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是幼儿在环境中成长、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互动式的教室环境让幼儿体会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更利于萌发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环境创设中,引发孩子主体性发展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营造具有启发性和可参与性的物质环境,让孩子与物质环境互动
1.1合理布局教室墙面,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教室墙面布置是激发幼儿发问、思考的一种方法、手段。我们把平时幼儿在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等展现在墙壁上,让幼儿不断产生观念和问题,只要让幼儿参与其中,就能激发幼儿探知的欲望,促进幼儿与环境互动。激发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在实践中,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有限,缺乏自主建构环境的意识与经验,对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和目的性,无意注意常常干扰幼儿的思维。教师如果在活动组织中巧妙地利用“环境”和“语言”启发引导幼儿,会使幼儿在玩中不知不觉的进行学习并能发现问题,持续不断地探索下去。如:a、让主题墙跟幼儿对话老师们认识到只有经过幼儿参与的主题墙,才是幼儿真正喜欢的,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积极动脑、动手,使其在亲自感知操作中获取有益的直接经验,并在其过程中逐步建立主人翁意识。因此,在主题墙的创设上,老师把大面积墙面留给了孩子们,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我怎样引导、启发幼儿参与”的思考上,如:在活动“有趣的树叶”中,教师让幼儿积极参与收集和制作。把幼儿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树叶标本、从网上下载的有关树叶的介绍和照片,自己画的树叶图片和利用树叶粘贴出的画等放在主题墙上。师生用幼儿收集的资料,共同布置了一个可向幼儿传达许多信息的主题墙。在收集制作的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的幼儿发现别人带的资料和自己的不一样,就主动交流了起来;还有的幼儿晚上回家又重新找了许多新的资料。幼儿在此过程中还丰富了各种经验,如资料收集的经验、与人交往的经验、查找资料的经验等。b、让空余墙面成为幼儿操作的舞台老师们充分利用教室空余墙面粘贴上可供幼儿操作、益智的材料,方便幼儿随时摆弄,如:看物找数字、给小动物分食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让幼儿随时能在与环境德互动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1.2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活动区
a、巧妙利用空间,为幼儿提供不同展台。活动空间的合理安排与利用,能使幼儿轻松愉悦,利于幼儿间的交往与游戏。我们注意充分开发空间潜能,使幼儿活动空间与活动需求和谐统一。室内,根据幼儿活动需求与材料投放,将其分为动态区与静态区。将活动室设为动态区,开展较为自由的,幼儿可随意性走动的游戏。如:风味小吃店、旺旺超市、健身房、建构坊等。我们利用寝室空地和窗台一角设置为静态区,在静态区中相应设立了聪明屋、小书屋、计算区与美工坊等区域,并为幼儿提供了相应开发智能的益智材料与开放性操作材料、图书等,环绕窗台四周,我们放置了操作台,并借用了地塑加以区分,幼儿不仅可在其中操作、取放材料,幼儿也可利用窗台陈列作品,成为展台。室外,我们主要用于展现各个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使走廊成为幼儿动手操作与体验成功的另一道风景线。并使它成为教室环境中重要的一部分:幼儿把自己每次的学习、劳动成果展示于走廊墙面与同伴共同分享,不仅增强了自信,体验了成功,而且也让家长们了解了幼儿学习的进度与活动开展的情况。另外,在走廊的地面上,老师们还画上了各种图案,有以体育锻炼为主的跳格、曲线、交叉线等,也有以益智为主的钟表动起来、小动物找家等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幼儿无时无刻不处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就主动进入了角色。
B、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参与与环境的互动
如:在《你变我变大家变》活动中,教师提供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需要相适应的材料,引发幼儿的活动欲望,产生探索的兴趣。在活动操作区老师投放了魔术道具、发卡、及其他幼儿身边可变的物品等丰富材料,让幼儿自己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想出对材料的新式玩法或用法,请其他幼儿看看她(他)变得好不好,与自己有何不同。幼儿不仅想出了许多玩法,还主动向朋友展示介绍推荐自己的玩法,不仅思维扩散了,动手能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另有些活动在幼儿兴趣不大时,老师就尽量用生活化、趣味性的材料帮助幼儿引起兴趣,让幼儿在玩中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例如,小班幼儿在练习手指活动中,经常会用到“捡豆”这个游戏,集体游戏中,有些幼儿不能很快掌握,教师就利用废旧的饮料瓶做成可爱的娃娃,张着大大的嘴巴,需要小朋友一颗一颗地喂她。放在区角,幼儿十分感兴趣,一颗一颗拿起来,喂进娃娃的嘴里,乐此不疲。常见的盒子、瓶子等废旧物品即来源于生活,又容易收集。幼儿特别喜欢把这些废旧物品通过自己的摆弄变成漂亮的玩具。
