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切实增强道德教育的时代感和针对性,我们必须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探索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借鉴涂尔干的教育思想对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有着实际意义。它促使我们给予高校道德教育更多的理性化、社会化思考,加强道德社会学研究以及道德教育方式的社会化创新。
【关键词】涂尔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化;高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切实增强道德教育的时代感和针对性,我们就必须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探索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借鉴涂尔干的教育思想对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有着实际意义。
一、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
埃米尔×涂尔干( Emile Durkheim, 1858 -1917) 在道德教育上最独特的成就是首开道德教育社会学研究之先河。他是用社会学的方法, 把道德作为一个社会事实来加以研究。在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发展史上, 涂尔干是唯一一个以社会学家的身份对学校道德教育予以充分的、专门的论证并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的思想家。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教育与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等书中,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对道德教育理论进行多方位的研究。
1.道德教育对社会的依赖性
对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当时旧的道德教育体系失去作用的同时,新的道德教育体系却还未能及时地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在这种社会道德规范缺失的状况下,追求物质文明和物质享受成为许多人的追求,社会上形成一种蔑视文化和道德的风气。面对着这种社会危机,涂尔干企图通过道德教育的力量去挽救它。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社会理论体系之上的,他指出,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进步,而功利主义是使社会失范、道德混乱的根源,要实现道德重建,首先要建立具有强制作用的社会道德教育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包括家庭、民族、国家,必须在这一共同体中形成一种集体意识,这是重建道德教育的社会基础。
2.道德教育的现实社会性
涂尔干认为,把道德教育引入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具有真情实感的、不借助任何宗教神秘色彩来传播的道德教育体系。他还指出,在推行理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因为排除宗教教育而形成的教育“真空”,必须由“社会教育”来填补。社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与宗教道德教育的神秘性有着不同的途径,这就是社会实践。也就是说,要把道德教育直接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使道德教育具有现实社会性。
3.培养个人具备“社会人”的道德品质
涂尔干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个人使其具备作为社会成员与特定群体成员所必须具备的身心状况。更确切地说,“教育是年长的一代人对尚未为社会生活方面做好准备的一代人所施加的影响。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儿童身上唤起和培养一定数量的身体、知识和道德状态,以便适应整个政治社会的要求,以及他将来注定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也就是说,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个人使其具备“社会人”的道德品德。
二、高校道德教育社会化的缺失
由于高校道德教育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社会生活世界,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形式和价值追求中主体性缺失。
1.目标脱离现实社会生活
现有的道德教育目标一是笼统,二是过分倾向于对未来完美生活世界的追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完美人格的树造,却忽视了人所生存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客观情况,从而使道德教育目标脱离人的客观生存状态。
2. 内容脱离社会生活
教条、过时、程式化、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缺少时代性和现实性一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标签。这种教育内容忽视主体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也不解决主体对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巨大反差之间的矛盾,从而直接导致主体对教育内容的真实性的怀疑甚至抵制。
3. 形式脱离社会生活
目前高校教育中对于道德教育的落实主要通过授课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就成为学校进行道德教育最主要也是最容易实施的方式,而授课又主要是以灌输为主,使得整个道德教育过程脱离了思考与实践,学校把注意力全部放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理论的认知,使道德教育脱离生活实践。
4. 价值追求脱离社会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本体的终极价值。而高校的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特征有时掩盖了教育的终极价值,忽视了道德教育主体发展的要求。
三、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对高校道德教育社会化的启示
1. 给予道德教育更多的理性化、社会化思考
涂尔干适应当时的时代要求, 提出建立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教育模式。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许多看法告诉我们, 只有对道德进行更多的理性思考, 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事实, 是由外在于人的规范组成的总体, 是真实的、可经验和可观察的, 我们应该对它进行合乎理性地说明和描述。
2. 加强道德社会学研究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是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道德教育理论领域,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来加以研究。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人们对道德教育更多地侧重于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从当前的社会现状来看,对道德教育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哲学的沉思和心理学的分析,也应该进行社会学的实证调查和分析。
道德社会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我国现阶段的高校道德教育来说, 应该加强道德社会学的研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使抽象的道德理论具体化,有利于我们更准确的把握道德现象与社会的关系。 3. 道德教育要对社会现象作理性思考和积极认知
涂尔干将社会成员间存在的向心力,称之为“团结”。教育是使个人社会化的进程,培养与社会合为一体的个体,就要使其既意识到每一个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规则,同时也应意识到每个人所隶属的集体的内在的、卓越的价值。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社会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在道德教育中,谈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进程中涌现的各种思想和现象,要对学生进行客观理性的引导,使其认同社会体制变革的积极意义,也要坦然对待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失范”现象。我们必须要把高校道德教育放在整个社会的大德育环境之中。
4. 道德教育方式的社会化创新
涂尔干认为,不同的社会环境就会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因此,教育者要按照不同社会发展进程和时代的要求,发展和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当前,要运用创新的教育手段,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平台,使其主动积极地感悟社会,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尤其是要培养其成熟、健康、乐观的心理,掌握一定的社会生存技巧,使其真正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人才”。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讲授的内容赋予现实意义,将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选择观看影视资料、呈现知识树、头脑风暴、讨论等形式。更重要的是加强社会实践体验环节。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深入观察与分析,把社会实践前后的结果、情况、问题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将在实践中获得的感受,放到课堂上来演讲、辩论和分析,引导他们形成、发展和强化正确的思想和情感。
参考文献:
[1]爱弥尔·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张崇脉.涂尔干的道德三要素及其现代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2(4).
[3]张晓煜,张炎.基于道德规则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J].教育探索,2011(4).
[4]段海超,元林.公民社会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人民论坛,2007(1).
[5]苏振芳.涂尔干对道德教育理论的贡献及其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5).
