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渗透性别平等教育的有效思考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or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别平等是指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权利和机会等方面的平等。作为区别于其他物种特性的人的本性,性别平等具有公理性。性别平等教育强调用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改变束缚人发展的性别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树立性别平等意识,消除性别平等歧视,使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注重渗透性别平等教育。高中教师应当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多措并举渗透性别教育,进而强化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公共参与。
  一、注重价值引领,强化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高中生树立性别平等意识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是强化学生政治认同的应有之义。但是受家庭、学校、社区环境的影响,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但具有不稳性、从众性。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强化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在树立性别平等意识的过程中强化政治认同。
  具体说来,教师要立足于当今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新特点,直面多元社会思想文化影响下的价值冲突,着眼于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让学生亲历自主辨析、分析的过程,并作出理性判断,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例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让学生发表观点,进行价值澄清,引导学生消除性别歧视,进而坚定“用奋斗创造财富,用奋斗创造幸福”的观念。
  二、精选教学议题,厚植科学精神
  高中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思辨能力的重要阶段。培育科学精神就是要培育人的实践创新精神,进而充分激发学生潜能。融通科学精神的性别平等教育要求教师充分理解教学活动的性别意蕴,引导和支持学生超越性别规则,实现自由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性别平等”这一基本议题为依托,确立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实现厚植科学精神。具体说来,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基于性别歧视的偏见,如“男学理女学文”“女生数学肯定学不过男生”“女生不适合读博”等,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这一类议题,通过问题探究、小組辩论等形式,解读教学活动的性别意蕴,逐步让学生认识到存在的刻板的性别意识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而引导学生克服传统观念中对于男生、女生的错误解读,消除性别偏见。这样的议题不仅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有规律地择业,进而为终身发展奠基。
  三、研读法律文本,提升法治意识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的有序推进,女性权益得到保障和完善。让学生了解我国基本国策、法律逐步完善的过程是提升学生法治意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研读法律文本的过程中,从法律层面进一步了解国家为保障男女平等做出的努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例如,教师在介绍民主选举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中保障民主选举的相关条款,特别是关于男女平等参与选举的相关条款,并可以模拟人大投票场景。这样既从法治层面了解国家在民主选举中保障性别平等,也可以生动地再现人大代表投票的规范程序,培养学生树立健全的法治意识。再如,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时,教师可以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条文,让学生了解到国家在创业就业方面为消除性别歧视做出的保障,促使学生在增强法治意识的过程中,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四、优化教学活动,引导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指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外化于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公共参与的过程中,取长补短,精诚合作,锻炼自己超越性别规则的能力,学会尊重、理解、体谅。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主题式调研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深入当地人大、政府部门、名人纪念馆、博物馆等进行问题调研。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认清自己,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建立友谊,在参与中锻炼超越性别规则的能力,树立性别平等的意识,促进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对高中生进行历史教育的目的,从历史的角度讲,是让学生感知历史的温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从教学的角度讲,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成熟严密的逻辑体系,全面真实地感受历史,促进价值观和人文道德的养成。笔者在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对此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一、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应用  1.以史料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史料可以给学生们模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新课改提出的“基于课标的教学”反映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根据课标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每一位地理教师的“必修课”。  一、 目标的作用  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教师要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练习的确定都与课时目标有关。简单地说,教学目标要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教学目标作为依据。
政治学科自信应理解为学生相信自己具备能学好高中政治的能力与智慧,有明显的学习自觉与毅力以克服学习困难,能较好地掌握主干知识、相关规律与技巧,坚信高中政治会成为自己的相对优势科目。具体表现为:对政治教师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政治学习充满信心,对政治能够成为自己高考的强项充满信心。  在高中政治一线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政治学科存在这样几种心理:失去学习信心与动力、缺乏知识记忆的恒心与毅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同学们进行了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参观学习、走访,将课本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用全新的方式进行地理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调查目的  (1)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掌握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防治措施,并能举一反三,会研究其它类似问题。  (2)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学会查阅有用资料,学会访谈,并会分析应用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让学生了解生活
提起《亮剑》,大家并不陌生。亮剑精神,指的是真正的剑客,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总结了不少管理教育学生的经验。仅就其中的“三剑”,以飨读者。  一、“师生恩怨”之剑——宰相肚里能撑船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同一办公室里的王老师读了一篇在四中贴吧中置于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面临着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将学生带人历史现场?如何让学生理性地看待历史?如何教会学生用历史的思维思考问题?  现在的中学生在接触历史之前,历史知识相对匮乏,其对历史的认识也有失偏颇。进人中学后,他们在系统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对很多历史现象与历史问题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难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更好地把握历史的真谛。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现学科价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值得研究。笔者以《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一课的复习为例,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新瓶装旧酒,让体系建构更有趣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复习时需要将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显然,简单的知识点复习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枯燥无味”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从体系的高度来建构知识网络。因此,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归宿和根本。坚定文化自信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之一。无锡自古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是江南文脉发展的缩影。笔者在本文通过挖掘、整合无锡乡土历史遗存中的课程资源,以“江南文脉”为载体,强化历史课堂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一
校园环境文化具有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如何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教育资源,在润物无声中使学生接受文化教育、提升审美意识,是我每年在教授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模块时常常思考的问题。今年我大胆探索,通过一节合作探究活动课展开教学,以校园环境文化为依托,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一、活动依据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他们的身心能沉浸在和谐
在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问题教学得到重视。笔者在本文尝试对历史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问题教学实施策略进行初探。  一、问题教学概念界定  问题教学是指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新课标解读指出,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问题教学不仅是新课程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