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的代表作品,出版于2009年,描述了一种刘震云中国式的孤独感和友情观,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农民的经历与故事。文章主要针对《一句顶一万句》的阅读心得进行描述。
关键词: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一、刘震云的创作历程
刘震云,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2011年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刘震云以160万元的版税位列第26名,引起了广泛关注。刘震云从15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写作,那个时候他才刚刚当兵,但是那个时候的他对于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向往,也正是因为这种向往使得他走上创作的道路。他的第一部作品《塔铺》深度的刻画了生活细节,与其说它是一部文学作品,倒不如说是刘震云理清生活的一个工具。而《温故1942》是刘震云写的最用心的一部作品,理性与感性交织的曾经让我们看到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崛起的史诗。但是要论及刘震云成就最高的作品应该就要数《一句顶万句》这部作品了,它帮助刘震云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且是刘震云一部非常成熟、大气的作品,被称为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这部小说一共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通过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的人生经历,深度刻画了中国底层百姓生存中的那份特有的孤独感和友情观。所以这部小说是一部温情中却又带着理性思考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刘震云对于底层农民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从精神层面深刻的揭示了当时百姓的生活中的精神状态,是一部精神上的中国历史。
二、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的阅读心得
从《一句顶一万句》这部小说一开始,刘震云就选了一个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交友之道。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交情可以说是我国道德观念非常重要的内容,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交际之道,而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十三岁的杨百顺和十四岁的李占奇因为喜欢上同一个人而交了朋友,剃头的老裴和杀猪的老曾等等人与人之间的交情编织起了整部小说的关系网,形成了各色人等交往的历史,一次次交往中的失望,一次次失望中又燃起希望,为了生计的奔波,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对抗,所有对生活的向往和渴望都融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是交往构成了整部小说的具体的结构,也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刘震云将这部小说从一部刻画百姓生活的物质小说上升到了解读人物灵魂的精神小说的层面。对于刘震云来讲,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话都是抱着期待回应而呈现的,许多内心世界的想法都是靠着说话来具现化的。但是同样的,也正是因为语言背后所拥有的深刻内涵使得讲述者之间不断变换着角色,我们的对话也往往构建在他的人话语上,《一句顶万句》崇尚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最深刻的情感,不多话,不妄言,尽管说话的方式不一样,尽管说的习惯不一样,但是只要有情感,只要真挚,一句就顶得上万句。
说话在刘震云看来是一种交换,是一种交往方式,正如在小说中牛爱香和宋解放的婚姻,牛爱香在结婚的时候就对牛爱国说过,结婚并不是为了结婚,而是为了找个人说话。可以说说话是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的,这是一种从生理上的欲望。人类作为群居生物,说话是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正因为有话语所以人类才能够形成社会,正因为有语言,所以自然界中才有族群生物。人从来都不是孤独的动物,《一句顶万句》正是阐述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需求。其实沉默也是一种语言,相较于嘈杂的胡言乱语,沉默或许是一种不满与对抗,正如文章中的杨百顺一样,大多数的时间他都是生活在无言的不满中。然而除了这个沉默的杨百顺,刘震云还清楚的塑造了一个从小就能说会道,并且擅于交际的人物形象,作者在这个人物的身上增添了许多的人物性格,对于杨百利来讲,喷空是一种爱好,是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也是他的生活习惯,他乐于喷空,善于喷空,但是喷空的背后却有着同样的对琐碎生活的不满。对于杨百顺和杨百利来讲,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他们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一个沉默,一个喷空,但是说话本身是每个人生来具有的权利,选择怎样去体现出自己的生存意义终究是要自己选择的。
三、结语
刘震云用他对人性的理解,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认知创作了《一句顶一万句》这不长篇小说,尽管在学术界褒贬不一,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刘震云对于人性的解读是有他独特的角度的。即便这种角度可能太实际,可能满是刺痕,但是这就是生活,是刘震云眼中的日常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陈晓明.“喊丧”、幸存与去历史化——《一句顶一万句》开启的乡土干叙事新面向[J].南方文坛,2009(05).
[2] 孟繁华.“说话”是生活的政治——评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J].文艺争鸣,2009(08).
