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儿童文学这些年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yovue0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了十多年的童书编辑,因为对儿童文学的喜爱,近十年都在编辑儿童文学类的图书。近年来,少儿类图书成为出版业中品种和数量增长最快的图书门类,也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出版领域。童书市场的竞争也十分惨烈。编辑大军亦被驱赶进入“重工业时代”,面临多重挑战。现在,对一名童书编辑的要求远不止十年前的爱读书、有童心和文笔好。逻辑架构能力如何,学习理解能力怎样,是否善交往,有没有超强的心理素质,具不具备抗压能力等等,都已经成为当下能否成为一名编辑的基本考量。编辑确实越来越不好做了,可是因为喜爱,大多数编辑还是像米切尔·恩德笔下的“犟龟”一样笃定:上了路,就一直走,总会遇到隆重的庆典。
  围绕“儿童文学”这个主题谈,不免会将十多年前的情景与当下相比。编辑大家亦鼓励后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怎样才能做到更好?借此机会做一阶段性的梳理和思考与大家交流。
  儿童文学市场十五年的变化
  2000年之前,整个少儿图书市场是功能性阅读占主流,少儿图书市场绝对的第一大细分市场是科普百科。少儿科普是少儿类畅销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与《十万个为什么》是当时少儿类畅销书的代表。少儿科普类图书是上世纪末少儿类畅销书中最主要的部分。《唐诗三百首》是1998和1999年连续两年排名第一的少儿畅销书。当时畅销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仅有《皮皮鲁传》《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等少数几种。2000年之后,市场从简单的功能型阅读向知识型阅读、愉悦型阅读逐渐转变。应该说是《哈利?波特》的引进促使市场发生了这种转变,上市仅四个月就脱颖而出,排到了年度少儿畅销榜的前五名。此后,少儿文学类图书开始成为畅销书的热点,少儿类图书市场的畅销书时代也随之到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儿童文学市场,儿童文学市场上升为第一大细分市场,儿童文学类图书成为童书最具影响力的板块。
  到了2002年,少儿类畅销书的格局又发生了变化,《鸡皮疙瘩》系列、《冒险小虎队》系列等图书纷纷进入畅销书的行列。引进版童书在少儿类图书市场中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在畅销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本土作家也在不断成长中,有更多的本土少儿文学作品开始变得畅销,尤其是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校园文学作品更受孩子们的喜爱。其中的代表作包括2000年前后秦文君的“贾里”“贾梅”系列,以及杨红樱的《女生日记》《男生日记》等。
  到了2004年,我国本土畅销童书作家变得成熟,少儿类畅销书榜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虽然《哈利·波特》和《冒险小虎队》等引进版少儿图书持续热销,但本土的少儿类畅销书已经迎头赶上了。这一年,最具代表性的原创少儿图书就是《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从杨红樱开始,我国本土作家开始在少儿畅销书榜单上和引进版作者抗衡。
  2006年,《笑猫日记》出版并畅销。2007年,进入少儿文学排行榜前十的作家只有四位,除了本土作家杨红樱以外,还有J.K.罗琳、托马斯·布热齐纳和黑柳彻子。2008年以后,曹文轩的《草房子》、美国作家E.B.怀特的《夏洛的网》和伍美珍的《阳光姐姐小书房》也开始进入少儿文学类畅销书的前十名。
