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银行兑换券”的真假鉴别与赏析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一起文物司法鉴定,被鉴定的实物是两本“灯塔”牌活页收藏册,册内存放的都是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合计有不同面值的大清银行兑换劵共97枚(张),具体存放的数量,分别为A册55枚,B册42枚。
  当工作人员将收藏册子放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一看都“惊”了,这么多的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劵,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果全是真品,那将是什么概念,一经披露,绝对是国内外钱币收藏界的重量级新闻。可仔细一看,97枚中没有1枚是大清度支部印刷局的原版兑换券,除A册中有24枚是民国和现代的官方复制品外,其余全部是民间不同版别的仿制品,特别是B册中的仿制品,多数为“一眼假”。
  这里,就让我们来结合这起司法鉴定,谈谈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
  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俗称“大清龙钞”,是于宣统三年(1911)设计印刷的试色样票,还未正式发行即因王朝覆灭而胎死腹中,而它却是我国货币史上首次采用雕刻钢凹版技术印制的钞票(图1)。
  “载沣像”大清银行兑换券母模试色样票
  先来看1910年版“载沣像”大清银行兑换券黑色单面母模试色样票,首见大清银行兑换券正面之完整主景图(图2)。
  光绪末年,清政府设置户部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率先发行纸币,随之,各省纷纷成立官钱局,发行地方银行纸钞。一时间,各种钞票、钱票混合流通,或各居一隅,频繁滥发,金融秩序混乱。
  清政府为整顿金融币制,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度支部正式将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并设立度支部印刷局,准备发行新式钞券通用全国,即“大清银行兑换券”,俗称“龙票”。筹印之初,度支部印刷局先行派员赴美考察,购买先进技术及全套设备,后又陆续聘请海趣(L.Hatch)等外国技师至北京主持制版印刷事宜。由于新钞筹备之初,光绪皇帝驾崩,继而登基的宣统皇帝只有三岁,故此新钞的正面人物图案,以其父摄政王“载沣”(醇亲王,光绪之弟)半身像为图案(图3)。在设计上为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兑换券正面上方配以象征满清皇朝千秋永垂的“飞龙”,兑换券正面右下则依不同面值、二种不同刷色,分为农民耕作、骑士、帆船、长城四个图景并交叉使用。
  该兑换券雕刻版试色印样于1910年8月宣告完成,由美国技师海趣设计雕刻,计有壹元、伍元、拾元、壹百元四种面额(图4)。新券曾在试印刷过程中,采用了多种颜色的样票以供选用,试色样票均为单面印制,最后定色时四种面值的正面皆为黑色。由于筹备及试印相当费时,此券迟迟于宣统三年(1911)初才准备正式付印,后又因武昌起义爆发,大清王朝覆灭而胎死腹中。当年除有微量印了编号的拾元券有极短通行外(图5),其余三种均未进行印刷。
  清末度支部印刷局简史
  度支部系原清廷的户部,印刷局隶属度支部,是清政府在北京建立的我国第一个拥有近代化设备、并以钢凹版印刷为主要特征的官办印钞厂,筹办于1908年,规模宏大。该厂不仅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采购全套设备,更不惜重金聘请海趣、格兰特等五位外国专业技师,到度支部印刷局主持钢板雕刻与印刷事宜,是国内唯一掌握雕刻钢凹版印钞技术的印刷厂。1909年至1911年间,度支部印刷局还从国内各地招募吴锦棠、闫锡麟、毕辰年等具有大学或中等专业学历的技术工人,师从美国技师学习钢凹版雕刻技术,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钞票设计、钢凹版雕刻、制版、印刷、油墨、机电等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度支部印刷局因致力于培养、汇集国内外的专业技术人才,曾有两件作品荣获1915年首届国际巴拿马物品赛会奖(图6、图7)。
  “辛亥革命”之后,该厂改名为财政部印刷厂,翌年更名为财政部印刷局,技术及各方面运作日臻成熟,后承印邮票、印花税票等有价证券,改变了邮票印刷完全依赖英国的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非常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高科技项目引进,拥有一大批钞票设计、雕刻、制版、印刷、油墨、机电等专业人才或高级人才,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管理和安全保密制度,先后参与了从第一套到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印制生产工作,为保证国家货币发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设计印制了多种债券、凭证及高级美术画册,是中国第一家采用雕刻钢凹版工艺印钞企业和中国现代化的印钞基地之一,其中第一套人民币中的“牧马图”纸币,不仅印制精美,其市场价值创现代货币退出流通后的高价,并且是国内外拍卖中的亮点品种(图8)。后来该厂又经过了多次更名,到1988年正式改名为北京印钞厂,延续至今。
