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筝协奏曲《如是》这部作品的灵感源于作曲家为《柳如是》这部电影的背景音乐,作品以中国传统昆曲为根基,使音乐中既能听见传统戏剧的声腔也同样可以感受到现代演奏和创作技法带来的听觉冲击。这首作品首演后便成为焦点,并且其协奏曲版本定位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古筝决赛规定曲目之一。本文以昆曲音乐元素为主线,结合笔者多年来在古筝学习和演奏的实践经历,全面分析了《如是》作品的美学特征。为筝曲的创作和演奏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古筝曲;《如是》,美学特征
随着中国民乐健康蓬勃地发展,在世界音乐之林中,中国民乐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受到更多的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古筝协奏曲《如是》诞生了。古筝曲《如是》由青年古筝演奏家苏畅女士于 2011 年底委约著名作曲家王丹红女士创作而成,作品原形来源于电影《柳如是》的背景音乐,电影于 2012 年 3 月 8 号上映,并且得到观众们的欣赏,因此为了更加能表现出古筝的演奏技法特点以及更加完美的诠释出乐曲,经过千锤百炼最终创作出此曲。作曲家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加上现代的音乐语言来表达全曲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是一部拥有现代筝曲特征的作品。作品在力求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创作风格下,凸现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特有的魅力,同时体现了作曲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扎实的作曲功底。这首作品的出现成为筝坛炙手可热的演奏作品。在中国音乐金钟奖中作为决赛必选曲目之一。通过对《如是》作品的深入分析,提出古筝在传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体会。
中国真正的戏剧在十三世纪才出现,相比古希腊悲剧和印度梵剧迟了千年之久,起步晚绝非中国戏剧在艺术形式上,而是在其文化心理上缘故。但在漫长的千年历史长河令中华文化积累了充分饱满的戏剧元素审美能力,元朝末年,宋元南戏由顾坚代入了江苏苏州昆山地区,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新腔,名“昆山腔”。我们常说昆曲六百年,她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了新生命的初生,青年的辉煌,也不免老年的颓唐,再完美的人也无法抵御生命的起承转合。而如今昆曲涅槃重生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象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人文精神。
一、《如是》的题材分析
整首乐曲的音乐素材和乐曲人物背景的塑造都透着浓浓的人文情怀,无论是昆曲还是戏曲人物柳如是,都可以将其转化成一种民族气节,乐曲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文人雅士的情怀,同时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来展现的一首宁静高远的音乐作品。
(一)以人物题材赋予乐曲灵魂
《如是》这部作品主人公柳如是本名为柳云娟,如是之名来源于她欣赏的辛弃疾诗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诗词昂扬激越的豪迈在柳如是的身上也得以体现。少女时期被卖嫁给吴江故相周道登又惨遭霸凌,被驱逐流落松江艳帜高树的她作为“秦淮八艳”之首,出身底层却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气质,对于感情她敢爱敢恨, 忠贞不一,不受封建礼教约束,家境清寒的她满腹经纶,好诗词歌赋善舞,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她的诗词中,有“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的无奈,也有“长空鹤羽风烟直,碧水鲸文澹冶晴”的豪迈。在她的身上,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国学大师陈寅恪花费了十年撰写《柳如是别传》。当今众多学者也纷纷研究关注她的诗词作品, 因此运用昆曲音乐元素来描绘柳如是黯淡又透着光彩,悲惨却又充满力量的一生,不仅与时代相映衬,同时也形象地塑造了一个独立、正义的江南女子形象,而其形象不仅代表她一个人,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人文精神。
(二)以昆曲元素赋予乐曲美感
作曲家选用的【皂罗袍】唱段基本情节来自民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记》,在道家,释家,儒家各学说不同的影响之下,故事描写了腐朽的儒家封建思想体系。作品将虚构的故事与明代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杰作,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婚姻表现出冲破封建枷锁的爱情婚姻观。女主人公杜丽娘出生封建士大夫家庭,本应顺从封建礼教之三从四德,无法自主选择想要的爱情。
但她一次次欲冲破世俗礼教的枷锁,向往自由的爱情。其人物形象与柳如是有许多共通之处,也正是在不该向往自由的时代却有着一颗无畏的心,让她们变成了艺术作品的主人。 让《如是》这部作品更富有光彩。
二、《如是》的美学思想及在乐曲中展现
乐曲人物悲凉的身世,配合昆曲音调的婉转缠绵,这部作品可以说不论在听觉还是文化内涵上都打动了无数人。这部作品除了故事性叙述的表达,抒情性在这部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是”二字来源于“柳如是”,但还有一层内涵即“如此而已”,“就这样罢了”的出世情怀,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观,作曲家接受笔者采访时曾表示这是她想要表达的情感主题,更为深层的想传达这种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
