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与诉讼的衔接问题探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该法作为一部专门处理劳动争议的程序法,对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对于我国劳动争议案件,该法仍采用“一调一裁两审,仲裁前置”的处理模式。即劳动争议,可先行和解、调解,但若要进入诉讼程序,必须先仲裁,仲裁是作为诉讼的前置程序的。不可否认,设计这一处理模式有其优越之处,可以让劳动争议这一特殊类型的纠纷及时化解于诉前,尽可能维持和谐的劳动关系。但实践中,这一模式存在大量问题使其不能朝预想的方向运作,究其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仲裁和诉讼之间不能有效衔接,两程序无法形成联合统一、协调的机制造成的。本文就针对劳动争议中仲裁与诉讼的衔接问题具体阐述。
  关键词: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诉讼
  作者简介:淡文婷,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2-125-02
  一、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与诉讼衔接的现状(以法条形式列明)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5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条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原则性规定,总结起来就是“一调一裁二审,仲裁前置”,诉讼作为解决争议的最后手段,是以仲裁裁决为前提的。
  该法第16条规定,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该条规定了四类劳动纠纷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不履行的,劳动者可持协议书向法院申请支付令。这是由调解直接过渡到民诉非诉程序的规定,无疑是该法的亮点之一。
  该法第29条规定,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是否受理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就该争议事项向法院起诉。该条是对仲裁不予受理和逾期受理的司法救济,当事人在法定情况下可越过仲裁前置程序而直接获得诉权。
  该法第43条规定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未做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就争议事項向法院起诉。该法第44条规定了对四类特殊案件(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赔偿金事项),符合两个条件(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和不先予执行严重影响申请人生活)依当事人申请,可裁决先予执行,移送人民法院执行。严格说这不是仲裁与诉讼的衔接,但涉及仲裁机关和法院的协作,故列出来。
  该法第47、48、49条规定,两类特殊争议(1)以上四类特殊案件加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金额的争议;(2)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实行“一裁终局”,劳动者不服裁决,15内可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只能在6种情况下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裁决被撤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可15内向法院起诉。规定部分案件可“一裁终局”,这是该法的又一大突破,大大缩短了处理纠纷的周期,且能防止用人单位“滥诉”行为,节约司法资源。
  该法第50条规定其他争议案件,双方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可按期向法院起诉,期满不诉,裁决发生效力。
  该法第51条规定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对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生效的调解书、裁决书的,对方当事人可向法院申请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二)(三)》关于调解、仲裁与诉讼的衔接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在此不再赘述。
  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与诉讼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仔细分析《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不难发现一些仲裁与诉讼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下面重点探讨以下三个方面:
  (一)劳动仲裁与诉讼脱节问题
  作者认为这是仲裁与诉讼衔接上最重要的一个问题。除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一裁终局”的几个特殊情形外,该法第50条规定,当事人对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这就是说,依照法律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作出后,不及时具有实际的效力,只有当允许提起诉讼的法定时限经过而当事人未提起诉讼的情况下,才终获得终局效力。同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对劳动部《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几个问题的函》的答复第2条规定,对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中不应含有撤销或者维持仲裁裁决的内容。由此可见,法院在劳动争议诉讼过程中,不涉及对仲裁裁决正确与否的判断,也不对仲裁裁决进行司法审查。虽然说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但其实两者是割裂的,当事人一旦诉讼,审判活动是从头开始,最终法院的判决仅针对该劳动争议,仲裁裁决则在所不问。可以看出,仲裁与诉讼其实是各自独立的程序,诉讼对仲裁的缺乏监督,使得仲裁的效力和权威实质上是缺失的,这也使得争议处理时进入诉讼成为常态,有违立法本意。
