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有血有肉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keBabyY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轨迹的记载,揭示社会发展奥秘、预示社会前进方向,是人类进步发展的精神动力与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善于借鉴历史经验,充分发掘历史智慧,对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历史学科被边缘化现象明显,历史的教育意义被忽视。
  一、被弱化了的历史學科
  在现有的教育方针与考试导向作用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也只好偏离原有的本质,配合应试教育的需要,为重点考试科目让路,脱离历史教育应有的价值与意义。这一切严重地束缚历史教育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二、被淡化的历史教育意义
  古代中国史学家有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一方面为后人提供不断反省、检讨的资料,加强思辨能力,掌握时代发展的趋势,提供矫正失误的方法。另一方面它可以丰富个人的知识,提高对社会、国家、民族,以至整个人类的欣赏能力。这就是历史职责所在,也是历史教育意义所在。
  三、被机械化的中学历史课堂
  从目前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看,过于看重“规律”“理论”“意义”,人为地将历史进行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传授被人为地割成“两层皮”:一是单纯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趋向理论化,忽视人文精神的传授;二是思想落后,观念陈旧,方式单一。历史教材不能引起学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愿望不强。
  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是枯燥乏味、毫无生机的教学活动,以教师的讲为主,或交代事件、人物、过程,或交代历史发展的演变,有时则布置一些枯燥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回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以旁观者的心态了解历史,最终导致教育教学的僵化、机械化。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在落后的课堂教学中变成了“死记”的内容,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为“考”而教,学生在课堂上为“考”而学,导致历史教学变成索然无味的“知识”灌输。
  四、具体做法
  1.寻找历史的灵魂,重建精神家园。
  梁启超所言:“中国古代,史外无学,举凡人类知识之记录,无不丛纳之于史。”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先去其史。”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轨迹的记载,是人类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资源。善于借鉴历史经验,充分发掘历史智慧,对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学习历史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感。“不要拒绝历史,因为历史给我们以智慧;不要忘记历史,因为忘记历史意味着对事业的背叛;不要漠视历史,否则将受到历史的惩罚;不要割断历史,因为否定昨天也就将失去明天。”
  2.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终身发展。
  我国教育正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过程是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人文精神不断塑造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历史课堂应该大力培养人文精神,把人文素质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要求,这既符合课标要求,又能体现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进步。
  3.跳出传统历史课堂教学,让历史有血有肉。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只要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采取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允许、必要的。
  总之,真正的历史课堂,教师不仅要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理念,而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创造和谐、宽松和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使历史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历史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不再是历史教材的朗读和简单重复,不再是一项死记硬背的单调工作。
其他文献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同学们进行了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参观学习、走访,将课本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用全新的方式进行地理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调查目的  (1)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掌握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防治措施,并能举一反三,会研究其它类似问题。  (2)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学会查阅有用资料,学会访谈,并会分析应用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让学生了解生活
提起《亮剑》,大家并不陌生。亮剑精神,指的是真正的剑客,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总结了不少管理教育学生的经验。仅就其中的“三剑”,以飨读者。  一、“师生恩怨”之剑——宰相肚里能撑船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同一办公室里的王老师读了一篇在四中贴吧中置于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面临着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将学生带人历史现场?如何让学生理性地看待历史?如何教会学生用历史的思维思考问题?  现在的中学生在接触历史之前,历史知识相对匮乏,其对历史的认识也有失偏颇。进人中学后,他们在系统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对很多历史现象与历史问题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难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更好地把握历史的真谛。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现学科价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值得研究。笔者以《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一课的复习为例,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新瓶装旧酒,让体系建构更有趣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复习时需要将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显然,简单的知识点复习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枯燥无味”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从体系的高度来建构知识网络。因此,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归宿和根本。坚定文化自信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之一。无锡自古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是江南文脉发展的缩影。笔者在本文通过挖掘、整合无锡乡土历史遗存中的课程资源,以“江南文脉”为载体,强化历史课堂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一
校园环境文化具有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如何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教育资源,在润物无声中使学生接受文化教育、提升审美意识,是我每年在教授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模块时常常思考的问题。今年我大胆探索,通过一节合作探究活动课展开教学,以校园环境文化为依托,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一、活动依据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他们的身心能沉浸在和谐
在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问题教学得到重视。笔者在本文尝试对历史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问题教学实施策略进行初探。  一、问题教学概念界定  问题教学是指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新课标解读指出,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问题教学不仅是新课程精
性别平等是指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权利和机会等方面的平等。作为区别于其他物种特性的人的本性,性别平等具有公理性。性别平等教育强调用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改变束缚人发展的性别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树立性别平等意识,消除性别平等歧视,使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注重渗透性别平等教育。高中教师应当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
高考改革的新趋势必将给基础教育带来一场“深度革命”。包括高中地理学科在内的新课程教学,要逐步走向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理解。以《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为例,笔者构建多样化的地理深度教学课堂,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  一、情境激趣,引领思考型课堂  在导入新课上,教师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也可以课前“设疑”,课尾“释疑”,让人耳目一新。在导入课前时,教师播放与东北松
师生共读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阅读和探究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以下,笔者以《抗日战争》的教学为例,对师生共读模式进行思考与实践。  根据全国高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笔者确定《抗日战争》的教学目标为:师生通过共同阅读与探究相关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日军铁蹄之下的痛苦生活,体会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精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