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1日,国家发改委就“放管服”改革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主持会议。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巡视员杨洁、价监局局长张汉东、法规司司长李亢、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财金司副司长李聚合出席会议,就“放管服”改革有关情况做详细介绍,并回答记者问。
中央、地方具体定价项目各减少80%和55%
杨洁表示,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简政放权作为自身改革的首要任务,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采取了一系列减少审批、加强监管、优化服务的具体措施,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在简政放权方面,“2013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连续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14年提前完成国务院削减审批事项1/3的目标任务。”杨洁指出,国家发改委主要在三个方面采取多项措施推进简政放权。
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和执业资格认定事项。取消15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审批事项,1项强制性中介服务事项。杨洁介绍说,与2013年年初相比,取消下放审批事项的比例已经超过60%,其中近80%是企业投资项目核准。
以投资领域改革为重点,抓好“四个减”。一是减核准。国家发改委核准工作量连续两年“减少50%”。外商投资项目由全面核准改为普遍备案+有限核准,95%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除敏感国家、敏感地区、敏感行业“三个敏感”以外,98%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取消核准改为网上备案。二是减前置。对涉及近20个部门的50项核准前置,国家发改委率先取消了18项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前置条件,而且还推动将其他的32项前置精简为“两项半”,除少数重特大项目保留环评作为前置审批外,只保留规划选址、用地预审两项前置。三是减报建。将投资项目开工前的报建审批事项由65项减为42项,推进项目审批提速。四是减环节。对列入规划、符合条件的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两道并一道”,不再审批建议书,直接审批可研报告。
大幅减少政府定价范围。修订中央和31个省区市的定价目录,中央、地方具体定价项目分别减少80%和55%。放开了除麻醉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之外的2000多种药品政府定价,还放开了跨省跨区的电能交易价格。
在放管结合方面,国家发改委按照“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的要求,初步建成了“放管服”改革的“2张清单4个平台”。杨洁进一步解释道,2张清单,就是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权力责任清单。4个平台,就是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12358价格监管平台。
在投资领域,建成并使用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逐步将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全部纳入到平台办理,做到“平台受理、在线办理,限时办结、依法监管、全程监察”。同时,将重大项目储备、政府投资三年滚动计划等纳入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动实现项目申报、审核审批、计划下达、进度管理等都能全流程在线运行和监管。
在价格领域,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方式,与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监管。近年来,按照国务院要求,按照建立“一个清单、两个库”的要求,在价格监管中明确了一个清单,对是否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明码标价规定,以及是否存在不正当价格行为4种情况开展价格检查;同时,在药品、金融等行业和领域,正在建立经营者和执法人员的“双名录库”。杨洁介绍说,“今年70%以上价格监管要采取‘双随机’方式进行”。
在优化服务方面,杨洁表示,国家发改委抓好了3件事,努力做到把审批变成服务。一是大厅受理。杨洁介绍说,去年1月1日,国家发改委政务服务大厅正式运行,全委非涉密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交由大厅一口受理、统一答复。7月1日,网上政务服务大厅上线运行,审批事项实现了全流程的网上办理、在线办理。8月1日,开通了“发改委政务服务大厅”微信号,方便群众办事和信息传播。二是明确时限。将投资项目的委托评估时间和委内办理时间分别控制在30个和20个工作日之内。目前所有审批事项全部都是按期办结,实现了审批“零超时”。三是规范运行。对行政审批事项、权责事项实行清单化管理。对进驻大厅的审批事项,逐项编制《办事指南》,制定《内部审查工作细则》,明确审批内容、申报材料、办理流程和办理时限。对投资项目核准,制定了《核准委内工作规则》和《核准文件格式文本》,明确审查的要求、流程、环节和方式,规范核准行为,方便办事人员。
杨洁指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把“放管服”改革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大“放”的力度,强化“管”的能力,提升“服”的水平,更好地为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清障搭台,加油助力。
12358价格监管平台发挥作用日益明显
张汉东主要对12358价格监管平台的运行情况和取得的工作成效等作了介绍。截至目前,各地价格监管部门通过平台共受理价格举报、咨询、投诉共100.84万件,实施经济制裁115.49亿元。其中,退还消费者7.3亿元,没收违法所得30.15亿元,罚款78.04亿元。
张汉东指出,12358价格监管平台实现了四级联网、一件一码、痕迹管理、全程监督、动态分析,是大数据时代监管理念的一大创新,推动了价格监管工作与互联网的融合。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价格监督、保障价格改革顺利实施、推进价格监管切实履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张汉东表示,12358价格监管平台有以下五个特点:
四级联网,受理办理更高效。平台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全国共开设2645个举报电话座席,举报案件纵向、横向传达转办更加高效便捷。