2在班级中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精神环境,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2.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首先,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背景环境,教师要善于理解和满足每个幼儿的各种情绪情感的需要,应尊重、接纳幼儿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对发脾气的幼儿给他一个发泄的场所和发泄方法;对爱哭闹的、不招喜欢的和有攻击行为的幼儿多一些关注和理解;对善于表现的幼儿给他(她)一个点头表示承认;对幼儿的积极行为及时予以肯定和做出反应等等。其次,教师应当以民主的态度来对待幼儿,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运用疏导、引导的方式,能使幼儿理解和接受,同时,他(她)的自我接纳和自我控制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例如: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帮助了宁宁小朋友认识到霸道、不讲理是不好的行为;并用赏识、对照、鼓励的方法帮助他逐渐改掉了这些毛病。现在宁宁变成了守纪律、爱帮助人的小模范了,老师和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他。另外,在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中,尽量采用多种适宜的肢体语言动作。如,点头、微笑、注视、肯定性手势抚摸、轻拍脑袋、肩膀等动作表示教师对幼儿的关心、接纳、爱抚、鼓励或者不满意、希望停止当前行为等。教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恰当的眼神、表情的使用也能使幼儿对教师的情绪状态和对自己行为的反馈有更为明确、深刻的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幼儿会很好的接纳并感到教师亲切、可爱、关注自己随即能产生积极地反馈。
2.2建立团结友爱的幼儿关系。
虽说幼儿与幼儿间的交往态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群体的自身特征决定的,但教师可以为幼儿创造一个积极交往的环境背景,从而有效地影响幼儿的交往态度和社会行为。根据目前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尤其存在以自我中心的倾向、家长往往溺爱等造成的种种问题,教师在小班《学做小客人》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一定的仿社会性交往的机会,并注重及时在情感上加以引导。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同伴间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玩具共享,礼貌待人等行为。使孩子们增进了解沟通,建立了良好的同伴关系,进而产生帮助、合作等行为。
2.3建立班级相互关心、友爱的氛围
班级相互关心、友爱的氛围,是创设良好精神环境、帮助幼儿产生各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幼儿主体性的因素。这样的教育贯穿于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例如,游戏时要玩具共享;不小心碰倒别人时赶紧把他(她)扶起来,并说“对不起”;而当自己被人撞时,要知道原谅别人;相互间交往时应习惯说“请”、“谢谢”、“对不起”等用语;教师鼓励缺乏交往技能或过分害羞的幼儿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鼓励其他幼儿与其交往,以增强其自信心和积极、愉快的情感。我们经常为班里的孩子们举行集体生日和打电话或看望生病的小朋友等活动。此种活动,既增进了孩子们的友爱、关心还为孩子积极与人相处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实践1、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参与性提高,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在主题活动中我们通过创设主题区角时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感知、可操作的材料,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由选择伙伴、材料,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进行操作、游戏、引发幼儿探索创造的动机。幼儿情绪饱满,兴趣浓厚,活动积极主动。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学习和交流机会的增加,幼儿的知识面宽了,他们的词汇量大大丰富,而对动植物和环境的关心,也让孩子们变得爱说、会说、主动说了。幼儿真正成了活动的主体。幼儿对环境的关注程度也进一步提高,每天入园孩子们都会三三两两凑在主题墙边说出自己的感受,有时还拉着家长指指说说。或是几个人围在操作台前展示自己的发明、发现。良好自信心的养成使得幼儿在班级环境创设方面有了极大的进步,不但自己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环境创设和维护。同时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督促和要求家长也积极配合班级的环创工作。
2、幼儿在良好精神氛围下生活学习,同伴间感情融洽,交流合作得到发展。
