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从德、智、体、美、劳五个角度提出了教学任务,希望一线教师可以尽可能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健全地成长起来。其中,体育学科是落实“体”这一素质教育改革任务的必经之路,也关系着学生在德、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所以被列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因此,体育教师要积极优化体育教学,切实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此,体育教师则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去组织分层教学,以便切实改善学生的学习成长。本文将从科学进行学生分层、设计分层课时任务、组织分层运动练习三个角度来分析体育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层次化教学活动。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层次化指导;策略分析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并不会客观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而是习惯性按照教案稳步组织体育教学。久而久之,教师便更加无法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发育情况,也必然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运动情绪。然而,体育教学与常规文化课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必须要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础来设计教学任务,过高、过低的课时运动目标不仅无法优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反而還有可能会损伤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懂得实事求是,客观分析学生的运动需求与身体承载情况,以便进一步优化学生的体能水平。为此,便要以层次化教学法来保证学生可以实现个性成长。
一、科学进行学生分层
科学地将学生划分为各个层次是组织层次化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而分层结果也直接决定着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因此,体育教师要客观把握学情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运动表现、身体素质与运动潜能,以便科学、合理地判断学生的体能素质,由此确定最终的学生分层结果,便于学生真正实现学习进步,也为层次化教学改革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
为了科学划分学生层次,笔者每两个月都会组织一次体能测试,包括长跑耐力测试、短跑爆发力测试、跳跃能力测试、柔韧性能力测试、身体平衡力测试,等等。这些体能测试可以客观分析本班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变化,也是划分学生层次的基本依据。接着,笔者会结合课堂观察来分析本班学生的运动情绪、运动能力、运动品质,等等,结合体能测试结果确定最终的学生分层结果。第一层学生是指具备运动天赋,且在体育课上表现优异,体能测试结果优良的学生;第二层学生是指刻苦练习,可以按照课堂教学计划完成运动任务的学生;第三层学生是指运动情绪比较低迷,体能测试结果较差,而且没有明显运动优势的学生。
二、设计分层课时任务
课时任务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上所要完成的短期成长目标,如果可以顺利突破,那么学生则可稳步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及时优化自身的身体素质。传统的体育教学以“一刀切”组织了课时教学活动,导致部分学生承受着繁重的运动压力,也无法及时实现运动进步,因此丧失了运动自信与积极性,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分层结果来设计课时任务,让各层学生均可体会进步与成长,以便及时优化学生的运动能力,切实优化学生的运动状态。
就如在立定跳远一课教学中,笔者就根据本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设计了课时教学任务,希望学生可以在体育课上优化自身的运动能力。首先,面对第一层学生,他们很有运动天赋,所以笔者要求他们规范掌握立定跳远的起跳、落地姿势,同时还会确定明确的跳远距离,希望学生可以及时完成课时任务。面对本班第二层学生,笔者适当缩短了跳远距离,根据本层学生的跳跃能力与协调能力进行了跳远指导。面对本班第三层学生,笔者只对其提出了技能规范要求,即本层学生要学习立定跳远的起跳姿势与落地姿势,在沙坑中自主练习,熟悉这一运动项目。
三、组织分层运动练习
客观来说,丰富的运动练习是保证学生形成运动能力的基本前提,如果只是学习了规范的运动动作,却没有参与充足的运动练习,那么学生也很难通过体育学习来优化自己的身心健康。但是,过度的运动任务同样也会损伤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分层结果来组织层次化的运动练习活动,由此保证运动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避免学生遭受身体损伤。
就如在跳绳一课教学中,本班第一层学生的表现依然很好,很快便内化了多种跳绳技巧,而且很有创新勇气。于是,针对这部分学生,笔者就设计了跳绳比赛与花式跳绳练习任务,希望可以切实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本班第二层学生依然循规蹈矩,能够通过练习掌握跳绳技巧。所以笔者也鼓励这部分学生自主练习,使其及时内化跳绳技能。本班第三层学生的表现却差强人意,所以笔者并未对其提出明确的运动量要求,而是指导这部分学生学习标准的跳绳技巧,希望学生可以在课后自主练习。
总而言之,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上组织层次化教学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促使学生实现个性成长。所以体育教师要积极优化层次化教学结构,切实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军.多元化多层次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0):88-89.
