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语文之“明月”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yan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抓整体,速感知,把握思路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请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遍(生读),轻轻地读(生读),柔柔地读(生读)
  师:有人说,《望月》所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还有一个在心中。(课件显示: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浏览课文,找出“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分别在哪儿,然后完成课堂作业第一大题的第一小题。
  生:先写江中月,再写诗中月,后写心中月。(随机板书)
  师:跟她一样的举手,孩子们,你们很了不起,读了一遍课文,已经迅速地把握了《望月》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原来《望月》是先写“江中月”,再写“诗中月”,最后写“心中月”,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整个阅读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孩子们,这叫整体地读,明白吗?
  【赏析: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炫目的课件演示,一开篇,就直接告知文章写三个月亮,要求学生浏览课文,完成课堂练习。这样以练导学,简洁了当,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并习得整体阅读的方法。】
  二、抓结构,巧引读,渐入意境
  师:有了整体地读,我们可以细致入微地读。谁找到了江中月?
  (生读第一段)
  师:大家看,这就是文中出现的江中月。(课件出示以“江中月”景色为背景的整段话)请大家自由地轻声地读一读这段江中月,读出你对这一段文字的感觉来。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读出你对这一段的感觉来。
  (一生读文)
  师:读得真好,月亮是安详的,他的朗读就像月亮一样安详。
  师:孩子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就在那艘江轮的甲板上,面对这样一片江天月色,你置身其间,请问: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明亮、皎洁、柔和、宁静)
  师:孩子们,面对这么一片江天月色,有人感受到的是宁静,有人感受到的是柔和,有人感受到的是皎洁。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感觉。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觉,走进这一片江中月。
  (生配乐齐读)
  【赏析:紧扣“感受”,引导朗读,“导”的方向十分明确,读的目标也就显得集中。让学生畅谈读后的感受、体验,进而点明“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感觉”,巧妙地为体会“千江有水千江月”多元阅读方法作了铺垫。】
  师:多么安详的月光,多么清幽的月色,多么宁静的月夜!孩子们,这就是作家笔下的江中月。既然是江中月,它一定跟江有关。请大家在这段文字中找一找,出现了哪些带江的词语。找到一个框出一个。
  (生找、框,一生讲自己所找的词语:长江、江面、江水、江两岸、江天交界处)
  师:(课件显示)我们来读一读这些词。怎么读呢?带江的词老师读,其余的文字你们来读。咱们配合着通过读,来体会江和月的关系。
  (师生互读,然后互换角色再合作朗读)
  师:孩子们,你们看,此时此刻,月和江之间可以分开吗?(生:不能)此时此刻,江和月可以分开吗?(生:不能)是的,此时此刻,月亮、月光和月色早已经融入了(生读长江里),早已经融入了……(师指课件中圈红的字,学生逐一续读)这样的月,我们才把它叫做江中月。
  师:孩子们,其实你完全可以想象到,在这样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月亮照亮的一定不止是一条江、也许是两条,也许是百条,也许是千条和万条。孩子们,你们看,月亮出来了,月光和月色融入了(生读:长江里)如果长江是指一条长长的江,月光已融入了(生:江面)……(生根据师的板书续读)这就叫做,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一片江天月色,来好好感受这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美好境界。(师生再读第一段)
  【赏析:“作者思有路,尊路识斯真”,从查找“带江的词语”入手,就抓住段落结构之支架,也就抓住了文本之思路。因为此时的江与月已经浑然一体,不可分离。抓住“带江的词语”,巧妙地运用引读,师生合作,角色互换,让学生在反复回旋的读、悟之中,品味文本优美精练的语言,逐渐进入江月一色、清幽旷远的意境。这样学生对江和月的密切关系就有了形象而深刻的体会。再从“一江月”联想到“千江有水千江月”,使学生思维的视野,更为广阔,同时,又在体会“千江有水千江月”阅读方法方面打下了基础。】
  三、抓“诗眼”,细品读,感悟心境
  师:这真是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好一轮清幽旷远的——(生:江中月!)谁找到了诗中月?(生读诗句,课件出示文中的六个诗句)
  师:咱们一起来读这六句诗中月,边读边体会。在这几句诗中都嵌着一个“月”字,然而,当你仔细体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诗人望月的心情和感受是不一样。(师生互读)
  师:请在每一句诗中找出一个动词,圈出来,请你借助这个动词来体会诗人望月时的心情和感受!
