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祭奠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st1988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又是甲午年。
  回眸历史,我感到,没有比甲午年能让中国人更深刻地感悟历史和敬重历史了,更清醒地反思历史和审视历史了,更理性地认知历史和解读历史了。尽管历史已远去,但那些事和那些人早已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上,在等着后人们去重温、去缅怀、去祭奠。
  走进历史的最深处,远处闪烁着灯光,渐行渐近,我看清楚了,那是祭奠历史的烛光,是点燃希望的烛光,更是凝聚起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之梦的正义力量的烛光。
  铭记历史耻辱
  今年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一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77周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纪念日。回望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但又是一段必须正视的历史,尽管它写满了国耻民辱。该怎样面对这段耻辱的历史呢?历代的先人早就给了我们忠告:知耻而后勇。孟子曰:“人不可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荀子曾说:“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古代的先哲圣贤,都把“知耻”视为“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耻辱教育永远是一剂清醒剂,时刻提醒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我看来,有知耻而后勇的气魄,大到对国家对民族,小到对个人,这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财富。
  铭记这段历史耻辱,更能激发爱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内容就是:爱国。只有爱这个国家,才能为这个国家奉献青春乃至生命。正如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等先辈们一样,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筑起了一座座爱国的丰碑。爱国是道德要求,更是我们的生活内容。谢觉哉说:“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作为后人,我们要在先辈们的感召下,听从时代的召唤,承担时代的使命,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就让压在我们心头的历史耻辱压得再重一些,激发出中华民族更为强大的爱国精神,因为,这是我们洗涮历史耻辱、实现民族复兴的正能量。
  铭记这段历史耻辱,更能紧密联系群众。脱离群众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紧密联系依靠群众取得了抗日战胜的胜利。由此,我想到,我们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在执政理念上代表了最进步的思想。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给出了一个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的全新回答。这个回答为我们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定位,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我党没有任何自身的特殊利益。另一方面,在执政方略上创造了全新的政治参与模式。它不仅强调广大群众自觉主动的政治参与,而且强调领导者必须主动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这些都是群众路线区别于其他政治参与模式的最生动的体现。而这也正是我们国家未来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最坚实基础。
  不忘英烈忠魂
  翻阅甲午英烈谱,我突然发现,那些英烈依然活着,活在我们的心中,活在我们的身边,至今,他们慷慨赴死的伟大形象依然激励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在中国近代史上,他们树立了一座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丰碑。
  海军提督丁汝昌在战争中负伤,仍靠前指挥,鼓舞士气,“唯有船没人尽而已”,他报定了必死的决心。在战斗到最后一刻,面对日本人送来的降书,宁死不降,选择了自杀。
  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立下了“苟丧舰,将自裁”的誓言,在威海卫定远舰遭日军鱼雷艇偷袭重伤搁浅后,他自尽并部署水兵炸毁定远舰以免资敌。
  镇远号管带林曾泰发出了“舰存与存,舰亡与亡”的口号,在镇远号触礁难以出海作战后,以死谢罪。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带领官兵高喊着“撞沉吉野、撞沉吉野”,直冲敌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船官兵落入水中,邓世昌拒绝救援,自沉海底。
  此外,叶祖硅、邱宝仁、林永升等都以自杀的方式完成了一个军人的使命。死里逃生的北洋水师管带萨镇冰,参与重建民国海军,担任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直到去世前还赠诗毛泽东:“尚望舟师能再振。”
  当他们慷慨赴死的时候,他们在想些什么呢?是痛恨朝廷的腐败无能,还是痛恨自身的战斗力不如日军,还是……历史已过去久远,我无法走进他们的记忆,去与他们交流沟通,但是,当我穿越他们精神世界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他们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是他们不苟且偷生的人生底色,和那些高高在上的投降派相比,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正是他们的死,唤醒了四万万人民沉睡的思想和灵魂。他们虽然战败了,但虽败犹荣。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的这段话今天读来仍让我心生激情与责任。今年“八·一”前夕,笔者去部队慰问,一走进军营,看见那些年轻的士兵,不知怎么的,我就又想起了自甲午战争以来,那些为国家为民族英勇捐躯的英烈们。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中国一百多年来所遭受的侵略和凌辱,就印证了这一真理。战史如灯,历史如镜,殷鉴不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强大国防力量作后盾。否则,再繁荣的经济,再灿烂的文化,也可能成为一堆瓦砾。所以,强军是历史的警示,时代的呼唤,和平的需要。
