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疑惑处突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mcxue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意设计】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劝勉技巧;2.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劝勉方法,难点在于理解三、四段写景部分的写作意图。
  教学时数: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做好充分的预习——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导入:
  二十多年前,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来大陆参观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水,余先生意味深长地说:“岳阳楼依然三层,却高过唐宋的日月”,一句话道出了岳阳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高度。事实上,正是众多的文学名篇和文化名人,使得这座并不高大的古建筑能够俯视古今,名扬天下。特别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可以说是上下千年,唯此一文。
  二、分析文本:
  (一)整体感知:
  1.《岳阳楼记》有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大家知道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略)
  2.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抒写了作者的政治思想,除此之外,这篇文章还写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可能会有的答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大观,迁客骚人登楼所见所感等。)
  3.那么,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呢?提示学生在第一段中寻找原文依据。
  (“属予作文以记之”,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深入探究:
  1.其实,范仲淹写这篇文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看关于滕子京的介绍。
  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被人诬告,从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辞之中。范仲淹和他是同科进士,此时也被贬在邓州做官。两人关系很好,范仲淹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他,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
  ——范公偁《过庭录》)译文,有删节。
  2.从这则材料看,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劝勉滕子京)
  从投影所给材料来看,你觉得滕子京是不是一个好劝说的人呢?(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
  3.接下来,我们就来分组讨论一下,范仲淹是怎么来劝勉滕子京的呢?这是我们这堂课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很有挑战性,所以,我给大家几个关键词的提示:
  赞扬→同情、理解→激励
  请同学们先自由地快速地读一遍文章。
  分组讨论交流3分钟,要求:
  A各组选派代表。
  B发言时注意:你选的关键词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要注意联系课文内容来支撑你的观点。
  C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者提出不同看法。
  第一个关键词——赞扬
  文章哪一段是“赞扬”?赞扬什么?
  学生可能产生的答案:
  赞扬滕子京非凡的治理能力: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什么意思?注意“具”。)滕子京多长时间就做到了这一点?(越明年,“明年”的古今义不同)
  滕子京是在什么处境下做这些事情的?原文依据在哪?(谪守巴陵郡,什么意思?守,做州郡的太守)
  作者赞扬滕子京在逆境中奋发图强,有非凡的治理才能,身处逆境没有计较个人得失。
  那么,作者怎么劝勉滕子京呢?首先是赞扬他的优点,这样是不是容易让人接受?那么,接下来怎么劝说呢?
  第二个关键词——同情和理解
  文章哪里体现的是理解?
  学生可能产生的答案:文章三、四段是写迁客骚人登楼时观看阴晴之景而生发出来的悲喜不同之情,作者对这种情感表示同情和理解。
  这个问题难度很大,需要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还原情境,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
  ①朗读课文,情境还原。
  现在来一个穿越,由学生来客串一下迁客骚人,还原一下他们看到的和想到的,设想你是迁客骚人中的一员,此时此景中你登上了岳阳楼,凭栏远眺,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产生了什么情感?谁来试着给大家描述一下?
  ②这两段是写谁的登楼所见所感?——(迁客骚人,翻译)滕子京和范仲淹属不属于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话什么意思?强调“得无……乎”——你认为他们的览物之情相同还是不同呢?预设:学生往往认为不同。
  他们为什么悲?——悲景勾起了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翻译)。他们为什么喜?——美景让他们感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③那么,“憂谗畏讥”也好,“宠辱偕忘”也好,关注的是什么呢?(提示:是个人得失、他人利益还是国家安危呢?)
  这么说,其实他们的览物之情本质上是相同的——关注个人得失啊!
  ④关注个人得失是不是正常的情感?
  你有没有这种情感?我们的父母有没有?老师有没有?——这是人之常情。
  那么,滕子京会不会有?范仲淹会不会有?