渠道多样,价格维权更便捷。除手机、固话外,12358价格监管平台已经开通网站、来信、来访,微信、移动APP等多种投诉渠道,短信投诉渠道也即将开通。 “一件一码”,办理过程更透明。平台对举报件进行“一件一码”管理,举报人通过自主查询可随时了解案件的办理进程。
痕迹管理,依法行政更严格。平台将举报所有业务流程全部纳入,实行痕迹化监督管理,明确了工作人员责任,有效减少人为因素,杜绝了各类违规执法问题。
依托大数据,统计分析更科学。平台数据集中存储,更为准确直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依托大数据敏锐捕捉社会热点,可随时对市场价格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严控潜在的价格违法行为,提高监管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
在介绍平台工作成效时,张汉东表示,12358价格监管平台全方位提高了价格监管能力水平,在强化市场监管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监管作用日益明显。2016年以来,平台受理量同比上升近20%,网络举报量较平台运行之初增长160%。
平台影响不断扩大。通过国家发改委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7次发布价格举报信息,已成为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的固定内容。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平台等累计曝光典型价格举报违法案例76起,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预警能力有效增强。各级价格主管部门通过平台加强价格异动监测预警,利用平台及时发现部分行业以“营改增”为名借机涨价的情况,积极联系中央电视台进行专访,对外发布《规范酒店价格行为提醒书》,及时制止了事态的扩大和蔓延。
及时答疑解惑。在全部举报件中,群众对价格问题的咨询占比超过80%,推动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规范接访,畅通民生诉求渠道。
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争取11月底上线试运行
李亢介绍了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编制权力和责任清单以及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三方面的情况。
李亢说,在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方面,已经废止了与企业和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文件一共2857件,占现行国家发改委所有规范性文件总数的60%。从领域看,涉及价格管理1838件,涉及能源管理392件,涉及产业政策150件,涉及投资管理136件,还有其他相关领域341件。
从年代分布看,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200件,90年代到2003年之前的1409件,2003年到2013年以前1163件,2013年以来85件。
在权力和责任清单的编制工作方面,李亢介绍说,目前清单已经按照要求报送中央编办审核。通过编制清单,一共获得四方面的成果。
一是“减”,大幅度精简权责事项,按照可放可不放的一律下放,可管可不管的一律不管的原则,加力简政放权。目前建议取消下放的事项占所有权力事项总量的40%。二是“补”,提出一揽子“立改废”的制度计划,一共45件。三是“转”,大幅度优化履职的方式。四是“进”,大幅度强化权力制约监督,推进国家发改委所有权责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办理。
在关于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方面,据李亢介绍,初步匡算,全国每年各类公共资源交易达到20万亿左右。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全部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李亢指出,2017年6月底前,要基本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程电子化。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了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项目建设,主要任务是为市场主体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有四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枢纽,二是媒介,三是监管通道,四是决策支撑。目前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基本完成软件系统开发,正在抓紧与各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对接测试工作,争取在11月底上线试运行,12月份完成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个地方的平台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对接工作。
抓紧研究制定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方案
罗国三介绍了近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情况。
7月《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印发,罗国三指出,这是投资体制改革历史上第一份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综合性、指导性和纲领性的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投融资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在新起点上纵深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经济新常态下发挥好投资关键作用的重要遵循。
罗国三表示,该意见提出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深化投融资改革的重点工作任务,特别是提出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六项重大创新举措,目前各地方、各部门抓紧贯彻落实。
之后,罗国三介绍了近期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情况。
在持续取消下放投资审批事项领域,罗国三说,今年还要再一次修订核准目录,按照国务院要求,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削减比例要达到原来的90%以上。据罗国三介绍,2016年本的核准目录,国家发改委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地方和有关企业提出了修订建议,并上报国务院,近期正在会同国办做好提请国务院常务会审议的相关准备工作。
