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牌的胜负关键在于商业模式,而商业模式的支柱则是产业链。通过打造全产业链,可有效保证经营的可持续性以及食品安全性,更有利于提升品牌形象。
规则一:从短期价值到持续价值
品牌具有功能价值与性感价值。功能价值在消费者那里可能很快就会消逝:情感价值似乎是一种长期纽带,但情感价值依旧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食品企业要创造一种持续性价值,使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保持一种长期联系。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往往会这样做:买饮料,送你带有可乐标志的饮料杯,或者围裙、茶盘等,消费者在居家过日子的过程中,很可能会用得到。作为附加价值的可持续价值,比广告费要低廉且更为实效。
寻找这种持续价值的机会无处不在,不局限于附加价值赠送,还体现于产品价值延伸上。通过发现产品的新价值或新情境,增加消费者的购买频率及消费数量。在市场上,有一种金针菇酱菜,通常是旅游或家庭佐餐产品。但是,消费者却发现了更好的用途,用它来煮方便面。皓月集团推出的绿品康,本来是一种汤品,也被消费者用来煮面。这不但扩大了产品销售,也增加了品牌与消费者持续接触的几率。
规则二:从封闭品牌到开放品牌
做大品牌是为社会创造财富,所以大品牌要有正确的财富观。企业“造牌”必然要逐步开放,从为企业、为市场“造牌”到为社会“造牌”。开放式“造牌”有两层含义:一是为全社会造品牌,分享品牌利益;二是吸引全社会参与“造牌”,共创品牌未来。仅仅依赖自身力量、为了自身利益而展开的封闭式“造”牌,绝对没有生命力与未来。
开放式“造牌”要求食品企业不但要追求自身利益,还要顾及市场利益,更要平衡社会利益。品牌要从效益导向走向责任导向,从追求经济指标向追求社会价值迈进,从而创造市场繁荣与社会和谐。品牌责任包括市场责任与社会责任,市场责任如和谐市场秩序、建立市场信用体系等;社会责任则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价值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对员工、社会及环境的相关责任。另外,食品企业还要以民主、互动为理念,吸引全社会共造品牌。不再单向灌输品牌,而要积极听取来自方方面面的声音。
规则三:从企业品牌到产业链品牌
品牌的胜负关键在于商业模式,而商业模式的支柱则是产业链。通过打造全产业链,可有效保证经营的可持续性以及食品安全性,更有利于提升品牌形象。一些食品企业因产业链缺陷,导致企业蒙受巨大损失。如蒙牛将牛奶市场做大后,却在奶农源供应环节遭遇三聚氰胺事件,让蒙牛市场销售与品牌形象受到很大影响。不仅中国,美国也正在兴起一股“从农村到餐桌”的运动,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品源头。
全产业链就是食品企业由单一的食品加工销售转变为“种(养)植收储加工贸易品牌分销”的一体化产业链。全产业链虽然不符合专业、分工等规则,但食品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很多企业都在全产业链化运作,如中粮集团、草原兴发、壹桥苗业(海参)、小肥羊等。企业打造产业链品牌,是要实现产品品牌与产业链品牌一体化,可使品牌效应呈几何级放大。不过,这需要企业把握好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否则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产业链品牌必将受损。
规则四:从品牌叫卖到品牌渗透
品牌传播从过去追求“振聋发聩”转变为追求“润物无声”,隐性传播正替代显性传播,传播开始关注消费者的兴趣与积极性。这可以消解消费者对信息传播的抵抗性,以及充分发掘消费者这个会呼吸的“自媒体”。消费者的兴奋点就在于“娱乐”,如在娱乐活动、影视剧、网络游戏、网络短片、畅销图书、网络社区等进行植入式传播或者嵌入式传播。如此,消费者在没有对广告的厌倦与恐惧的情况下来接收品牌信息,尤其是有消费者融入的参与式传播,效果尤佳。
