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境遇如何,陆琴的信念始终没有改变
1988年,生在新疆,长在军营,刚刚高中毕业的陆琴随父亲落户到了扬州。花季年龄的她,因为想有一份工作,看到了街头的一则“招工启事”,就和另外两个小姐妹报名参加了考试,一个月后,参加面试。当时的扬州市广陵区第二服务公司的领导问她,到浴池当修脚工干不干?陆琴未加思索,就应了下来。
“三把刀”里的修脚刀,千百年来男子拿,女人从未碰过它。陆琴即将成为一名修脚工的消息传出以后,家人纷纷责难陆琴:“凭你的条件,干什么不好?一个女孩子家成天跑到浴室里去上班,成何体统?”接下来的日子,各种闲言碎语扑面袭来,什么“商场里的交际花,理发店里的搬西瓜,菜场上的到处抓,还没有过女孩子在男浴室为人抠脚丫”,什么“姑娘不丑,工作太臭”。面对这些,陆琴不往心里去,因为在她看来,凡是自己认准了的事情,就应该大胆地朝前走。
考验一个接着一个,没想到小小的修脚刀不是那么好拿的。平刀、片刀、条刀、刮刀、抢刀,各有各的招,刀也有绝招。为了练好功夫,她每天都要在师傅的严格指导下,竖起一根毛竹筷子,上下左右轮换着持刀,正手、反手,不停地重复着刀削筷子的动作,一天下来锋利的刀口常常将手划得伤痕累累。硬功夫下来了,紧跟着就是一刀跟一刀削肥皂的软功夫,一练就是十几个小时,手指发麻,两臂酸胀,有时候,坐在饭桌前,就连饭碗都捧不起来。经历了几个月的磨砺,凭着灵气和悟性,陆琴基本掌握了“修、片、剥、挖、捏”等修脚技巧,跟着师傅学到了脚垫、鸡眼、嵌甲、甲沟炎等数十种足病诊治的真经。
半年后,做顺手之后的陆琴“出师”了。尴尬的事情却又发生了,一天陆琴正在为一名患有脚气的男子刮脚,就要结束时,闯进来一名妇女,她前脚进门,跟着就出言不逊,先是指着修脚的丈夫数落了一通,接着又把陆琴当作“小姐”羞辱了一番,并蛮横地从陆琴的手中抢过修脚刀,当场摔折。尽管当时的陆琴气得眼泪直往下掉,可她并没有离开。在稳定了情绪之后,便又操刀,重新接待下一位顾客。
的确,修脚成了她解不开的情结,也使她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眼看着别的小姐妹成双成对,陆琴细一想,自己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别人给介绍了几个对象,对方一听说是修脚的,不是扭头便走,就是等换了工作再说。也许是“好事多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她与现在的丈夫陈玉春相识了。小陈倒是对陆琴一见钟情,可是怕母亲不乐意,于是就想出了“锦囊妙计”,让她带着修脚刀去见未来公婆,并再三关照,先不说明女朋友身份。待陆琴将困扰老太太达五年之久的脚病祛除,乐得老太太在屋里边走边夸陆琴“真有本事”的时候,小陈便看准了火候,跟母亲提起这门亲事,没想到当场就敲定了下来。选好了良辰吉日,披上了美丽的婚纱,仍有不少亲朋因为陆琴是修脚的直摇头。为此,陆琴在新房的一面墙上刻下了“修脚”二字。她说:“别人看不起自己不要紧,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当初刻下这两个字,是为了使自己每天早上醒来第一眼就能看到,以示铭志。一晃十年过去了,墙上的“修脚”两字依然清晰可见,而现在丈夫陈玉春也放弃了原先体面的工作,心甘情愿地跟着她修起脚来。
身手不凡的陆琴成了扬城修脚业一张最精致的“名片”
北方某市的一名副市长,因为有脚病,趾甲总往肉里面长。他只好住院治疗,又是麻醉,又是输液,指甲拔掉后,还不能马上下地活动,而且过不多久,又长出来,还是原样。就这样,长了拔,拔了长。后来,这位副市长找到了陆琴家里。怀孕休假在家的陆琴二话没说,挺着个大肚子,跪着为这位副市长进行了修治。此后,这位副市长的脚病再也没有复发。就这样,休产假几个月,她那原本不起眼的小屋,每天都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群,成了名副其实的“脚医室”。那一段时间,尽管特别累,可每当看到一个个脚病患者轻松走出小屋时,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成就感就会涌上她心头。