温馨的班级氛围,感染了幼儿,兄弟姐妹的称谓,引导幼儿相互关心、爱护、鼓励、帮助,让幼儿感受到大家庭的安全、亲切。班级形成了同伴之间友好关爱,师幼之间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幼儿在交往中学会了合作,提高了交往能力。
1营造具有启发性和可参与性的物质环境,让孩子与物质环境互动
1.1合理布局教室墙面,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教室墙面布置是激发幼儿发问、思考的一种方法、手段。我们把平时幼儿在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等展现在墙壁上,让幼儿不断产生观念和问题,只要让幼儿参与其中,就能激发幼儿探知的欲望,促进幼儿与环境互动。激发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在实践中,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有限,缺乏自主建构环境的意识与经验,对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和目的性,无意注意常常干扰幼儿的思维。教师如果在活动组织中巧妙地利用“环境”和“语言”启发引导幼儿,会使幼儿在玩中不知不觉的进行学习并能发现问题,持续不断地探索下去。如:a、让主题墙跟幼儿对话老师们认识到只有经过幼儿参与的主题墙,才是幼儿真正喜欢的,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积极动脑、动手,使其在亲自感知操作中获取有益的直接经验,并在其过程中逐步建立主人翁意识。因此,在主题墙的创设上,老师把大面积墙面留给了孩子们,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我怎样引导、启发幼儿参与”的思考上,如:在活动“有趣的树叶”中,教师让幼儿积极参与收集和制作。把幼儿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树叶标本、从网上下载的有关树叶的介绍和照片,自己画的树叶图片和利用树叶粘贴出的画等放在主题墙上。师生用幼儿收集的资料,共同布置了一个可向幼儿传达许多信息的主题墙。在收集制作的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的幼儿发现别人带的资料和自己的不一样,就主动交流了起来;还有的幼儿晚上回家又重新找了许多新的资料。幼儿在此过程中还丰富了各种经验,如资料收集的经验、与人交往的经验、查找资料的经验等。b、让空余墙面成为幼儿操作的舞台老师们充分利用教室空余墙面粘贴上可供幼儿操作、益智的材料,方便幼儿随时摆弄,如:看物找数字、给小动物分食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让幼儿随时能在与环境德互动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1.2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活动区
a、巧妙利用空间,为幼儿提供不同展台。活动空间的合理安排与利用,能使幼儿轻松愉悦,利于幼儿间的交往与游戏。我们注意充分开发空间潜能,使幼儿活动空间与活动需求和谐统一。室内,根据幼儿活动需求与材料投放,将其分为动态区与静态区。将活动室设为动态区,开展较为自由的,幼儿可随意性走动的游戏。如:风味小吃店、旺旺超市、健身房、建构坊等。我们利用寝室空地和窗台一角设置为静态区,在静态区中相应设立了聪明屋、小书屋、计算区与美工坊等区域,并为幼儿提供了相应开发智能的益智材料与开放性操作材料、图书等,环绕窗台四周,我们放置了操作台,并借用了地塑加以区分,幼儿不仅可在其中操作、取放材料,幼儿也可利用窗台陈列作品,成为展台。室外,我们主要用于展现各个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使走廊成为幼儿动手操作与体验成功的另一道风景线。并使它成为教室环境中重要的一部分:幼儿把自己每次的学习、劳动成果展示于走廊墙面与同伴共同分享,不仅增强了自信,体验了成功,而且也让家长们了解了幼儿学习的进度与活动开展的情况。另外,在走廊的地面上,老师们还画上了各种图案,有以体育锻炼为主的跳格、曲线、交叉线等,也有以益智为主的钟表动起来、小动物找家等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幼儿无时无刻不处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就主动进入了角色。
B、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参与与环境的互动
如:在《你变我变大家变》活动中,教师提供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需要相适应的材料,引发幼儿的活动欲望,产生探索的兴趣。在活动操作区老师投放了魔术道具、发卡、及其他幼儿身边可变的物品等丰富材料,让幼儿自己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想出对材料的新式玩法或用法,请其他幼儿看看她(他)变得好不好,与自己有何不同。幼儿不仅想出了许多玩法,还主动向朋友展示介绍推荐自己的玩法,不仅思维扩散了,动手能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另有些活动在幼儿兴趣不大时,老师就尽量用生活化、趣味性的材料帮助幼儿引起兴趣,让幼儿在玩中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例如,小班幼儿在练习手指活动中,经常会用到“捡豆”这个游戏,集体游戏中,有些幼儿不能很快掌握,教师就利用废旧的饮料瓶做成可爱的娃娃,张着大大的嘴巴,需要小朋友一颗一颗地喂她。放在区角,幼儿十分感兴趣,一颗一颗拿起来,喂进娃娃的嘴里,乐此不疲。常见的盒子、瓶子等废旧物品即来源于生活,又容易收集。幼儿特别喜欢把这些废旧物品通过自己的摆弄变成漂亮的玩具。
