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词的错位与审美的升华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yuy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坛的奇葩,如何将这样一个充满艺术之美的文学世界带给中学生,不仅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价值诉求,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当仁不让的使命。在浩如烟海的宋代词人中,辛弃疾以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宋代词坛占有一席之地。后人常以“苏辛”将他与苏轼并称,一方面是由于二人词风相近,另一方面也缘于二人坎坷的仕途之路有几分相似之处。世人对辛弃疾的认知更多开始于他的那首:“此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首荡气回肠的诗作诠释了辛弃疾渴望家国一统的愿望,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悲思。然而,在辛弃疾的作品中,不仅有豪放的大丈夫气概,也有娓娓道来的描写自然之美的温情之作。
  关键词:语词 错位与审美 升华 西江月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明月别枝惊鹊,轻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对诗歌的解读就是对诗歌的接受和诗歌的鉴赏活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诗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会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复杂心理活动的复杂的系统过程。对于这首《西江月》而言,作者为我们描写了自己夜晚时行走在黄沙道上所见、所闻、所感,是一首极为典型的记叙游览经历的词作。虽然内容十分简单,对于学生来说也极易理解和背诵,但这首词在语言运用中所采取的特殊的语词组合顺序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1有意为之的“颠倒文句”
  诗词等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一般认为,诗词的语言必须精炼,要讲究韵律。对于律诗而言,不仅要有对偶等规定性要求,更要力求做到合乎音律,能够琅琅上口。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说:“韵语既因羁绊而难纵放,苦绳检而乏回旋,命笔时每恨意溢于句,字出乎韵,即非同狱囚之锒铛,亦类旅人收拾行李,物多箧小,安纳孔艰。无已,‘譬诸置履加冠,削足适履。’……故歇后、倒装,科以‘文字’之本,不欠通顺,而在诗词中熟见习闻,安焉若素。”[1]p149-150由此可见在有限的语意表达空间中,诗人或词人为了实现自己预先设定的情景空间,往往要对诗歌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作适当的调整和改变。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两方面的因素:其一,在有限的空间中传达尽可能多的话语信息;其二,利用诗歌中语言顺序的颠倒营造更具阐释意义的意境。
  在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中,上阕一、二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明月惊鹊别枝,轻风蝉半夜鸣。”经过作者的巧妙安排,虽然置换了动词和宾语的位置,却使得诗歌的画面呈现出灵动的姿态。鹊和蝉跃然纸上,在读者的面前跃动着、闪耀着。这一艺术境界的达成正缘于辛弃疾对词的语序作了巧妙的安排,有意为之的“颠倒语句”,使得诗歌的艺术效果“更上一层楼”。正如刘勰所说:“效法之奇,必颠倒文句,上句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2]p531
  2语言表达的陌生化手法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如何利用语言来展现诗人的情感世界是我们评判一位诗人驾驭诗歌能力的重要标准,也直接决定着一首诗的艺术张力如何展现。日常生活的平庸化会令我们对诗的语言有特殊的感触,“只有违反标准语的常规,并且是有系统地进行违反,人们才能利用语言写出诗来。”[3]p175由此可见,在诗词的创作中打破既定的语言表达习惯,创造出对偶、省略等多种修辞手法,最根本的目的都是要将诗歌语言的表意空间进行无限放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语言文字时很少会注意到语言的外在形式,更多地是将意义的理解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这样的处理方式几乎是所有人的习惯,因为我们对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已经十分熟悉和了解。但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诗歌却不是这样,她必须将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进行“处理”——使其陌生化。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词人为我们描述了自己在夜晚时行走在黃沙道中的感受。景色的描绘和心灵的感悟是这首词的核心,但他所要讲述的绝不仅仅局限在讲述词人在夏夜的所见、所闻,而是要借助于对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在这一夜的漫步中感受到了什么。上阕的后两句中,“听取蛙声一片”一句明显省略了主语,下阕中的这种情况更加明显。经过适当的省略和语序的调整,这首词的语言已经不同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习惯。正是这样的处理方式打破了读者思维中的既定范式,迫使读者去关注诗歌语言的形式特征;进而在语言的反复捉摸和体会中,领悟诗人借助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所传达的审美经验。
  3结语
  面对前人留下的文学遗产,我们往往会陷入到鉴赏的误区中。尤其是在中学语言教育的实践中,如何理解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诗的“微言大义”成为了教学中令教师感到棘手、令学生感到困惑的“必修课”。笔者认为只有从精妙的诗歌语言的反复体味和琢磨中,才能对诗人营造的审美空间有所体悟。因此,对于诗词作品中展现诗人审美经验的语句不必刻意追求文字的理解。以本文分析的《西江月》为例,如果将诗中的语言按照人们日常的表达习惯加以限定,就会使诗歌成为简单的游记记录,不仅使得诗的韵味荡然无存,更令诗人所下功夫付之东流。
  不同于教学实践的现实需要和学理上的讨论,诗歌作为艺术作品主要通过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取向的具象描述,在作品中营造出一定的精神空间,在美的境界中寄予作者的人文情怀。因此,笔者对《西江月》的文本所呈现的美学特征无需作全面的分析评价,而是力求对审美境界做整体感悟。一诗的境界的实现是以艺术文本为基础的,文本是诗人人生境界的一种呈现,读者只需对作者的精神心理作一番观照即可。
  而我们于中学古诗词教学,既需注重挖掘作者的思想情感,也需注重探究文本的表达技巧,以期发现其美的所在,获得审美享受。
  1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49~150页。