  度支部印刷局自成立以来就本着“重人才,出精品”的方针,不但培育出了大批的印钞专业精英,而且让中国人制造的印刷品走出国门。其有着110年的印钞史,有着成熟的经验和技术,有着精益求精的厂风,它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印钞的搖篮,而且在我国印钞技术发展史乃至世界印钞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多年来,凡是“清末度支部印刷局”“民国时期财政部印刷局”、北京印钞厂印制的纸币、纹饰、邮票、画片等雕刻版印刷样品或成品,不仅是国内外收藏品市场上的难求品,而且在国内外的专场拍卖会上,也是吸引眼球、应声不断的抢拍品种。如北京诚轩拍卖公司2017年春季钱币邮品拍卖会,拍品中有一件第一套人民币中的“牧马图”纸币,从120万元起拍,竞争者频频举牌,最后以136万元成交。而该场最重头的拍品为清末度支部印刷局、民国时期财政部印刷局《钢版雕刻图》精装本。此册共74页,册内贴“度支部印刷局及财政部印刷局”印制各类纸币、纹饰、邮票、邮资明信片、西法画、炭画等雕刻版印刷样品120余种,作品出自海趣、格兰特、刘尔嘉、吴锦棠、闫锡麟、毕辰年、李浦等雕刻大师之手,具有极高的货币史料价值与收藏价值。150万元起拍后,又有应价,最终以160万元落槌,含佣金达到184万元(图9)。
  《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的优势与真、样、观、假的特征
  1.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的优势
  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又被称为“第一龙钞”,是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套具有国家法定本位币的纸币,也是中国纸币史上第一套以龙为主图案的纸币。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覆亡,这套正在筹划中的大清银行兑换券随即夭折,仅有数套送审样票流入社会。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的优势有四点:清政府的度支部银行发行、使用美元符号、肖像为监国摄政王、文物价值高。   2.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真、样、观、假的特征
  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是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套以龙为主图案的纸币。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只印制了8套64枚试色样票,其印量是极其有限的,且仅有数枚样票流入社会,因其设计大方、印制精美,达到了当时世界纸币设计、雕刻、印制的最高水平,成为中国近代纸币中极难得见的珍品,偶尔在拍卖会上出现,则是数百万的天价,一般藏家只能望而兴叹。
  为何价值这么高?首先就是印量极其稀少,全世界仅8套,物稀为贵。其次是印制技艺水平高超,世界级名家设计,全手工雕刻,专业技师过版,监造技师统筹,先进机器印刷。由于载沣像大清银行兑换券,汇集的是100多年前的顶级技术,纯手工工艺,使得很多技艺方面的特征、雕刻刀法和“过版”绝招,至今采用现代科技都无法复制出来。
  如果从印版制作技艺及印版套印上找特征,真、样、观、假都有不同的特征。
  〔1〕真,它有什么特征?为便于大家辨认,采取看图说话的方式,特对有关部位进行点叙。
  从全套母模样票中选A种壹元面值(图10-1)为例:
  体现在兑换券的印制上,线条非常细腻、图文清洁精致、刷色翔实均匀,可谓完美无瑕。能够达到如此精美的效果,在100多年前没有相应科学技术的时候,硬件靠专业设备,软件靠人的技艺。而清廷及度支部在这两个方面是不惜成本进行了投资。据有关史料记载,宣统元年(1909)清廷决定印制“大清银行兑换券”,在京城设置印钞局,从美国购进了万能雕刻机、钢版过版机和手扳凹印机,以及石印机、铅印机、圆盘机、印码机、照相机等制版、印刷设备和发电机等相应的动力设备。其设备之齐全,技术之先进,堪称国内仅有,世界一流。
  此外,度支部印刷局还花重金聘请了美国著名钢凹印雕版技师海趣来华雕刻制版,担任技师长(图10-2),另外又陆续聘请了四名美国技师,负责为印刷厂培训艺徒,传授技术。
  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图案内容极其丰富,元素多样。龙纹图案位于纸币上方的中间位置,表现形式为飞龙。整个身形呈锯齿状,龙体自然舒展,腰坚硬,背鳍排列细密,颈部弯曲上扬,给人以蜿蜒雄壮之势。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该龙头部较大,前额饱满、宽阔,龙口形略长圆,獠牙外露。一对虾米眼向外高凸圆睁,炯炯有神,傲视前方。鼻子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眉毛呈锯齿状,两条龙须下垂。额头下长胡须,双角粗壮如松枝,足伸展为五爪,其苍龙韵味明显,给人一种强烈的神秘感(图10-3)。