  这之后,我们看到《墨多多谜境冒险》《怪物大师》《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品藏书系》开始长踞畅销书榜,至今热度不减。畅销书作者多元化的趋势日渐明显,这也是少儿类图书创作日趋成熟的一个标志。
  儿童文学快速增长下的隐忧
  开卷自1999年起开始提供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终端数据,数据显示,1999年少儿类图书占整体图书零售市场的比重是8.60%,到2014年所占比重达到16.5%。1999年,儿童文学在少儿图书中所占比重为21.89%,如今,儿童文学在少儿图书中的占比已达43%,几近半壁江山。少儿图书已然成为拉动整体图书市场上升的主要力量,儿童文学的发展势头更不可小觑。但快速发展的背后有无隐忧?有同仁曾提出自己的看法:黄金时代是少儿图书出版和发行的黄金时代,但未必是儿童文学的成功。
  一些问题确实暴露出来。比如跟风写作、跟风出版。《哈利·波特》火了,于是各种魔幻题材的作品风行市场;校园小说畅销,各种各样的班级故事和“捣蛋鬼”“调皮蛋”也因此被制造出来。近年来市场表现出色的《墨多多谜境冒险》和《怪物大师》也在被追捧效仿中。这种局面的出现,更多的责任是在出版人的身上。出版社被经济利益驱使,放松了对社会责任的坚守,急功近利,眼睛只盯市场,什么好销就跟风出版什么,缺乏对自身的规划和思考。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编辑没有时间去阅读、品鉴和创新,只能在利润和业绩的路上疲于奔命。这就助长了有跟风心理的作者选择投机,对有自己想法和创作理念的作者是一种打击,他们由此丧失开拓、创新和自我成熟的机会,最终戕害的是儿童文学的创作。
  再比如资源的过度争夺,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资源有限,都想拿到大家、名家的新作,争抢在所难免。作家面对这种局面也很为难。作家梅子涵在今年7月份的“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座谈会”上就说:“出版社经常追着作者要新书,但一个作者能写多快?质量能不能保证?安徒生一辈子也就写了那么几本,我们怎么那么高产?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应该说这是很多作家的心声。一个作家一年能够创作出来的作品数量有限,面对多家出版社的热情约稿,有的作家会将自己的短篇作品进行不同的搭配,取不同的书名,以作品集的形式授权给不同的出版社,重复出版现象比较严重。读者当然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在一些网店的评论中,我们能够看到读者的声音:“这里面的作品在某某书中就有,大部分都读过了!”我国每年出版童书4万多种,其中有多少书是雷同的?重复出版对出版资源是一种浪费,也增加了读者的负担和选择辨识的难度,对读者是一种不尊重,对整个阅读生态亦是一种破坏。
  还有一个问题是出版社一味追逐市场销量,片面追求儿童文学出版的速度和印量,从而忽略了对图书内在品质的要求,降低了选题通过的标准和制作要求,导致平庸甚至是格调不高的图书问世。有些创作者在市场大潮的涌动下迷失方向,选择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进行类型化的创作;也有的创作者盲目追求出书的速度和数量,内容注水,不能在选定的领域内精耕细作,做艺术的尝试、探索和创新。这样的创作很难有持久的生命力,终会被读者和市场所抛弃。   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整体风气的浮躁也值得关注。市场是把双刃剑,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流程安排,作家被频繁地请去进校园、搞讲座、做签售。每到春秋,作家们异常繁忙,他们在学校、书店间辗转,宣传、推广个人的作品,当然同时也把阅读与写作的知识带给了孩子们,对推动阅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在这个过程中倾听了读者的心声,但是对作家个体的创作而言,要追求创作的精进,要不断进步、超越自己,写出更好的作品,还是需要静心与时间。作家的时间和精力被各种宣传推广活动占据大半,他们一年中还能有多少时间用来写作?