[6]潘运军,张健.公民社会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载体[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6).
作者简介:
王洁(1969-),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涂尔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化;高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切实增强道德教育的时代感和针对性,我们就必须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探索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借鉴涂尔干的教育思想对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有着实际意义。
一、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
埃米尔×涂尔干( Emile Durkheim, 1858 -1917) 在道德教育上最独特的成就是首开道德教育社会学研究之先河。他是用社会学的方法, 把道德作为一个社会事实来加以研究。在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发展史上, 涂尔干是唯一一个以社会学家的身份对学校道德教育予以充分的、专门的论证并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的思想家。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教育与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等书中,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对道德教育理论进行多方位的研究。
1.道德教育对社会的依赖性
对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当时旧的道德教育体系失去作用的同时,新的道德教育体系却还未能及时地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在这种社会道德规范缺失的状况下,追求物质文明和物质享受成为许多人的追求,社会上形成一种蔑视文化和道德的风气。面对着这种社会危机,涂尔干企图通过道德教育的力量去挽救它。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社会理论体系之上的,他指出,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进步,而功利主义是使社会失范、道德混乱的根源,要实现道德重建,首先要建立具有强制作用的社会道德教育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包括家庭、民族、国家,必须在这一共同体中形成一种集体意识,这是重建道德教育的社会基础。
2.道德教育的现实社会性
涂尔干认为,把道德教育引入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具有真情实感的、不借助任何宗教神秘色彩来传播的道德教育体系。他还指出,在推行理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因为排除宗教教育而形成的教育“真空”,必须由“社会教育”来填补。社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与宗教道德教育的神秘性有着不同的途径,这就是社会实践。也就是说,要把道德教育直接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使道德教育具有现实社会性。
3.培养个人具备“社会人”的道德品质
涂尔干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个人使其具备作为社会成员与特定群体成员所必须具备的身心状况。更确切地说,“教育是年长的一代人对尚未为社会生活方面做好准备的一代人所施加的影响。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儿童身上唤起和培养一定数量的身体、知识和道德状态,以便适应整个政治社会的要求,以及他将来注定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也就是说,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个人使其具备“社会人”的道德品德。
二、高校道德教育社会化的缺失
由于高校道德教育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社会生活世界,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形式和价值追求中主体性缺失。
1.目标脱离现实社会生活
现有的道德教育目标一是笼统,二是过分倾向于对未来完美生活世界的追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完美人格的树造,却忽视了人所生存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客观情况,从而使道德教育目标脱离人的客观生存状态。
2. 内容脱离社会生活
教条、过时、程式化、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缺少时代性和现实性一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标签。这种教育内容忽视主体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也不解决主体对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巨大反差之间的矛盾,从而直接导致主体对教育内容的真实性的怀疑甚至抵制。
3. 形式脱离社会生活
目前高校教育中对于道德教育的落实主要通过授课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就成为学校进行道德教育最主要也是最容易实施的方式,而授课又主要是以灌输为主,使得整个道德教育过程脱离了思考与实践,学校把注意力全部放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理论的认知,使道德教育脱离生活实践。
4. 价值追求脱离社会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本体的终极价值。而高校的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特征有时掩盖了教育的终极价值,忽视了道德教育主体发展的要求。
三、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对高校道德教育社会化的启示
1. 给予道德教育更多的理性化、社会化思考
涂尔干适应当时的时代要求, 提出建立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教育模式。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许多看法告诉我们, 只有对道德进行更多的理性思考, 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事实, 是由外在于人的规范组成的总体, 是真实的、可经验和可观察的, 我们应该对它进行合乎理性地说明和描述。
2. 加强道德社会学研究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是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道德教育理论领域,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来加以研究。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人们对道德教育更多地侧重于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从当前的社会现状来看,对道德教育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哲学的沉思和心理学的分析,也应该进行社会学的实证调查和分析。
道德社会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我国现阶段的高校道德教育来说, 应该加强道德社会学的研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使抽象的道德理论具体化,有利于我们更准确的把握道德现象与社会的关系。 3. 道德教育要对社会现象作理性思考和积极认知
涂尔干将社会成员间存在的向心力,称之为“团结”。教育是使个人社会化的进程,培养与社会合为一体的个体,就要使其既意识到每一个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规则,同时也应意识到每个人所隶属的集体的内在的、卓越的价值。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社会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在道德教育中,谈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进程中涌现的各种思想和现象,要对学生进行客观理性的引导,使其认同社会体制变革的积极意义,也要坦然对待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失范”现象。我们必须要把高校道德教育放在整个社会的大德育环境之中。
4. 道德教育方式的社会化创新
涂尔干认为,不同的社会环境就会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因此,教育者要按照不同社会发展进程和时代的要求,发展和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当前,要运用创新的教育手段,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平台,使其主动积极地感悟社会,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尤其是要培养其成熟、健康、乐观的心理,掌握一定的社会生存技巧,使其真正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人才”。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讲授的内容赋予现实意义,将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选择观看影视资料、呈现知识树、头脑风暴、讨论等形式。更重要的是加强社会实践体验环节。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深入观察与分析,把社会实践前后的结果、情况、问题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将在实践中获得的感受,放到课堂上来演讲、辩论和分析,引导他们形成、发展和强化正确的思想和情感。
参考文献:
[1]爱弥尔·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张崇脉.涂尔干的道德三要素及其现代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2(4).
[3]张晓煜,张炎.基于道德规则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J].教育探索,2011(4).
[4]段海超,元林.公民社会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人民论坛,2007(1).
[5]苏振芳.涂尔干对道德教育理论的贡献及其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5).
[6]潘运军,张健.公民社会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载体[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6).
作者简介:
王洁(1969-),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