  兑换券的整体图案,刻画细腻如微,龙四周有代表吉祥如意的云纹环绕,龙身与云纹交织在一起,龙尾似隐似现,可谓是巨龙张牙舞爪,飞腾于云雾之中,龙和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总体画面和构图动感十足,呈现出一幅浑然一体而又生机盎然的艺术图景。为该套兑换券打基石的初衷,是源于统筹策划,墨稿构线,钢版雕刻、过版,套版凹印等工艺流程中的关键性技艺。手工雕刻的印版特征,是古今中外印钞一致认可,又独一无二的防伪手段之一。因为一位雕刻师,同时手工雕两块图文一模一样的版,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完工后看似一个样,其实大同小异。而小异(不含留置暗记),就是印版上的特征,是仿制不了的。该壹元券虽为母模样票,但在刷色套印的工艺上非常讲究色泽协调,像背面整版套印的“壹”字居中之方形底纹装饰图案,妥协性地衬托了主图的色调(图10-4)。
  从全套母模样票中选B种壹百元面值(图11-1)为例:
  壹百元面值的制版技艺、印刷工艺与壹元面值同出一辙,而该券与其他三种券的特征有不同之处,是在分版套印的流程中形成,分别为:正面左右边框中间,留置的空白冠字流水号处,从左至右再行加印号码的首位,均预印了一个“A”字。背面中间椭圆的左右框边,分别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框,是预留用于加盖“发行单位”名称和“负责人”的两颗钤印处,在两个框内各有横式底饰纹(图11-2)。与其他三枚的印刷不同之处,是在整体底纹上再套版印上去的。
  选C种——度支部印刷局极短通用的拾元面值(图12-1)为例:
  这是一张流通过的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10元面值,现由我国某市银行博物馆珍藏。作为全套4枚中唯一批准付印的首枚兑换券,制版技艺与印刷工艺又有不同,一是刷色上为多色套印;二是正面边框中间印有红色冠字流水号码;三是背面的钤印处有红色章名:方形为“大清银行监督”,圆形为“检校印记”(图12-2)。
  2005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曾经拍卖过一枚八五品的“1911年载沣·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十元”(流通品),成交价20万元。
  〔2〕样,是指当年民国财政部印刷局利用度支部印刷局留存的母模,采用原母模和重刻母模印刷的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和样票复制品,它有什么特征?
  因为“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在世界钱币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国内外的大收藏家都梦寐以求。毕竟大清度支部印刷局的数套母版刷色试印送审的原始样票中,已知属于名花有主的,都因藏者惜纸如珍宝,出价再高也无人接应。
  清朝灭亡后,民国初年有关政府部门出于“应大财东藏家的要求”和“可作为政府对外友好的礼品”等原因,指令当时的财政部印刷局复制了一批“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当年财政部印刷局便利用度支部印刷局留存的母模和重新雕了另外一套母模,复制了全套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据中国钱币图录和清代货币简史记载,民国官方的复制品中有兩个版本,分别为A种版本(双面)和B种版本(单面),其印量暂未发现有绝对权威性的数据文献,多为300至500套或1000套左右的民间传说。根据目前国内外古玩收藏品市场和各知名拍卖公司钱币专场上,面世的民国版品相、数量及成交价格等因素,从理论上分析民国版的存世量,那么民间传说中的印量也并非空穴来风。由此可见,民国财政部印刷局的复制品,通过近100年出现在市场上的面世量,当年复制品的数量不大可以说已成为定局。   从全套母模民国复制品中选A种版本壹元面值(图13)为例:
  “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复制品壹元面值,为母模分版原样套印,只是刷色时对正面、背面的原主色和底纹饰图色加深了浓度。A种版本4种面值均有一个共同特征,在兑换券的正背面左边中间部位的边纸,均加盖了椭圆形骑缝章,批次量印完后,即按成品尺寸把多余的边纸切掉,这样在每一张兑换券的左边,便留下了半个椭圆形骑缝章,从半个椭圆形骑缝章上可看到“财政……印刷局……样……6个汉字(图13),这是辨别度支部版与民国财政A版的基本特征。
  从全套仿母模的民国复制品中选B种版本100、5元面值(图14-1)为例:
  民国复制品中的B种版本特征很明显,全套用度支部母模单面印刷,图案饰纹虽然雷同,但在刷色上有改良,而且在100元正面下方另外加版印了文字介绍,背面与5元一样,预留的印章空白处,也加版各印了“票”“样”文字,并在票面的左边打了两个孔(图14-2)。
  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2012年11月24日上午举行的“2012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枚民国初期财政部印刷局印制的“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壹百元”紫色正面、赭黄色背面,样票,估价3万-3.5万元,成交价4.3万元。
  〔3〕观,是指早些年北京印钞厂复制的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并在背面标示“中国北京/观赏币”,它有什么特征?
