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将推动农业生产集约化、农业经营一体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农业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应从优化专业结构、拓宽服务面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合作教育,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实用人才等方面入手,主动适应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新要求。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468-03
收稿日期:2014-05-07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编号:2013JSJG401)。
作者简介:束剑华(1963—),男,江苏丹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高职教育研究。Tel:(0512)66098522;E-mail:sjhszny@126.com。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再次聚焦“三农”,主题是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哪些特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对农业高职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农业高职教育的专业体系如何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新要求,本研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
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新特点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苏州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实践,笔者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将会在农业生产集约化、农业经营一体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农业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1.1农业生产集约化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占有耕地资源很少,目前又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还需占用耕地,要养活养好13亿人口,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走集约型农业发展之路。农业生产集约化又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集约化、生产资源集约化、生产技术集约化等方面。
现阶段我国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的重点是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土地、化学品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资本和人才转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业态;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式的家庭经营向专业化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和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在上述两大转变中第二个转变是第一个转变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路径。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据农业部初步统计,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已达 0.18亿hm2,占家庭承包耕地(合同)总面积的21.5%[2]。根据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计划,苏州范围内2012年年底前已全面完成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流转。
1.2农业经营一体化
市场的一体化、全球化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有利于使农业的外部经营内部化,进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农业经营一体化的关键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针对我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滞后、龙头带动作用不强的实际,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增加农业的资金、科技和装备投入,通过“公司 农户”“公司 合作社”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的产前、产后服务,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一体化经营。据农业部统计,至2012年12月底,流入工商企业的耕地面积为186.67万hm2,比2009年增加115%,占流转总面积的10.3%[2]。
1.3农业服务社会化
与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相配套的是农业服务的社会化。加快发展新型农技服务、新型农机服务、种子种苗服务、农资供应及指导服务、农经综合服务、农产品现代物流、农产品检测认证服务、农业信息服务、新型农民培训、农村金融、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会展经济、农业物联网服务、农业总部经济等现代农业服务业,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水平也将得到快速提升。
现阶段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健全和完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切实履行好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的职能;加快构建以基层农技服务机构为支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依托、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村级综合性服务中心(服务社)建设,发挥好为农服务作用。
1.4农业管理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信息化在农业管理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打造针对不同服务主体的惠农信息平台,强化资源建设与共享,加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精准农业等信息技术应用。二是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围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加快传感、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提高设施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质量追溯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层次。这方面江苏省提出“建好一个平台、集成一套体系、强化四类示范”,即:建设省级农业物联网决策指挥系统平台,对接入系统的温室大棚、生产基地或规模养殖场进行远程智能监控;集成一套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体系,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和规范,为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推广普及提供支撑;重点推进智能畜禽养殖业、智能温室大棚、智能水产养殖业、智能露地农业生产4类示范点建设,辐射带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运用。 根据农业部编制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至2015年,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将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具体指标包括农业生产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12%;农业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20%;农业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60%;农业服务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50%等[3]。
2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对农业高职教育的新要求
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给农业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
2.1优化专业结构
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将极大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将得到快速发展和壮大,设施农业、科技农业、标准化农业、绿色农业将快速兴起,继而将有效刺激农业企业对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的需求[4]。农业高职教育应及时适应这一新变化,及时增设相关新专业,优化专业结构。
2.2重视农业服务类专业
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将极大地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社会化进程,继而有效刺激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现代农业服务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人才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5]。现代服务业是对人才需求最多的行业,农业高职教育应认真研究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更加重视农业服务类专业的设置、建设和发展。
2.3培养一线技能人才
为了适应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国家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满足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农业高职教育应该成为这类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2.4重视创业教育
为了适应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国家和各地将出台一系列促进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创业的外部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农业高职教育应像重视就业教育一样重视创业教育。
3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优化对策
农业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面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系应主动适应农业经营体系的变革,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3.1优化专业结构,拓宽服务面向
“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对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体系提出了新要求:(1)在服务面向上,应由主要面向生产领域,转向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全部领域,尤其要重视现代农业服务类专业的建设;(2)专业内涵上,应该由主要围绕传统生产技术设置专业,转向围绕设施农业、科技农业、标准化农业、绿色农业和多功能农业设置专业;(3)人才定位上,应该由主要为国家农业技术部门培养人才转向主要为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业服务组织和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地处经济社会发达地区的优势,积极参与“全国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认真分析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给农业高职院校带来的新机遇和提出的新要求的基础上,确立了“立足苏州、服务三农、紧扣特色、争创一流”的发展思路,实施了“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工程”,以服务现代农业为主线,将全院的36个专业进行了改造、调整、整合和优化,组建了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农机应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现代管理等10个专业群,分别对接现代农业产业中一、二、三产等产业领域,增设了生态农业技术、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产品加工与检测、农产品物流等新专业,专业定位更加明确,服务面向不断拓展,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3.2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合作教育
