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宗旨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研讨式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这一教学模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研讨式 教学模式
一、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涵义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涵义,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研讨式教学模式即研究讨论式教学模式,是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也有学者对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讨论法”和“研究法”一直作为两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长期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是,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在集体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由此看来,上述两种观点虽然在具体表述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其基本精神则是一致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并不仅仅是将“讨论法”和“研究法”这两种方法简单相加,而是在吸收了这两种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将“讨论法”和“研究法”有机结合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开放性。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即使在同一个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及研究视角、目标的确定等等的不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二)探究性。研讨式教学模式提倡的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具体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三)实践性。研讨式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科学技术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讨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四)自主性。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自选课题,自定工作方案,即使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也不要干预。最后的评鉴虽是经老师提议进行的,但怎样做也是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组织者和协助者,向学生提供的是帮助和支持。
(五)合作性。研讨式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主张学生共同参与、投入问题的研究,相互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从中使学生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发扬和发展个性,切实增强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过程性。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最主要价值在于其对学生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注重的自然是它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得到发展,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
三、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研讨式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上的五个转变,即在教学方式上,完成了从“讲授式”到“研讨式”的转变;在教学形式上,完成了从“一言堂”到“群言堂”的转变;在教学目标上,完成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在师生关系上,完成了从主客关系到主主关系的转变;在教学评价上,完成了从“一张试卷定高下”到按学生在研讨中的实际表现和能力来综合评定成绩的转变。这一教学模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师生关系等因素都会对学习的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研讨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几者结合的教学新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没有预定的真理、知识、经验或价值,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探讨、交流与对话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始终,能够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它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创造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被动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视学习为乐事,主动学、积极学。
(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激活学生的思维
研讨式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从静态的封闭型转向了动态的开放型,课堂的涵义得以延伸,由只是教室、黑板加粉笔延伸到了资料室、图书馆、电子网络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扩大了教学活动的场景,缩小了学校与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既成的结论与事实,而是可以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索,分析、归纳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研讨式教学过程以问题启动思维,而问题的解决要求独立思考,开动脑筋,善学、会学、活学。这样就为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合格人才创造了条件。
(三)有助于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真正转轨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素质教育必须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人的素质、能力不是凭空形成的,也不是通过单纯的说、教所能提高的。没有学生实实在在的“做”,没有他们亲身的实践,没有与他人的交往、对话,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感悟,对世界、对事物、对他人、对自我的认识与理解,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踏踏实实的“做”、师生平等的交谈与讨论,给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养成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识真理、领悟人生,并在此基础上改造与构建自我。因此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能力提高和素养养成的过程。
四、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师生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做好有关背景知识的铺垫,从而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再经过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确认问题,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等一系列铺垫后,学生就要拟定好初步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做好开题工作。
(二)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要学习和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从而有效地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去伪存真、整理与归类,然后对所获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同时考虑这一结论是否充分证实了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决定是否要进一步采取措施。(2)调查研究。学生根据已设计好的调查方案和方法,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调查,如实地记录调查中的各种有用信息,从而获得客观的调查结果。并反思调查结果是否足以支持研究结论,或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3)初步交流。学生将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三)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维,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关键词:研讨式 教学模式
一、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涵义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涵义,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研讨式教学模式即研究讨论式教学模式,是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也有学者对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讨论法”和“研究法”一直作为两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长期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是,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在集体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由此看来,上述两种观点虽然在具体表述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其基本精神则是一致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并不仅仅是将“讨论法”和“研究法”这两种方法简单相加,而是在吸收了这两种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将“讨论法”和“研究法”有机结合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开放性。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即使在同一个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及研究视角、目标的确定等等的不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二)探究性。研讨式教学模式提倡的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具体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三)实践性。研讨式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科学技术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讨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四)自主性。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自选课题,自定工作方案,即使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也不要干预。最后的评鉴虽是经老师提议进行的,但怎样做也是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组织者和协助者,向学生提供的是帮助和支持。
(五)合作性。研讨式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主张学生共同参与、投入问题的研究,相互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从中使学生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发扬和发展个性,切实增强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过程性。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最主要价值在于其对学生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注重的自然是它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得到发展,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
三、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研讨式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上的五个转变,即在教学方式上,完成了从“讲授式”到“研讨式”的转变;在教学形式上,完成了从“一言堂”到“群言堂”的转变;在教学目标上,完成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在师生关系上,完成了从主客关系到主主关系的转变;在教学评价上,完成了从“一张试卷定高下”到按学生在研讨中的实际表现和能力来综合评定成绩的转变。这一教学模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师生关系等因素都会对学习的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研讨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几者结合的教学新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没有预定的真理、知识、经验或价值,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探讨、交流与对话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始终,能够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它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创造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被动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视学习为乐事,主动学、积极学。
(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激活学生的思维
研讨式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从静态的封闭型转向了动态的开放型,课堂的涵义得以延伸,由只是教室、黑板加粉笔延伸到了资料室、图书馆、电子网络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扩大了教学活动的场景,缩小了学校与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既成的结论与事实,而是可以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索,分析、归纳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研讨式教学过程以问题启动思维,而问题的解决要求独立思考,开动脑筋,善学、会学、活学。这样就为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合格人才创造了条件。
(三)有助于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真正转轨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素质教育必须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人的素质、能力不是凭空形成的,也不是通过单纯的说、教所能提高的。没有学生实实在在的“做”,没有他们亲身的实践,没有与他人的交往、对话,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感悟,对世界、对事物、对他人、对自我的认识与理解,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踏踏实实的“做”、师生平等的交谈与讨论,给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养成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识真理、领悟人生,并在此基础上改造与构建自我。因此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能力提高和素养养成的过程。
四、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师生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做好有关背景知识的铺垫,从而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再经过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确认问题,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等一系列铺垫后,学生就要拟定好初步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做好开题工作。
(二)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要学习和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从而有效地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去伪存真、整理与归类,然后对所获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同时考虑这一结论是否充分证实了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决定是否要进一步采取措施。(2)调查研究。学生根据已设计好的调查方案和方法,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调查,如实地记录调查中的各种有用信息,从而获得客观的调查结果。并反思调查结果是否足以支持研究结论,或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3)初步交流。学生将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三)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维,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