(一)“写意”赋予《如是》的意境之美
中国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高度的写意性,正如中国画中的写意画法一样,不在乎外观的逼真形象,更注重强调内在精神层面的探讨,其美学思想是创造意境来传达神韵,而并非你看见的一切。《如是》这部作品是即唯美、朦胧、阴柔、阳刚的意境之美。 其作品以人物命名,却意在文人雅士的精神内涵,正如苏州园林代表着文人气节一般,柳如是是一种人文情怀的化身,是每个人心中对于真善美的无限追求。引子 16 小节,在前面婉转缠绵的古筝独奏后,乐队断层闯入式给人造成情绪上以及听觉上的冲击感,在 147 小节快板进入之前依然运用了古筝的独奏来过渡,使乐音以最为空灵的声音展现。然后进入快板运用古筝和乐队同时闯入,复杂的炫技和织体与前面的单音演奏形成了对比,使乐曲极具戏剧性和张力。古筝在整首乐曲中有慢板大量静奏部分, 干净清透的旋律,几乎全部采用单音演奏,以最朴实无华的昆曲音乐元素,每一个音都唯美的触动心灵。而快板古筝的音色时而突显,时而埋没在庞大的乐队织体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迴曲折四字也。”“虚实相生”让人时时刻刻都仿佛置身于其中。
(二)“摹情”赋予《如是》的真善美
《如是》这部作品最让人打动的就是慢板重复出现的核心旋律,作曲家运用单音、摇指等技法渲染,使之打动人心,这段旋律正是杜丽娘在花园中的唱词旋律,作曲家完美的将情感倾注于乐曲,每一次听都会有种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之感。并不是悲伤也不是喜悦,就是一种对于心灵的触动。可见作曲家在写这首乐曲时,寄情于曲,同时也正如作曲家所说,打造的是“心灵音乐”。真、善、美三个字是众多人心中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真”“善”“美”三个字的关系是,“真”不包含“善”, “善”不包含“美”,但“真”是善的基础,“真”
和“善”是“美”的基础。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关心心灵的表达和追求,更多的追求金钱、名利,因此人们好像彼此变得漠不关心,以金钱权力划分等级,道德已不再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底线。作曲家试图通过音乐的表达来传达这一美学思想。欲激发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真善美,从而达到共鸣。
三、结语
中国传统音樂是筝乐的灵魂,即便是当代作品也不能失了“魂”。因此一部运用西方创作技法的拥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就显得极为珍贵。笔者认为,昆曲以音乐元素为主线,从乐曲主人公柳如是的身世背景为切入,对乐曲的主题、定弦以及演奏技法进行了深入探究。这部作品特别之处就在它的故事性上,大多现代作品都以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和高难度的技巧,表现情绪的画面,而着重叙事式的现代作品并不多见,运用了昆曲的旋律作为主题更彰显出特色。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古筝演奏者,应该深刻认识到现代古筝曲目应扎根于中国传统音乐土壤里,中国民族乐器在传承的同时,必须先“传”再“承”。
作者简介:
徐畅,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
关键词:古筝曲;《如是》,美学特征
随着中国民乐健康蓬勃地发展,在世界音乐之林中,中国民乐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受到更多的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古筝协奏曲《如是》诞生了。古筝曲《如是》由青年古筝演奏家苏畅女士于 2011 年底委约著名作曲家王丹红女士创作而成,作品原形来源于电影《柳如是》的背景音乐,电影于 2012 年 3 月 8 号上映,并且得到观众们的欣赏,因此为了更加能表现出古筝的演奏技法特点以及更加完美的诠释出乐曲,经过千锤百炼最终创作出此曲。作曲家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加上现代的音乐语言来表达全曲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是一部拥有现代筝曲特征的作品。作品在力求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创作风格下,凸现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特有的魅力,同时体现了作曲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扎实的作曲功底。这首作品的出现成为筝坛炙手可热的演奏作品。在中国音乐金钟奖中作为决赛必选曲目之一。通过对《如是》作品的深入分析,提出古筝在传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体会。
中国真正的戏剧在十三世纪才出现,相比古希腊悲剧和印度梵剧迟了千年之久,起步晚绝非中国戏剧在艺术形式上,而是在其文化心理上缘故。但在漫长的千年历史长河令中华文化积累了充分饱满的戏剧元素审美能力,元朝末年,宋元南戏由顾坚代入了江苏苏州昆山地区,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新腔,名“昆山腔”。我们常说昆曲六百年,她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了新生命的初生,青年的辉煌,也不免老年的颓唐,再完美的人也无法抵御生命的起承转合。而如今昆曲涅槃重生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象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人文精神。
一、《如是》的题材分析
整首乐曲的音乐素材和乐曲人物背景的塑造都透着浓浓的人文情怀,无论是昆曲还是戏曲人物柳如是,都可以将其转化成一种民族气节,乐曲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文人雅士的情怀,同时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来展现的一首宁静高远的音乐作品。