“按照目前的方案初步测算,需要报中央层面核准的项目数量还将进一步减少50%以上,也就是三个连续50%,这样中央政府层面核准项目的数量削减比例可以达到原总量的90%以上。”新的目录中国家发改委核准事项保留还有10项,其中跨境的和跨省的项目有6项,涉外的项目2项,即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另外暂时保留煤矿和纯电动乘用车两项。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我们抓紧研究制定中央预算内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是进一步缩减发改委的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流程,同时要加强项目的储备和监管,改进计划编制和下达管理,目前方案基本成型。”罗国三表示,下一步,将抓紧征求部门和地方的意见,争取9月底前上报国务院。
在协同推进项目核准制度改革领域,前三年投资领域改革主要以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制度改革为主线,率先清理减少了核准的前置审批事项,率先取消18项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事项,32项前置审批事项清理之后减少为两项半。
在规范和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方面,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出台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政府投资条例;进一步规范平台日常运行,坚持每天调度、动态跟踪,及时掌握各地的平台试运行情况;推动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做好平台应用工作,在条例出台前和暂行办法实施以前,已联合19个部门印发通知,要求部门和各地能够加快平台应用。
已建立惩戒和激励的发起响应和反馈机制
李聚合主要对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相关情况作了介绍。“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能够通过发挥枢纽作用,为信用信息的跨地区、跨部门共享,推进‘放管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供有力的支撑,也为整个政府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探索了一条路子。”
李聚合介绍说,该平台主要有三个功能。
一是交换功能。该平台是国家政务信息交换的基础设施,可以实现部门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信息交换。
二是查询功能。各部门和各地区通过该平台可以查询市场主体的基本情况。
三是实施联合惩戒。依托该平台,目前开发了一个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专门平台,实施激励和惩戒措施。
李聚合进一步指出,国家发改委目前已经签署了6个联合惩戒的备忘录,涉及法院失信被执行人、税务、工商、安监、环保等领域。A级纳税人、海关高级认证企业的守信激励正在准备,共青团中央优秀青年志愿者的守信联合激励备忘录也正在签署过程中。
同时,国家发改委建立了发起响应和反馈机制,各部门把需要惩戒或激励的黑名单红名单上传到平台,再由平台推送到各部门,各部门把这些信息嵌入到办事系统里。李聚合透露,这个平台正在进行二期工程,主要是扩大覆盖面,完善技术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国家的法人库、人口库这些基础库和其他平台之间信息的沟通交换和联系。
中央、地方具体定价项目各减少80%和55%
杨洁表示,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简政放权作为自身改革的首要任务,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采取了一系列减少审批、加强监管、优化服务的具体措施,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在简政放权方面,“2013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连续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14年提前完成国务院削减审批事项1/3的目标任务。”杨洁指出,国家发改委主要在三个方面采取多项措施推进简政放权。
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和执业资格认定事项。取消15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审批事项,1项强制性中介服务事项。杨洁介绍说,与2013年年初相比,取消下放审批事项的比例已经超过60%,其中近80%是企业投资项目核准。
以投资领域改革为重点,抓好“四个减”。一是减核准。国家发改委核准工作量连续两年“减少50%”。外商投资项目由全面核准改为普遍备案+有限核准,95%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除敏感国家、敏感地区、敏感行业“三个敏感”以外,98%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取消核准改为网上备案。二是减前置。对涉及近20个部门的50项核准前置,国家发改委率先取消了18项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前置条件,而且还推动将其他的32项前置精简为“两项半”,除少数重特大项目保留环评作为前置审批外,只保留规划选址、用地预审两项前置。三是减报建。将投资项目开工前的报建审批事项由65项减为42项,推进项目审批提速。四是减环节。对列入规划、符合条件的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两道并一道”,不再审批建议书,直接审批可研报告。
大幅减少政府定价范围。修订中央和31个省区市的定价目录,中央、地方具体定价项目分别减少80%和55%。放开了除麻醉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之外的2000多种药品政府定价,还放开了跨省跨区的电能交易价格。
在放管结合方面,国家发改委按照“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的要求,初步建成了“放管服”改革的“2张清单4个平台”。杨洁进一步解释道,2张清单,就是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权力责任清单。4个平台,就是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12358价格监管平台。
在投资领域,建成并使用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逐步将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全部纳入到平台办理,做到“平台受理、在线办理,限时办结、依法监管、全程监察”。同时,将重大项目储备、政府投资三年滚动计划等纳入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动实现项目申报、审核审批、计划下达、进度管理等都能全流程在线运行和监管。