[2]陈加广.浅谈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178.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层次化指导;策略分析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并不会客观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而是习惯性按照教案稳步组织体育教学。久而久之,教师便更加无法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发育情况,也必然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运动情绪。然而,体育教学与常规文化课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必须要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础来设计教学任务,过高、过低的课时运动目标不仅无法优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反而還有可能会损伤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懂得实事求是,客观分析学生的运动需求与身体承载情况,以便进一步优化学生的体能水平。为此,便要以层次化教学法来保证学生可以实现个性成长。
一、科学进行学生分层
科学地将学生划分为各个层次是组织层次化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而分层结果也直接决定着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因此,体育教师要客观把握学情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运动表现、身体素质与运动潜能,以便科学、合理地判断学生的体能素质,由此确定最终的学生分层结果,便于学生真正实现学习进步,也为层次化教学改革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
为了科学划分学生层次,笔者每两个月都会组织一次体能测试,包括长跑耐力测试、短跑爆发力测试、跳跃能力测试、柔韧性能力测试、身体平衡力测试,等等。这些体能测试可以客观分析本班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变化,也是划分学生层次的基本依据。接着,笔者会结合课堂观察来分析本班学生的运动情绪、运动能力、运动品质,等等,结合体能测试结果确定最终的学生分层结果。第一层学生是指具备运动天赋,且在体育课上表现优异,体能测试结果优良的学生;第二层学生是指刻苦练习,可以按照课堂教学计划完成运动任务的学生;第三层学生是指运动情绪比较低迷,体能测试结果较差,而且没有明显运动优势的学生。
二、设计分层课时任务
课时任务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上所要完成的短期成长目标,如果可以顺利突破,那么学生则可稳步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及时优化自身的身体素质。传统的体育教学以“一刀切”组织了课时教学活动,导致部分学生承受着繁重的运动压力,也无法及时实现运动进步,因此丧失了运动自信与积极性,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分层结果来设计课时任务,让各层学生均可体会进步与成长,以便及时优化学生的运动能力,切实优化学生的运动状态。
就如在立定跳远一课教学中,笔者就根据本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设计了课时教学任务,希望学生可以在体育课上优化自身的运动能力。首先,面对第一层学生,他们很有运动天赋,所以笔者要求他们规范掌握立定跳远的起跳、落地姿势,同时还会确定明确的跳远距离,希望学生可以及时完成课时任务。面对本班第二层学生,笔者适当缩短了跳远距离,根据本层学生的跳跃能力与协调能力进行了跳远指导。面对本班第三层学生,笔者只对其提出了技能规范要求,即本层学生要学习立定跳远的起跳姿势与落地姿势,在沙坑中自主练习,熟悉这一运动项目。
三、组织分层运动练习
客观来说,丰富的运动练习是保证学生形成运动能力的基本前提,如果只是学习了规范的运动动作,却没有参与充足的运动练习,那么学生也很难通过体育学习来优化自己的身心健康。但是,过度的运动任务同样也会损伤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分层结果来组织层次化的运动练习活动,由此保证运动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避免学生遭受身体损伤。
就如在跳绳一课教学中,本班第一层学生的表现依然很好,很快便内化了多种跳绳技巧,而且很有创新勇气。于是,针对这部分学生,笔者就设计了跳绳比赛与花式跳绳练习任务,希望可以切实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本班第二层学生依然循规蹈矩,能够通过练习掌握跳绳技巧。所以笔者也鼓励这部分学生自主练习,使其及时内化跳绳技能。本班第三层学生的表现却差强人意,所以笔者并未对其提出明确的运动量要求,而是指导这部分学生学习标准的跳绳技巧,希望学生可以在课后自主练习。
总而言之,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上组织层次化教学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促使学生实现个性成长。所以体育教师要积极优化层次化教学结构,切实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军.多元化多层次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0):88-89.
[2]陈加广.浅谈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