以娱乐为核心的品牌渗透,实现了用虚拟消费拉动现实消费。在电视剧《手机》中,盼盼食品就把旗下几款主打产品深度植入该剧的剧情中,促进了消费者对盼盼品牌的追随。而游戏嵌入式广告(IGA)以其娱乐性、互动性成为食品企业传播的新手段。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以便和消费者建立联系。还有,牛肉干生产巨头绿盛集团与天畅科技的《大唐风云》联合推广,把新产品“绿盛QQ能量枣”的包装改成采用《大唐风云》游戏的网游人物形象,并把产品直接设计进网络游戏《大唐风云》中,作为游戏人物的能量补充剂。
规则五:从固体品牌到液态品牌
为保持消费者长期对品牌认知的一致性,很多企业都在长期地、极力地保持品牌的“原生态”。这既保持了品牌的原汁原味,又使品牌保持稳定,似乎更有益于建立一个令人“熟悉的面孔”。然而,这却是在打造没有活力的固体品牌(刚性品牌)。企业要认识到,品牌价值存在于消费者中,消费者变了,品牌也就应该变,做液态品牌(柔性品牌):第一重境界是变在消费者之前,领着消费者跑;第二重境界是跟着消费者变,跟着消费者跑。
惟有变化才能生存,惟有“动品牌”才有活力。动品牌强调“在变化中成长,在进化中成功”。生物进化具有进步性、特化性和退化性,这与品牌经营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品牌处在复杂的环境下,要在“动”中确保品牌的进步性,也要注意品牌的特化与退化现象。
食品企业要认识到:第一,品牌成长道路漫长而曲折,危与机、成与败、进与退隐藏其中。第二,品牌的进化与退化可能同时进行,优势进化、劣势退化。第三,品牌进化往往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第四,品牌进化必须适应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第五,品牌成长具有特殊性,存在品牌“特化”现象,品牌“速成”有可能。
规则六:从忠诚管理到黏性管理
2005年,麦肯锡针对中国消费者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对品牌的迷恋并未给企业带来他们在成熟市场所享有的那种忠诚度。许多中国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对尝试新东西乐此不疲。
除了价值敏感性外,消费者总是“喜新厌旧”,消费期望值“水涨船高”,品牌转换迟早发生。企业与其拿出时间、精力与金钱去建立或去维系消费者忠诚度,不如拿出时间来思考如何让消费者更多地选择自己的品牌,更多地购买自己的产品,更久地做自己的消费者。让消费者保持更多的“在位时间”,进行宗教式、虔诚化地消费,显得更为务实。这就是品牌“黏性”,即品牌对消费者长期而牢固的影响力,消费者不轻易在观念上出轨与行为上改变。消费者想要建立的并不是与人或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是与品牌之间的关系。
规则七:从管理交易到管理关系
很多企业都困惑:做品牌究竟为了什么?实际上,做品牌即建立并强化消费者体验的过程。品牌体验要保持相对稳定,并进行改善与提升。若品牌体验总是大变化,消费者就很难对品牌形成深刻而稳定的认知,甚至形成负认知。
品牌体验强调接触点全体验,要求多元化、立体 化、细节化。产品(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营业推广、广告、公关、劝购、陈列、服务、网站、新闻、生产环境、产品包装等环节,对品牌全方位诠释,这都关系到消费者能否购买以及品牌评价。贝恩公司发现,客户流失60%是因为负面体验,而75%的负面体验与产品无关,这恰好说明了问题。
食品营销的本质是管理可赢利的消费者关系,而每一次体验,都包含了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每一次互动——从最初的认识,通过选择、购买、使用,到坚持重复购买。消费者的第一次选择,品牌未必会发挥很大作用。如果品牌体验不佳,那就会是“一锤子买卖”。在长期购买中,品牌会发挥关键的作用。品牌不断强化消费者的信心,更可建立记忆与情感联系。
