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不合常规的都是正常的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xue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不正常、不合乎常规的都是正常的,一切循规蹈矩、整齐一致的都是不正常的——这是什么话?岂非颠倒是非?不!这正是美国人的观念。
  请看旅美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的记述。严歌苓曾在芝加哥大学求学,第一堂课当她穿着浅蓝牛仔裤、白网球鞋、浅粉红毛衣走进课堂时,同学们投以异样的目光,因为在他们看来,她的穿着“不见任何独创性,象征保守、规范、呆板,如此地芸芸众生”。她总结说:“我扎眼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浑身上下太没什么扎眼的了。”当然,严歌苓读的是文学系,文人难免更凸显个性,但是不求社会认同,一切随心所愿,张扬个性,绝对是美国人的共同特色。
  记得孩子第一次从美国回来探亲时,那身穿着实在让我们大出意料。说起来已经读完博士走上工作岗位,好歹也算进入中产行列吧,可他,上身穿着件旧皮夹克,已经磨得发亮,下身套了条再普通不过的牛仔裤,里面是件灰不拉叽的T恤,就跟街头举着牌子揽装修活的民工差不多。上街、访友,毫不在乎地就这样出门。老伴忙找了套他弟弟的衣服:“来,赶快换上,别给我丢人了。”他顺从地笑笑,更衣,也不说什么。去年我们赴美探亲,发现居然还是那般模样。虽然当时他在曼哈顿上班,整天生活在白领圈子里,也就是每天换换衬衣、烫烫裤子而已,几乎没见过穿西装,打领带。就是儿媳,换来换去也不过是几件一般衣裳,还没有国内职业女性穿得时尚、讲究。
  “你们什么时候能穿得像个人样呢?不知道还以为你们是华尔街要饭的。”我们实在不解,半开玩笑地说。
  孩子笑了:“爸爸,何必管别人怎么‘以为’,穿衣服又不是为了让别人看,只要干净、舒服、自己满意就行。这里是美国,美国人穿衣行事是不会考虑别人怎么看的,也不会有人对你的穿戴评头评足。”
  事实也果然如此,在美国的日子里,开车出游、上街购物,从不见一个老外穿得正儿八经的,个个都随随便便。我明白了,孩子的穿戴并没什么奇怪,它折射出的正是美国人的行事秉性。“穿衣服又不是为了让别人看”——这句话惊破了我几十年的宿见,这种观念、乘性引起了我的关注、思考。
  不久,友人的女儿从日本来,我们陪她游普林斯顿。作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所在地,普林斯顿是新泽西州最高雅的城市了——从建筑到着装。然而在这金秋时节漫步街头,同样只见穿什么的都有,有穿流行牛仔,有穿正宗西式呢大衣,还有穿短裙、短裤、短袖T恤的,至于款式、颜色五花八门就更不用说了。
  看她不解的神色,孩子解释说:“美国就是这样,爱怎么穿就怎么穿,爱怎么做就怎么做,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她的语气里透出几分讶异:“日本人可不同,很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感觉。出门前都会想,怎么穿才不会让人觉得怪异、不合时宜,所以大家的穿着基本一致。不光是穿着,工作也是这样,很看重别人的印象。上班时那怕明明没多少事,甚至还玩游戏,看股票,也装出一幅兢兢业业、紧紧张张的样子;早上提前到,下班推迟走,看别人点头哈腰地起身了才好走人。”
  “其实看他干了多少活不就明白了吗?”
