千万里,与作者展开精神层面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学生自然就不会觉得孤独,会发现原来古人一直是我的朋友,是我的知己。
  例如在教学欣赏《富春山居图》时,创设以下两个环节。
  师:欣赏一幅长卷就如同一次旅行,带你去遥远的地方,这样起伏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联想?
  生:这使我联想到动人的乐章,连绵起伏。又有说道:想到他坎坷的人生。
  通过黄公望的经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进一步理解,引导学生欣赏黄公望这种平淡天真、自然、不刻意的境界,在画面中通过笔墨传达出来。
  D.游思畅神,忘我境界:引导学生参悟作品,个性遐想,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
  美术作品欣赏教学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表达及对事物的悟性。
  如:欣赏《富春山居图》一课时
  师:画家的心境都是通过笔墨来传达的,画家总是用毛笔、用线条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元人笔墨》,思考黄公望想在画面中表现一种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1:豁达放松。
  生2:不刻意、平淡天真。
  生3:自然。
  师:这应当就是黄公望的创作境界了。
  激发学生热爱名作,从而培养孩子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提高其艺术审美素养,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
  (三) 激發内驱:优化美术教学的方式,疏导行为上紧张、注意力分散等不利的心理影响。
  1.精讲擅练,激发想象,神思畅游
  20分钟线上教学的时间,教师只讲8—10分钟,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作品。在欣赏课的时候可以采用闭目遐想、神思畅游等游戏环节减少看屏幕的时间,尽量避免对视力的影响等。
  2.多元评价,及时反馈,网络展出
  教师及时评价并运用多种手段展出尽量多的优秀作品,激励孩子们独立完成作品。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时,会产生一种荣誉感,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刺激可以促进孩子美术学习及创作表现的欲望,从而疏导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上的不利影响。
  (杭州钱塘区云帆小学 浙江杭州)
其他文献
郑 炜 1965年出生于北京,父母为著名雕塑家郑于鹤、沈吉伉俪。自幼随舅公李可染先生学习水墨画。1985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装潢设计专业。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可染画院副院长、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潦草不可恕  郑炜出生在文革前一年,1971年李可染从湖北丹江口干校下放 后调回北京,为北京
期刊
释文: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構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  ——郑板桥《题画兰竹石》
期刊
缘起  2021年5月松阳县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大比武,主题为“跨学科美术学习”,全县13位教师参赛其中有6位教师选择浙美版五年级下册《设计<西游记>人物》这课内容,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用不同表现形式进行《西游记》人物的造型设计。  众多教师之所以选择本课教材有学生们所熟悉的《西游记》古典文学、连环画、影视作品、特征分明的人物形象等因素,素材可选择性大、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表现
期刊
摘 要:课程改革倡导多种新的学习方式,其中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体验学习;《美术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新课标同样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材料。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感受、体验,并利用美术工具、材料在尝试创作中获得自信,得到乐趣,拓展思维,提升能力。本案例从美术学科本体及新课程理念出发,依据初二学生的美术学习发
期刊
鐘浩瑜 《你好外星人》
期刊
摘 要: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写字是教学重点。大部分教师多关注“看”与“写”的过程,而忽视“比较”的环节。本文从“增强比较意识”“丰富比较内容”“活化比较标准”三方面着手,帮助学生掌握比较之法,让比较环节真正落实在写字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  关键词:一年级 写字 比较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一年级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常按照“看、写、比”的步骤进行教学,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笔者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其中琉璃工坊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为了学校的品牌文化,同时还在育人方面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的琉璃工坊的教学探究旨在探索如何转变教学思想、构建育人课程、体验学习新模式,由此引领学生通过系列的琉璃创作活动反映并表达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体会到的所有与文化资源相关的信息的观点。实践表明,该教学实践在促进学生琉璃技艺提升的同时,也让他
期刊
摘 要:书法课程应有课程的价值担当。课程研究,首先要研究一门课程的价值。课程价值要体现课程的主体价值。书法课堂的教学目标要体现书法课程的价值。简单地说,教学目标是课程价值的载体, 其对课程内容结构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与改革,具有积极的导向,直接影响教学实效。书法课程教学要完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应有任务,实现书法课程的基本价值。  关键词:书法课程 教学目标 重点表述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培
期刊
摘 要: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是可教的,可真正具有发展意义的心理品质与能力只能在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中逐渐养成,如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故我们的教学可打破社会和课堂的界限,让教学从生活而来,把枯燥的知识点融入不同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实践中提升创意意识形态。  关键词:生活场景 创意思维  知识包括结构性知识和非结构性知识或经验。结构性知识具有相对
期刊
摘 要:版画教学是小学阶段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以融合学科教学的方式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泰河学校在全面加强新时代教育的大背景下,探索如何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实现立德、增智、健体、育美的目标。笔者以此为契机,把版画艺术引进校园,依托以美育美的理论框架,创新育人实践模式,构建以美育人新时代融合课程。  关键词:版画 创新 实践育人 提升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