规则八:从产品品牌到服务品牌
食品行业技术门槛低,产品同质化是常态。做好产品是必须的,是打造品牌的大前提。但是,消费者对食品消费非常感性,消费者所预期的结果不再局限于产品。消费者评价一个品牌往往要看“整体感觉”,也要进行“综合考评”,其标准就是具有随需应变特征的整体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这可以使企业在任何时期都会获得消费者的支持,都可以融入动荡的社会环境。
产品正在隐匿,服务成为关键,并在包揽一切。这是一个“大服务”的概念,已经远远超越销售服务的概念,即包含市场服务与社会服务。市场服务是企业立足于企业价值链,服务于价值链其他企业或市场化组织的能力与水平,这关系到品牌能否市场化运营。如企业服务于金融商、服务供应商、服务渠道商、服务竞争对手、服务于消费者等。同时,各种社会力量评价一个品牌,目光往往也会偏离产品,去考虑其他更多因素,尤其是食品企业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准,这关系到品牌在社会环境中的融合能力。而社会服务则包括服务政府、服务社区、服务媒体、服务行业、服务专家等。如果食品企业整体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不佳,品牌将难以立锥于市场与社会。
规则九:从全国品牌到区域品牌
品牌细分化尤其是以地理特征细分成为很多食品企业的选择。针对不同区域市场打造区域品牌,而非以全国性品牌包打天下。
如今,品牌越来越“本土化”,越来越贴近区域市场。华龙方便面考虑到不同地域的市场、文化、价值观、生活形态等不同,推出多个区域性品牌来最大程度地分割区域市场。如针对中原河南大省开发出“六丁目”,针对东三省有“东三福”、“可劲造”,针对山东省有“金华龙”等。
食品企业强调“本土化”,是因为消费者重视“原产地效应”:一是本土特色品牌。沃尔玛很注重采购本土特色品牌,并增加了当地食品的采购量。二是原产地品牌。原产地品牌本质上是地理区域的品牌化,提到中国通化就想到葡萄酒,提到贵州就想到茅台酒,提到五常就想到五常大米等。
规则一:从短期价值到持续价值
品牌具有功能价值与性感价值。功能价值在消费者那里可能很快就会消逝:情感价值似乎是一种长期纽带,但情感价值依旧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食品企业要创造一种持续性价值,使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保持一种长期联系。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往往会这样做:买饮料,送你带有可乐标志的饮料杯,或者围裙、茶盘等,消费者在居家过日子的过程中,很可能会用得到。作为附加价值的可持续价值,比广告费要低廉且更为实效。
寻找这种持续价值的机会无处不在,不局限于附加价值赠送,还体现于产品价值延伸上。通过发现产品的新价值或新情境,增加消费者的购买频率及消费数量。在市场上,有一种金针菇酱菜,通常是旅游或家庭佐餐产品。但是,消费者却发现了更好的用途,用它来煮方便面。皓月集团推出的绿品康,本来是一种汤品,也被消费者用来煮面。这不但扩大了产品销售,也增加了品牌与消费者持续接触的几率。
规则二:从封闭品牌到开放品牌
做大品牌是为社会创造财富,所以大品牌要有正确的财富观。企业“造牌”必然要逐步开放,从为企业、为市场“造牌”到为社会“造牌”。开放式“造牌”有两层含义:一是为全社会造品牌,分享品牌利益;二是吸引全社会参与“造牌”,共创品牌未来。仅仅依赖自身力量、为了自身利益而展开的封闭式“造”牌,绝对没有生命力与未来。
开放式“造牌”要求食品企业不但要追求自身利益,还要顾及市场利益,更要平衡社会利益。品牌要从效益导向走向责任导向,从追求经济指标向追求社会价值迈进,从而创造市场繁荣与社会和谐。品牌责任包括市场责任与社会责任,市场责任如和谐市场秩序、建立市场信用体系等;社会责任则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价值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对员工、社会及环境的相关责任。另外,食品企业还要以民主、互动为理念,吸引全社会共造品牌。不再单向灌输品牌,而要积极听取来自方方面面的声音。