  “是啊,但是日本人似乎更看重工作态度,那怕是表面的留给人的印象。”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似乎是在展示东西方文化的歧异。强烈的对比使我领悟到,归根结底还是出发点不同:是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还是按别人的目光行事?是张扬个性,我行我素,还是压抑个性,屈从大众?一句话,是“自我本位”还是“对方本位”,这是根本区别的所在。我不禁地插嘴说:“看来中日文化同源,习性也相同,都应了孔夫子那句老话,‘吾从众’。”
  的确,衣着只是一个方面,是美国人张扬个性在表层上的一种表现。更深层、更重要的在于,他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喜欢坚持己见,标新立异,而不是随大流;喜欢从个人的爱好、信念出发,选择人生道路,决定取舍,不愿意屈从于社会潮流。他们不论财富多寡、地位高低,一般都是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他们觉得各有各的活法,我走的是我选择的路。他们的言谈举止,总希望能与众不同,能因此而引人注意,就觉得是一种成功而洋洋自得。在美国,你几乎看不到千篇一律的谈话、千人一面的行事。就连严肃的政治性活动也总想发挥个性,与众不同。游华盛顿时,我看到一个人把自己关在囚笼里,放在小卡车上,由别人开着车游行,意思是抗议国家的一项法律限制了他的自由;在报纸上,我看到一个妇女的反战口号也别出心裁,她取意于英文里布什和炸弹的头一个字母都是B,提出“扔掉布什,不要扔炸弹”。凡此种种充满个性色彩的怪人、怪事、怪言、怪行,在美国可说是屡闻屡见不鲜。
  在美国任教的亲家,给我讲了亲见亲历的一个美国人的故事:那是一个辅导过他英语的年轻朋友,环保专业的研究生。这个年轻人也许是因为所读专业的影响,他对现代化非常反感,对人类非常痛恨,认为人类到处破坏环境,是不可饶恕的自然的敌人。毕业后找工作多次碰壁,就是因为他那颇为偏激的观点让人难以接受,怕他将这种观点带进工作。他当然也非常着急,可又不肯为求职而改变或掩饰自己。讲到这里,看我神诧的神色,亲家笑着说:’你觉得这简直在犯傻是不?我也忍不住旁敲侧击地提醒过他,那两年找工作不容易,作为朋友实在是为他担心哪,可没想到毫不犹豫地给堵回来了。过了好久,他满脸欢欣地跑来告诉我,这回可能有戏了,这次面谈时那家公司老板听他畅谈自己的观点,神情非常专注,两眼都放光。我也真为他高兴,总算找到了‘知音’。但一两个月过去了并无音信,看来当初只是他‘一往情深’产生的错觉。听说最后他改行去学护理,说将来可以在护理病人时宣传自己的观点。”
  不能说美国到处都是这类怪人,但是标新立异,我行我素,却是美国人的普遍追求,而社会对另类行为、另类观念、另类生活方式也有足够的宽容。只要不违法,不损害他人利益,不论什么样的举动、什么样的主张,决无人歧视、贬斥,更无人限制、干涉,统统见怪不怪。也许在他们看来,所谓“怪”只是一种偏见,世界上本来就没什么“怪异”、“异常”存在;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为什么只能把占多数的叫正常,而视占少数的为“怪异”加以排斥呢?实际上对于独具个性的言行,不仅是宽容、尊重,而且是鼓励,对不通世事的小孩都是如此。小孙子满两岁后送进了幼儿园,我们一直担心这个娇宝宝不听话,胡闹,老师不喜欢。耐不住,一天跟着儿媳一起去接他。到了幼儿园,我们先暗暗观察,只见他一会儿跟小朋友们你追我赶,桌子、椅子碰翻了,一杯杯饮料洒了一地;一会儿又把小椅子一张张往上架,哗啦啦横七竖八倒了一地。天哪,这比在家玩得还疯,还不让人讨厌死了,可老师没有干涉。见我们来了,老师一边喊他,一边不绝口地夸孩子是多么可爱。回家路上我问:“教师不是说客气话应付我们吧?”儿媳的答复却让我颇为吃惊:“不,她是真心喜欢,当面背后都夸。她说他有个性,活泼开朗,捣乱都会动脑筋。”天哪,发展个性竟是“从娃娃抓起”!我不禁想起参观杰弗逊纪念堂时看到的嵌刻在圆壁上的文字,那是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中的一段名言:“我们认为下述真理乃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于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以及谋求幸福之权。”这一立国精神尽管笼罩着财富的阴影,但也许就是它陶冶着美国人的性格吧,尊重个人权利,自然也就尊重个性,也就有个性的恣意张扬。他们相信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价值,都应按其本人的意愿和表现来对待和衡量。
