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倡导的“养猪运动”

来源 :文萃报·周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nj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决心打好粮食翻身仗、农业合作化这一仗,猪被寄予厚望,委以“先锋”。
   生在湖南韶山冲的毛泽东,因为父亲曾靠养猪发家致富,打小就了解这一行。新中国之初他和乡亲通信时动辄提及“粮亏猪贱,近月好些否”。1953年2月中下旬,毛泽东在武汉、南京相继听取有关养猪的汇报后,讲到养猪、积肥与农业的关系,形象地说,一头猪就是一座完整的小肥料厂。他还写信给陈云、邓小平,要求把生猪养殖工作抓起来,说这是“一笔大财富,不但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可以帮助兄弟国家”。
   1955年底,毛泽东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为《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写下按语:“养猪是关系肥料、肉食和出口换取外汇的大问题。”“一切合作社都要将养猪一事放在自己的计划内。”翌年11月出版的《农村工作通讯》介绍了山东阳谷县某合作社养猪两万头的情况后,毛泽东将之批转给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的代表阅看,并要求印发一切农业合作社,指出:“这个合作社可以这样做,为什么别的合作社不可以这样做呢?”是月30日,他又批示:“此件似可转各省市区党委参考,请小平酌处。”
   毛泽东在鼓励合作社大力养猪时,也要求“每个农家都要劝他们养一口至几口猪”,以改善生活,提高家庭收入。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互助组、初级社,农民对自养的猪有自主权。加入高级社后,自主权渐失,农民养的猪都要上调肉食站,农民对待猪的方式也就大不相同起来,胆大者还故意把猪养死——养死了自己还能吃上一块肉,总比调走充公好。一些地方政府以反私利运动针锋相对,号召农民不能光顾自身利益,要有集体观念。但连着几年,难抑猪数量锐减。
   无猪可调了,又如何完成“支援猪”的计划?干部骂,老百姓更是骂。清醒的领导者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毛泽东反对无偿“调猪”,1956年11月21日在审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养猪生产的决定(草案)》时,特地在“今后收购的肥猪,每头给养猪农民留肉十斤到十五斤”后加写“(其中应有猪油四斤到五斤)”。
   1959年10月27日,毛泽东在安徽听取农村情况汇报后,指出:大力发展养猪事业,公养和私养并举;一亩地一头猪,肥料就基本得到解决;一个小化肥厂可以解决一个公社问题,翌日下午,他特地到蜀山公社的万头猪场等地考察,再次强调搞农业不搞化肥不行。
   此前不久,毛泽东看了一篇介绍河北吴桥县王谦寺公社大养其猪,一举三得解决吃肉、肥料、粮食增产等问题,穷队变富队的文章,引发思考。10月31日清早,他在专列上看完李先念报送的《大干一年翻了身,魁星庄生产队养猪积肥改变贫困面貌》后,给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写了一封信,开头就说:“此件很好,请在新华社《内部参考》发表。看来,养猪业必须有一个大发展。除少数禁猪的民族以外,全国都应当仿照河北省吴桥县王谦寺人民公社的办法办理。”
   信中,毛泽东说:我认为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后,畜牧业又是农、林业(主要是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为儿子了。这就是三者平衡地互相依赖的道理。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了,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这是有机肥料,比无机化学肥料优胜十倍。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肥工厂。而且猪又有肉,又有鬃,又有皮,又有骨,又有内脏(可以作制药原料),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摘自《世紀》)
其他文献
今年是周恩来留法勤工俭学100周年纪念。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在上海乘坐“Porthos”号离华赴法勤工俭学,但是周恩来究竟是在哪个码头登船的,“十六铺码头说”“杨树浦码头说”“黄浦码头说”等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对上海三个码头的“前世今生”的查证,辨明了周恩来的确切轨迹:从位于今天外滩的S.M. R Whangpoo Wharf乘上接驳船,前往位于今天秦皇岛路的N.S.M. R Whangpoo
期刊