在价格领域,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方式,与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监管。近年来,按照国务院要求,按照建立“一个清单、两个库”的要求,在价格监管中明确了一个清单,对是否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明码标价规定,以及是否存在不正当价格行为4种情况开展价格检查;同时,在药品、金融等行业和领域,正在建立经营者和执法人员的“双名录库”。杨洁介绍说,“今年70%以上价格监管要采取‘双随机’方式进行”。
在优化服务方面,杨洁表示,国家发改委抓好了3件事,努力做到把审批变成服务。一是大厅受理。杨洁介绍说,去年1月1日,国家发改委政务服务大厅正式运行,全委非涉密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交由大厅一口受理、统一答复。7月1日,网上政务服务大厅上线运行,审批事项实现了全流程的网上办理、在线办理。8月1日,开通了“发改委政务服务大厅”微信号,方便群众办事和信息传播。二是明确时限。将投资项目的委托评估时间和委内办理时间分别控制在30个和20个工作日之内。目前所有审批事项全部都是按期办结,实现了审批“零超时”。三是规范运行。对行政审批事项、权责事项实行清单化管理。对进驻大厅的审批事项,逐项编制《办事指南》,制定《内部审查工作细则》,明确审批内容、申报材料、办理流程和办理时限。对投资项目核准,制定了《核准委内工作规则》和《核准文件格式文本》,明确审查的要求、流程、环节和方式,规范核准行为,方便办事人员。
杨洁指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把“放管服”改革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大“放”的力度,强化“管”的能力,提升“服”的水平,更好地为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清障搭台,加油助力。
12358价格监管平台发挥作用日益明显
张汉东主要对12358价格监管平台的运行情况和取得的工作成效等作了介绍。截至目前,各地价格监管部门通过平台共受理价格举报、咨询、投诉共100.84万件,实施经济制裁115.49亿元。其中,退还消费者7.3亿元,没收违法所得30.15亿元,罚款78.04亿元。
张汉东指出,12358价格监管平台实现了四级联网、一件一码、痕迹管理、全程监督、动态分析,是大数据时代监管理念的一大创新,推动了价格监管工作与互联网的融合。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价格监督、保障价格改革顺利实施、推进价格监管切实履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张汉东表示,12358价格监管平台有以下五个特点:
四级联网,受理办理更高效。平台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全国共开设2645个举报电话座席,举报案件纵向、横向传达转办更加高效便捷。
渠道多样,价格维权更便捷。除手机、固话外,12358价格监管平台已经开通网站、来信、来访,微信、移动APP等多种投诉渠道,短信投诉渠道也即将开通。 “一件一码”,办理过程更透明。平台对举报件进行“一件一码”管理,举报人通过自主查询可随时了解案件的办理进程。
痕迹管理,依法行政更严格。平台将举报所有业务流程全部纳入,实行痕迹化监督管理,明确了工作人员责任,有效减少人为因素,杜绝了各类违规执法问题。
依托大数据,统计分析更科学。平台数据集中存储,更为准确直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依托大数据敏锐捕捉社会热点,可随时对市场价格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严控潜在的价格违法行为,提高监管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
在介绍平台工作成效时,张汉东表示,12358价格监管平台全方位提高了价格监管能力水平,在强化市场监管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监管作用日益明显。2016年以来,平台受理量同比上升近20%,网络举报量较平台运行之初增长160%。
平台影响不断扩大。通过国家发改委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7次发布价格举报信息,已成为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的固定内容。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平台等累计曝光典型价格举报违法案例76起,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预警能力有效增强。各级价格主管部门通过平台加强价格异动监测预警,利用平台及时发现部分行业以“营改增”为名借机涨价的情况,积极联系中央电视台进行专访,对外发布《规范酒店价格行为提醒书》,及时制止了事态的扩大和蔓延。
及时答疑解惑。在全部举报件中,群众对价格问题的咨询占比超过80%,推动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规范接访,畅通民生诉求渠道。
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争取11月底上线试运行
李亢介绍了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编制权力和责任清单以及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三方面的情况。
李亢说,在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方面,已经废止了与企业和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文件一共2857件,占现行国家发改委所有规范性文件总数的60%。从领域看,涉及价格管理1838件,涉及能源管理392件,涉及产业政策150件,涉及投资管理136件,还有其他相关领域341件。
从年代分布看,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200件,90年代到2003年之前的1409件,2003年到2013年以前1163件,2013年以来85件。
在权力和责任清单的编制工作方面,李亢介绍说,目前清单已经按照要求报送中央编办审核。通过编制清单,一共获得四方面的成果。
一是“减”,大幅度精简权责事项,按照可放可不放的一律下放,可管可不管的一律不管的原则,加力简政放权。目前建议取消下放的事项占所有权力事项总量的40%。二是“补”,提出一揽子“立改废”的制度计划,一共45件。三是“转”,大幅度优化履职的方式。四是“进”,大幅度强化权力制约监督,推进国家发改委所有权责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办理。