  当然,这个一切以个人为出发点、立足点的社会,一味关注自我,张扬个性,也会走向漠视他人和社会利益、全无责任意识的极端。以前听说过,当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举国悲痛之际,电视台中断了球赛转播,居然有不少球迷打电话抗议,个性强到毫无忌讳、不知权衡轻重的地步。在旅居美国的日子里,孩子们又告诉我一桩匪夷所思的杀人案。几年前美国发生过一系列信件爆炸案,收信人一打开信件,信封里的炸药就爆炸,先后炸死了三人,伤的更多,弄得人心惶惶,警察局悬赏10万美元,缉拿这残忍凶狠的杀人犯。破案的结果,没想到作案的竟是原任教于加州大学的一位数学教师。他认为科学破坏了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社会的种种弊病,他要向科学报复。于是他辞去工作,住进深山老林,过原始生活。他买来一些炸药,放进信封,专门寄给那些有成就的科学家……一系列的惨案就这样发生了。其原因就是他放纵个性、偏执于自己仇恨科学的观点而不顾其它。
  张扬个性走向了极端当然不可取,它会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应该防止,然而就我们而言,主要问题似乎并不在这个方面,许多时候倒往往是习惯于固定的思维模式而不自觉。中央电视台的“让世界了解你”栏目,出国前也看过,在美国,再看这档节目,听其中中美两国人士的对话,就强烈感到其中的差别:美国人的谈话往往有出其不意的东西,我们的谈话即令是出自肺腑,也总让人感到是在背稿子,是一个模子铸就。我们的发言者面对镜头的时候,总给人一种做秀的感觉。个性原本是千姿百态的,为什么不能任其自然地坦露?为什么会有意无意地回避、掩盖呢?“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这段名言,不时被人引用,已经耳熟能详,其实值得我们跳出老框框真正领会、深思。
  一个社会不能没有认同,没有认同就成一盘散沙。但也决不能趋同划一,一切都趋于规范化、程式化,只会走向僵化,死气沉沉。认同而允许存异、鼓励立异,才会有奇思妙想的创造性、无穷无尽的驱动力,有丰富多彩的人生和社会,有不断前进的勃勃生机。
其他文献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古代欧洲奴隶制社会的终结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欧洲开始了漫长的中世纪。中世纪上承艺术文化辉煌的古希腊罗马,下迄人文精神夺目的文艺复兴。在这两座高峰的中间似乎剩下的只有平庸和黑暗,更由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的张显,使中世纪不得不罩上黑暗的面纱,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中世纪的认识,但是,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并非真知”。18世纪,历史主义兴起以后,开始出现了解蔽中世
期刊
“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而真实地、真正史诗般地描述,以及她在传记方面的杰作”(获奖评语),赛珍珠:一个客居中国多年的美国人,获得了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  有“中国农民史诗”之称的《大地上的房子》三部曲的第一部《大地》为赛珍珠赢得了旷日持久的名声,这本畅销书使赛珍珠翌年即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也直接促成了她日后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主人公王龙娶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大户人家的婢女阿兰为妻,两
期刊
提到欧洲的黑森林,主要是说两处。一处是法国巴黎老区和拉德芳斯新区之间,面积达8.5平方公里的布劳涅森林。这里及巴黎东部近10平方公里的樊尚森林是环巴黎森林硕果仅存的一部分。巴黎有这样一片森林环绕,的确是老天对巴黎的眷顾!  欧洲的另一片被称作黑森林的地方就是位于德国西南角,和法国、瑞士接壤的巴登——符腾堡州的一片和缓高原,这片区域南北长约160公里,东西宽约40公里,林山总面积约6000多平方公里