[3] 王玲玲.文学描述中的社会底层精神状态——以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为例[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关键词: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一、刘震云的创作历程
刘震云,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2011年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刘震云以160万元的版税位列第26名,引起了广泛关注。刘震云从15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写作,那个时候他才刚刚当兵,但是那个时候的他对于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向往,也正是因为这种向往使得他走上创作的道路。他的第一部作品《塔铺》深度的刻画了生活细节,与其说它是一部文学作品,倒不如说是刘震云理清生活的一个工具。而《温故1942》是刘震云写的最用心的一部作品,理性与感性交织的曾经让我们看到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崛起的史诗。但是要论及刘震云成就最高的作品应该就要数《一句顶万句》这部作品了,它帮助刘震云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且是刘震云一部非常成熟、大气的作品,被称为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这部小说一共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通过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的人生经历,深度刻画了中国底层百姓生存中的那份特有的孤独感和友情观。所以这部小说是一部温情中却又带着理性思考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刘震云对于底层农民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从精神层面深刻的揭示了当时百姓的生活中的精神状态,是一部精神上的中国历史。
二、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的阅读心得
从《一句顶一万句》这部小说一开始,刘震云就选了一个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交友之道。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交情可以说是我国道德观念非常重要的内容,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交际之道,而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十三岁的杨百顺和十四岁的李占奇因为喜欢上同一个人而交了朋友,剃头的老裴和杀猪的老曾等等人与人之间的交情编织起了整部小说的关系网,形成了各色人等交往的历史,一次次交往中的失望,一次次失望中又燃起希望,为了生计的奔波,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对抗,所有对生活的向往和渴望都融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是交往构成了整部小说的具体的结构,也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刘震云将这部小说从一部刻画百姓生活的物质小说上升到了解读人物灵魂的精神小说的层面。对于刘震云来讲,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话都是抱着期待回应而呈现的,许多内心世界的想法都是靠着说话来具现化的。但是同样的,也正是因为语言背后所拥有的深刻内涵使得讲述者之间不断变换着角色,我们的对话也往往构建在他的人话语上,《一句顶万句》崇尚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最深刻的情感,不多话,不妄言,尽管说话的方式不一样,尽管说的习惯不一样,但是只要有情感,只要真挚,一句就顶得上万句。
说话在刘震云看来是一种交换,是一种交往方式,正如在小说中牛爱香和宋解放的婚姻,牛爱香在结婚的时候就对牛爱国说过,结婚并不是为了结婚,而是为了找个人说话。可以说说话是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的,这是一种从生理上的欲望。人类作为群居生物,说话是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正因为有话语所以人类才能够形成社会,正因为有语言,所以自然界中才有族群生物。人从来都不是孤独的动物,《一句顶万句》正是阐述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需求。其实沉默也是一种语言,相较于嘈杂的胡言乱语,沉默或许是一种不满与对抗,正如文章中的杨百顺一样,大多数的时间他都是生活在无言的不满中。然而除了这个沉默的杨百顺,刘震云还清楚的塑造了一个从小就能说会道,并且擅于交际的人物形象,作者在这个人物的身上增添了许多的人物性格,对于杨百利来讲,喷空是一种爱好,是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也是他的生活习惯,他乐于喷空,善于喷空,但是喷空的背后却有着同样的对琐碎生活的不满。对于杨百顺和杨百利来讲,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他们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一个沉默,一个喷空,但是说话本身是每个人生来具有的权利,选择怎样去体现出自己的生存意义终究是要自己选择的。
三、结语
刘震云用他对人性的理解,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认知创作了《一句顶一万句》这不长篇小说,尽管在学术界褒贬不一,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刘震云对于人性的解读是有他独特的角度的。即便这种角度可能太实际,可能满是刺痕,但是这就是生活,是刘震云眼中的日常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陈晓明.“喊丧”、幸存与去历史化——《一句顶一万句》开启的乡土干叙事新面向[J].南方文坛,2009(05).
[2] 孟繁华.“说话”是生活的政治——评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J].文艺争鸣,2009(08).
[3] 王玲玲.文学描述中的社会底层精神状态——以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为例[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