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埃得知·富尔曾经说过:“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学生智力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高下主要表现在能否科学高效地学习,所以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学而篇”是《论语》中的首篇,也是重要篇章。孔子也说自己“志于学”,但究竟应该怎样学,体味《论语》中“学”的微言大义,一起探讨《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一、快乐之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说了解知识不如爱好知识,爱好知识不如把获取知识当成人生最有兴趣的乐事。这充分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克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不要把学习看成苦差事,应该快乐主动地学习。
或许有人会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在知识的海洋上自古以来就是以苦作舟,苦不堪言!学习中的苦难以尽言,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自然不会学好。其实,学习中的乐趣更多。经过艰难的思索、推理,最后解出一道难题时,会喜形于色;在学习中取得优良成绩时,会感到由衷的喜悦;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解决了实际问题时,会乐在其中;将来运用所学知识在祖国建设中做出贡献时,更会感到无限的幸福和欢乐。
学习本身包含着极大的乐趣。凡是爱学习、刻苦攻读的人,都会乐在其中!与其把学习看做苦差事,不如改变心态快乐地学习。做到变苦为乐,寓乐于学,并持之以恒。惟其如此,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奋斗拼搏,才能享受到胜利者无限的幸福与欢乐。
二、温故之法
论语有云:“温故知新。”这句话的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温故可以说是方法,知新则是要求。它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和渐进性,因为故和新不是割裂的存在,而是有机的整体。二者相互兼容,其中内在的逻辑规律则是由旧到新、循序渐进的,不可能超越,也不可能跳过,更没有捷径。比如,一个满篇错字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妙笔生花的文章的。没有“温故”,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不断地温故,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会。
为什么有的学生感觉刚学过的知识马上就遗忘了呢?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指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会成为短时的记忆,如果不经过及时的温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温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哈佛大学的餐厅被誉为“可以吃饭的图书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哈佛大学的学生在就餐时边吃饭边学习。海阳有所中英文学校,那里的学生三餐排队打饭期间都是人人手拿资料主动温习。
三、学思之法
《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 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一味地学而不思考是片面的、偏执的,是错误举动。孔子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知识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丰富提高自己。只有把“学”当作基础,再结合思考,才会有所收获。
课堂上学生应该紧跟老师的思维,随着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眼看,耳听,手写,心记,全神贯注,不能松懈。整理笔记和错题集尤其重要,笔记和错题集是思考消化知识的重要依据。学习上搞题海战术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发挥,它会慢慢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变得墨守成规。
《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学会举一反三,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并且要时时习,日日思,做到坚持不懈。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四、交流之法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的是要学习他人。王羲之曾集众家之长,尽变古体,被世人尊为书圣。《吕氏春秋》曾集诸子百家思想,成为一字千金的难得好书。要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尽为自己所用,才能够有成绩上质的飞跃。
孔子周游列国遍访名师,苌虹、师襄、老聃他们对孔子的拜访怕也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与善者交流,择其善者而从之;与贤者交流,见贤思齐焉。
与人交流,相互切磋, 是远远好于自己闭门读书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效率,还有助于发挥潜在的能力。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深有体会地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相信好的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匪浅,《论语》博大精深,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继续行走在《论语》的字里行间,寻求学习的真谛吧。
一、快乐之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说了解知识不如爱好知识,爱好知识不如把获取知识当成人生最有兴趣的乐事。这充分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克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不要把学习看成苦差事,应该快乐主动地学习。
或许有人会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在知识的海洋上自古以来就是以苦作舟,苦不堪言!学习中的苦难以尽言,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自然不会学好。其实,学习中的乐趣更多。经过艰难的思索、推理,最后解出一道难题时,会喜形于色;在学习中取得优良成绩时,会感到由衷的喜悦;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解决了实际问题时,会乐在其中;将来运用所学知识在祖国建设中做出贡献时,更会感到无限的幸福和欢乐。
学习本身包含着极大的乐趣。凡是爱学习、刻苦攻读的人,都会乐在其中!与其把学习看做苦差事,不如改变心态快乐地学习。做到变苦为乐,寓乐于学,并持之以恒。惟其如此,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奋斗拼搏,才能享受到胜利者无限的幸福与欢乐。
二、温故之法
论语有云:“温故知新。”这句话的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温故可以说是方法,知新则是要求。它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和渐进性,因为故和新不是割裂的存在,而是有机的整体。二者相互兼容,其中内在的逻辑规律则是由旧到新、循序渐进的,不可能超越,也不可能跳过,更没有捷径。比如,一个满篇错字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妙笔生花的文章的。没有“温故”,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不断地温故,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会。
为什么有的学生感觉刚学过的知识马上就遗忘了呢?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指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会成为短时的记忆,如果不经过及时的温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温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哈佛大学的餐厅被誉为“可以吃饭的图书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哈佛大学的学生在就餐时边吃饭边学习。海阳有所中英文学校,那里的学生三餐排队打饭期间都是人人手拿资料主动温习。
三、学思之法
《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 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一味地学而不思考是片面的、偏执的,是错误举动。孔子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知识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丰富提高自己。只有把“学”当作基础,再结合思考,才会有所收获。
课堂上学生应该紧跟老师的思维,随着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眼看,耳听,手写,心记,全神贯注,不能松懈。整理笔记和错题集尤其重要,笔记和错题集是思考消化知识的重要依据。学习上搞题海战术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发挥,它会慢慢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变得墨守成规。
《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学会举一反三,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并且要时时习,日日思,做到坚持不懈。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四、交流之法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的是要学习他人。王羲之曾集众家之长,尽变古体,被世人尊为书圣。《吕氏春秋》曾集诸子百家思想,成为一字千金的难得好书。要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尽为自己所用,才能够有成绩上质的飞跃。
孔子周游列国遍访名师,苌虹、师襄、老聃他们对孔子的拜访怕也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与善者交流,择其善者而从之;与贤者交流,见贤思齐焉。
与人交流,相互切磋, 是远远好于自己闭门读书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效率,还有助于发挥潜在的能力。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深有体会地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相信好的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匪浅,《论语》博大精深,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继续行走在《论语》的字里行间,寻求学习的真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