期刊
在芝加哥火车站,一个人神色慌张地拎着手提包一闪而过。顿时气氛紧张起来,两个警察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个人手中的提包。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附近的摄像监视系统跟上了那个人的行踪。  那个人是小偷,在车站人群密集的地方抢走了一个女人的手提包。那个女人立即用手机报了警。与此同时摄像监视系统一直追踪着小偷。小偷急忙穿过车站里的人群逃窜。警察紧跟不放,终于将小偷擒获。  芝加哥的警察通过显示系统可以看到摄像监视系
期刊
素馨之香  落地巴厘岛,在机场出口就看到了印度素馨,枝干被地灯的光柱勾勒出来,抬头仰见顶端的几片叶子,灰绿的叶子背面镀着一层夕阳色的灯光。馨香缕缕随印度洋旱季伊始的暖风送来,让你知道那枝叶的顶上当是绽满了花儿。  步入酒店,大厅门前长廊上,是入夜还在等候我们的印度尼西亚姑娘,她们将用棉线穿起来的长串素馨挂在我们脖子上,素馨馨香就成了巴厘岛之行最温馨的气息。  后来一周的旅行里,各处都看到她的身影,
期刊
问:你最近的一本书——《时间的弯曲》,是一部关于记忆的著作。你的两部作品——《全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让你出了名。在这些剧本中,记忆不仅仅是一个对象,同时它也表现为一种形式。你能够谈一谈记忆对于你这样一位作家意味着什么和它又如何产生了你的作品?  阿:我写剧本的方式就好像鸟儿回到家歇息,这是一种希腊方式。记忆在这样一种形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美国几乎找不到过去的影子,戏剧的形式更像是
期刊
列夫·托尔斯泰是享誉世界的俄罗斯伟大作家,他的不朽之作流芳百世,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关于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回忆录前前后后曾出版多部,而世界上第一部托尔斯泰传记的作者是托翁生前好友,俄罗斯著名作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H.N.比留科夫(1860-1931)。  1860年11月4日,H.N.比留科夫出生在位于科斯特罗马的世袭庄园。比留科夫是一个古老的家族,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5世纪。其祖父谢尔盖·伊万
期刊
爱情是两性互相倾慕而追求美满结合的一种强烈的感情;爱情是心灵的火花,只有经过心灵的撞击,才能发出那样绚丽的色彩和耀眼的光芒。人们在生活中需要爱情——甜美的爱情有利于人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否则便会痛苦或伤身。  英国医学会唐纳森教授早就提出兴建一门“爱情医学”,世界卫生组织的马斯·瓦格纳曾经呼吁:“多年来,医学忘记了爱情是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非常错误的。”近年来,世界许多医学组织和大学,对爱
期刊
无论是色彩还是形状,大自然都像键盘包含所有音乐的音符一样,蕴涵有所有绘画的成分。艺术家的天职就是从这些成分中精心选择,然后将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就如同音乐家用音符从无序的声音中创作出动听而和谐的乐曲一般。如果说画家可以依照大自然本来的样子去创作,那么演奏家也就可以坐在钢琴上了……  巍巍颠峰,皑皑白雪,因其清晰可见而不见尊严,而攀登者却因能够看见山顶上的成功者而会于心。对于大
期刊
鲜花与钻石,芬芳美丽与地久天长,仿佛都与爱情有关。  然而有可能,在象征爱情之前,它们穿过了冷酷的、甚至是罪恶的隧道。  据一英国记者对南非纳米比亚“钻石海岸”的暗访,那个出产世界最顶尖级钻石的矿区警戒极为森严。两道防护栏,第一道是带电的,第二道是铁蒺藜的,两道防线之间是宽90米的空阔的沙带,随时抹平,以使所有经过的印痕都原形毕现。任何误入铁丝网的东西,将被永远留在里面。禁区内共装有400部秘密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