  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京印钞厂复制发行了“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仿真品,属观赏币,有一元、五元、十元、百元四枚一套,为雕版菊花水印,背面篆体书有“中国北京”“观赏币”字样,发行约1万套。观赏币是按接近原始币的印制技术要求、紧追原始币的风貌为特征,以公开宣明并标示仿制文字为道德指向,用以满足钱币收藏文化需要的仿真币品。它由北京钱币雕刻师刘宝纯担任总编辑,经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请批准后,按照原始币图样进行精心设计、画稿、制版,力求仿真,并采用95克满版菊花水印的钞币专用纸印制。此观赏币不属于伪品范畴,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图15-1、图15-2)。
  北京印钞厂官方复制的“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有四个版本(北钞厂为防止原雕版印样外泄,仅雕刻复制正面主图)。
  版本1: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印刷。正面主图为钢版雕刻(凹版),单面印刷背面无图。采用高档印钞纸,无水印,黑色。
  版本2: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印刷(人民体育出版社发行)。正面主图为钢板雕刻(凹版),边框和背面平版。满版菊花水印,背面有章。釆用的纸张为发黄高档棉纸,双面套色印刷(图15-3)。
  版本3:90年代印刷。正面主图为钢版雕刻(凹版),边框和背面平版。无水印,背无章,多种颜色。
  版本4:2012年是农历壬辰龙年,为弘扬中华民族的龙文化,由中国钱币研究中心监制,发行《大清银行兑换券》收藏折一套,限量发行500套,北京印钞厂印刷“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1元、5元、10元、100元四枚一套,正面主图为钢版雕刻(凹版),边框和背面平版印刷,每套都印有流水编号(图15-4、图15-5)。
  〔4〕假,是指当今造假者采用“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的复制品作图样,用现代数码设备进行胶版印刷或激光复印的“一眼假”纸品,它有什么特征?
  众所周知,真品“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是用雕刻凹版母模,单面分版分色套印的。民国时期的复制品样票和“北钞”复制品观赏币,正面都是钢版雕刻(凹版),背面都留有复制时的区别标示,因为是出自专业印钞厂,复制品与原始品从面貌上十分接近,无论是民国复制品样票或“北钞”复制品观赏币,虽都是属于复制的印刷品范畴,但是作为一种可供欣赏的工艺品,仍有收藏或经济价值。如1987年左右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发行的套装册,当年售价600元算是高档工艺商品,到现在仍然物有所值,当前的一套正宗版(非后仿品),全品相有原外包装,市值价格在2万元左右,在钱币收藏圈内依然处于一册难求的情况。
  而当今造假者,是采用“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的官方复制品作图样,用现代数码设备进行胶版印刷或激光复印制作“一眼假”的纸品。这些仿复制品印刷的假货,可以说是花样百出,更有你想不到的改良品、臆造品,也会在市场假货泛滥中争抢风头。这些假货中有仿大清度支部的(图16-1),原件扫描复制,连纸张都釆用丝绢纸,8张(不同颜色的各1套)售价25元还包邮,这是网络上的零售价,其价格比儿童玩耍的不干胶卡通贴纸还便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假货中也有仿民国财政部印刷局的(16-2),这种用现代电子数控平版机仿民国复制品版胶印的假货,图案的清晰度与色彩是无话可说,关键胶印与凹印是两码事,造假者为让人相信,便臆造出了这种无史料可查的版本,票面整体图案为克隆,再加盖与当年用在兑换券上骑缝的“财政部印刷局制印样票”蓝色印章,这种图案克隆,印刷清晰,印章仿真,版面上的配文与格式也有板有眼,对不懂的人确有可信度。
  还有能够让人相信的假货,如果在度支部印刷局掌舵的美国人海趣活到今天,他看见了也会为其点赞,因为这种在券面有亲王大印的构图设计比他当年想的强多了(图16-3)。只能说,这种无视客观事实的臆造品,属于凭空想象的戏作。
  还不得不佩服会有人想得出如此配套的绝招。当然作为一件古代的艺木品,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假冒的仿品,只要不进行欺诈性骗卖也是正常现象。对这种假冒的仿品作为艺术欣赏,又花钱不多,玩一玩还可以,如果要收藏就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当今高科技在印刷业应用是与时俱进,现在一种名为“大清银行兑换券百元15连体”的胶印仿品,在“网购”上很畅销(图16-4)。