  教师点拨:范仲淹一生被贬官四次,把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写得如此真切感人,你说他会不会有这种情感体验?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用大段情景交融的手法来展现迁客骚人不同的人生境遇,表现了他们或悲或喜的情感,实际上是想唤起滕子京的共鸣,其实我是理解你的,同情你的,因为我也有类似的遭遇。
  第三个关键词——勉励
  如何勉励?学生可能会有的答案:借古仁人的思想来勉励滕子京。仅仅是古仁人吗?还有作者的政治抱负。
  1.古仁人的思想是什么呢?——(原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什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思想来勉励滕子京。
  2.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区别在哪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说迁客骚人是关注个人得失(因物喜,以己悲),那么看淡个人得失,忧国忧民的古仁人超越了人之常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
  3.作者的思想抱负是什么呢?(你怎么知道这是作者的抱负呢?其必曰,古人已经不在了,作者替他们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话什么意思?先的意思。
  4.作者的思想与古仁人相比,相同点在哪里?不同点又在哪里呢?(同在都是忧国忧民,异在范的表现更积极,更主动,更富有牺牲精神,更加地不计个人得失。范的思想源自于古人,但是思想境界却高于古人。)
  5.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话什么意思?注意“微”字。你觉得这话说给谁听的呢?——希望他成为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6.那么,你明白了范仲淹是怎样劝勉滕子京的吗?——用古仁人的思想与作者自己的理想抱负激励滕子京,希望他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
  三、延伸拓展
  小结:
  1.范仲淹借洞庭湖雄奇壮观的景象,含蓄地完成了对滕子京的劝勉:
  赞扬他的才干和品格——对他遭遇贬谪,内心愤郁表示同情,理解——最后再用古仁人之心和自己的理想来激励滕子京。
  2.其实,在第二段还用洞庭湖雄伟壮观的景象来感染着滕子京,雄伟壮观之景象还要有博大宽阔之情怀。就像王国维先生说的那样:一切景语皆情语。
  3.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给我们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三境界
  (迁客骚人) 关注个人得失 小我
  (古仁人) 淡看得失,忧国忧民 大我
  (作 者) 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 忘我
  难怪余光中先生说“依然三层,却高过唐宋的日月”。为什么说“高过唐宋的日月”呢?——一是思想境界崇高;二是劝勉艺术高明。
  4.最后,我冒昧地写了一副对联作为这堂课的结束语,上联纪念范公,下联我们共勉,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八百里洞庭湖水,借河山好风景,以庙堂之音立魂魄,情系万家、民生至上乃是范公襟抱
  五千年中华文明,承孔孟大思想,用栋梁之志照肝胆,心怀天下、先忧后乐应为我辈情怀
  心怀天下、先忧后乐应为我辈情怀。这堂课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5.作业:背诵全文。
其他文献
“以学养人”是一种提倡知识滋润学生全面自由成长的教学理论。本文在厘清小学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困惑基础上,以《少年维特之烦恼》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从“以学养智教学策略”“以学养德教学策略”“以学养心教学策略”等方面探讨“以学养人”的教学创新策略。   一、话题的由来   在我国儒家文化体系中,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路径规划的学问体系实际上正是以“以学养人”为重要基础的。儒家
高中语文(必修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有《荆轲刺秦王》一文。该文有句云:“给贡职如郡县”。教材给出的解释为:“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从中可以看出教材将“贡职”解释为“赋税”。但这句话中两个关键的字“贡”“职”,教材没有单独注释,尤其是“职”字教材没有给出解释,这里姑且予以补释。  先说“贡”字。这个字的意义较好把握。《说文·贝部》的解释是:“贡,献、功也。从贝,工声。”就是
作为优秀文学作品来说,其本身是一种美的化身而存在于世。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让学生欣赏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美来?通过我多年在语文阅读中的教学与探索,发现了教师应该要因人、因时、因事来指导学生写读书报告。这样读与写相互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阅读的方向,调动读书的积极性,深入解读作品本身,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有理有据地表情达意的好习惯。  起初,我要求学生写读书报告
2016年秋季,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正式投入使用。新教材的重要创新之处是构建了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课程结构,旨在连通课内和课外,走向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结合,构建内在的阅读能力体系。而课外阅读,着重体现在名著阅读上面。温儒敏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名著阅读不只是学语文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但是,从教学实践的普遍情况来看,
读罢《可以预约的雪》,再次坐实了大脑中对林清玄散文的印象:清新自然,文辞优美,娓娓道来中充溢着智慧的光芒,达到了理(哲理)、趣(情趣)、味(文学味)的高度统一。  读好文章如饮醇浆,需徐酌轻啜慢咂摸,方能品出其中的理、趣、味。  题目是“可以预约的雪”,但文中除了在第三段借友人的话以比喻的方式做了唯一的“点”题后,全篇就再也找不到“雪”的痕迹了。其实,该文完全可用“可以预约的菅芒花”做标题,但为何
在高三一轮复习中,课内文言文如何复习,一直是困扰高三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对一篇已经学过的文章,教师还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译?教师“炒剩饭”如何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一篇文言信息量很大的文章,教师到底该怎样取舍等等,这些问题常常会让高三语文老师犯难。而近期北京大学古汉语研究专家蒋绍愚先生在《文白关系与文言文教学》中说“如果从读懂文言文角度来说,首先是词汇教学,词汇教学又重在常用词的教学”,可谓一语中的,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教师辛苦,学生疲惫,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笔者观一位老师执教《烛之武退秦师》,觉得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如蜻蜓点水,只触及表面。要想切中肯綮,课堂中须注意避免出现以下四个现象。  一、简单交代,不说内涵  1.表现。介绍文学常识时,教师板书了“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就进入了下一环节的教学。如此只简单交代知识、浅尝辄止的草率行为,在当今文言文阅读教学课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一份试卷来分析,高考语文除了第一部分考察字音词义句子,让学生习得最基础的语言知识,第二部分考察文言文阅读,古诗词赏析,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均是让学生学会审美。审美,审智慧之美,审人文之美。选取的文章,不管是文言文、古诗词还是文学类文本甚至是实用类文本,均体现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要素构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教授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
我们的初中学段语文教材文本注释凝聚着编者们的心血,凝聚着语文研究工作者的智慧和经验,是中学语文教材特别是阅读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文本标题的注释内容更是丰富详尽,我们借助课文标题注释这一信息,可以扫清阅读时的种种障碍,迅速理解作者意图和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及表达能力。可以这样说,课文标题注释是学生在阅读中开启作者意蕴之门的钥匙。然而,有的学生却对它视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