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是一场蓄意的诡计

来源 :上海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qing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小说创作而言,谋篇布局是最磨人的,磨作者的心力,也磨读者的眼力。因其不仅事关小说的技法,更蕴藉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倾向。而对作品的修改,会一点点泄露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秘不示人的心路历程。所以,卡尔维诺会在他著名的《美国讲稿》里谈到诗人弗朗西斯·蓬日热衷于“把思想形成的各个阶段都发表出来,因为他认为真正的作品不在于它的最终形式,而在于为了逐渐接近这个最终形式而采取的各个步骤”。
  夏烁曾对她的新短篇《让这夜晚继续》做过一次较大的改动。我们现在得见的成稿在节奏和步调上更加紧凑得当,小说的语言和肌理显然也被细细打磨过。但很多时候,修改成熟的稿子并不只是一种单向度的进步。我们感兴趣的,是在作者走向自认为的“更成熟”时,疏离了什么,又靠近了什么。
  故事从准备考研的“她”在画廊的实习切入。会选择这份并非自己专业的实习,如所有志向高洁又为现实所困的年轻人一样,是一种权宜。作者一开始就表达出“她”的“洁身自好”,以至于实习中遇到的太太买主、画家本人、前来采访或者说“合作”的记者、上下班时路遇的摩的司机等一干人,对于“她”而言,都成了浮云和过客。而修改前后的两稿,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对于这些浮云和过客的处理上。成稿中,作者有意缩短了开篇对“她”在画室时的工作经历描述,加快了“她”与买画的太太、画家、记者间接触的节奏。当然,更明显的改动,是续写了前一稿戛然而止的结尾。初稿中,小说截止在那晚“她”回到出租屋后被房东告知因为有新的租客要立即搬出去的节点上,将“她”和读者一起留在了茫然中。而成稿中,小说增加了“她”与室友、男女房东以及新租客之间的戏份,最后还让无处可去的“她”回到画室,并发现了画家的学生在为画家做“枪手”的惊人内幕……
  夏烁的小说,最迷人处在于充满指向含混的细节。因为含混,人们常常会不自禁地紧随其后,为的是求得一个明确的出路。从《水上漂》到《廖湖饭店》,直至新近发表的《幻光》,密布的细节一点点拼凑出故事的脉络,又会在倏忽之间转向,令看起来原本走向明确的故事蒙上了一层雾气。但这种迷人的含混,在《让这夜晚继续》中不再明显。当然,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夏烁还是有意要让她笔下的众生摆脱纯粹道德上的判断,有意要赋予他们模糊性的指向——譬如“她”会在面对交警时突然对摩的司机的经历有了共鸣(是“共鸣”而不是“同情”)而主动说谎帮他逃过责罚;并且,对于那些“于我如浮云”的众生,夏烁的刻画始终生动而活色生香,升腾出生活的气息。这是人生本应有的样子——众生喧哗,沉浮枯荣,得意失意,共存共生。他们的价值就在于其存在本身。就连题目本身也显露出了一种含混和犹疑——“让”字一出,勉强与无奈的语气顿生,“这夜晚能不能继续”,“又怎样继续”的困惑也就被置顶和放大了。
  但,与她的其他小说不同,这一次,夏烁对于人生高下的判断和倾向有些明显。这种倾向几乎一开始就构成了小说的底色。对此,夏烁是自知的,但是,对于表达方式上是显是隐,夏烁是摇摆的。自知,所以许多指向明确的言辞在改动中被完整保留,比如对于两位同龄实习生,“她”有意将自己与她们区分开来——“那两个女孩在工作上的怠慢使她厌烦,但同时,也让她有一种清醒着的优越感”。同时,夏烁又在某些时刻力求摆脱这种明确——她将原本开头的那句“一切都要待在恶性循环的轨道里继续运转”删去。看起来,她意识到如果“她”一开始就将现有的生活定性为“恶性循环”,过早地暴露出意图和爱憎,会让接下来的情节陷入如何摆脱这“恶性循环”的窠臼中。但可惜的是,她后来在改稿中的续写,却是更明白无误的暴露——她加重了描摹乱糟糟的现实的笔力。特别是那回到画室后发现的内幕,是对小说开头时的情境和心境的呼应,更是深刻地映衬出“她”的困惑和迷茫。但是这样的呼应,未免“设计感”过于浓烈。
  小说是一场蓄意的诡计,写作者始终纠结的,是怎样将内心的意念化入笔下的世界。但这种“化入”,必得掌握好“有无”之间的分寸。明明是诡计,却不能让读者有太明显的自觉。夏烁之前的不少小说,亮色便在于此。但这一次,在“设计”上,她用力太猛,以至于一开始,我们就不自禁地和作者的眼界合一,将众生归入了“浮云”,一直到最后,都不断地强化着追随“她”将自己与他们隔离的意念。初稿中,那种对于自己与众生距离是远还是近的犹豫,也在最后对于结尾的延续中消失殆尽。当“她”的困惑和迷惘,不再是现实带来的难以判断和取舍,而是如何处理和面对,小说的现实感也就被消磨掉大半。
  20世纪的美国画家波洛克曾创立“滴画派”—— 在画面四周走动将墨彩滴落在画面的作画方式,会记录作画时的过程,并邀请观众分享创作这些色迹時的氛围和力量。夏烁对于小说的修改,让我想起了“滴画”,前后不同的痕迹正还原和透析出她在写作时的意念和犹豫。她始终在探索,在调试,但有时候,小说就该让这探索蓄意落空。