  对于这种100元的15连体胶印整版,只要是有一点钱币收藏知识的人都知道,连体钞在中国是近20年才兴起的产物,而且在100多年前,世界上还没有这么大型号的全张胶印机。而笔者在对外执业鉴定时,还真接待过持这种100元的15连体胶印整版,来咨询是否涨价了。据持有者介绍,他是4年前花了5000元买的,问他为什么会买?回答有两条理由,一是古香古色的老东西(注:经过人为做旧的);二是有卖者2012年购买时带公章的税务发票,品名是“大清银行100元15连体钞(文物)”,价额壹万壹千捌百元……因急用钱才卖给有缘人。
  事后我们告诉他,你受骗了,公章、发票是假的,古香古色是人为做旧的,现在市值的网上价格是多少?我们通过电脑,查阅了一条网上拍卖记录:“孔夫子拍卖网”大众拍卖区“钱币”古代钱币“清代钱币”拍品详情:(图17)。
  接着我们又搜了其他几个网店,像这种胶版印刷的15连体百元大清银行“龙券”,售价均在100元以下。持有者看完后,连呼上当受骗了。
  而网店中另外又有一种非全部胶印的凹版15连体百元大清银行“龙券”,特转抄店铺上的介绍:北京印钞厂官方原版“大清银行兑换券,云龙图载沣像”,1996年北京印钞厂照原版复刻……正面人物主像,云龙图皆为钢版雕刻印刷,四周边框纹饰为平版胶印,大清银行兑换券15连体钞,一般见到的都是单张居多,未切割整版的极少。品相:10品,数量:1件,价格:¥3.5,运费:EMS 22元、快递15元、邮政挂号信 5元。是否是北钞厂的正宗复制品?未见实物不作定论。总之,收藏“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的爱好者,要记住三条定律:
  〔1〕别想有清代度支部印刷局刷色试印的“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漏捡,因为有史可查,仅8套64枚(每套8枚即分4种面值8个颜色),其中3套流传有序,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家公私博物馆已经盯上了。至今尚未面世的5套,时间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不讲全球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至少也经历了2至3代人,是否留存了还是个未知数,假设有其中的某一套在某一天的某一地方面世,全世界各国收藏家中的高手会闻讯即至,各大拍卖行的老总也会邀专家前往,想要得到它,至少也得有几千万元人民币的实力,因为有一枚極短通用、双面正式印刷的10元券,早在14年前就拍了20万元。
  〔2〕清代度支部印刷局试印的“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刷色样票,每套8枚即分4种面值8个颜色,合计64枚中都是单面印刷,没有双面印刷的。其中有一枚双面印刷的10元极短通用券,不属于这8套试印刷色样票之中。
  〔3〕清代度支部印刷局试印的“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刷色样票,4种面值8个颜色,合计8套64枚的单面,无论正背面都是雕刻钢凹版分版套色彩印。民国和现代的正宗官方版,边框和背面均为平版印刷,而且都对原母版在另行复制时,进行了局部改良或文字加盖,两个时代的复制品,在效果上雕版清晰,层次分明,票面洁净。
其他文献
新乡市博物馆的前身是平原省博物馆,收藏着原平原省所辖华北平原南部五十多县市的出土、传世文物数万件(套)。辉县在殷商时期属于畿内之地,西周为共国,春秋时期属卫国,战国时期为魏国,在褚邱、琉璃阁等地都有着殷商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发掘。文章撷取馆藏辉县出土的青铜器进行整理,其中部分青铜器带有铭文,有着较强的象形性,研究者多称之为族徽文字,这些为研究辉县商代的族氏、社会结构以及地方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辉
期刊
清代末年,政治的不稳定直接导致经济的衰退,作为中国手工业中的翘楚——瓷器制造业遭到了大肆破坏,大量工匠们散落民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浅绛彩瓷器(图1)成为一股新风,盛极一时。  据汪庆正所著《简明陶瓷词典》载,“浅绛彩是瓷器彩饰品种之一。仿中国绘画技法,以水墨与淡赭描绘纹饰,色调清淡柔和。清嘉庆、道光间流行。擅长此法之绘瓷名家有王廷佐、金品卿、程门等。”  “浅绛”原是指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所创
期刊