一次,陆琴所在的浴室里来了两位上海客人。洗完澡,两人一前一后、一瘸一拐走到台前准备付账,刚好被陆琴看到。于是她就主动上前搭话,提出要为他们看看脚。他们说在上海开了两次刀,也请修脚工修过,一直都没搞好,至今还有一半指甲留在肉里。别人穿皮鞋,他们只得穿单鞋,有时候,连袜子都不敢穿,就穿着一双拖鞋往街上跑,怕的是脚趾头一旦被硬东西顶着,疼痛即发。陆琴一听,便承诺免费为他们修一次,她当着收银的小姐面说:“两位先生的账先别忙付,如果先生的脚做不好,600元的浴资就记在我的头上。”说话间,十多名浴客都围上来,倒是要看看陆琴如何收拾场面。忙活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光景,总算是修治完毕。两位客人在地上“体会”了半天,嘿,原先的那种戳痛感荡然无存,行走如常人一般。两人当即掏出一张五千元钱的“牡丹卡”,硬要陆琴收下。陆琴微笑着拒绝了,并耐心地告诉了他们护脚的方法。
不知不觉间,与刀共舞的陆琴凭着她那精湛的修脚技艺引得无数中外宾客纷至沓来。著名书法家黄福海还专门为陆琴题写了一幅字,“脚医运宝刀,又琢又如雕,隐痛顿消失,足轻上九霄”。
陆琴成了名副其实的“驻港民间女大使”
2000年6月1日,应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之邀,陆琴赴港献艺。第二天上午,陆琴来到邵氏府第。一进客厅,94岁高龄的邵逸夫老先生连忙起身相迎。简短的寒暄之后,邵逸夫就言归正传,请陆琴为他的“灰趾甲”诊治。佣人端来了盆清水,陆琴为老先生脱了袜子,双手托起他的脚浸泡在水中。怕陆琴紧张,乘泡脚的功夫,邵逸夫和她攀谈了起来。他告诉陆琴,扬州有他捐款兴建的逸夫楼(图书馆),高邮也有他捐资建起的一所学校……等脚泡到了“火候”,陆琴就一边听他讲,一边细心地开始工作。在邵逸夫谈笑之间,他那原本残缺不齐、灰暗粗糙的脚趾甲,经过陆琴“刀走龙蛇”般的“整形”,变得如婴儿脚趾一般柔软光泽。喜不自禁的老先生像观赏艺术品般用手摸着自己的脚趾,脸上写满了笑意。接着陆琴又为他的太太方逸萍女士进行了脚病处理。
接下来在港的日子里,陆琴就再也闲不住了。她像明星赶场一样,这边才上场,那边的车就已经在楼下候着。香港政界要人董建华、陈方安生、曾萌全以及演艺界名流纷纷被她那精妙绝伦的技艺所折服。原来的日程安排,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延期。临行前的那天晚上,邵逸夫把陆琴叫到跟前,交代她说:“以后每个月来一次吧。”今年春节前,如约到香港的陆琴,一呆就是三个月,顾客络绎不绝。
就这样,一年两次奔波于扬州、香港之间的陆琴,成了名副其实的“驻港民间女大使”。她不但修脚治病,还在各种场合,抓住各种机会,向人们推介扬州的风土人情,传颂“三把刀”的绝技。陈方安生听了陆琴的关于扬州的“宣传”,表示卸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了却扬州之行的心愿。
从修脚到美甲,她让传统技艺登上艺术殿堂
在港期间,陆琴注意到不少香港人手指、脚趾上涂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已成为一种时尚。而修脚本身所有的功能之一,就是要让各种趾甲恢复到本来面目。既然自己有这个基础,何不学学美甲知识呢?于是,在香港著名影星胡慧中的指导下,陆琴结识了一些香港的著名美甲师,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她先是买来了各种美甲用的水晶甲粉和甲油、甲片,然后买来一只假手,天天在上面涂油抹粉做图案,再拿自己的手、脚做试验,后来觉得不过瘾,一家人的手脚都成了她美甲创作的“载体”。儿子的手指甲上是各种动物,丈夫的手拢到一块就成了山水组合的“画廊”,小叔子的十个指甲盖上则荟萃了各种京剧脸谱,婆太太的脚上则长满了花花草草。那阵子,只要全家人在公共场合一出现,就会立马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
别小看了这些花哨的图案,做起来可是不简单。工序一道接一道,先是用修脚刀铲削指(趾)甲,让其变得圆滑光泽,不能留有一点毛边,技术上不过关,就伤及到皮肉。然后得用水晶甲粉一点一点往指甲盖上沾,做出的图案线条要流畅,点块无痕迹,疏密要均匀,处理不好,就容易出现小气泡,其结果就是次品,等于白花功夫。
