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民交叉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t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司法实践中,刑民交叉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一直是一个疑难问题。应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民交叉案件的赔偿范围之内。
  关键词 刑民交叉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精神损害赔偿
  作者简介:韩德坤,武汉大学法律硕士,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研究方向:国際私法。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089-02
  司法实践中,刑事案件中往往交叉着民事纠纷,而有些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往往又涉及到刑事案件。侵权案件中往往涉及刑民交叉问题,如果涉及刑事犯罪,侵权人已经受到刑事处罚,能否再行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目前法律的规定存在缺陷,应加以完善。
  一、刑民交叉案件概述
  刑民交叉案件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在近代以前,东西方的法律大体都是刑民合一,没有部门法的概念,刑事行为、民事行为以及刑事和民事违法行为之间并无明显的区别,两者经常揉和在一起。1804年《拿破仑法典》首开刑民分立的先河,随着法律的逐步进步,现代社会中,刑事、民事法律的区分已经非常细化与专业,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刑民交叉案件也就随之产生。
  关于刑民交叉案件的叫法,有刑民交叉、刑民交错、刑民互涉等多种叫法,不一而足,本文采刑民交叉的叫法。关于刑民交叉案件的概念,也有很多种,选择一二罗列如下:(1)刑民交叉或者刑民互涉,是指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由于特定因素的关联而出现交叉或者并存的现象,通常表现在诉讼活动中,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因关联因素的存在而互相影响。(2)民刑交叉案件,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民商事纠纷中,又发现相关法律事实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3)民刑交叉,即民商事纠纷与刑事犯罪交叉,是指案件刑事民事部分的法律事实有相同有不同的或有相重的内容和方面是案件刑事、民事两部分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4)刑民交叉,也称“刑民交错”、“刑民交织”,是指案件当事人的某一部分或全部行为同时符合刑事犯罪构成要件与民事关系构成要素的客观现象。综上,刑民交叉案件是一种特殊的案件,既涉及刑事责任,又涉及民事责任,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刑民交叉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二、刑民交叉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相关规定及其缺陷
  刑民交叉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形式主要有:一是民事与刑事分开进行处理;二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也就是民事与刑事一并处理的情形。所谓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刑事诉讼活动过程中,在处理刑事活动及刑事责任的同时,允许当事人附带提起民事诉讼,将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一并解决而进行的诉讼活动。豓我国现行法律、法律及司法解释将物质损失作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而把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外,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过程中不能附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而且司法实践中,有刑事责任就无法再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也不能另行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笔者认为,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与关于保护公民的精神权利的相关规定是不符合的,出现了立法间的脱节,使得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优越性削弱,造成当事人的诉累,理应予以修订。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制度散见于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的规定之中,上述法律规定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赔偿持否定态度,上述规定的缺陷和不合理之处在于:第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诉讼经济原则,上述法律规定使得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对于诉讼效率追求的初衷无法得以实现。我国现行法律将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排斥在刑事责任之外,这种做法违背了设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本意。第二,刑事责任是一种公法责任,而作为民事责任的精神损害赔偿是一种私法责任,二者并不冲突,现行法律将刑事责任作为精神损害的除外规定对受害人及其近亲属显失公平。第三,2002年7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中规定:“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这条规定将受害人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加以剥夺,该批复的规定,实质上剥夺了公民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豘第四,根据我国法律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不但要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还应当适用民事法律,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立法过于模糊,司法解释的规定又与立法存在不一致的地方,结果就是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是产生混乱,只能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来弥补立法上的不足,损害了法律的统一性,豙也严重违背了刑法的罪、责、刑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三、刑民交叉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几种处理模式
  我国现今并没有统一的法律来规范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模式,而是散见于各种司法解释之中,主要有:一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及时查处在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的经济犯罪的通知》(1985年8月19日),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经济纠纷过程中如有发现经济犯罪的应当及时将相关案件材料移交相应的司法机关处理。豜二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纠纷案件发现违法犯罪必须严肃执法的通知》(1985年12月9日),重申并强调了上述通知的精神。三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经济犯罪必须及时移送的通知》(1987年3月11日),进一步规定了公检法在处理案件时如有争议时由政法委进行协调处理。豞四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1997年12月11日),该规定对于存单纠纷案件中发现的涉嫌刑事责任如何处理作了详细规定。五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1998年4月9日),该规定对于刑民交案件作了比较细致详细的规范。   上述司法解释反映的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模式是“先刑后民”,并且法院也可以在具体案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行使能动司法审查权,以求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并不排除具体个案中的“先民后刑”或者“刑民并行”的处理模式,且上述规定属于司法解释性质,用立法的形式明确加以规范应属必要。司法实践中,究竟是“先刑后民”、“先民后刑”抑或是“刑民并行”,司法实务界以及理论界多有争论,至今没有定论。司法实践中,为了案件的专业化审理,法院会将内部机构细分成民庭、刑庭、行政庭等专业化庭室,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案件的公正、高效的审判,但是对于涉及到刑民交叉特别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出于种种考虑,刑事法官会让当事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笔者认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在解决被告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的同时解决民事责任问题,即两种责任同时予以解决,故笔者建议,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在尊重当事人选择权的基础上,应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一并解决为主,当事人另行起訴为辅,以保证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四、精神损害应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