  今天我们怎样做编辑
  编辑职责不容放松。编辑是文化产品内容的选择者、策划者、加工者和推荐者,是文化产品的把关人。编辑工作是立言、存史、资政、育人的神圣职业。童书编辑是为孩子们烹饪精神大餐的总厨和营养师。出版社固然是企业,必须按照市场的要求和规律行事,但它是文化企业,“文化”二字又提醒着我们,要多一份坚守,要时刻保持警醒,在市场大潮的冲击和激烈的竞争下,不能迷失方向,不能降低对图书品质的要求。出版人刘瑞琳女士所言:“我觉得出版人的社会责任是不要为了赚钱而制造垃圾。我希望把这个社会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保存下来,传递出去。”对童书编辑而言,我们面对的是孩子们纯净的心灵和期待的目光,我们肩负的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图书的质量管控、坚持良心出版。
  倾听读者心声,坚持儿童本位策划图书。对于今天的儿童文学创作,作家徐鲁认为:“儿童文学作家的现实表达能力在下降。现在很多作者过分依赖想象、才气,不接生活的地气,文本很苍白,生命力不强。儿童文学的成功,不能只看畅销,而是要在书里让人看到崇高情怀、艺术之美,归根到底还是要扎根于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进行表达。”作为编辑,我们策划、编辑、制作童书,亦应饱含童心和爱心,走到孩子们以及家长、老师中间,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做出符合孩子们生理、心理特点,回应他们精神需求的图书,出版真正对读者有意义和价值的图书。任何对读者需求的揣测和臆想会因根基不稳而行之不远。
  拒绝浮躁,踏实迈步,慢出版。时代、市场、业绩的要求和催促,不免让人急功近利,加快脚步追求数量和速度,心浮气躁,难以静心。在出版的“快车道”上一味追逐、竞技,往往不免为了忙碌而忙碌,从而忽略了一些现象的浮出,缺乏对大势以及自身发展定位的清醒思考。出版是创意产业,尤其需要钻研和探索的精神。这在浮躁的时代需要定力、静心和时间。因此,我们需要把脚步放慢,心态放稳,给作家多一点时间创作,给绘画、装帧多一点时间将自己的创作与内容去贴合,编辑也可以让心灵、思绪兜兜风,没准儿就会闪现创意的火花。编辑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把能够想到的点都想到,把能够做的文章都做足,像作家丁玲倡导的“一本书主义”,编辑认真地对待每一本书,将每一本书以适合它的最佳方式呈现,做一个负责任的编辑,尊重作家,尊重读者,这也是对编辑自己付出的所有辛劳的尊重。有太多匆忙出炉或考虑不充分的产品三个月即被下架,半年后难觅踪影,情形残酷也遗憾。我们与作家一样期待我们用心血浇灌的花朵生命力持久、被读者喜爱和珍视。所以,不妨把我们奔忙的步子放慢一些。多一些对图书的思考,多一些对大势的了解和把握,多一些对市场的分析和研判,多一些呈现方式的探索和创新,多一些对自身的修炼和提高……编辑,这份崇高的工作,这种神圣的职业,只有更专、更精,才能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作者为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
其他文献
每年年关将近,电视里都会有很多关于春运的报道,镜头下尽是农民工兄弟的脸庞特写,面色黝黑,瘦骨迎风,如同古画中逡染过的竹。那常让我想起读大学本科时,自己也坐在归乡车上,要打发无聊难熬的20小时。彼时动车高铁没有普及,车厢人满为患,人们用各色北方口音畅聊着大城市的观感和自己家乡的故事。  车窗外是陕北的黄土高原,是山西东部的太行山,是华北的大平原……直到下车那一刻,天地更空旷,寒冷更甚,楼矮了,人稀疏
陈独秀(1897.10.9—1942.5.27)首先是文化领袖,其次才是政治领袖,作为政治领袖他虽是个悲剧人物却不乏“开天辟地”之功,作为文化领袖他呼唤科学、民主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则具有永恒的魅力。陈独秀手迹无疑是中国现代化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献与艺术珍品,更是他生命的风景、心灵的诗章。陈独秀手迹之毁与存,亦是其风骨与命运之见证。珍迹惊现书画展  “迟到的纪念:纪念陈独秀诞辰130周年书画展”有陈独秀