近日我清理旧函,发现存有谢蔚明先生的信竟有十多封。一一拆开重读,就有一种听谢老倾谈,回到往昔岁月的感觉。  谢蔚明老引荐我为梁谷音写传  我和谢老的初识堪称一则文坛佳话,随之导引出一本书。  大约是1985年吧,我收到湖北大学戴易山老先生的信,他是一位研究戏剧、喜欢昆曲的老学者,他向我推荐上海著名昆曲演员梁谷音,说她是群星荟萃大上海第一个获得梅花奖的演员。她身世的传奇色彩决不逊于潘玉良,建议我为她
期刊
作为世纪之交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和象征,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在金融贸易领域的率先探索、创新突破是浦东争当“领头羊”和“排头兵”的关键举措之一。我有幸在浦东开发之初,参与了创新突破政策的制订。  在尚未竣工的建筑里开始讨论和起草  1995年早春3月9日清晨,几辆小车从康平路市委办公厅、人民大道市府大楼、浦东大道浦东新区管委会、外滩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虹桥的外经贸委等处急驰而出,先后
期刊
林珊,原国际新闻社社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世纪之交入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传媒中的世纪女性》。  抗战时期著名记者孟秋江(1910-1967,原名孟可权)是我的六爷爷。2010年4月,我和林珊约好,16日去看她。她住在北京东方太阳城,我到达已是中午12时半过了。林珊正在午休,她关照小保姆料理我的午餐。  大约过了20分钟,房门开了,随之而来的是清脆爽朗的声音:“知道你来,我很高兴。我能见到常
期刊
《世纪》2020年第2期所刊《1974年复旦一场荒唐的教授考试》,在先师谭其骧先生日记中的记录,可作为此文佐证,摘录以供读者参考。  (1974年)1月3日: 傍晚束世澂【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通医术,谭其骧等常为本人及家属问医求方,一般登门。陈守实因年高病重,家人只能求束来家】、吴泽【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来,坐片刻,束应陈守老【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家之邀来视守老也。  1月4日:下午到学生宿舍参加
期刊
在云南先去拜“活化石”  在云南博物馆接见我们的是两位,一位是领导,一位后来知道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冲的外甥。在领导讲几句离开后,就由张冲外甥向我们详细介绍。说着说着,他就把话题扯到了苦聪人身上。  苦聪人是生活在哀牢山上的游牧人,摩擦取火,赤身裸体,用芭蕉叶挡雨。这引起我们三人的极大兴趣,我们很想先去看看这些“活化石”,然后去走访元谋人化石。  我们先坐窄轨小火车去哀牢山。过麻风病区时,我们闹了个笑
期刊
李学勤先生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等。我长期在上海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两地相隔,可专业爱好相同心相连。他知识渊博,待人厚道,热心助人,在共同主编《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过程中,对我的教诲良多。  李学勤先生多次建议我组织编纂大众化的中国历史通俗读物  在长期往来交流
期刊
张大千,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就称他为中国画坛“五百年来第一人”,纽约国际艺术学会公选的“世界第一大画家”,国际上素有“东张西毕(毕加索)”之赞。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对张大千渐予公正、高度的评价。1981年以后,中共四川省内江地委和地区行署曾两次研究修复“大风堂”事宜,并由文化局向省级有关部门呈报。1984年5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张大千1949年应何香凝之请,为毛泽东主席所画的《荷花》,画面构图
期刊
2020年适逢民革上海市委会成立65周年,孙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民革上海市委、上海中山学社和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携手开展了“孙中山与莲文化创新发展”的跨界合作,“博爱”莲应时而生。  孙中山爱莲往事  孙中山一生为振兴中华四处奔忙,无论是他的著作,还是在后人的研究史料中,鲜见涉及花的内容。在花文化的研究中,我们了解到孙中山与莲花、莲子、莲藕的三则故事,发现先生家乡
期刊
丙子(1998年)仲夏,时年89岁的钱仲联先生赠我诗三首:  乌目论交四十秋,吴趋仍岁又同游。  输君笃志兼文史,才大何如万斛舟。  叙录南词早了然,南洪北孔更精研。  霜厓逝后陈翁逝,赖有君持袋钵传。  新编评传鲒埼亭,玉尺衡量此典型。  我愧灯前头雪白,高歌眼尚为君青。  仲联先生的过奖之词,我愧不敢当。但这三首情深意真的七绝,却道出了我与仲联先生半个世纪的忘年之交,勾起了我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