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海豚岛》中的两面镜子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han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镜像阶段”理论是拉康精神分析理论重要的基础内容,从中剥离出的“凝视”这一关键概念成为进入拉康“镜像论”的诸多方式之一。本文尝试应用“凝视”理论对斯·奥台尔的小说《蓝色海豚岛》进行精神层面的解读分析,结合文本具体阐释想象界/镜像阶段的理想自我与进入象征界的自我理想形成机制,探讨“观看”与“凝视”两个维度下主体自我的建立最终注定回归他者/父名社会文化和道德秩序的自觉选择。
  关键词:观看 凝视 镜像理论 自我 秩序
  “凝视”(regard/gaze)是拉康精神分析学说中重要概念之一,广泛应用于电影理论和政治理论主题分析的“凝视理论”也能在拉康有关精神分析问题提出的“凝视”中追根溯源。拉康所谓的“凝视”与眼睛无关,因此迥异于常识理解的凝视动作本身,他提出这个概念用于解释他人与自我主体性建立之间的关系。本文尝试以拉康的“凝视”理论对奥台尔小说《蓝色海豚岛》作精神分析层面的解读,透过“观看”与“凝视”两面镜子,卡拉娜通过观看建立起想象界中的理想自我,同时又在象征界中他者目光之下形成自我理想。最终,无论理想自我还是自我理想都指向他者/父名象征秩序的回归。
  一、第一面镜子:目视背后的观看
  理解“凝视”实际也是走进拉康“镜像论”的过程,作为“凝视”理论第一面镜子的观看,意味着目光投注动作的发生,当主体意识到自己被观看,自我就进入“初始建构时期”,个人主体首次将“自己”指认为“我”{1}。“观看”这一动作贯穿小说始终,隐藏在眼睛观看的背后影响到自我主体性的形成。大部分文本都无法脱离眼睛的观看来建立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联系,现实中基于生理感官发出的观看行为使人与世界实现内外部交流成为可能,《蓝色海豚岛》始于“观看”,而终于“观看”。小说中卡拉娜总处于观看者位置,后续故事情节构成她“眼睛的观看”,读者透过卡拉娜的眼睛看到她所观看到的一切。眼睛的看表现为接受“对外”信息并建立主体与外界间的联系,隐藏在眼睛观看之后则是截然不同的“向内”注视,后者通过眼睛观看将自我建立放置于外部世界中,达到内外环境的融合:虽然读者观看的是卡拉娜看之所看,但是透过非目视观看的镜子我们能够察觉其背后的自我性建立过程。
  当镜子前只剩卡拉娜一人,观看本身仍然存在。自我从他者的目光注视下发现自己并以此实现“为他性”存在,而这个“他者”的实际存在并不必要。当弟弟拉莫被野狗群袭击致死,卡拉娜成为生存在海豚岛上唯一的人类,无边无际的绝望与孤独如潮水般扑向卡拉娜。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继承者齐泽克认为,观看对象的眼睛处在主体的一边,而目光则处在对象的一边。当主体“我”注视一个对象时,这个对象也从一个“我”无法看到它的地方凝视着主体。{2}想象他者迥异于实在他者,前者真正在自我建立中发挥作用,而后者在观看过程中被消除,最初给主体造成想象他者目光亦随之消失的错觉。始终投射于自身的目光不复存在,主体因此而产生恐慌无助,不被注视的孤独焦虑旋即涌现:“前些日子我没有感到过这样孤独,因为我相信船会回来……现在希望落空了,才觉得真正的孤独。”{3}即使族人在现实中离场,主角仍被注视,目光因来自想象他者而一直存在。他者注视之下,理想自我逐渐形成。
  “朗图”化敌为友的驯养标志主体进入建立理想自我的第一层,捕获他者替代物的目光,追求与自然的外在和谐。卡拉娜为拉莫报仇对野狗群发起进攻,却不忍杀死重伤的野狗首脑,驯化的狗被赋予意为“狐狸眼睛”的名字——朗图,成为卡拉娜陪伴性“朋友”。善良、同情和悲悯组成卡拉娜理想自我第一层的基本内容。与阿留申姑娘徒托克建立跨族别的友情表明卡拉娜步入理想自我的第二层,族别间和谐平等,人类友好与爱的普遍情感,卡拉娜在想象他者的观看下消除种族隔阂的目光。随着对客观规律和自然环境的日渐熟悉,卡拉娜与海豚岛的生态环境之间达成和谐共识,进入理想自我的第三层:建立一套自我主导下的生存秩序。“自从那个夏天我和王阿勒和它的小海獭交上朋友以后,我没有再杀过海獭……我也没有再杀海豹,取它们的筋了……我也没有再杀过一条野狗,我也不想再用标枪叉海象了。”{4}理想自我要求她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也标志卡拉娜走出理想自我,走向自我理想。她无法从真正意义脱离由他者建立的秩序而进入另一套秩序,任何秩序中都不可能仅有自我而沒有他者存在。
