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二十二》:还原更真实的“慰安妇”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da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2位名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受害的“慰安妇”,她们经历过什么?现在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纪录片上映前,这些极其珍贵的影像资料被外人期待为“历史的橱窗”。可真正看到这部“没有冲突”的片子,觀众们才恍悟,相比那段历史的“暗”“苦”,她们穷尽余生在寻找“明”“甜”。相比宏大的“历史”,有一种更宏大的主题:活着。
  没有控诉、生活平静、难见眼泪,当了十几年副导演的郭柯,感觉自己似乎触碰到了一个更真实的“慰安妇”。
  赶在“0”之前
  导演郭柯的镜头一直在追赶时间:几年前,他拍了一个“慰安妇”的故事,以《三十二》命名——当时全国仅有32位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
  两年后,这个数字减少到22。他把镜头对准了这22位“慰安妇”,片子取名《二十二》。如今,这个数字减至9。他很清楚,这个数字最终会成为0。
  林爱兰的腿抬不起来了,抗战期间曾被强抓进日军慰安所的她,如今瘦小的身子陷进了一张粉色的塑料椅子。海南农村,暴雨和艳阳不断切换,这位幸存者日复一日抬起“面条粗细”的胳膊,一点一点挪动椅子到门口。她收养的子女都大了,走远了。
  两次被抓进日军慰安所的李爱连把过去压在了最深处。她会留意院子里的野猫是否吃了饭,自言自语问小猫“你咋一个人来了呢?怎么没带上你的孩子啊?”她不愿提起那段“珍贵”的历史。“17岁以后我再没说过这些了。”
  韩国老人毛银梅似乎已经接受了遗忘。幼年流浪的她被骗到日本人在武汉开设的慰安所,在那里度过了4年。70余年过去,住在湖北孝感农村的老人说一口流利的湖北方言,不太能看懂韩文了。在慰安所的4年像是被橡皮擦去了,她对着郭柯的镜头说:“我记得一点,不记得一点。”
  韦绍兰1944年被日军掳走,送至马岭慰安所。3个月后,她好不容易趁日本士兵打瞌睡逃了出来,一回到家,她就哭了,丈夫却说她“到外面去学坏”。她喝药自杀,被救回来。那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那个有着日本血统的儿子罗善学从一出生开始就学习着认命,他没上过学、一生未娶,从小到大,就有人指指点点说他是“日本人”,这三个字,“背了这一辈子,坏了这一辈子”。
  片子里全是大段大段日常生活“乏味”的镜头,看不出历史的“大风大浪”。
  与老人相处的时间越长,这个擅长拍摄“剧情跌宕起伏”的导演,越来越难开口要求老人讲述“故事冲突”了,“她如果是我奶奶,我能问你是怎么被强奸的吗?”这个年轻的80后导演说:“其他东西都不重要了,首先得尊重她。”
  慢下来的镜头里,藏着历史的“伤痛”
  去年,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帮助下,郭柯面向社会众筹片子上映的宣发费用,大半年过去,100余万元被凑齐,31850个名字留在了纪录片的片尾。这个名单从0走到31850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也有很多事情悄然改变:
  当《三十二》正式授权在一家视频网站上播放,当那个因为日本血缘而一辈子不能上学、娶不了妻的70多岁老人罗善学在镜头前讲述自己的一生时,视频弹出了铺天盖地的弹幕:“你是中国人。”
  林爱兰悄悄去世了。摄制组赶赴海南,想办法为没有男性后代的老人立碑,将老人的遗物收好,寄给上海的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他们奔走的身影触动到了老人最小的养女阿香,家境并不富裕的阿香为纪录片捐了款。
  那位被儿子抢走善款的老人89岁了。她后来告诉拍摄组说,自己很多年没过生日了,今年儿女都回来给自己祝寿,无论如何要请摄制组的人一起吃饭,“我管饭,你们一定要来”。
  每当一位老人离世,郭柯就会在纪录片片尾处,给老人的名字加个框。可最近这些日子,老人走得太快了,他甚至来不及加框。他说,也许有一天,自己会把那些框全部抹掉,回到当初遇见她们时那样,老人对着镜头笑啊笑,彷佛这些年,她们从没有离开过。
其他文献
地理环境决定文化,还是文化塑造环境,似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谈也空乏。但在二十世纪初环境决定论通行天下的语境里,提这个问题倒别有一番深意。美国地理学家卡尔·索尔(Carl Sauer)质疑,自然气候、地貌未必单向决定社会行为和心理。一九二五年在论文《地理景观的形态》(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里,他探讨知识、文化、习俗、政治事件、经济形态等,也会介入自然景观的形成,并