  缅怀死难同胞
  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日本侵略者在山西阳泉这片土地上制造的那一起起灭绝人寰的大屠杀,一切有历史为证:
  下庄惨案:1937年10月3日,日军轰炸盂县下社乡下庄村,当场炸死22人。
  东沟惨案:1937年10月26日凌晨,日军到东沟村,有81人惨遭杀害,5人受重伤,6人失踪。
  桥头惨案:1937年10月27日下午,日军共杀害村民117人。
  马家庄惨案:1940年9月13日,盘踞在阳泉和平定县日军,制造了马家庄惨案。日军致使334名群众惨死。
  活川口惨案:1940年阴历八月,驻盂县、井陉、阳泉的日军共100余人,出动“扫荡”,沿途杀害苌池、神泉、兴道、肖家汇、上社等村镇村民共193人。   张家垴惨案:1941年1月12日,共残杀村民45人。
  西烟惨案:1941年阴历四月初二,驻东郭湫及河东山的日军200余人,突然包围西烟镇,屠杀群众42人。
  南社惨案:1941年4月29日,日军小队长木耳带领日军30多名杀害了32名群众,撤退时还抓了20多名群众。
  东庄头惨案:1941年8月间,驻盂县、阳泉的日伪军2000余人,在东庄头共杀死村民60余人。
  大西庄惨案:1945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凌晨2时许,日军百余人,将地道里55名村民全部熏死。
  加之日本侵略者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和轮番进行“扫荡”、“蚕食”、“清乡”、“治安强化”的罪恶行径,致使境内共有2.4万余人被日伪惨杀,3.9万余人因战争致伤致残和失踪,17万多间(眼)房屋、窑洞被烧毁。日本侵略者占领阳泉期间,劫掠了保晋公司在矿区开办的煤矿,直接掠走煤炭480万吨,破坏煤炭资源2300万吨。
  在残害中国老百姓的同时,日本侵略者又制造了一项让世界人民所唾弃的制度——慰安妇,这项制度给亚洲各国女性造成了难以弥补的身心创伤。仅在山西盂县,日本侵略者就抢掠数百妇女为“慰安妇”。如今这些老人都已先后离世,去世前,她们没有等来日本政府的道歉和赔偿。当年“慰安妇”的老人中,只剩下了张仙兔老人,她依然坚强地活着,用她悲惨的遭遇,向前来探望她的人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累累暴行。南二仆、侯巧良、万爱花……让我们永远记住她们的名字吧,因为她们都是含恨而死。她们瘦小的身躯,站起来都是一尊铜像,倒下去都是一段历史。
  遇难同胞的鲜血,一滴滴、一滩滩地渗入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中,在这一刻,野蛮战胜了文明,残暴统治了良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最为耻辱的一段时期,人性的野蛮、战争的恐怖莫过于此。抗日战争的遗址,在夕阳下,依然保持着坚强的姿势,一座座、一处处挺立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它们虽默默无言,却是历史的见证、民族精神的彰显、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用无言的方式在一遍遍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在向前来寻找抗战记忆的人们展示着永不言败、永不屈服的抗战精神。
  在战争中遇难的同胞们,你们安息吧,祖国已强大!
  致敬抗战老兵
  77年前,他们抛家弃子、不顾生死,为保卫祖国山河浴血奋战;77年后,岁月苍老了他们的容颜,却永远消磨不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他们是一个充满传奇的群体,他们经历了战争的炮火硝烟,目睹了祖国的发展变化,他们是中国百年巨变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响亮的名字:抗战老兵。
  在民族生死存亡、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精忠报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士可杀,不可辱”等千古名训成了中华儿女坚决捍卫民族尊严和荣誉的精神动力。是他们在卢沟桥上打响了中国抗战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民抗战时期;是他们,在绝大多数战役中,装备、人数往往处于绝对弱势情况下,依然血战到底、寸土不让;是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是他们,以其英勇的牺牲、惨烈的抵抗、坚决的抗争为这场全民族的抗战最终赢得主动,赢得时间,赢得了整体胜利,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二战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他们,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印象,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赢得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当我重温那段历史时,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峥嵘的战争岁月,眼前就会时常呈现出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在硝烟弥漫芳草凄凄的村口、路口和家门口,悲愤的母亲送别年轻的儿子、流泪的妻子送别新婚的丈夫、嗷嗷待哺的儿女送别慈爱的父亲;他们年轻的儿子、新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带着满腔复仇的怒火,怀着保卫家乡、振兴民族的伟大理想投身军队,义无返顾地踏上了抗战征途。抗战八年,阳泉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其间,抗日英雄层出不穷,难以数计。仅盂县牺牲的区干部就有30多名,平定三县的抗日烈士多达689名。如盂县的高特、芦醒、江冰、孙林荷、刘烈忱、李枝功、王兴爱,平定的烙钢、王树仁、张布、岳勇、霍瑞昌、康治安、王鼎新、秦云鸣、张芝兰、高品弟、高连昌、史梦梅等等。中共盂平阳寿榆五县中心县委书记陈宜胜、八路军十九团团长刘桂云等血染阳泉大地……转眼间,抗战的硝烟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当年的抗战老兵大多已经离我们而去,健在的如今已是满头华发。但在他们身上,那种爱国情怀依旧,那种老兵风采依旧。
