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 on Talents天赋收集室

来源 :收藏·趋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t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艺术家是最具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人群,他们的创作更具强烈的个人印记,展现出他们每一个个体对于世界、对生命、对自然生态的诸般感受,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已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由马爹利艺术基金携手地处北京的今日美术馆共同推出的第三届“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颁奖开幕仪式在今年5月18日于今日美术馆举行,与往届相比,第三届“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收到超过500位年轻艺术家的自荐和推荐材料,吸引了更多综合院校艺术学科以及在英、法、美等国留学的中国年轻艺术家的关注和参与。
  评委Karen Smith(凯伦·史密斯)自此项目成立以来就参与其中,她认为本届作品富有创新意识的新媒体作品尤为突出,而本届入围的作品涵盖了油画、版画、雕塑、国画、影像、装置、壁画等各种内容和形式,充分展现当下青年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和实验精神。在她看来,“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已成功举办三届,为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艺术家提供展示平台,帮助他们获得自信,并带来更多元性和创新性的艺术佳作。经过评委会逐层遴选,十位优秀青年艺术家最终脱颖而出,他们是:陈陈陈、褚秉超、高盛婕、高苏、何诗意、雷磊、吕延翔、徐升、童笑、张小迪。经过评委们展览观摩、集中讨论及投票,张小迪最终摘得本届“英才奖”桂冠,其获奖作品将由马爹利艺术基金收藏并捐赠给今日美术馆,成为今日美术馆馆藏作品。张小迪成熟、踏实、纯粹以及自信的作品呈现,扎实的影像技巧,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次担任评委的策展人Mark Nash(马克·那实)表示:“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令我印象深刻,他们的水准已逐步与西方当代艺术齐平。”作为推荐委员的今日美术馆馆长谢素贞同样对年轻艺术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与创新,继而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
  走入第三年的“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在过去两年间获得了愈来愈多的青年艺术家群体的关注,此外专为“英才奖”得主度身定制的“艺术家工作室”计划的实施更不断地为青年艺术家搭建艺术交流的广阔平台。
其他文献
喜欢上海,很大一个原因便是“轧马路”所带来无可比拟的闲适惬意。不管是精妙有趣的路名,或是周遭错落有致的草木建筑,都颇值得玩味。可能你和我一样,喜于捕捉魔都的市井百态和万种风情,却始终止步于新天地商业气息浓郁的摩登浮华,或是为田子坊逼仄街道充斥的汹涌人潮而皱眉,趁着这初夏的温度还没到令人无所适从的程度,一起逛一下上海的“西街”——永康路。  永康路的前世今生  坐落在徐汇区的永康路,东起嘉善路,西至
期刊
“策展人他实际上的使命其实就是去揭示真实。那么他要怎样才能揭示真实?就是针对这个社会现实的、文化的、精神的、历史的种种问题,这种问题的触及是现场的、直觉的、是深入人心的、被感知的而且是主动的——不是别人教育给他的东西,这是它最大的作用。”  Q 《趋势》:之前看到您专栏一篇文章很有意思,是说刘德华、流行文化代表了当代公众当前接受审美的特点,那么,您觉得当代艺术如何与公众形成好的交流,是类似刘德华的
期刊
罗素在《闲散颂》中写道“必须承认,明智地运用闲暇,是文明和教育的结果。长时间工作了一辈子的人,突然无所事事,一定闲得难受。但是,没有相当的闲暇,人们将与许多最美好的事物无缘。”穿越至当代,这或许是最恰当的一句“发呆管理学”。  早在几年前,《新周刊》曾经以《急之国: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为题,探讨经济高速增长之下人们的生活态度选择。几年之后,虽然所谓“慢生活”概念,已经开始为人们广泛接受,但
期刊
一个楞头青,孤身闯入收藏界,三十多年后,马丁把年轻的、甚至晦涩、无名的艺术家,和20世纪的大师放在一起举行艺术收藏展。正如资深策展人James Mann所说:“这是一种非常真诚的组合……。”  史蒂夫·马丁曾说:“艺术是在梦想与真实之间撒的谎。”屈指算来,他已经在这个谎言中沉浸了近半个世纪。  上世纪60年代,史蒂夫·马丁还是个学生,年仅21岁的他下老本以“750美元”在洛杉矶一家古董店买了一张1
期刊
如果说设计师偏爱有用之物,艺术家更偏爱无用之物。尤其是现当代语境之下,矛盾、消解、偶发、速朽等观念,为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无用”的作品,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的艺术品,戏谑地表达着一种对抗的态度:人生的意义,远不止“有用”这一种。  美国艺术家Andy Ralph用橡胶制成的软钉子和无法进入的围栏,以一种试图颠覆日常生活经验以及实用性的努力,传达出某种反思的情绪。  另一位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的艺术
期刊
“有用之物”很好理解,现代文明的基础,便是基于科学和理性的“实用性”,它也成了众多设计师奉行的金科玉律。在很多人眼里,“有用”才有价值,“有用”的东西,才应该纳入生活之中。  强调设计的实用性,首推建筑师。无论你多么排斥现代建筑中的钢架结构、落地玻璃、升降电梯,也无法否认它对我们生活所提供的便利。理查德·罗杰斯设计的劳埃德大厦,就是一座现代主义的典范建筑。理查德·罗杰斯是“高技术派”风格的代表人物
期刊
意大利  新一代的YBA  很少有像威尼斯双年展这样等级的国际舞台给新生代以机会,今夏双年展会涌现出新一代英国艺术家(YBA),和萨奇在上世纪80年代末推出的老一辈YBA(如达明·赫斯特)不同,这次参展的艺术家有些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80后。策展人Massimiliano Gioni不倾向于用“后网络艺术”来概括他们的艺术,在他看来,他们只是娴熟地应用电脑制作图像。  值得玩味的是,英国主展区
期刊
艺术的“主义”,有时候也可以不那么严肃,不那么难以构造。“艺术”与我们并不遥远。  “线体主义”这个名称,开始的时候只是饭桌上一个“拍脑袋”的点子,但是随着之后接二连三的展览和微博的经营,“线体主义”成为一个面目越来越清晰的艺术流派。光诸说:“像之前的所有美术流派一样,都是先有艺术家和作品,才有流派,所以流派会受已经存在的因素所体现的偶然性的影响;它的最终形象也会随着更多的艺术家和作品的引入而不断
期刊
当下这一代的成长,是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进程以及一夜暴富的故事而展开的,他们怀念往昔的浪漫和虚无,而华丽的洛丽塔时尚恰是填补内心的合适道具。  伦敦维多利亚阿尔波特美术馆是一间在装饰艺术和设计领域都极负盛名的美术馆,古板正统的英伦作派是这里的常客,不过在近半年间,那里居然举办了一场介绍日本洛丽塔时尚的专题展,展厅人流络绎不绝,不但欧洲的洛丽塔爱好者蜂拥“朝圣”,就连普通民众也前来一探究竟。洛丽塔时尚
期刊
有用之物转为无用之物,考校的是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幽默感,对待生活轻松惬意的状态。试想一下,一個终日奔波,为稻粱谋的人,怎么舍得将有用变为无用?能欣然观看这种转化的人,自然拥有一份笃定自适的生活态度(甚至可以说是某种超强的容忍能力)。  Curt Stenvert的作品“The Year of the Child Is Over!!!”,似乎是一個解释“有用转为无用”的范本,他将儿童自行车的前轮,替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