个人简介  孙翔,字逸云,别署翔子,生于山东莘县,200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3年进修于北京画院王冠军工作室。现为中国民进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国家民族画院特聘画家、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山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东营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东营市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东营区美协副主席、东营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东营画院院聘画家、东营市美
期刊
鼠,十二生肖之一。鼠的第一个象征意义是灵性,又包括它的机灵和性能通灵两个方面;鼠的第二个象征意义是生命力强。  鼠之所以排在生肖榜上的第一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民间传说故事中的生肖排列。二是中国古代学者从古代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关系。三是按中國人信阴阳的观念,将十二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
期刊
管平湖(1897—1967),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生于北京,祖籍江苏苏州,我国现代著名古琴演奏家、画家,为清代画家管念慈之子。据张婷《管平湖年谱》记述,自幼随其父习画、弹琴,丧父后,广泛求艺,琴拜杨宗稷为师,画从金绍城为师,终有成就。琴技甚高,运指刚柔相济,乐音浑朴细腻,开古琴演奏管氏之流派;绘艺也不俗,擅长工笔和小写意,尤擅长仕女人物画,形成自己的笔墨风格,为“湖社”画会主要成员,曾任教
期刊
苏六朋(1791—1862),字枕琴、秋琴,号怎道人,广东顺德人。清代著名画家,尤擅诙谐辛辣的世风人物画,世人称其与苏仁山为“岭南画坛二苏”。少年的时候即喜爱绘画,他专程到罗浮山,拜宝积寺的名僧德堃和尚为师学习绘画。学成后,他来到广州,在城隍庙外摆摊卖画,并且以此养家为生。  苏六朋最擅长人物画,内容大多取材于都市生活中百姓的市井风俗,平凡生活,以及市民喜爱的传说故事。其笔下的小商贩、卖艺的盲人等
期刊
端砚始产于何时?一直是砚文化研究和收藏界关注争论的焦点。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即初唐高祖李渊时期。而《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认为:“考端砚,始见李贺诗。”李生于公元790年, 即中唐时期。而目前国家馆藏的有考古出土报告的唐代端砚,也皆由中晚期唐墓出土。不过,不少古砚收藏家根据古砚形制变化规律和藏品,认为端砚始产应早于中唐,但一直缺少有力的物证。笔者有幸从
期刊
作为十二生肖之首的老鼠,在民俗学中亦为“仓鼠有余粮”的吉物,寓意有鼠则代表生活富足,象征着吉祥富裕与生命繁衍,而绝非是那种让人深恶痛绝、人人喊打的动物。不过古代画家中画鼠的并不多见,仅有元代的葛淑英以画松鼠知名。但在晚清的虚谷以后,以鼠入画的画家才慢慢渐多,直至现代的齐白石、于非誾、王雪涛等大家,皆画过老鼠或松鼠题材作品。其中尤以齐白石大师笔下的老鼠生趣盎然、隽雅鲜活(图1),彰显大师特有的幽默与
期刊
冷枚是清代著名画家,历经康、雍、乾三朝,其仕女画精工细作,善于采用明暗关系及焦点透视等西方绘画技巧,在清代绘画史占有重要地位。冷枚在康熙时期担任宫廷画家并饱受赏识,雍正时期离职在宫外创作,直到乾隆时期,又再次入宫重新得到重用。宫内外的双重经历使其仕女画风格独特,对西洋画法的盛行起到铺垫作用,其艺术风格对清代中后期仕女画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 冷枚的创作阶段  冷枚,字吉臣,号金门画史,山东
期刊
我是在位于“中国第一状元县”安徽省休宁县的“中国状元博物馆”里,品读到这封难忘的状元家书、聆听到那些来之不易的家书故事的,它就是被称作“镇馆之宝”的、非常珍罕的文物《金德瑛状元手书家书》。  金德瑛(1701—1762),清代状元、政治人物,字汝白,号桧门。原籍安徽休宁瓯山,寄籍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乾隆元年(1736)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右庶子、太常寺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官至一品左都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