  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舍生取义的如此情怀,即使是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也蕴涵着巨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这是留给我们以及后人最珍贵的历史遗产。
  记住两个日子
  今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忽然,想起了“对历史闭上眼睛者看不到未来”这句格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这已成为国际惯例。如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
  对于刻骨铭心的历史,又有哪个民族会闭上眼睛呢?又有哪个国家会闭上眼睛呢?因为珍爱和平,所以我们不忘历史。为了助推这“两日”的确立,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奔走呼吁,最终尘埃落定。这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这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更是我们凝聚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必须要牢牢记住这两个日子。
  记住这两个日子,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时至今日,世界各国人民仍对日本侵华战争知之甚少,在一些日本青年的认知中,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只是一次简单的“南京事件”。确定“纪念日”和设立“公祭日”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包括日本年轻人了解历史真相。作为每一位中国人,我们只有记住历史,让那段血泪史走进我们的灵魂深处,才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记住这两个日子,是为了捍卫历史尊严。历史不容篡改,历史不容亵渎,历史是无数先人用鲜血、青春和生命镌刻在岁月上的记忆,无论国际环境如何变化,无论两国关系如何改善,那段血与火的历史都会永久撰刻在两国的历史案卷中。
  记住这两个日子,就是要同否认罪行的日本右翼势力针锋相对、不懈斗争。就是要把那些蒙着双眼否认历史的人钉在人类的耻辱柱上,这是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坚决反击。
  记住这两个日子,是为了洞察历史规律。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发展才会强大。当年,中国被日本帝国主义和西方列强侵略,就是因为中国太落后、太贫弱。今天,我国经济总量虽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痛饮黄龙君莫醉,须知东海尚藏鲸”,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现实不断警醒我们,日本军国主义有死灰复燃的危险。因此,我们要记住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历史还告诉我们,正义战胜邪恶、进步战胜反动、光明战胜黑暗,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从这次全国人大对两日立法来看,我深深地感到,人大工作只有多接地气,才能更广泛地反映民意民情,才能让人大工作充满活力与生机,才能提升人大立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才能制定出得到全体公民自觉遵守的良法。王安石说:“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国治。”立法既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也是人民共同利益和统一意志的体现。全国人大对两日立法,充分反映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十三亿中国人民共同的意志,是一部广泛征求民意、切实反映民愿、符合国家根本利益的法规,凸显了人大立法根据实际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的原则。
  “两日”的确立,将让我们国家和民族正气充盈、内力倍增!
  寄望新甲午年
  今年的甲午年,是一个憧憬着13亿中国人复兴之梦的甲午年。
  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都和这个国家及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休戚与共。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光荣而艰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地为之共同努力,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继往开来,承前启后。民族尚未复兴,吾辈定当自强。
  甲午年是马年。马被赋予了希望与寄托,一马当先、万马奔腾……这些不仅是对马的赞誉,更鼓舞和激励着人们奋进与求索。在这个甲午之年,骑在骏马背上的中华民族,将集结在复兴之梦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成复兴中华这个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
  曾子曰:“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奠先人和节日的好传统,对于被立法确立的纪念日,我们要深深地铭记;对于那些没有被立法确立的关于抗战中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我们也要深深地铭记,因为那是历史的记忆,那是抗战的回忆,那是后人的追忆。
  就让我们在今后每年的这些日子里,或献上一束鲜花、或斟上一杯美酒、或颂上一首诗,来祭奠他们,世世代代,一直祭奠下去。
  让我们在祭奠中铭记历史、坚定信心、走向复兴!