规则三:从企业品牌到产业链品牌
品牌的胜负关键在于商业模式,而商业模式的支柱则是产业链。通过打造全产业链,可有效保证经营的可持续性以及食品安全性,更有利于提升品牌形象。一些食品企业因产业链缺陷,导致企业蒙受巨大损失。如蒙牛将牛奶市场做大后,却在奶农源供应环节遭遇三聚氰胺事件,让蒙牛市场销售与品牌形象受到很大影响。不仅中国,美国也正在兴起一股“从农村到餐桌”的运动,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品源头。
全产业链就是食品企业由单一的食品加工销售转变为“种(养)植收储加工贸易品牌分销”的一体化产业链。全产业链虽然不符合专业、分工等规则,但食品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很多企业都在全产业链化运作,如中粮集团、草原兴发、壹桥苗业(海参)、小肥羊等。企业打造产业链品牌,是要实现产品品牌与产业链品牌一体化,可使品牌效应呈几何级放大。不过,这需要企业把握好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否则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产业链品牌必将受损。
规则四:从品牌叫卖到品牌渗透
品牌传播从过去追求“振聋发聩”转变为追求“润物无声”,隐性传播正替代显性传播,传播开始关注消费者的兴趣与积极性。这可以消解消费者对信息传播的抵抗性,以及充分发掘消费者这个会呼吸的“自媒体”。消费者的兴奋点就在于“娱乐”,如在娱乐活动、影视剧、网络游戏、网络短片、畅销图书、网络社区等进行植入式传播或者嵌入式传播。如此,消费者在没有对广告的厌倦与恐惧的情况下来接收品牌信息,尤其是有消费者融入的参与式传播,效果尤佳。
以娱乐为核心的品牌渗透,实现了用虚拟消费拉动现实消费。在电视剧《手机》中,盼盼食品就把旗下几款主打产品深度植入该剧的剧情中,促进了消费者对盼盼品牌的追随。而游戏嵌入式广告(IGA)以其娱乐性、互动性成为食品企业传播的新手段。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以便和消费者建立联系。还有,牛肉干生产巨头绿盛集团与天畅科技的《大唐风云》联合推广,把新产品“绿盛QQ能量枣”的包装改成采用《大唐风云》游戏的网游人物形象,并把产品直接设计进网络游戏《大唐风云》中,作为游戏人物的能量补充剂。
规则五:从固体品牌到液态品牌
为保持消费者长期对品牌认知的一致性,很多企业都在长期地、极力地保持品牌的“原生态”。这既保持了品牌的原汁原味,又使品牌保持稳定,似乎更有益于建立一个令人“熟悉的面孔”。然而,这却是在打造没有活力的固体品牌(刚性品牌)。企业要认识到,品牌价值存在于消费者中,消费者变了,品牌也就应该变,做液态品牌(柔性品牌):第一重境界是变在消费者之前,领着消费者跑;第二重境界是跟着消费者变,跟着消费者跑。
惟有变化才能生存,惟有“动品牌”才有活力。动品牌强调“在变化中成长,在进化中成功”。生物进化具有进步性、特化性和退化性,这与品牌经营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品牌处在复杂的环境下,要在“动”中确保品牌的进步性,也要注意品牌的特化与退化现象。
食品企业要认识到:第一,品牌成长道路漫长而曲折,危与机、成与败、进与退隐藏其中。第二,品牌的进化与退化可能同时进行,优势进化、劣势退化。第三,品牌进化往往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第四,品牌进化必须适应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第五,品牌成长具有特殊性,存在品牌“特化”现象,品牌“速成”有可能。
规则六:从忠诚管理到黏性管理
