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写语录往事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angh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那个特殊年代,《毛主席语录》曾风靡一时,无论大街小巷还是偏僻乡村,随处可见,而这些语录是需要有人抄写的。当年,我被选中抄写这些语录,竟使我练出了一手好字,也由此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1967年冬,我从学校毕业后回家乡崇明务农,正好乡里掀起学习毛主席语录的热潮,每个生产队都要挑选几个字写得好的人抄写语录,我也被选中,与队里另一位青年,负责三个生产队的语录抄写。于是,每天出工就拿着一支毛笔和一桶红油漆,从生产队的社场仓库,一直到各家各户的墙上进行书写,一写就是近半年时间。
  在墙上写语录,远比在纸上写难度大得多,不但要爬上爬下,还要悬空着书写,一天下来,手酸腿麻,浑身难受。有几次,因冬天气候寒冷,冻麻了手脚,不小心从梯子上滑倒摔下,油漆洒在身上,但为了赶进度(因每天按抄写的字数多少来计工分),简单清洗后,继续抄写。抄写近半年,报废了一套沾满油漆的衣服。
  抄写语录的要求特別严格,首先是对抄写者的家庭成分、工作表现及社会关系等都要进行严格审查;其次是抄写的语录,既要字体大小一致,又要笔画工整,抄写的内容更不能出一丝差错。为了确保字体大小一致,在抄写时先用粉笔打好格子,抄写后再将粉笔线条擦去。我选用楷体抄写,抄写前先对照字帖,利用早晚休息时间读帖子、临帖子,并用毛笔在纸上反复抄写练习,吸收消化,以便用油漆抄写时能得心应手。为了确保语录的内容不出差错,在抄写时,先将语录的内容用铅笔抄写上,然后再用油漆抄写时能万无一失。在油漆抄写过程中,还对毛笔进行改造,根据字的大小和笔画的粗细,以及油漆书写不易涂改等特点,用剪刀将毛笔的笔尖作精心修剪,经修剪后的笔写出的字既苍劲有力,气韵生动,又层次分明,视觉张力强。每当语录抄写完,社员们上下工路过时,总会停下脚步围观,他们除了阅读语录的内容,更多是对抄写的语录字体进行欣赏和品头论足,每每听到大伙夸我的字写得好时,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抄写语录过程中的辛苦和劳累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久,我参军到了海军部队。一次,基地组织书法比赛,因有抄写语录的功底,便跃然一试,结果得了一等奖。消息传来,领导赏识,于是破例让我这个新兵担任军人委员会宣传委员兼报道组组长,负责舰上的黑板报和广播报道。
  如今40多年过去了,当年抄写的语录字体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风尘中,然而曾经的书写却让我至今仍在受益。
  (作者为上海市房产协会原副会长)
其他文献
《世纪》2020年第2期所刊《1974年复旦一场荒唐的教授考试》,在先师谭其骧先生日记中的记录,可作为此文佐证,摘录以供读者参考。  (1974年)1月3日: 傍晚束世澂【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通医术,谭其骧等常为本人及家属问医求方,一般登门。陈守实因年高病重,家人只能求束来家】、吴泽【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来,坐片刻,束应陈守老【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家之邀来视守老也。  1月4日:下午到学生宿舍参加
期刊
在云南先去拜“活化石”  在云南博物馆接见我们的是两位,一位是领导,一位后来知道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冲的外甥。在领导讲几句离开后,就由张冲外甥向我们详细介绍。说着说着,他就把话题扯到了苦聪人身上。  苦聪人是生活在哀牢山上的游牧人,摩擦取火,赤身裸体,用芭蕉叶挡雨。这引起我们三人的极大兴趣,我们很想先去看看这些“活化石”,然后去走访元谋人化石。  我们先坐窄轨小火车去哀牢山。过麻风病区时,我们闹了个笑
期刊
