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论语》 悟学习方法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ong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埃得知·富尔曾经说过:“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学生智力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高下主要表现在能否科学高效地学习,所以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学而篇”是《论语》中的首篇,也是重要篇章。孔子也说自己“志于学”,但究竟应该怎样学,体味《论语》中“学”的微言大义,一起探讨《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一、快乐之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说了解知识不如爱好知识,爱好知识不如把获取知识当成人生最有兴趣的乐事。这充分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克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不要把学习看成苦差事,应该快乐主动地学习。
  或许有人会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在知识的海洋上自古以来就是以苦作舟,苦不堪言!学习中的苦难以尽言,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自然不会学好。其实,学习中的乐趣更多。经过艰难的思索、推理,最后解出一道难题时,会喜形于色;在学习中取得优良成绩时,会感到由衷的喜悦;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解决了实际问题时,会乐在其中;将来运用所学知识在祖国建设中做出贡献时,更会感到无限的幸福和欢乐。
  学习本身包含着极大的乐趣。凡是爱学习、刻苦攻读的人,都会乐在其中!与其把学习看做苦差事,不如改变心态快乐地学习。做到变苦为乐,寓乐于学,并持之以恒。惟其如此,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奋斗拼搏,才能享受到胜利者无限的幸福与欢乐。
  二、温故之法
  论语有云:“温故知新。”这句话的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温故可以说是方法,知新则是要求。它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和渐进性,因为故和新不是割裂的存在,而是有机的整体。二者相互兼容,其中内在的逻辑规律则是由旧到新、循序渐进的,不可能超越,也不可能跳过,更没有捷径。比如,一个满篇错字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妙笔生花的文章的。没有“温故”,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不断地温故,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会。
  为什么有的学生感觉刚学过的知识马上就遗忘了呢?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指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会成为短时的记忆,如果不经过及时的温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温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哈佛大学的餐厅被誉为“可以吃饭的图书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哈佛大学的学生在就餐时边吃饭边学习。海阳有所中英文学校,那里的学生三餐排队打饭期间都是人人手拿资料主动温习。
  三、学思之法
  《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 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一味地学而不思考是片面的、偏执的,是错误举动。孔子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知识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丰富提高自己。只有把“学”当作基础,再结合思考,才会有所收获。
  课堂上学生应该紧跟老师的思维,随着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眼看,耳听,手写,心记,全神贯注,不能松懈。整理笔记和错题集尤其重要,笔记和错题集是思考消化知识的重要依据。学习上搞题海战术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发挥,它会慢慢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变得墨守成规。
  《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学会举一反三,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并且要时时习,日日思,做到坚持不懈。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四、交流之法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的是要学习他人。王羲之曾集众家之长,尽变古体,被世人尊为书圣。《吕氏春秋》曾集诸子百家思想,成为一字千金的难得好书。要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尽为自己所用,才能够有成绩上质的飞跃。
  孔子周游列国遍访名师,苌虹、师襄、老聃他们对孔子的拜访怕也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与善者交流,择其善者而从之;与贤者交流,见贤思齐焉。
  与人交流,相互切磋, 是远远好于自己闭门读书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效率,还有助于发挥潜在的能力。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深有体会地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相信好的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匪浅,《论语》博大精深,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继续行走在《论语》的字里行间,寻求学习的真谛吧。
其他文献
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多媒体课件多了,老师讲的多了,学生听的多了,读书声越来越少了。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读”,可以看出古人对朗读的重视。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朗读对学习语文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朗读可以培养语感。叶圣陶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
期刊
我作为一名教师,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语,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我就暗暗告诉自己,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一份爱的倾注,一种青春和热血的奉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里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感受最深的两点:“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的有效方式——沟通,还有“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让沟
期刊
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题,其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  下面通过归纳一下历年高考试题的命题陷阱,归结应对策略,来帮助考生从容应对这一题型。  一、时间错误。  1.(2007·江苏)高
期刊
教参在备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教参,网络上的众多资源也给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另外,在集体备课的环境下,课件ppt和教案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青年语文教师忽视对文本进行独立深入的探究。青年语文教师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往往会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习惯于依赖教参、网络资源,依赖集体备课,而不肯在原始文本的阅读上下苦功夫。由于缺少自我阅读的体验,无法逃离别人理解的窠臼,在教学中开始逐渐迷失自我,课堂
期刊
走进文言文教学课堂,现状依旧不容乐观。影响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线教师对新课程“阳奉阴违”。这类现象同样出现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虽然口口声声标榜自己是新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坚决拥护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模式:字字落实、句句点明。而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享受语文”。试想,当学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当思
期刊
作为一名中国侨校的教师,有幸成为国家侨务办公室的外派教师中的一员,在印尼巴厘岛开始为期两年的支教之旅。身在中国,每天说话写字教书,不觉得新鲜。但是离开母语环境,有一种重新发现的乐趣——华语,如此之美。  一、印尼华文教育的现状  印尼的华文教育由于政治原因中间有32年的断层,造成如今50岁以下的华人几乎都不会讲华语。1999年,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华语教学才重新恢复。2001年印尼国家教育部和中国国家
期刊
倾听是一门艺术,有人曾说过,很多人去找心理医生无非就是想找一个静静倾听自己心声的人。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者,那么你就要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抱怨。因此,无论怎样的挑剔者,都会在一个有耐心和同情心的倾听者面前软化、降服,因为静静地倾听不但表示你对他人的尊敬,同时还肯定了他人说话的重要性。  有时候,班主任做的更多的工作是高高在上、指指点点、批评指责学生,学生则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有时说得是唾沫星
期刊
时光如流水,虽然这句话已经被很多人说滥了,但是我觉得它是我心情的最真实的写照。经常说学生应该努力好好学习,不要让自己将来后悔,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时候自己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停止了学习反思的脚步,留下了很多遗憾。教高三这一年我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虽然每天游走于做题、批改、备课、讲课,但我仍然觉得自己很充实,这种充实让我从内心里感谢教高三的生活。  以前没教高三时,总想着要是能教高三多好,因为我觉
期刊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之前,要求教师先唤醒自己的生命意识。教师要充分挖掘自己的生命价值,体会身为教师的责任感、愉悦感和成就感。要做温暖人心的教育,先要让身为教育者的自己充满温度。说有温度的话,写有温度的字,上有温度的课,才能做温暖人心的教育。“用爱点燃希望之火”,用温度唤醒学生的主动性。  要让学生自我定位,教师先要自我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不再是表演者,教师讲得精彩不如学生学得精彩,教师更不再
期刊
一直很喜欢霸王别姬这个故事,也看了很多个版本的霸王别姬,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张爱玲写的《霸王别姬》。看了这篇以虞姬的角度写的小说,感觉就是不一样,再去看一下《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霸王别姬这一事情的记载,于是心中感慨万千。下面我就来谈一下这两个版本中虞姬形象的不同。  一、陪衬与主角。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项羽时用了那么多的篇幅,而对于虞姬其人却没有任何铺垫。只有在倒霉的垓下那一刻,才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