其他文献
西晋时期,司徒石苞有六个儿子,大儿子石越和五儿子石俊早死后,还剩下四个儿子,分别是石乔、石统、石浚和石崇。石崇是司徒石苞最小的儿子,又为最年轻的爱妾所生,因此,特别受到石苞喜爱。  石苞在家里的时候,亲自教石崇读书,练武;出席宴会的时候,常常把石崇带着身边。不仅如此,石苞还带着石崇到石家经营的店铺里,教石崇如何做生意。  石苞对小儿子石崇的喜爱,引起了其他妻妾和儿子们的嫉妒,甚至公然说石苞是“偏心
期刊
致命的U形弯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的日子。在此二十多天前,内阁大学士(类似现在的副总理或政治局委员)蒋德璟和皇上顶嘴,说了几段为时已晚,但在我看来仍然非常要紧的话,惹得皇上大怒,蒋德璟也因此丢了官。  这次顶嘴起源于对加税的不同看法。五年前,崇祯十二年春,皇上在全国范围内加派七百三十万两白银,作为练兵费用,叫做练饷。这是崇祯即位之后的第四次大规模加
期刊
“北平西郊机场”位于现北京海淀区四季青乡境内,占地3000余亩。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为了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了该机场。机场修建期间,他们强占土地,强拆民房,雇佣朝鲜监工,疯狂压迫中国民工,犯下了滔天罪行。  一、日本土木工程师秘密画图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不久,日本土木工程师青木夫妇受日本官方的命令,来到海淀区西部蓝靛厂一带,秘密勾画起西郊飞机场的
期刊
木偶行话云:“傀儡木偶,南有泉州,北有温州。”  所谓温州木偶,其实即平阳木偶。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的木偶戏(傀儡戏、木头戏),有“中国戏剧鼻祖”之称,是流行在浙南地区的民间艺术之一,在温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一、四大种类  平阳木偶戏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提线木偶。“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两尺。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
期刊
“丁是丁,卯是卯”,是说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它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  隋朝末年,隋炀帝为招募天下英雄,举行了一场比武大赛。各路英雄云集京城,经过重重较量,北平王罗艺的儿子罗成夺得了头名。监考官靠山王杨林见罗成相貌堂堂,武艺出众,就想收他做干儿子,罗成不愿认奸臣杨林为父,杨林一气之下,便诬陷罗成,说他想要谋反,将他关进大牢。罗成的结拜兄弟程咬金闻讯赶来营救,也中了杨林的埋伏,被
期刊
公元303年,朝廷派兵到荆州平叛,陶侃投笔从戎,因作战勇猛,积功累至荆州刺史。  陶侃出身寒门,受母亲湛氏影响,自幼养成勤俭习惯。统领荆州的军政要务之后,陶侃发现当时的社会风气很是奢靡:大小官员们整天东宴西请,饮酒空谈,连政事都荒废了,有的衙门一连数周不升堂……鉴于这些情况,陶侃到任后便大刀阔斧地整饬奢侈浪费之风。陶侃以身作则,对各级官衙的日常用度开支都做了“硬性规定”,超标部分由地方长官自己解决
期刊
生活中,有许多人抨击中庸思想,说中庸之道是折中的投机,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为了不得罪人而不惜丧失原则,也就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其实是对中庸思想的误解。  什么是中庸?古人解释为,“不偏为之中,不易为之庸”。简单明了地说,就是干什么事都要走中间的大道,不能极左,也不能极右,并且要长久地坚持。可以说走中庸之道,就是坚持真理。那些说中庸就是折中的人,他所说的中庸思想实际上是庸俗思想。  中庸
期刊
胡适年长季羡林10岁。对季羡林而言,胡适既是“有知遇之恩的恩师”,也是可引为知己的良友。  1944年,季羡林因二战被困德国,听说陈寅恪先生正在英国就医,连忙给陈寅恪写了一封致敬信,并附上发表在哥根廷科学院集刊上用德文写成的论文,汇报自己十年来学习的成绩。陈寅恪很快回信,问季羡林愿不愿意到北大去任教。季羡林立即回信同意。于是,陈寅恪将季羡林推荐给了当时的北大校长胡适。胡适欣然接受了这个三十岁出头的
期刊
让孔子看走眼的子羽    子羽是澹台灭明的字,澹台为复姓。他是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子的弟子之一,比孔子小39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他“状貌甚恶”,也就是长得十分难看。史载子游(亦为孔子的弟子)做武城地方长官时,孔子曾问他治下有没有贤达才俊,子游便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事从不选择捷径小道投机取巧,若没有公事也从不到我的屋里来,表明他是个不趋炎附势的刚正之人。在子游的推荐下,早就想拜
期刊
中央于1949年夏初决定让我去湖南任省委书记。准备先我南下的湖南省委副书记王首道、金明和高文华等先到天津集中,我们一起考虑并讨论了湖南工作的大政方针。  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指出:党执政后,工作重心要转移到城市。这当然是完全正确的。但从湖南的具体情况来看,我认为在开头一段时期内,工作重点还应放在农村。因为有下列情况必须考虑:  第一,湖南刚解放,人口近90%在农村,城市人口比例很少。  第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