  师:好的,我们来看看,第一句,你找到的是哪个动词?
  生:我找到的是呼。
  师:他找到的是呼,呼喊的呼,直呼其名的呼。作者小时候不认识月亮,他直呼月亮(生:白玉盘),大声地呼(生:白玉盘)。对着夜空呼(生:白玉盘),是嚷嚷的呼(生:白玉盘)。
  师:不对啊!它不是叫月亮吗?你怎么叫它白玉盘啊!
  生:月亮洁白无瑕!就像一块巨大的玉盘!(课件出示:呼月)
  师:当你呼着白玉盘,呼着蓝天上白白圆圆的月亮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
  生(安详、平静、兴奋、高兴)
  师:是的,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呼一呼白玉盘!小时不识月,
  ——生:呼作白玉盘。(重复练读)
  (接着运用此种方法,学生分别找出第二句的“问”,第三句“疑”,老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不同的心境,进而反复朗读体会)
  师:很好,你们看,有人因为天真在(生:呼月),有人因为孤独在问月,有人因为思乡在疑月!你看,他们望的是天上的同一轮月亮,但是,每个人望月的心情都——(生答)感受——(生答)体会——(生答)。
  师:没错,孩子们,其实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我们接着往下面看,第四句,你找到的又是哪个动词?   (第四句、第五句按同样方法,学生找出“近”“对”,然后体会推测诗人心情)
  【赏析:聚焦于诗的词眼,想象推测不同作者望月时之不同的心情与感受。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人听起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产生共鸣。一幅幅月下诗人百态千姿的吟诗作赋图就呈现于学生之前。这是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过程,也是指导学生学会读诗方法的过程,更是渗透“千江有水千江月”多元阅读方法的过程。】
  师:最后一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你找到的又是哪个动词?(生答“入”“流”)
  师:其实,这个难为大家。在这两句诗中,我们的确找不到跟诗人有关的动作。让我们看后两句,你一定迅速锁定那个动词。(课件出示: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哪个字?(生:思)把思字写下来。
  师:好的,我们看大屏幕。诗中月,诗人抬头仰望的是同一轮明月。但是,有人因为天真而——(生答),有人因孤独而——(生答),有人因为思乡而——(生答),有人因为欣喜而——(生答),有人因为满腹的愁绪而——(生答),因为像思念朋友一样思念那一轮峨眉山月而——(生答)。(课件出示:呼月?摇问月?摇疑月?摇近月?摇对月?摇思月)
  师:其实,这就是另一番意义上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让我们走进诗中月,来感受诗人望月时候的不同心情,不同感受和不同体会。
  (音乐起,师生配乐互读)
  师:大家看,望的是同一个月亮,但是,有人孤独,有人忧愁,有人寂寞,有人思乡,有人天真,有人满腹的愁绪而无法释怀!这就是诗中月。
  【赏析:顺学而导,要导在关键处,导在疑难处。最后一个诗句,难以找出词眼,理解起来也比较晦涩,王老师就补上这首诗的其他两句诗,再让学生去找词眼,使得这一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再通过“望的是同一个月亮,但不同的人心情感受不同”的梳理,使学生对“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多元阅读方法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四、抓想象,练说话,体会情境
  (对于“心中月”,教者没有多花时间,仅是让学生找出相关文句,用练说一句话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小外甥的“心中月”,以集中精力与时间突破重难点。)
  五、抓写法,细比较,升华认识
  师:有人说,《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有的是作者想象所得,有的是作者的观察所得,有的是作者的回忆所得。现在,请你根据自己的学习,完成课堂练习的第一大题的第二小题。(课件出示错乱排列:想象?摇江中月?摇观察?摇诗中月?摇回忆?摇心中月)?摇?摇
  (生练习调整搭配)
  师:好的,谁来交流交流你的答案?