在关于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方面,据李亢介绍,初步匡算,全国每年各类公共资源交易达到20万亿左右。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全部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李亢指出,2017年6月底前,要基本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程电子化。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了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项目建设,主要任务是为市场主体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有四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枢纽,二是媒介,三是监管通道,四是决策支撑。目前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基本完成软件系统开发,正在抓紧与各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对接测试工作,争取在11月底上线试运行,12月份完成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个地方的平台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对接工作。
抓紧研究制定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方案
罗国三介绍了近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情况。
7月《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印发,罗国三指出,这是投资体制改革历史上第一份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综合性、指导性和纲领性的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投融资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在新起点上纵深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经济新常态下发挥好投资关键作用的重要遵循。
罗国三表示,该意见提出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深化投融资改革的重点工作任务,特别是提出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六项重大创新举措,目前各地方、各部门抓紧贯彻落实。
之后,罗国三介绍了近期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情况。
在持续取消下放投资审批事项领域,罗国三说,今年还要再一次修订核准目录,按照国务院要求,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削减比例要达到原来的90%以上。据罗国三介绍,2016年本的核准目录,国家发改委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地方和有关企业提出了修订建议,并上报国务院,近期正在会同国办做好提请国务院常务会审议的相关准备工作。
“按照目前的方案初步测算,需要报中央层面核准的项目数量还将进一步减少50%以上,也就是三个连续50%,这样中央政府层面核准项目的数量削减比例可以达到原总量的90%以上。”新的目录中国家发改委核准事项保留还有10项,其中跨境的和跨省的项目有6项,涉外的项目2项,即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另外暂时保留煤矿和纯电动乘用车两项。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我们抓紧研究制定中央预算内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是进一步缩减发改委的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流程,同时要加强项目的储备和监管,改进计划编制和下达管理,目前方案基本成型。”罗国三表示,下一步,将抓紧征求部门和地方的意见,争取9月底前上报国务院。
在协同推进项目核准制度改革领域,前三年投资领域改革主要以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制度改革为主线,率先清理减少了核准的前置审批事项,率先取消18项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事项,32项前置审批事项清理之后减少为两项半。
在规范和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方面,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出台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政府投资条例;进一步规范平台日常运行,坚持每天调度、动态跟踪,及时掌握各地的平台试运行情况;推动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做好平台应用工作,在条例出台前和暂行办法实施以前,已联合19个部门印发通知,要求部门和各地能够加快平台应用。
已建立惩戒和激励的发起响应和反馈机制
李聚合主要对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相关情况作了介绍。“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能够通过发挥枢纽作用,为信用信息的跨地区、跨部门共享,推进‘放管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供有力的支撑,也为整个政府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探索了一条路子。”
李聚合介绍说,该平台主要有三个功能。
一是交换功能。该平台是国家政务信息交换的基础设施,可以实现部门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信息交换。
二是查询功能。各部门和各地区通过该平台可以查询市场主体的基本情况。
三是实施联合惩戒。依托该平台,目前开发了一个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专门平台,实施激励和惩戒措施。
李聚合进一步指出,国家发改委目前已经签署了6个联合惩戒的备忘录,涉及法院失信被执行人、税务、工商、安监、环保等领域。A级纳税人、海关高级认证企业的守信激励正在准备,共青团中央优秀青年志愿者的守信联合激励备忘录也正在签署过程中。
同时,国家发改委建立了发起响应和反馈机制,各部门把需要惩戒或激励的黑名单红名单上传到平台,再由平台推送到各部门,各部门把这些信息嵌入到办事系统里。李聚合透露,这个平台正在进行二期工程,主要是扩大覆盖面,完善技术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国家的法人库、人口库这些基础库和其他平台之间信息的沟通交换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