编者按:有出版社拟出王跃文几本书,编辑嘱王跃文写“官场警句”若干。王跃文自称“一介无用书生,虽曾厕身官场,并未做过官员,一直是个旁观者”。于是便有了“旁观者言”15则。本刊特编发这15则“旁观者言”,每期3则,5期发完,以飨读者。  10.不可盛气凌人  居上宜宽,宽则得众。苛刻暴戾,必成独夫。虽可强权压人,终不使人久服。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重为庄重,不是自命贵重;威乃威严,绝非八面威风。然
熟悉当代文学现状的人都知道有一个“第三代诗人”的说法,但却未必明白其明确所指。“第三代诗人”的称谓自八十年代出现以来,因时期不同,其内涵亦有别。不过,“第三代”的宣称者无意中引发了文学史中的新诗史该如何书写的问题。其实,旅美历史学家唐德刚也使用过“第三代”的说法。唐氏当然无意于九十年代大陆“第三代”宣称者这些毛头小辈们,其着意者,乃“五四”至二三十年代的汉语新诗。因此,其所谓“第三代”指的是自白话
在书写载体终于从竹简缣帛过渡为纸张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纸因工艺水平的限制和产量的稀少,一直是官宦贵族阶层才能享用的物品,加入了审美趣味元素的色笺则更为难得。《南史·陈后主本纪》载,后主常使张贵妃、孔贵人等后宫佳丽“襞采笺,制五言诗”,令江总、孔范等狎客“一时继和,迟则罚酒”,可见当时色笺不过是用来供帝王之家娱情之物,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房用品。到了唐代,纸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女诗人薛涛曾将自己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情结。  一个民族更是这样。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沒有先锋。”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无数英雄灿若星辰,让中华民族史熠熠生辉。他们或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舍身取义,视死如归;或在重大的历史关口,勇敢逆行,在没有路的地方蹚出一条血路;或是在万马齐喑之时,勇敢地发出一声怒吼,率众前行。  拼死逆行的援鄂医护、深藏功与名的张富清、成就华
“伦理”一词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终生追问的问题。作为犹太人,同时也是纳粹集中营的亲历者、见证者与幸存者,列维纳斯对于伦理问题的排浪一般的反复追问相较于奥斯维辛之后的其他思想家而言显得更为迫切与恒久。而作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二位现象学大师的亲炙弟子,列维纳斯对伦理的探寻则又严格地遵循着现象学的基本精神。现象学讲求“回到事情本
四年前,读到舒晋瑜的文学访谈录《说吧,从头说起》的时候,我对具有品牌意义的 “舒晋瑜访谈 ”充满了期待,但我那时没能估计到舒晋瑜为当代文学立传的勃勃雄心。现在,当我读到她的《深度对话茅奖作家》,我才仿佛明白了舒晋瑜的用心所在,原来她是执意要为当代文学留下一部独特的 “口述实录 ”史传,才如此热情而又执着地穷追不舍,负囊远行。  为一时的热点引燃鼓动,热情有加,跟踪鼓吹,那容易做到,而对一个课题、一
谁也没想到,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一場突如其来的疫情还能让形势雪上加霜。更没想到的是,在叠加疫情之后的世界,会如此动荡,如此复杂,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国企业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考。  如何在复杂危难之际自我保全,是中国企业的生死大考;如何在活下来的同时回馈社会,是中国企业的责任大考;如何在改革创新中进一步发展,是中国企业的升级大考。  对企业的大考,实际上也是对企
虽然中国丝绸的外销历史十分悠久并一直持续至今,但如果人们说到外销绸(Export silk),其概念却是十分清楚,专指十八、十九世纪前后中国输出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的中国生产的丝绸织绣品。这里所谓的中国生产,一般均指用中国的织绣技术;而所谓的外销,应该是指专为外销设计的图案和款式,有可能是完全西方的创意,也可能是带有东方影响的图案。而刺绣大披肩又是中国外销品中重要的一宗,在西方被称为“中国披肩”或
住在旧家的时候,每天清晨都有人在楼下的广场上打太极拳,在一群衣袂飘飘的老者中,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最惹人注目,她娇小灵活,非常热心,但凡有谁不会,或动作不标准,她都会耐心相教,怎么看都不像快八十岁的人。  别人每次说起她,都是用同情或怜悯的口吻,有时我也会驻足听一会儿:“你说梅老师啊,她很可怜,老伴走得早,一个人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多不容易。可那三个孩子简直跟白眼狼一个德行,都去了国外。听说老大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