  卡拉娜往镜子中看时,首先是看到她自己,主体对自我的观看指向想象界理想自我,也是自恋性认同的构建过程。想象他人目光的存在驱使主体做出改变,使镜中的自己更加接近理想。卡拉娜透过想象他者目光的注视重新发现自我、构建理想自我,临时性地建立起自我主导的秩序系统,产生一场父母不在场的短暂式“狂欢”,并由此开启通往另一面镜子的机关——象征界的自我理想。
  二、第二面镜子:他者/父名的凝视
  拉康从主体观看镜像这一过程解析出两方面意味,一方面是“属于想象界的自恋性认同”,另一方面则是“属于象征界的他者认同”,若将前者导向的结果视为“理想自我”,那么后者导向的就是“自我理想”{5}。他者目光具体到文本中主要以“父之名”目光予以表现,“父之名”是拉康从人类学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对“家庭”中存在的他者进行功能分析,他认为主体成长的“家庭环境”是其走进主体真相的重要角度{6},笔者借“父之名”这一概念代表父权社会统治下道德的秩序。卡拉娜自我观看之镜背后的第二面镜子,就是来自他者/父之名的凝视目光,通过第二面镜子的观看,其自我理想不断形成,相较第一面镜子的观看影响自我建立程度更甚,卡拉娜在理想自我形成之际象征性地组织起一套以自己为主角的生存秩序,而这套临时性秩序仍受强大父权道德秩序所掌控。
  与乌托邦式理想的环境不同,卡拉娜自始至终暴露在他者/父名的目光中,“看”这一动作的发出者就是卡拉娜站在第二面镜子前看见的内容——父之名所象征的道德秩序。她将制造武器这一记忆图式付诸实际之前,卡拉娜曾有一段严肃的考虑:
  “……要是我违犯部落禁止妇女制造武器的法律,要是我把这些法律完全抛在一边,去制造我必须用来保护自己的武器,将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难道我制造武器,风真的会从世界的四面八方吹来闷死我吗?……大地也会震动,把我埋在震倒的岩石下面?……难道在我生命垂危的时候,武器也会在手里断掉吗?我父亲就是这样说的。”{7}
其他文献
摘 要:重逢诗是人类情感的体现,《诗经》以降,重逢诗不乏佳篇,但向来少有人关注。本文集中论说元稹和白居易的重逢诗,并从时代背景、佛教文化濡染等方面分析元白与李杜重逢诗的差异。希望能提出“重逢诗”这个概念,供学界参考,也希望能为元白诗歌研究添砖加瓦。  关键词:元稹 白居易 重逢诗  重逢时的所怀所感,是人类真挚情感的流露,形诸诗歌,可以称之为“重逢诗”。相比于送别诗,重逢诗是经历了几多相思愁苦、几
摘 要:进入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的脚步,小说创作开始将艺术笔触聚焦在人性描写上,使得新时期小说开始向文学本体复归,重新焕发出启蒙的曙光。从20世纪80年代的高晓声、张一弓、何士光,到20世纪90年代的毕飞宇、余华、李锐,再到新世纪的阎连科、刘庆邦、贾平凹等作家,继承“五四”启蒙主义思想传统,在揭示精神创伤,述说历史苦痛,展示民间苦难的同时,批判国民的灵魂痼疾,关注个体的存在价值,发掘平凡的人
摘 要:身为北大学人的洪子诚和陈平原在文学史研究中深受北大重“史”传统的影响,都注重对于史料的发掘、整理、分析和把握。二人都有着史家之眼光,认为看问题应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而在具体操作上,对“回到历史现场”的强调则显示了他们作为史家对于真相的执着追寻。此外,二人在拥有历史理性的同时并没有失去文人对于文学性与感性的追求。洪子诚与陈平原所具有的史家风度与史家精神和他们所坚持的“论从史出、以史证论