李学勤先生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等。我长期在上海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两地相隔,可专业爱好相同心相连。他知识渊博,待人厚道,热心助人,在共同主编《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过程中,对我的教诲良多。  李学勤先生多次建议我组织编纂大众化的中国历史通俗读物  在长期往来交流
期刊
张大千,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就称他为中国画坛“五百年来第一人”,纽约国际艺术学会公选的“世界第一大画家”,国际上素有“东张西毕(毕加索)”之赞。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对张大千渐予公正、高度的评价。1981年以后,中共四川省内江地委和地区行署曾两次研究修复“大风堂”事宜,并由文化局向省级有关部门呈报。1984年5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张大千1949年应何香凝之请,为毛泽东主席所画的《荷花》,画面构图
期刊
2020年适逢民革上海市委会成立65周年,孙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民革上海市委、上海中山学社和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携手开展了“孙中山与莲文化创新发展”的跨界合作,“博爱”莲应时而生。  孙中山爱莲往事  孙中山一生为振兴中华四处奔忙,无论是他的著作,还是在后人的研究史料中,鲜见涉及花的内容。在花文化的研究中,我们了解到孙中山与莲花、莲子、莲藕的三则故事,发现先生家乡
期刊
丙子(1998年)仲夏,时年89岁的钱仲联先生赠我诗三首:  乌目论交四十秋,吴趋仍岁又同游。  输君笃志兼文史,才大何如万斛舟。  叙录南词早了然,南洪北孔更精研。  霜厓逝后陈翁逝,赖有君持袋钵传。  新编评传鲒埼亭,玉尺衡量此典型。  我愧灯前头雪白,高歌眼尚为君青。  仲联先生的过奖之词,我愧不敢当。但这三首情深意真的七绝,却道出了我与仲联先生半个世纪的忘年之交,勾起了我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决心打好粮食翻身仗、农业合作化这一仗,猪被寄予厚望,委以“先锋”。   生在湖南韶山冲的毛泽东,因为父亲曾靠养猪发家致富,打小就了解这一行。新中国之初他和乡亲通信时动辄提及“粮亏猪贱,近月好些否”。1953年2月中下旬,毛泽东在武汉、南京相继听取有关养猪的汇报后,讲到养猪、积肥与农业的关系,形象地说,一头猪就是一座完整的小肥料厂。他还写信给陈云、邓小平,要求把生猪养殖工作抓起来
期刊
我未见过冰心老人。当年向德高望重的文坛前辈请益,我始终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无事不打扰,万一有事求教,能写信就写信。这是已故包子衍先生告诉我的办法。这些文坛前辈劫后幸存,已时不我待,不到万不得已,不应去麻烦他们。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与冰心老人在一年之内通了三次信,得到了她老人家的热情帮助。  冰心老人第一次给我写信是在1991年3月7日。当天冰心日记有明确记载:“上午,写陈子善(上海,为台湾《联合
期刊
“文革”中,一些高级文化人士被错划成臭老九,剥夺了文化创作的权利。待到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后,又变成一代宗师,中国美术的奠基人,老九不臭了,反成了宝贝。我这里说的是上海画家刘海粟。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上海美术家协会工作,为画家服务,有缘走近国宝画家,四十多年来,至今印象深刻。  有一位上海著名画家朱复戡,60年代去了山东,上海几乎把他忘了,1980年调回上海。他持有中央李铁映的批文,说朱复戡
期刊
白杨是抗战时期话剧舞台上“四大名旦”之一,也是新中国影坛二十二大明星之一和建国40周年十大电影明星之一……她一生光环无数,是观众喜爱的电影戏剧表演艺术家。今年是白杨百年诞辰,我不想讲述她在艺术长河中如何认真刻苦,潜心钻研,精益求精,执着追求最高境界的精神,而是要回忆她作为我们家庭一辈子的老朋友,给我留下的几件情深谊重的往事。  白杨的艺名源自我父亲的笔名  白杨阿姨与我父亲杨村彬在青少年时期就相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