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人才的新定位,对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明确要求。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为农业高职教育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创造了很多新的机遇。一是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农业服务组织等合作主体大量涌现和快速发展,企业合作主体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高涨;二是政府为了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在推动校企合作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将更加主动和有力。对农业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适应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在深入实施省政府“挂县强农富民”工程、苏州市政府“科技结对现代农业园区”工程和学院“科技为农服务”工程的同时,有计划地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人员互聘、科技服务、岗位实践、就业创业)配套建设和“苏绿学院”“园艺职教联盟”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创新和完善了“以服务赢得信任、以信任推动合作、以合作实现双赢”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在此基础上,2012年11月由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牵头,联合140多个农业园区、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构建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为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和集团化办学奠定了基础。
3.3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实用人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长时间转移,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的趋势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已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则为破解这一难题创造了条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迫切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加盟以替代他们父辈成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高职教育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和创业型青年职业农民。 近年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政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和形成了“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人员互聘、科技服务、岗位实践、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1)共建合作平台,各专业群均建立了自己的校企合作平台,成立合作指导委员会;(2)共享资源,以校企互聘、互兼为重点,学院与合作各方共享人力资源,学院一方面选派教师到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园区)进行挂职锻炼,在企业建立教授(师)工作站,另一方面聘请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领导、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并在学院设立“技师工作站”,为学生实训授课;(3)共育实用人才,一方面合作各方共同参与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编制、课程体系开发、实践技能训练、学生顶岗实习、创业就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环节,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根据政府及农业企业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培养、职业农民培训。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并获得了2012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学院还与太仓市政府签订协议,由太仓市政府出资,在2003—2005年期间采用单独招生和定向培养的方式每年为太仓市培养50名基层全科农技员,在量身定制青年职业农民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学院高度重视创业教育,通过设立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通过与政府联手、与行业联通、与企业联姻,用联动方式构筑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等途径,探索形成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融入式创业教育体系。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徐忠界和他的园林植物医院就是学院创业教育典型代表,他在学生期间就荣获中央电视台“创业英雄汇”创业计划大赛第1名,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2012年他被江苏省政府授予“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称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 [2014-03-21].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1/31/c_124307774.htm.
[2]董峻. 中央一号文件鼓励“资本下乡”[EB/OL]. [2014-03-21].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2/15/c_114679892.htm.
[3]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2014-03-21]. http://www.moa.gov.cn/ztzl/sewgh/.
[4]徐文华,周汝琴.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6):413-415.
[5]丁丽军,赵莎莎,钱建中,等. 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现状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23-25.张永强,才正,陈晓萌,等. 基于产业聚集理论的水产业土地流转动力机制——以黑龙江省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471-473.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468-03
收稿日期:2014-05-07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编号:2013JSJG401)。
作者简介:束剑华(1963—),男,江苏丹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高职教育研究。Tel:(0512)66098522;E-mail:sjhszny@126.com。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再次聚焦“三农”,主题是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哪些特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对农业高职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农业高职教育的专业体系如何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新要求,本研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
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新特点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苏州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实践,笔者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将会在农业生产集约化、农业经营一体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农业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1.1农业生产集约化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占有耕地资源很少,目前又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还需占用耕地,要养活养好13亿人口,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走集约型农业发展之路。农业生产集约化又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集约化、生产资源集约化、生产技术集约化等方面。
现阶段我国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的重点是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土地、化学品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资本和人才转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业态;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式的家庭经营向专业化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和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在上述两大转变中第二个转变是第一个转变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路径。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据农业部初步统计,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已达 0.18亿hm2,占家庭承包耕地(合同)总面积的21.5%[2]。根据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计划,苏州范围内2012年年底前已全面完成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流转。
1.2农业经营一体化
市场的一体化、全球化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有利于使农业的外部经营内部化,进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农业经营一体化的关键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针对我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滞后、龙头带动作用不强的实际,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增加农业的资金、科技和装备投入,通过“公司 农户”“公司 合作社”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的产前、产后服务,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一体化经营。据农业部统计,至2012年12月底,流入工商企业的耕地面积为186.67万hm2,比2009年增加115%,占流转总面积的10.3%[2]。
1.3农业服务社会化
与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相配套的是农业服务的社会化。加快发展新型农技服务、新型农机服务、种子种苗服务、农资供应及指导服务、农经综合服务、农产品现代物流、农产品检测认证服务、农业信息服务、新型农民培训、农村金融、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会展经济、农业物联网服务、农业总部经济等现代农业服务业,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水平也将得到快速提升。
现阶段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健全和完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切实履行好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的职能;加快构建以基层农技服务机构为支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依托、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村级综合性服务中心(服务社)建设,发挥好为农服务作用。