其他文献
来看画的太太约了周一,上午九点。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太太,如此勤勉,也许是想体会一下上班开工的感觉。周一,她二分之一个休息日,本来打算把欠的觉补上,把没看的书看了。现在计划全被打乱了。  离文创园还有三站路,得换车,前面修地铁,堵着了,眼看就要迟到。车门一打开,她着急往外看,站台后面停着一辆摩的,司机也会意似的观望着她。她下了公交,左右张望几下,还是走向摩的。差不多同时,司机将车发动,满足地笑了。“
期刊
有幸  月光照亮古代的泉水、山石  还洒落在城市的街区  松针也拥有属于它的那颗夜露  被刺穿,还闪着光  抑制属于自己的一颗泪滴  先让它为陌生人而流  追不上一根草的拔节  它太慢,我的步伐太快了  我还是要感谢,我要说:有幸  有幸与你们相遇  大树下  午后的小区花园没有一个人  蝉鸣在暑气中又直又硬  蝉正在死去,我也是  窗外传来它生命力正旺的喊叫  离死亡还远,但死亡正在抵临  我闷
期刊
生活  三点四十五分一只鸟轻轻叫了一声  略微含混却足够清晰在这个时辰  三点五十它叫了第二声  紧接着另一只鸟叫了  四点六只或七只鸟一起鸣啭  四点十分鸣成了一片  这里一片那里一片清亮而跳荡  声音里有枝条的颤动和纤足的起落平衡  有雀跃的光先于曙色  没有别的声音只有鸟鸣  从什么时候起  我习惯了准时醒来等待  纯粹而平静  四点半前后所有的鸟都鸣叫起来了  大地对应以沉寂以广漠以完整 
期刊
对于一条平原上的河流来说,只有人才是  浪花!白衣少年在沱河南岸种下灵感,麦  苗攒簇成行,词语升高,即向皮肤奔袭而  来,那肥腻腻的绿呀,推厚了大地之雪波。  沿河而上,可以遇到扎堆的熟人:  暮年的李耳,中年的孔丘,青年的庄周……  沱河平静,不管窄宽,无论丰枯,  任由诸子吃饱之后发呆,向神靠近。  对于更多的平原人来说,沱河永流,  躺在两岸,随便浪费平庸的一生,消受  天赐幸福!祖祖辈辈
期刊
鲁迅从小就喜欢图画书,当保姆阿长给他买回盼望已久的有画儿的《山海经》时,他大喜过望,“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此后他更喜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从画》和《诗画舫》。上学之后,他还用“荆州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见《朝花夕拾》)。这种对于美术的爱好,一直保持了下来。直到晚年,他送给妻
期刊
斧子  斧子  暗夜里我无法捉住它  虚幻不定  躲闪的斧柄  斧子躲开  是惧怕它自己  难以抑制的杀气么  斧子知道  它出手即是斧刃  即是难忍的斧伤  我无法捉住  斧子也无法把自己汹涌的秘密  藏起,藏死  斧子不能  斧子痛苦  斧子也许只是这个尘世  某种难以停下  歇息的  慌乱不堪的暗示  夜要更静一些  夜  要更静一些  更静一些  才能觉出有几棵树  树枝  和一些新萌的叶
期刊
这是一个酸枝木的骨灰盒,四围和盖顶镶嵌着朵朵玉石祥云,正面鐫刻了全篇《心经》,还有一张十年前九十三岁妈妈神采奕奕的小照——经历烈火淬炼后,妈妈一生的精粹安息在这里。  酸枝木是红木类的上品。妈妈童年时生活在上海新闸路庚庆里外公家,客厅里的八张太师交椅,用的也是一样的材质。  我妻说,妈妈的一生就像抛物线,从生命的起点落到了同一水准的终点。一个多世纪里,她攀了多少个坡,又滑了多少个坡,有多少悲喜兼集
期刊
光谱是探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及发光机理的有效手段.本工作采用Frenkel激子模型和量子力学/分子力学(QM/MM)方法系统研究了一系列聚集诱导发光(AIE)体系和传统荧光(非AIE)体系晶
读者手中的这本诗选,是旅法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创作于不同时期的诗歌短章选集。顾名思义,短章指篇幅较短的诗文篇章,其长度往往只有寥寥数行。除使用“短章”这一称谓外,我国诗歌界还有“微诗”、“截句”等说法。  需要说明的是,在形式上,这本诗选并不能反映阿多尼斯诗作的总体特征,因为他擅写长诗,其作品以长诗居多,甚至一本诗集就是一首完整的长诗。  但与此同时,阿多尼斯还创作了大量意趣盎然的短章。在阿多尼斯笔
期刊
夏烁的新作《让这夜晚继续》,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在即将跨出校门时所经历的种种。这是她成长的必经路,其中映射出的问题却不只属于她。跳开去看,小说本身也显露出一位年轻作者在创作上的纠结和思虑。本期《理论与批评·特辑》,就让四位同样年轻的批评者来探究一下这部另类的“成长小说”。  夏烁的《让这夜晚继续》清澈、明媚,有一股天真之气,仿佛一条小溪,潺潺流过这人世,映照出人世的种种混沌与混浊,也让人,比如已不再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