用过了上千个水晶甲,并拿亲朋好友的几十双手反复做了“实践”。美甲不误修脚功的陆琴,报名参加了江苏省发型化妆大赛首次设立的美甲比赛。当时,举国上下“申奥”激情高潮迭起。陆琴就想,作为一名普通修脚工,怎样才能表达自己对奥运的一份热情呢?于是她就收集了各种有关奥运的资料,上网查阅了历届奥运会获金牌总数最多的国家名称,从中选取了与我国关系友好的十个国家的国旗,按缩小100倍的比例,进行了美甲的创意构思,同时配以“五环”标志。考虑到整体视觉效果,她买了一面五星红旗,特意制作一幅中国地图,让模特披在身上,顶在头上,寓意着祖国至上。最终,她花了三个月心血铸成的以“奥运拥抱北京,北京赢了奥运”为主题的创意美甲作品,在有325名选手参加的“江苏省发型化妆大赛”中夺得金奖。
在随后的北京明宫饭店举行的“2001年中国国际美容美发节”上,陆琴的美甲作品,又赢得了铜奖。
陆琴说,我手中的修脚刀打上的烙印是“中国·扬州”
“这是一双修长的手,经装饰过的指甲格外引人注目,一大把美钞正沿着指缝间一张张往下飘落”。在北京安丽泰乐美甲学校的墙壁上,贴着这样的美甲广告宣传画。在这张画前,著名美甲创始人、美籍华人李安对陆琴说:“跟我到美国去吧,在那里一个美甲师的收入,与美国总统相当。”接着她又为陆琴算了一笔账:“在美国,美甲师一小时的收入是五百美金,每天按六小时算,一年下来就是100多万。”陆琴抿着嘴笑而未答。事实上,有关美甲师的身价,此前陆琴早有所闻,在北京,一小时380元是“护理”;在香港,为名人做美甲“全套”是一千港币。李安所说的全是实情,只不过,陆琴做美甲和修脚,并非全是为了钱。她并不缺钱,以她现在的手艺在国内每月超万元的收入,生活得很殷实。事实上类似的谈话,陆琴已碰到过很多次。有人再三邀请陆琴去国外作私人保健医生,有人请她开办“脚医诊所”,陆琴都拒绝了。当日本朝日新闻电视台专程来扬州拍摄《中国修脚大师陆琴》的专题片时,陆琴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中国是有将近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如果按百分之一的比例来计算,市场有多大?更何况我手中的修脚刀打上的烙印是‘中国·扬州’。” 个人的智慧只有变成大家的财富,生命才有价值
一边是撰写《修脚保健技巧》一书,一边是已经交由出版社即将付印的近20万字的《修脚技术》校对稿。有关陆琴出书,绝大多数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即使拿来一读,没有干过修脚行的怕也读不明白。而能让人明白并读懂的,只有陆琴醉心于传统文化探索与研究的一种人生态度。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曾经还是学徒工的陆琴在干好修脚活的同时,就琢磨着如何才能将“一把刀”的技艺传承下来?因为她发现,扬州“三把刀”虽然名气很大,却没有一本系统介绍修脚技巧方面的书籍。而老一代修脚大师虽然技高一筹,但苦于没有文化,会说会做却无法将“绝技”记载下来。代代相传,难免会有遗漏。况且当时的模式是一个师傅一个徒弟“手把手”相教,修脚业也不可能做大做强到什么地方去。心中有了这个想法,脑中便有了主意。慢慢地,她跟着师傅,一边做“修脚功课”,一边便用心记下了各种脚病的例子以及治疗的方法。日积月累,加上自己的体会、经验,几年下来,竟也写下了二十多万字的笔记。那一段时间,她每天的感觉就像是闹钟上了发条,神经整天绷得紧紧的,有关修脚方面的东西,只要看到、想到,一有空闲,就有动笔的念头,总想“一吐为快”,如果不写下来,就会憋得难受。有一回,在从休闲中心修脚回来的路上,已是夜里两点多,突然下起了大雨,陆琴整个人被淋得浑身湿透,随身携带的书稿也被雨浸湿,字迹变得模糊起来。回到家里,怕放在炉边烘烤容易烧毁,她就赶紧找来一盏备用的修脚灯,花了近五个小时,才一页一页将二百多页书稿烤干。
陆琴说那是她十年的心血,一旦出书,一个人的智慧就会变成大家的财富。
如今在扬州商业技工学校首开的全国足课修脚专业班上,陆琴的书成了教材。她本人也作为一名讲师,传道授业已经整整6年。从短期培训班到学制两年的专业设置,有400余人拜师陆琴门下,其中一期共8名女生还全部被请到日本传授技艺。
眼下,从业十三年,修脚逾十万的陆琴,只要人在扬州,不管有多忙,每月至少一次都要去看看那些令她割舍不下的老人们,扬州城里几乎所有的老年公寓、疗养院、敬老院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了解她的人都说:“这个陆琴真是不简单!”
(责编 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