(一)以人物题材赋予乐曲灵魂
《如是》这部作品主人公柳如是本名为柳云娟,如是之名来源于她欣赏的辛弃疾诗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诗词昂扬激越的豪迈在柳如是的身上也得以体现。少女时期被卖嫁给吴江故相周道登又惨遭霸凌,被驱逐流落松江艳帜高树的她作为“秦淮八艳”之首,出身底层却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气质,对于感情她敢爱敢恨, 忠贞不一,不受封建礼教约束,家境清寒的她满腹经纶,好诗词歌赋善舞,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她的诗词中,有“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的无奈,也有“长空鹤羽风烟直,碧水鲸文澹冶晴”的豪迈。在她的身上,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国学大师陈寅恪花费了十年撰写《柳如是别传》。当今众多学者也纷纷研究关注她的诗词作品, 因此运用昆曲音乐元素来描绘柳如是黯淡又透着光彩,悲惨却又充满力量的一生,不仅与时代相映衬,同时也形象地塑造了一个独立、正义的江南女子形象,而其形象不仅代表她一个人,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人文精神。
(二)以昆曲元素赋予乐曲美感
作曲家选用的【皂罗袍】唱段基本情节来自民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记》,在道家,释家,儒家各学说不同的影响之下,故事描写了腐朽的儒家封建思想体系。作品将虚构的故事与明代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杰作,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婚姻表现出冲破封建枷锁的爱情婚姻观。女主人公杜丽娘出生封建士大夫家庭,本应顺从封建礼教之三从四德,无法自主选择想要的爱情。
但她一次次欲冲破世俗礼教的枷锁,向往自由的爱情。其人物形象与柳如是有许多共通之处,也正是在不该向往自由的时代却有着一颗无畏的心,让她们变成了艺术作品的主人。 让《如是》这部作品更富有光彩。
二、《如是》的美学思想及在乐曲中展现
乐曲人物悲凉的身世,配合昆曲音调的婉转缠绵,这部作品可以说不论在听觉还是文化内涵上都打动了无数人。这部作品除了故事性叙述的表达,抒情性在这部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是”二字来源于“柳如是”,但还有一层内涵即“如此而已”,“就这样罢了”的出世情怀,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观,作曲家接受笔者采访时曾表示这是她想要表达的情感主题,更为深层的想传达这种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
(一)“写意”赋予《如是》的意境之美
中国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高度的写意性,正如中国画中的写意画法一样,不在乎外观的逼真形象,更注重强调内在精神层面的探讨,其美学思想是创造意境来传达神韵,而并非你看见的一切。《如是》这部作品是即唯美、朦胧、阴柔、阳刚的意境之美。 其作品以人物命名,却意在文人雅士的精神内涵,正如苏州园林代表着文人气节一般,柳如是是一种人文情怀的化身,是每个人心中对于真善美的无限追求。引子 16 小节,在前面婉转缠绵的古筝独奏后,乐队断层闯入式给人造成情绪上以及听觉上的冲击感,在 147 小节快板进入之前依然运用了古筝的独奏来过渡,使乐音以最为空灵的声音展现。然后进入快板运用古筝和乐队同时闯入,复杂的炫技和织体与前面的单音演奏形成了对比,使乐曲极具戏剧性和张力。古筝在整首乐曲中有慢板大量静奏部分, 干净清透的旋律,几乎全部采用单音演奏,以最朴实无华的昆曲音乐元素,每一个音都唯美的触动心灵。而快板古筝的音色时而突显,时而埋没在庞大的乐队织体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迴曲折四字也。”“虚实相生”让人时时刻刻都仿佛置身于其中。
(二)“摹情”赋予《如是》的真善美
《如是》这部作品最让人打动的就是慢板重复出现的核心旋律,作曲家运用单音、摇指等技法渲染,使之打动人心,这段旋律正是杜丽娘在花园中的唱词旋律,作曲家完美的将情感倾注于乐曲,每一次听都会有种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之感。并不是悲伤也不是喜悦,就是一种对于心灵的触动。可见作曲家在写这首乐曲时,寄情于曲,同时也正如作曲家所说,打造的是“心灵音乐”。真、善、美三个字是众多人心中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真”“善”“美”三个字的关系是,“真”不包含“善”, “善”不包含“美”,但“真”是善的基础,“真”
和“善”是“美”的基础。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关心心灵的表达和追求,更多的追求金钱、名利,因此人们好像彼此变得漠不关心,以金钱权力划分等级,道德已不再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底线。作曲家试图通过音乐的表达来传达这一美学思想。欲激发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真善美,从而达到共鸣。
三、结语
中国传统音樂是筝乐的灵魂,即便是当代作品也不能失了“魂”。因此一部运用西方创作技法的拥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就显得极为珍贵。笔者认为,昆曲以音乐元素为主线,从乐曲主人公柳如是的身世背景为切入,对乐曲的主题、定弦以及演奏技法进行了深入探究。这部作品特别之处就在它的故事性上,大多现代作品都以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和高难度的技巧,表现情绪的画面,而着重叙事式的现代作品并不多见,运用了昆曲的旋律作为主题更彰显出特色。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古筝演奏者,应该深刻认识到现代古筝曲目应扎根于中国传统音乐土壤里,中国民族乐器在传承的同时,必须先“传”再“承”。
作者简介:
徐畅,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