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烁的新作《让这夜晚继续》,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在即将跨出校门时所经历的种种。这是她成长的必经路,其中映射出的问题却不只属于她。跳开去看,小说本身也显露出一位年轻作者在创作上的纠结和思虑。本期《理论与批评·特辑》,就让四位同样年轻的批评者来探究一下这部另类的“成长小说”。
夏烁的《让这夜晚继续》清澈、明媚,有一股天真之气,仿佛一条小溪,潺潺流过这人世,映照出人世的种种混沌与混浊,也让人,比如已不再年轻的我,陷入对青春的缅怀之中。在我看来,这篇小说是不那么像青春文学的青春文学,也是非典型的成长小说。它呈现的是一个年轻人,突然发现人生复杂面貌的时刻,万念俱在,而万念各行其是。
小说一开始出现的“她”,单纯而美好。关于她,
我们又知道什么呢?除了知道她是中文系毕业,正在一所画廊兼职,立志要考上传媒的研究生以外,我们对“她”其实一无所知。那么,心思细腻、敏感的“她”对自己又知道多少呢?夏烁似乎打定主意要保持沉默,召唤我们跟“她”一起重新经历“发现”的震惊。
那么,这“发现”又是如何而来的呢?来画廊看画的太太是一个引子,虽然她仅仅只是优雅地现了下身,随即在小说里不见踪影,但是,我们都知道,她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太太的行事风格让“她”产生了好感,而太太对她有礼貌的拒绝和冷淡也让阶层之间的鸿沟凸显出来。这是太太这一人物的意义。她让“她”意识到,世界崎岖不平,上位者往往成为下位者的倾慕对象,而上位者却对此不屑一顾。下位者陷入人人平等友好、上位者亲切怡人的幻觉之中。在与太太的交往中,“她”又何尝不是如此,但好在,她迅速认识到了这都是幻境,都是自欺欺人的想像。
引导她认识生活的第二个人,是她的同学,来采访画家的记者。显然,这位已然浸泡在社会之中的同学比她更为成熟、老练,也更为社会化。他以行家的口吻对画家的谈论,对“她”的劝告与规划,都向她揭示出她的新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对她来说,理想主义使她对生活充满了玫瑰色的想像,而同学的高谈阔论令她发现,所谓的成熟不过是精于评判他人,放过自己,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也。这是另一重幻灭。
这两层发现无疑都给了她巨大的打击。她需要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一切。因此,她与摩的司机交往,与其说是弥补,是证明自己,不如说,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在年轻的摩的司机身上,她看到了她自己,所以,她希望以一种强大而友好的姿态出现。她需要与摩的司机重建一种理想的关系——平等、互助、友好,这恰恰是她希望从买画的太太身上所获得的东西。她也确实这么做了。在摩的司机陷入困境的时候,她以自己想像不到的勇敢帮助他脱离险境。这让她感觉很好。但这种感觉良好却只存在了一小会儿,很快,她就感受到了来自他的某种危险。毕竟,在性别格局下,她仍然是弱者。是的,角色很快反转了。现在,轮到她自己处于困境之中,只能无力地接受他的帮助与陪伴。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时刻本来就不多,虚幻的陌生人的情谊迅速被她发自心底的质疑戳破。这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刻。无论如何假装鸿沟不存在,我们最终还是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终究是根深蒂固的。
相比之下,她对生活的第四层发现反而是作为读者的我们一开始就看出端倪的事情了。当她跌跌撞撞来到画室,希望证实自己的猜疑,却意外地发现,年轻的摩的司机并未如她所想像的那样。反而是画家绚烂的面具被半夜不期而至的到访打破。她需要再一次独自面对生活残酷的真相。
也许,当我们发现这世界其实与我们一厢情愿的想像不那么一致的时候,我们百感交集的那一刻,就叫做成长。问题是,成长以后呢?夏烁似乎无意于探究她究竟会如何应对。小说结束在她陷入迷惘的时刻——是的,当她发现自己对生活一无所知的时候,她同时也发现了她对自己的一无所知。尽管,讽刺的是,在他人眼里,她呈现出某种一眼即知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小说是有关思绪的,而不是有关行动的。我们从一个人无穷无尽的思绪中去理解他人,也是在认识自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这篇小说中人物的认同与好感,不仅在于“她”打开的思绪让我们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她”具有一种超越性的反思能力。这或许是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在生活打开不同的侧面,当我们以为“她”会沉溺于生活表象的时候,“她”都能迅速地从中超脱出来,显示出更开阔的眼光和更别致的对生活的想像。因此,尽管就像剥洋葱一样,她被生活的不同侧面弄得目瞪口呆,却依然有能力意识到,一切都是短暂的,“和她所有自以为的态度一样,只要这个夜晚再继续发生些什么”。这是这篇小说的点睛之笔。因此,小说没有止步于展现一个年轻女孩儿在一天所经历的生活,而是在变化万千的生活河流之下,或隐或现地透出了作者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在描写意识上,夏爍显示出了杰出的才华。夏烁有能力让叙事缠绕到纷繁的思绪中,通过意识塑造人物,让意识推动叙事前行。或许,对于夏烁来说,小说,意味着万念。而万念,也正是小说的来源与动力。