摘 要: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惜春是一个着墨很少,但个性鲜明、形象突出、敢于抗争的人。大观园这一小社会让惜春心灰意冷,了悟遁世。环境造就了她的性格,贾府由上而下的世态炎凉、三个姐姐的悲惨命运让惜春看破红尘,“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值得深思。  关键词:形象分析 惜春 心冷 了悟  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四位女性。“四春”的取名是因为她们都
摘 要:相较于《人生》中进城难的高加林,新时期的农裔知识分子杨科和邵景文则顺利进城,他们虽成为“城里人”,但农裔城籍的身份使得他们既得不到城里人的认可,也被村里人排除在外;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出于对名利的渴求,他们成为权力的依附者、金钱的奴隶,而对尊重的渴求和身份的丧失导致他们精神下行和自我堕落。  关键词:农裔 知识分子 身份 迷失 沉沦  中国设置的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使城市与农村的差异由单纯
摘 要:中国文学长河中陶渊明不能跨越。这种不能跨越就在于“南山”意象所承载的“放心”之意,已经由陶渊明自己独特的生命哲学,上升为中国文人群体乃至国人的共有哲学,继而延及出周敦颐的“莲”、朱自清的“荷塘”、戴望舒的“雨巷”……本文遵循意象的规律,试图解析陶渊明在自然之中所体味的生命之“真”。  关键词:陶渊明 “南山” 意象 “放心”之意  能够存活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长河中的人物,一定有着鲜活的生
【主题导语】   诚信是指人们为人处世中诚实无欺、讲求信用。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石,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素材链接】   素材一:  史书记载的“小事”  赵盛基      郭圾,东汉时期的官员。他为政以德,施行恩惠,深受百姓爱戴。   他担任并州牧时,一次巡视,到达了西河郡的美稷县。刚到城外准备进城时,
摘 要: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与苏轼《江神子·猎词》同为宋词中抵御西夏之词,但二者无论用词、情感、意象、风格皆不相同,究其原因,则因时代背景之不同,价值身份之差异,词风演变之过程,而最为本质的则是社会思潮之影响,即有无道学内涵之充实。从此二首词中,即可看出北宋前、中期士人对待西夏问题的态度转变,又可见出社会思潮对士人思想的开拓发展。  关键词:《渔家傲·秋思》 《江神子·猎词》 时代背景 身份差异
【摘要】英语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高效途径。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游戏引入、开展小组阅读和丰富阅读材料等学习策略建构小学英语阅读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阅读;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
摘 要:“因内而符外”与“风格就是人”是刘勰与布封关于风格论的观点,两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刘勰与布封的风格论都是在继承前人关于风格的论述基础上形成的,都不满于当时文坛的不正文风。然而,二者对风格的定义又有所区别,并且对其影响也不尽相同。“因内而符外”与“风格就是人”对中西风格论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刘勰 布封 风格论 “因内而符外” “风格就是人”  一、《文心雕龙·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