2在班级中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精神环境,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2.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首先,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背景环境,教师要善于理解和满足每个幼儿的各种情绪情感的需要,应尊重、接纳幼儿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对发脾气的幼儿给他一个发泄的场所和发泄方法;对爱哭闹的、不招喜欢的和有攻击行为的幼儿多一些关注和理解;对善于表现的幼儿给他(她)一个点头表示承认;对幼儿的积极行为及时予以肯定和做出反应等等。其次,教师应当以民主的态度来对待幼儿,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运用疏导、引导的方式,能使幼儿理解和接受,同时,他(她)的自我接纳和自我控制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例如: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帮助了宁宁小朋友认识到霸道、不讲理是不好的行为;并用赏识、对照、鼓励的方法帮助他逐渐改掉了这些毛病。现在宁宁变成了守纪律、爱帮助人的小模范了,老师和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他。另外,在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中,尽量采用多种适宜的肢体语言动作。如,点头、微笑、注视、肯定性手势抚摸、轻拍脑袋、肩膀等动作表示教师对幼儿的关心、接纳、爱抚、鼓励或者不满意、希望停止当前行为等。教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恰当的眼神、表情的使用也能使幼儿对教师的情绪状态和对自己行为的反馈有更为明确、深刻的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幼儿会很好的接纳并感到教师亲切、可爱、关注自己随即能产生积极地反馈。
2.2建立团结友爱的幼儿关系。
虽说幼儿与幼儿间的交往态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群体的自身特征决定的,但教师可以为幼儿创造一个积极交往的环境背景,从而有效地影响幼儿的交往态度和社会行为。根据目前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尤其存在以自我中心的倾向、家长往往溺爱等造成的种种问题,教师在小班《学做小客人》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一定的仿社会性交往的机会,并注重及时在情感上加以引导。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同伴间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玩具共享,礼貌待人等行为。使孩子们增进了解沟通,建立了良好的同伴关系,进而产生帮助、合作等行为。
2.3建立班级相互关心、友爱的氛围
班级相互关心、友爱的氛围,是创设良好精神环境、帮助幼儿产生各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幼儿主体性的因素。这样的教育贯穿于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例如,游戏时要玩具共享;不小心碰倒别人时赶紧把他(她)扶起来,并说“对不起”;而当自己被人撞时,要知道原谅别人;相互间交往时应习惯说“请”、“谢谢”、“对不起”等用语;教师鼓励缺乏交往技能或过分害羞的幼儿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鼓励其他幼儿与其交往,以增强其自信心和积极、愉快的情感。我们经常为班里的孩子们举行集体生日和打电话或看望生病的小朋友等活动。此种活动,既增进了孩子们的友爱、关心还为孩子积极与人相处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实践1、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参与性提高,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在主题活动中我们通过创设主题区角时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感知、可操作的材料,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由选择伙伴、材料,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进行操作、游戏、引发幼儿探索创造的动机。幼儿情绪饱满,兴趣浓厚,活动积极主动。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学习和交流机会的增加,幼儿的知识面宽了,他们的词汇量大大丰富,而对动植物和环境的关心,也让孩子们变得爱说、会说、主动说了。幼儿真正成了活动的主体。幼儿对环境的关注程度也进一步提高,每天入园孩子们都会三三两两凑在主题墙边说出自己的感受,有时还拉着家长指指说说。或是几个人围在操作台前展示自己的发明、发现。良好自信心的养成使得幼儿在班级环境创设方面有了极大的进步,不但自己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环境创设和维护。同时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督促和要求家长也积极配合班级的环创工作。
2、幼儿在良好精神氛围下生活学习,同伴间感情融洽,交流合作得到发展。
温馨的班级氛围,感染了幼儿,兄弟姐妹的称谓,引导幼儿相互关心、爱护、鼓励、帮助,让幼儿感受到大家庭的安全、亲切。班级形成了同伴之间友好关爱,师幼之间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幼儿在交往中学会了合作,提高了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