  我国当前的刑事诉讼法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是否可以就精神损失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未作明确规定是有情可原的,因为我国刑诉法于1979年制定,于1996年进行修改,时间比较早,当时我国刚刚改革开放,精神损害赔偿还在争论之中,但是刑诉法并没有明文规定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在遭受精神损害之后不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更没有明文规定当事人在刑事案件处理完毕以后不再可以单独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民事诉讼。目前的相关规定仅是司法解释,最终还需要立法层面加以确定,所以我们有必要修改并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持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权利的价值,精神损害纳入赔偿范围时机已经成熟。《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已经颁布施行,其中第四条规定:“侵权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笔者认为,该法已经在法律上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不应因侵权人承担刑事责任而予以免除,故在适当的时机,应该对刑事诉讼法加以完善和修改。故而,笔者认为,应该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有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中的请求范围加以修改,即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第一款加以修改完善,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赔偿范围中来。
其他文献
摘 要 笔者于2012年3月对S镇中学现有的全部(213名)学生进行了社会学调查、研究,并对5名同学和4位老师进行了个案访谈。5月份笔者再次对4位家长进行了深度访谈,两次调查问题涉及学生性别构成、流失人数及性别比例、家长的性别观念、失学原因中的性别因素等多个方面。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4份,经过数据分析、访谈资料整理,发现了该中学及该乡镇男生失学率高、学习成绩较差、家长对男童教育重视程度降低、对女
摘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该法作为一部专门处理劳动争议的程序法,对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对于我国劳动争议案件,该法仍采用“一调一裁两审,仲裁前置”的处理模式。即劳动争议,可先行和解、调解,但若要进入诉讼程序,必须先仲裁,仲裁是作为诉讼的前置程序的。不可否认,设计这一处理模式有其优越之处,可以让劳动争议这一特殊类型的纠纷及时化解于诉前,尽可能维持和谐的
摘要分批交货合同在宣告合同无效方面有其特殊之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73条对此作了规定。本文首先探讨了“分批交货合同”的概念即该条的适用范围,然后分析条款的内容,最后梳理了其与《公约》中其他有关条款的关系。  关键词分批交货合同 宣告无效 预期违约  中图分类号:D9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053-01    一、分批
摘要在分析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国外制度的得出一些良好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应该具备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本文对建构中的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提出一些建议:主张在维持“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原则,以行政机关强制执行为例外”的框架下,丰富行政机关的一般执行手段,规范行政机关的执行程序;保持法院对直接强制和最终执行措施的主导权,强化法院的审查职能;同时赋予当事人和利益相关人在执行程序中的充分
摘 要 由于我国就业体制和就业环境不完善,加上高校毕业生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技巧,因此高校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时频频出现各种法律问题。本文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常出现的法律问题入手,分析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防范措施。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劳动合同 法律问题 违约金 辞职权  作者简介:原秋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商法。  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
摘要以政治文化内在结构,即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这三个层次为理论基础,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当代上海农民在政治认知上存在对政治本身的理解;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输入、输出及自我政治角色的认知;政治信息的获得等方面的不足。在政治价值差异化上表现为政治价值取向多元化、政治理想冲突问题凸现和政治信仰危机的出现。政治心理则有由保守封闭逐渐走向开放;由趋同依附向个性自主转变;积极参与与冷漠消极并存;政治情感由感
摘要 近年,NGO在中国内地逐渐发展,并在公共救助、社区服务、社会保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对于NGO在中国的现状认识、发展方向和管理方式,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政府,或者NGO本身,都很难达成明确的共识。本文以笔者体验“协青社”的经历和研究,借鉴香港NGO的发展和管理过程,从微观上试为NGO在内地的发展提出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 NGO 协青社 中港对比 第三部门  作者简介:仲丹丹,南开大学周恩
摘要传统文化课教学要拓宽教改思路,利用学科优势、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审美素质教育,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将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结合起来,使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在传统文化课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审美教育 审美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235-01    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者重视与人才发展有关的诸多
摘 要 本文以商业银行在当代法治社会中展现出的特殊角色为切入点,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视角,对目前规制其社会责任不足的现实困境以及充分发挥其角色作用对于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防控体系,贯彻依法治国理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意义进行论述。通过对商业银行在法治社会中表现出的某些社会责任困境进行个案分析,进而从制度层面加以适当的应然性考量。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社会责任 法治社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作者简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自2011年5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迄今已一周年有余,可以说取得了重大的成效。全国公安机关查处酒后驾驶数量及酒驾导致交通事故的数量均同比有大幅下降,而“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观念也正逐步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在处理“酒驾型”危险驾驶罪的司法实践中,还面临着大量难题。本文从我国内地对醉酒驾车行为的刑法规范出发,兼与我国澳门地区相关规范进行比较,旨在对更好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