  (二)劳动仲裁对当事人保护力度不够
  《民事诉讼法》中具体规定了财产保全、先予执行、证据保全等措施以防止当事人利益受损,然而翻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仅在第44条规定了对四类案件可申请先予执行,且需满足两个要件,即当事人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除此之外无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的相关规定。立法上这种缺失往往会使得当事人权益得不到真正保障,很多案件在仲裁时,申请人很难有足够证据证明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故无法先予执行,如果用人单位转移、隐匿财产,当事人利益就会遭到损害。由此可见,仲裁过程中劳动者享有财产保全的权利很重要。同样,证据保全也是如此,为防止证据灭失,赋予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权利也是必要的。
  (三)劳动仲裁请求能否约束诉讼请求的问题
  首先,司法实践中当事人不服仲裁,向法起诉时往往诉请相比仲裁请求有所增加。这时根据《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后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的,如果该诉请与讼争的劳动争议具有不可分性,应当合并审理;如属独立的劳动争议,应当告知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依此规定,如果增加的诉讼请求与劳动争议属于同一诉讼标的下不可分的,则合并审理,否则告知当事人另行仲裁。其次,当事人对仲裁不服起诉时只提到仲裁裁决的部分内容,法院应如何处理呢?如果依据民诉的不告不理原则,法院的审判应围绕当事人的诉请来进行,法院就应仅对诉讼中提到的那部分诉请审理判断,最终作出支持或驳回的判决。但是我们知道,仲裁裁决在当事人起诉后不发生法律效力,这就导致在原来仲裁裁决中得到支持的请求因当事人未在诉讼中提出而失效,最终无法执行;而如果法院因此而全案审理,能防止这一问题的出现,但却有违不告不理原则,确实是比较矛盾。
  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与诉讼协调衔接的立法建议
  (一)赋予法院对仲裁裁决的审查权
  在劳动争议仲裁案件中,针对仲裁与诉讼脱节问题,作者查看了《仲裁法》发现,经济仲裁的案件,当事人可以要求撤销仲裁裁决或要求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人民法院就当事人申请,有权进行审查并作出撤销或不予执行的决定,这是对错误裁判的一种补救措施,但劳动仲裁并无此规定(除一裁终局的案件外)。那么可否借鉴《仲裁法》,赋予法院审查仲裁裁决的权利,也就是说发挥诉讼对仲裁的监督作用,在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起诉时,仲裁裁决先接受法院的司法审查,在此基础上再作出相应的判决或裁定,这样使得仲裁真正成为诉讼的前置程序,真正实现仲裁与诉讼的对接。
  (二)引入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制度
  针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对当事人保护力度不够这个问题,作者认为可以参考《仲裁法》关于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的规定,赋予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的权利。如《仲裁法》第28条规定了财产保全,一方当事人因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使裁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可以申请财产保全。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仲裁委员会应将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提交人民法院。《仲裁法》第46条规定了证据保全,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申请证据保全。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提交证据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仲裁法的规定,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引入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当然,这两个制度的顺利运行需要仲裁机关与法院的协调配合。
  (三)充分运用法官释明制度
  有关劳动争议诉讼的审理范围,一直是非常矛盾的问题。依作者之见,解决这一矛盾,应当引入法官释明制度。如果有当事人在诉讼中未提出,在仲裁裁决的中得到支持的诉讼请求,法官应当告知当事人仲裁裁决因起诉而不生效所产生的具体后果,让当事人充分知晓后再行使其处分权,自己决定是否放弃该部分请求。这个问题,作者只能想到这点,应该说仲裁请求是决定了审理范围的,法院的审理范围当然应该小于或等于仲裁裁决的范围。
  参考文献:
  [1]秦国荣.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宗利,牛淡.浅谈劳动争议的处理模式.中国劳动.2005(6).
  [3]余春艳.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缺陷及完善.法制与社会.2007(6).
  [4]李亦中,瞿栋.论劳动争议仲裁与民事诉讼的协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6).
  [5]余春艳.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缺陷及完善.法制与社会.2007(6).