2005年,麦肯锡针对中国消费者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对品牌的迷恋并未给企业带来他们在成熟市场所享有的那种忠诚度。许多中国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对尝试新东西乐此不疲。
除了价值敏感性外,消费者总是“喜新厌旧”,消费期望值“水涨船高”,品牌转换迟早发生。企业与其拿出时间、精力与金钱去建立或去维系消费者忠诚度,不如拿出时间来思考如何让消费者更多地选择自己的品牌,更多地购买自己的产品,更久地做自己的消费者。让消费者保持更多的“在位时间”,进行宗教式、虔诚化地消费,显得更为务实。这就是品牌“黏性”,即品牌对消费者长期而牢固的影响力,消费者不轻易在观念上出轨与行为上改变。消费者想要建立的并不是与人或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是与品牌之间的关系。
规则七:从管理交易到管理关系
很多企业都困惑:做品牌究竟为了什么?实际上,做品牌即建立并强化消费者体验的过程。品牌体验要保持相对稳定,并进行改善与提升。若品牌体验总是大变化,消费者就很难对品牌形成深刻而稳定的认知,甚至形成负认知。
品牌体验强调接触点全体验,要求多元化、立体 化、细节化。产品(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营业推广、广告、公关、劝购、陈列、服务、网站、新闻、生产环境、产品包装等环节,对品牌全方位诠释,这都关系到消费者能否购买以及品牌评价。贝恩公司发现,客户流失60%是因为负面体验,而75%的负面体验与产品无关,这恰好说明了问题。
食品营销的本质是管理可赢利的消费者关系,而每一次体验,都包含了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每一次互动——从最初的认识,通过选择、购买、使用,到坚持重复购买。消费者的第一次选择,品牌未必会发挥很大作用。如果品牌体验不佳,那就会是“一锤子买卖”。在长期购买中,品牌会发挥关键的作用。品牌不断强化消费者的信心,更可建立记忆与情感联系。
规则八:从产品品牌到服务品牌
食品行业技术门槛低,产品同质化是常态。做好产品是必须的,是打造品牌的大前提。但是,消费者对食品消费非常感性,消费者所预期的结果不再局限于产品。消费者评价一个品牌往往要看“整体感觉”,也要进行“综合考评”,其标准就是具有随需应变特征的整体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这可以使企业在任何时期都会获得消费者的支持,都可以融入动荡的社会环境。
产品正在隐匿,服务成为关键,并在包揽一切。这是一个“大服务”的概念,已经远远超越销售服务的概念,即包含市场服务与社会服务。市场服务是企业立足于企业价值链,服务于价值链其他企业或市场化组织的能力与水平,这关系到品牌能否市场化运营。如企业服务于金融商、服务供应商、服务渠道商、服务竞争对手、服务于消费者等。同时,各种社会力量评价一个品牌,目光往往也会偏离产品,去考虑其他更多因素,尤其是食品企业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准,这关系到品牌在社会环境中的融合能力。而社会服务则包括服务政府、服务社区、服务媒体、服务行业、服务专家等。如果食品企业整体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不佳,品牌将难以立锥于市场与社会。
规则九:从全国品牌到区域品牌
品牌细分化尤其是以地理特征细分成为很多食品企业的选择。针对不同区域市场打造区域品牌,而非以全国性品牌包打天下。
如今,品牌越来越“本土化”,越来越贴近区域市场。华龙方便面考虑到不同地域的市场、文化、价值观、生活形态等不同,推出多个区域性品牌来最大程度地分割区域市场。如针对中原河南大省开发出“六丁目”,针对东三省有“东三福”、“可劲造”,针对山东省有“金华龙”等。
食品企业强调“本土化”,是因为消费者重视“原产地效应”:一是本土特色品牌。沃尔玛很注重采购本土特色品牌,并增加了当地食品的采购量。二是原产地品牌。原产地品牌本质上是地理区域的品牌化,提到中国通化就想到葡萄酒,提到贵州就想到茅台酒,提到五常就想到五常大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