夏烁的《让这夜晚继续》清澈、明媚,有一股天真之气,仿佛一条小溪,潺潺流过这人世,映照出人世的种种混沌与混浊,也让人,比如已不再年轻的我,陷入对青春的缅怀之中。在我看来,这篇小说是不那么像青春文学的青春文学,也是非典型的成长小说。它呈现的是一个年轻人,突然发现人生复杂面貌的时刻,万念俱在,而万念各行其是。
小说一开始出现的“她”,单纯而美好。关于她,
我们又知道什么呢?除了知道她是中文系毕业,正在一所画廊兼职,立志要考上传媒的研究生以外,我们对“她”其实一无所知。那么,心思细腻、敏感的“她”对自己又知道多少呢?夏烁似乎打定主意要保持沉默,召唤我们跟“她”一起重新经历“发现”的震惊。
那么,这“发现”又是如何而来的呢?来画廊看画的太太是一个引子,虽然她仅仅只是优雅地现了下身,随即在小说里不见踪影,但是,我们都知道,她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太太的行事风格让“她”产生了好感,而太太对她有礼貌的拒绝和冷淡也让阶层之间的鸿沟凸显出来。这是太太这一人物的意义。她让“她”意识到,世界崎岖不平,上位者往往成为下位者的倾慕对象,而上位者却对此不屑一顾。下位者陷入人人平等友好、上位者亲切怡人的幻觉之中。在与太太的交往中,“她”又何尝不是如此,但好在,她迅速认识到了这都是幻境,都是自欺欺人的想像。
引导她认识生活的第二个人,是她的同学,来采访画家的记者。显然,这位已然浸泡在社会之中的同学比她更为成熟、老练,也更为社会化。他以行家的口吻对画家的谈论,对“她”的劝告与规划,都向她揭示出她的新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对她来说,理想主义使她对生活充满了玫瑰色的想像,而同学的高谈阔论令她发现,所谓的成熟不过是精于评判他人,放过自己,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也。这是另一重幻灭。
这两层发现无疑都给了她巨大的打击。她需要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一切。因此,她与摩的司机交往,与其说是弥补,是证明自己,不如说,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在年轻的摩的司机身上,她看到了她自己,所以,她希望以一种强大而友好的姿态出现。她需要与摩的司机重建一种理想的关系——平等、互助、友好,这恰恰是她希望从买画的太太身上所获得的东西。她也确实这么做了。在摩的司机陷入困境的时候,她以自己想像不到的勇敢帮助他脱离险境。这让她感觉很好。但这种感觉良好却只存在了一小会儿,很快,她就感受到了来自他的某种危险。毕竟,在性别格局下,她仍然是弱者。是的,角色很快反转了。现在,轮到她自己处于困境之中,只能无力地接受他的帮助与陪伴。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时刻本来就不多,虚幻的陌生人的情谊迅速被她发自心底的质疑戳破。这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刻。无论如何假装鸿沟不存在,我们最终还是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终究是根深蒂固的。
相比之下,她对生活的第四层发现反而是作为读者的我们一开始就看出端倪的事情了。当她跌跌撞撞来到画室,希望证实自己的猜疑,却意外地发现,年轻的摩的司机并未如她所想像的那样。反而是画家绚烂的面具被半夜不期而至的到访打破。她需要再一次独自面对生活残酷的真相。
也许,当我们发现这世界其实与我们一厢情愿的想像不那么一致的时候,我们百感交集的那一刻,就叫做成长。问题是,成长以后呢?夏烁似乎无意于探究她究竟会如何应对。小说结束在她陷入迷惘的时刻——是的,当她发现自己对生活一无所知的时候,她同时也发现了她对自己的一无所知。尽管,讽刺的是,在他人眼里,她呈现出某种一眼即知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小说是有关思绪的,而不是有关行动的。我们从一个人无穷无尽的思绪中去理解他人,也是在认识自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这篇小说中人物的认同与好感,不仅在于“她”打开的思绪让我们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她”具有一种超越性的反思能力。这或许是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在生活打开不同的侧面,当我们以为“她”会沉溺于生活表象的时候,“她”都能迅速地从中超脱出来,显示出更开阔的眼光和更别致的对生活的想像。因此,尽管就像剥洋葱一样,她被生活的不同侧面弄得目瞪口呆,却依然有能力意识到,一切都是短暂的,“和她所有自以为的态度一样,只要这个夜晚再继续发生些什么”。这是这篇小说的点睛之笔。因此,小说没有止步于展现一个年轻女孩儿在一天所经历的生活,而是在变化万千的生活河流之下,或隐或现地透出了作者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在描写意识上,夏爍显示出了杰出的才华。夏烁有能力让叙事缠绕到纷繁的思绪中,通过意识塑造人物,让意识推动叙事前行。或许,对于夏烁来说,小说,意味着万念。而万念,也正是小说的来源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