  2 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31页。
  3 穆卡洛夫斯基:《标准语言和诗歌语言》,转引自孙子威主编《文学原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75页。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结合化学学科实验教学的特点,从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模拟错误实验操作、揭示化学实验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增大实验复习容量等方面对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良好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 化学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 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我省各中小学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白板等设备
期刊
【摘要】随着多媒体时代的来临,计算机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细节。可以说,大多数人都离不开电脑,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课堂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应用。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网络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要重视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多媒体;效果  【中国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整合高
期刊
摘要:数学大厦的建立需要时间与经验的积累,在小学开始建立数学大厦的根基能够让数学大厦建立的更高、更稳固。小学生心智还不太成熟,对于事物都比较好奇,但是好奇度一过就会出现懈怠的情绪。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逼真、生动等特点,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提升小学生的能动力,下面本文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多媒体 优化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42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鲁迅先生很怀念儿时的保姆阿长,在他的作品中,有好几篇都写到阿长。由此可见,阿长留给鲁迅的印象有多么深刻,鲁迅对阿长又怀有多么深厚的感情。阿长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享受不到教育的权利,不识字,没文化。尤其不幸的是,“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工夫只能告假几天回家。她相信命运,在含辛茹苦的女工生涯中,她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阿长这个不幸的寡妇只求平平
期刊
十大开国元帅之一的刘伯承同志的故乡——重庆市开县,有着桔乡的美称。全县辖150余万人口,距县城30公里的地方,有一所办学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学校:它就是重庆市开县临江中学校。这所学校原名“四川省开县第二中学校”,校名由郭沫若先生亲自题写,学校更名后现校名由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题写。学校1978年被原四川省万县地区行署首批确定为地区级重点中学,2001年成功创建为重庆市重点中学。学校历经艰辛,克难攻坚
期刊
【摘要】本文从注意掌握气息的运用;用教师艺术的魅力激发孩子的音乐兴趣;按孔要严等方面就如何提高小学竖笛教学水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竖笛;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竖笛作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种学具,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合唱水平及学生识谱视唱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业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使
期刊
摘要:班主任是班集体里的直接管理者,除了语言上的管理,班主任的非语言暗示也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并能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班主任的综合素质,怎样充分利用好非语言暗示使其达到最佳管理效果,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班主任 非语言暗示 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更新,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班主任的
期刊
【摘要】 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作为新增内容,无论是各省单独命题,还是全国的统一命题,都作为重点知识在高考中考查。本文具体分析近年来高考考查本模块知识的特点及复习对策。  【关键词】 高考 化学 复习方略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002-01  1 选修三在高考中的命题特点分析  1.1
期刊
【摘要】 沉浸式教学法起源于上个世纪的加拿大。近年来作为一种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沉浸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沉浸式教学方法与公共英语教学相结合分析,旨在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授课理念。  【关键词】 沉浸式教学法 大学英语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005-01  【Abstract】Last c
期刊
【摘要】 对于数学知识的复习,应该从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出发,注重对作业的自我纠正,注重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应用,当然驾驶的引导和鼓励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基础 纠错 变化 新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004-01  中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社会的倾情关注,父母的殷切希望,学校上下求索,学生苦战题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