201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这本感人又骇人的书,正是我们反思战争的最好参考和反对战争的锐利武器。  该书的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一位白俄罗斯女性,出生于战后的1948年,大学新闻系学生,后来成为记者和散文作家。或许是记者和作家双重身份产生的化学作用,让这位女性作家具备了与众不同的特质:擅长通过访谈来记录真实,更擅长通过访谈来挖掘人性。她曾经说:“所有的虚构文
桥川时雄致朱启钤信札壹  整理中国营造学社阚霍初先生手稿时,发现日本学者桥川时雄写给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的一封墨笔书信。信封正面正中墨笔竖题“桂辛社长阁下台启”,左侧竖题“弟桥川时雄敬椷”,信封背面朱印“北平王府大街东厂胡同人文科学研究所电话东局八二二号”。信笺二页,信的内容如下(原文竖排):桂辛社长阁下辱承  教言籍谉  文祺清适为颂为慰关于霍初遗著印行诸荷  赐示拜读之下感激莫名敬伸  谢忱
李商隐一生多辗转于诸幕府间,而他在桂幕期间代理昭州古郡的那段日子,倒是颇为舒心的。壹  昭州的治所,就是今天的平乐县。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桂林郡,两汉时属苍梧郡富川县。《宋书·州郡志三》:“吴孙晧甘露元年,分零陵南部都尉立始安郡。”“平乐侯相,吴立。”取县南三里平乐溪为名。原属零陵,东吴被平定后,改属广州。此后,历两晋、宋、齐、梁、陈,至隋不改。唐高祖时,置乐州。唐太宗贞观年间,因平乐溪西岸有昭潭
2019年6月由商务印書馆出版的《中国古代军事文学研究》一书,汇集了作者陈曦对先秦至晚清一系列军事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全书论文30余篇,每一篇都力求守正出新,颇具个人特色。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细腻与宏大并存  韩兆琦先生在给《〈史记〉与周汉文化探索》(中华书局2007年版)一书的序中写道,作者“读书很细,能发现许多别人不太注意的问题,并由此加深、加广地开发下去”。这种小缺口
“你都退休好几年了,何必还这么辛苦爬格子?图个啥?”认识我却不理解我的人,常常会提出这样的“质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所有行业、所有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多工作也都“减量”了,就連在职记者的采访、写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虽然如此,我这个离职的“新闻老兵”还是发出了70篇各类稿件,其中有8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而这8篇“新闻味”不是很浓的稿件,虽然没有“本报记者”的署名,却是
我是72届初中、74届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后,我们高22班20名同学满怀“与贫下中农一起过春节”的热情,于1975年3月,先于同届毕业生去插队。在劳动了大约一年半,城里大批招工。我与大多数知青都回城了。  我们那批回城的知青主要分配在服务行业。我被分配到北京电车二场113路车队当售票员。是跟早、晚高峰时增加的小车。跑小车的司机和售票员多为同届或上一届的,清一色小年轻,尽管大家其乐也融融,但填补不了
有些书并非名家名著,装帧设计和纸张以现在流行的眼光看来,也都近乎简陋,满满的都是历史深处物质匮乏时代里的特征;但是从其诞生——出版、印刷、发行到现在,外在的这些“不美”居然一点也没有影响其寿命,相反愈老愈帅,被当年的读者所珍藏之外,甚至还为一代代新读者所认同。  《深山画虎》就是其中的一种。  苦孩子出身的学者朱仲玉先生海外归来后,立足祖国的传统文化,针对广大青少年,做了大量编书著书的工作,这本薄
拙作《永远的大运河》从构思、写作到出版,大体上经历了10年时间,可谓“十年磨一剑”。说起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很多苦辣酸甜,一起涌起,一时难以述说。  我1965年出生在廊坊,大运河在我家乡穿过,廊坊是个很崇尚英雄豪杰讲究义氣的地方。1982年我考上了廊坊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这是一所非常注重创作的师范院校。老师汤吉夫、苗雨时等就是著名的作家和诗歌评论家。学生们都受老师们的影响。所以这所院校的学生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