  [6]齐树洁.民事程序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
  [7]杨德敏.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反思与重构.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一、行为性质争议  “甩掷鱼杆”钓鱼触碰架空高压电行为性质难认定,在高压电力线路保护区内“甩掷鱼杆”钓鱼行为性质争议更大。有人认为,在高压电力线路保护区内“甩掷鱼杆”钓鱼触电损害是间接故意行为,且是《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十四条禁止的行为,因此具有法定“免责”事由,电力设施经营权人无需赔偿;但也有人认为,“甩掷鱼杆”钓鱼触电损害不是间接故意行为,也不是《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十四条明令禁止的行为,因此
摘 要 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致死虽被我国刑法分则进行了区别的规定,但是因为我国刑法规定过于简单,在实践操作当中产生了诸多的分歧,对二者的界定也就成为了一项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本文将以一件刑事申诉案件为例,谈谈如何界定故意杀人及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法律界限  关键词 故意杀人 故意伤害 法律界限 刑事申诉  作者简介:李燕华,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摘 要 本文以大学校园危机现象为研究对象,深入到浙江省永康市的朱明村、四路村、桥下村三个村落,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对校园危机的内涵、特征进行了探讨,得出校园危机隐蔽性、危害性、突发性、传播性、双刃性的特点。并对成因、类型、管理现状进行了论述。结合调查数据,根据调查结果,为如何处理校园危机,加强危机管理,以构建和谐校园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 校园危机 大学生 危机管理  作者简介:方伟康,西
摘要一个法治国家的建立,必然存在着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人民监督机制为视角,并以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为例,探讨我国在进行法治国家建设时,如何完善我国的人民监督机制。  关键词巴黎公社原则人民监督法治建设  作者简介:刘晔,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书记员。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3-142-02  一、“公社原则”中
摘要 本文以《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为出发点,主要围绕我国的控烟必要性及其实际情况作了简要的论述和分析,以期对我国的控烟工作的有效开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 烟草 控烟 公约  作者简介:李贞霏,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0-186-02  2012年5月31日,第25个世界无烟日的到来再一次将生命和烟草放于天
摘 要 在现代法治社会,刑事诉讼法始终被称为法治国家的大宪章、宪法测震仪或应用之宪法。刑事诉讼法其保护的是人的最主要最基本也是最低要求的权利——自由和生命,因此刑事诉讼法又称之为人权保障法。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特别引人关注,其在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及审判方式的改革方面,更注重保障人权也更具有现实操作性, 本文主要以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为视角来阐述我国刑事证明责任和审判方式的分担。  关键词
摘要:婚内财产分割是我国法律一项新的规定,其突破了传统的夫妻共同财产只能在离婚时分割这一束缚,更为有利的保护婚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的财产权益,这与国外的非常夫妻财产制度有类似之处,本文通过婚内财产分割的法律地位及分割后的财产性质、损害行为所涉财产的分割、婚内财产分割后对新债权人的效力的分析,对我国婚内财产分割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以求能在法规适用及未来立法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婚内财产分割;非常夫妻
摘 要 马克思在对传统哲学进行全面考量和现实社会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批判和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历史观,以现实生活世界作为理论平台,以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作为理论出发点,以关注人的辩证生存本性作为理论终极关怀,以社会关系作为历史的核心,从而用一个崭新的世界观和全新的方法论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创立 方法论  作者简介:朱永祥,宁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图分类号
摘要传统法学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法律诊所式教学是法律实践性教育的经典模式,借鉴法律诊所式教学的内容来完善我国的传统法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开放教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课程中引入法律诊所式教学是创新法学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法律诊所式教学教学模式开放教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基金项目: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教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科研项目编号XKT-09J13)。  作者简介:姜希,浙
摘 要 笔者于2012年3月对S镇中学现有的全部(213名)学生进行了社会学调查、研究,并对5名同学和4位老师进行了个案访谈。5月份笔者再次对4位家长进行了深度访谈,两次调查问题涉及学生性别构成、流失人数及性别比例、家长的性别观念、失学原因中的性别因素等多个方面。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4份,经过数据分析、访谈资料整理,发现了该中学及该乡镇男生失学率高、学习成绩较差、家长对男童教育重视程度降低、对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