1.4农业管理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信息化在农业管理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打造针对不同服务主体的惠农信息平台,强化资源建设与共享,加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精准农业等信息技术应用。二是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围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加快传感、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提高设施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质量追溯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层次。这方面江苏省提出“建好一个平台、集成一套体系、强化四类示范”,即:建设省级农业物联网决策指挥系统平台,对接入系统的温室大棚、生产基地或规模养殖场进行远程智能监控;集成一套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体系,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和规范,为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推广普及提供支撑;重点推进智能畜禽养殖业、智能温室大棚、智能水产养殖业、智能露地农业生产4类示范点建设,辐射带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运用。 根据农业部编制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至2015年,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将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具体指标包括农业生产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12%;农业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20%;农业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60%;农业服务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50%等[3]。
2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对农业高职教育的新要求
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给农业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
2.1优化专业结构
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将极大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将得到快速发展和壮大,设施农业、科技农业、标准化农业、绿色农业将快速兴起,继而将有效刺激农业企业对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的需求[4]。农业高职教育应及时适应这一新变化,及时增设相关新专业,优化专业结构。
2.2重视农业服务类专业
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将极大地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社会化进程,继而有效刺激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现代农业服务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人才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5]。现代服务业是对人才需求最多的行业,农业高职教育应认真研究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更加重视农业服务类专业的设置、建设和发展。
2.3培养一线技能人才
为了适应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国家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满足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农业高职教育应该成为这类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2.4重视创业教育
为了适应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国家和各地将出台一系列促进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创业的外部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农业高职教育应像重视就业教育一样重视创业教育。
3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优化对策
农业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面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系应主动适应农业经营体系的变革,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3.1优化专业结构,拓宽服务面向
“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对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体系提出了新要求:(1)在服务面向上,应由主要面向生产领域,转向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全部领域,尤其要重视现代农业服务类专业的建设;(2)专业内涵上,应该由主要围绕传统生产技术设置专业,转向围绕设施农业、科技农业、标准化农业、绿色农业和多功能农业设置专业;(3)人才定位上,应该由主要为国家农业技术部门培养人才转向主要为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业服务组织和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地处经济社会发达地区的优势,积极参与“全国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认真分析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给农业高职院校带来的新机遇和提出的新要求的基础上,确立了“立足苏州、服务三农、紧扣特色、争创一流”的发展思路,实施了“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工程”,以服务现代农业为主线,将全院的36个专业进行了改造、调整、整合和优化,组建了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农机应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现代管理等10个专业群,分别对接现代农业产业中一、二、三产等产业领域,增设了生态农业技术、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产品加工与检测、农产品物流等新专业,专业定位更加明确,服务面向不断拓展,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3.2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合作教育
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人才的新定位,对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明确要求。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为农业高职教育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创造了很多新的机遇。一是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农业服务组织等合作主体大量涌现和快速发展,企业合作主体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高涨;二是政府为了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在推动校企合作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将更加主动和有力。对农业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适应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在深入实施省政府“挂县强农富民”工程、苏州市政府“科技结对现代农业园区”工程和学院“科技为农服务”工程的同时,有计划地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人员互聘、科技服务、岗位实践、就业创业)配套建设和“苏绿学院”“园艺职教联盟”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创新和完善了“以服务赢得信任、以信任推动合作、以合作实现双赢”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在此基础上,2012年11月由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牵头,联合140多个农业园区、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构建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为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和集团化办学奠定了基础。
3.3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实用人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长时间转移,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的趋势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已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则为破解这一难题创造了条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迫切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加盟以替代他们父辈成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高职教育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和创业型青年职业农民。 近年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政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和形成了“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人员互聘、科技服务、岗位实践、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1)共建合作平台,各专业群均建立了自己的校企合作平台,成立合作指导委员会;(2)共享资源,以校企互聘、互兼为重点,学院与合作各方共享人力资源,学院一方面选派教师到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园区)进行挂职锻炼,在企业建立教授(师)工作站,另一方面聘请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领导、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并在学院设立“技师工作站”,为学生实训授课;(3)共育实用人才,一方面合作各方共同参与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编制、课程体系开发、实践技能训练、学生顶岗实习、创业就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环节,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根据政府及农业企业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培养、职业农民培训。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并获得了2012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学院还与太仓市政府签订协议,由太仓市政府出资,在2003—2005年期间采用单独招生和定向培养的方式每年为太仓市培养50名基层全科农技员,在量身定制青年职业农民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学院高度重视创业教育,通过设立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通过与政府联手、与行业联通、与企业联姻,用联动方式构筑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等途径,探索形成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融入式创业教育体系。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徐忠界和他的园林植物医院就是学院创业教育典型代表,他在学生期间就荣获中央电视台“创业英雄汇”创业计划大赛第1名,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2012年他被江苏省政府授予“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称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 [2014-03-21].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1/31/c_124307774.htm.
[2]董峻. 中央一号文件鼓励“资本下乡”[EB/OL]. [2014-03-21].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2/15/c_114679892.htm.
[3]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2014-03-21]. http://www.moa.gov.cn/ztzl/sewgh/.
[4]徐文华,周汝琴.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6):413-415.
[5]丁丽军,赵莎莎,钱建中,等. 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现状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23-25.张永强,才正,陈晓萌,等. 基于产业聚集理论的水产业土地流转动力机制——以黑龙江省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47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