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学教育照进语文课堂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是:想说爱语文不容易,淡漠,无所谓,甚至厌倦。这种学习状况早已见怪不怪,也就难怪有人在网上散布,“误尽苍生是语文”之言论,虽然这多少让语文教师们深感悲哀,但细细想来,一个学生十几年“读书生涯,不正是对语文学习兴趣逐渐衰退的过程吗?相对于数理化、英语等学科而言,语文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特性不也正在一步步地侵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吗?如何在高考指向性与语文教学目标失衡间寻求一个合适的支点,我认为应首推文学教育,回归语文人文性、文学性的真面目,引领学生亲近文学、感受文学、热爱文学,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操、文化内涵和审美修养。
  教育最重要的阵地是课堂教学,人才的培养,教育质量的提高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在教学上。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也曾说过:在课堂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因此,让文学教育之光照进语文课堂,把语文和生活紧密结合,将知识性与文学性并重,定将使语文成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朵奇葩,诗意地栖居于高考之上。
  
  (一)反复诵读,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要深得表情达意的文学之妙处,唯有熟读成诵,方可感受和领悟文意之美。一篇文学作品依托于个性化的言语,意在传达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乍看似是闲来之笔,细读方可知其真意。例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嗽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初读明了作者的景物描写细致到位,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嗽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再读会发现作者也写到了观赏秋景时的动作、心态,如“细数”、“静对”,细细品读,作者悠闲、惬意之情便展露无遗。而在这悠闲惬意的背后无不渗透着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诵读,不仅让学生体味到语言文学的精妙之美,而且领悟到作者真情的流露。在感受语言美、情感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亲近与教材相关文本,解读作品丰富而多元化的文学内涵
  文学教育强调的是主观感受性、精神自由性、解读多元性与超越功利性。而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多数教师仍束缚于教参等教辅资料,简单而粗暴地将文学作品划归为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两大类。文学教育的表情达意消失殆尽,整体化一将学生鲜活涌动的思维与激情吞噬无遗。要改变这种禁锢思维的教育教学方式,就需教师扩展学生阅读层面,链接相关知识体系,并相机引导学生领悟,让学生与文学进行灵魂的对接,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达到夯实学生文化底蕴、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目的。
  例在讲授史铁生《我与地坛》时,学生很难理解一个荒芜冷落的古园怎会让作者体会到生命的意义。这时就需链接相关知识,包括描写作者年轻时代生活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对生死的哲理性思考的《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以及作者生平经历等等,为学生创建一个思考的平台,让其在多元化知识的触动下自行完成作品内蕴的解读。有人看到的是残疾生命的光辉与命运的残酷,也有人看到的是抗争厄运的灵魂的坚强与伟大,更可能有人看到的是乐观面对苦难铮铮铁骨的形象,等等。这些都无所谓孰优孰劣,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考与感悟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礼,领悟到生命因抗争而彰显其厚度。而这一切均因让作者有同病相怜之感的古园而起,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同时也让这群充满梦想与憧憬的高中生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此得以提升。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教师的诗意化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将文学教育之光渗透到语文课堂的每个角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努力将语文课堂作为学生仰望文学殿堂灿烂星斗的窗口,让文学教育的理性光芒助其完成语文教育培养“人”的终极目的。
其他文献
古往今来,我们民族注重以美文来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塑造学生,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孔子;提出“三不”作风的孟子,都是美德的倡导者、实践者。我们要努力学习中华文化,提高自身素养,使民族美德代代相传。如个别孩子不爱惜粮食,不爱护学习用品、公物,借助古诗文给他们,讲农耕做工的辛苦,以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斗缕,恒念物力维艰”来教育启发学生,使之受到民
背诵,是我国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在现代教育视野中,因为背诵有死记硬背的嫌疑,不符合注重兴趣和理解记忆等现代教育理念而曾经被忽视甚至被摒弃。在语文教育百受诘难的今天,背诵再一次被提到应有的高度。然而,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大概都深有体会,对于语文的学习,学生感到最难的要属作文,其次便是背诵了。尤其是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幼师学生,让其背诵像《出师表》这样的古文,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面对学生的
新课程理念让我们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知识往往只有借助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和内化。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出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会更主动、更丰富、更深刻。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唤醒学生情感    教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如文言文往往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低,上课昏昏欲睡,教者也是无精打采等现象,这些问题解决起来也比较复杂。在这里,我仅就改变文言文教学现状说一些对策。    一、探究法促思    《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在、合作、探究的学
招标用评分办法直接影响着招标的结果,故研究中文图书招标用评分法,对保障高校图书馆采购图书的质量,提高图书购置经费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综合评分法在山东省内14
【正】 一、可行性条件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定,为市场农业的建立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和宽松的环境。首先,市场经济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形式,为市场农业的发展提出了
摘 要: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多角度、多层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加以提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语言 文字 运用 实践    新课程走入了教学中,其目标是:让学生爱学,越学越有兴趣,学习更自主,从而学得快乐,学得扎实,语文素养更好!  可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少、慢、差、费现象,高喊
因为一部电视剧《橘子红了》我开始走进作者琦君的作品世界,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唯美的画面和强烈的戏剧冲突都已经模糊在记忆里.而《泪珠与珍珠》这篇小品却愈益清明。
苗草业是我国星火计划重点攻关和大力推广的综合农业、生态农业项目.被称为是继种植业养殖业之后的第三农业,在有些地区已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并迅速走向世界,对环保、致富、就业
分税制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已被理论界认同,并得到中央政府的实施。然而,与分税制密切相关的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却明显地滞后,这必将影响分税制改革的预期效果。因此,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