  生:我是想象心中月,观察江中月,回忆诗中月。
  (板书:想象、观察、回忆)
  师:跟他一样的举手。都一样。我们再来看,也有人说啊,这《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一个代表着过去之美,还有一个代表着现在之美,一个代表着未来之美。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完成课堂练习第一大题的第三小题?(课件出示错乱排列:江中月 过去 诗中月 现在 心中月 未来)
  (生练习调整搭配)
  生:我觉得江中月是现在,诗中月代表的是过去,心中月是未来。?摇
  (板书:现在?摇过去?摇未来)
  师:同意的举手。我们再看,这《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一个写来有童话的味道,一个写来有散文的味道,一个写来有诗歌的味道。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完成第四小题?(?摇课件出示错乱排列:江中月 童话 ?摇诗中月 散文 心中月 诗歌)
  (生练习调整搭配)
  生:江中月代表散文,诗中月代表诗歌,心中月有童话的味道。
  (板书:散文 诗歌 童话)
  师:同意的举手。看黑板!现在,你已经有了重大发现,出现在你面前的《望月》这篇课文的最大特色。原来,《望月》,作者先写的是——江中月,那是他观察所得,代表的是现在之美,具有散文的味道;接着写——诗中月,那是他回忆所得,代表的是过去之美,有诗歌的味道;而作者最后写的是——心中月,那是他想象所得,代表的是未来的月亮之美,有童话的味道。
  经过学生交流练习答案,教师以板书呈现:
  江中月——观察所得——现在——散文的味道
  诗中月——回忆所得——过去——诗歌的味道
  心中月——想象所得——未来——童话的味道
  【赏析:列举他人所说的四种不同解读,用课堂笔练的方式,让学生调整词语的搭配,在练中悟,以明晰文本的写作特点。这是本课亮点之一。因为像《望月》这样的散文,兼顾童话、诗歌的一些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让他们自主探寻其文本秘妙,显然有相当的难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者是借助这一练习,让学生透过他人所说的四种解读的体验,理解“千江有水千江月”多元阅读方法。】
  师:有人对赵丽宏佩服得五体投地,终于逮到了一次机会,当着赵丽宏的面,向他请教。您太厉害了,您的《望月》写得太好了,我想向您请教一下,您当时是怎么想的?
  师:孩子们,想不想知道赵丽宏的回答?(生:想)真的想?(生:真的想)超级想?(生:对)
  师:只见赵丽宏微微一笑,他说——(课件出示:这些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傻了,心中有困惑,有什么问题?
  生1:这些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那怎么写出这么巧妙的文章呢?
  师:你觉着他在忽悠你。谁还有问题?
  生2:这些他根本没有想到过的是什么啊?
  师:我也不知道他没想到的是什么。
  师:孩子们,照赵丽宏的说法,完了,前面我们半个小时都白忙乎了!那不瞎扯吗?他根本没想到过这些!不要着急,赵丽宏的话没说完。想知道他接着说什么吗?看!——(课件出示:不过,我觉得这样解读也不错!其实,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赵丽宏)
  师:明白了是吗?
  生:每篇文章,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角度不同。
  师:你明白了,以前知道这道理吗?
  生:不知道。   师:今天知道了,长见识了!
  生:我明白了,其实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解读)。
  【赏析:将赵丽宏的话分步揭示,为的是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惊讶到恍然大悟的过程,也使课堂更显得富有情趣。】
  师:大家看,有人读《望月》,读出了江中月、诗中月和心中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生:也不错!)再看,有人读《望月》,读出了观察之月、回忆之月、想象之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生:也不错!)还有人读《望月》,读出的是现在之月、过去之月、未来之月。对这样的解读,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生:也不错!)更有人读《望月》,读出的是散文之月、诗歌之月、童话之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生:也不错!)
  师:你看,一篇《望月》,已经有了四种读法,我相信还会有第五种……第N种。其实,只要你是用心而投入地在读,那么,你读出的感觉和体会,赵丽宏都会这样告诉你:我觉得这样解读——也不错!
  师:这样的读法,我们把它比喻为——千江有水千江月。你看,天上只有一个明月,然而当这个月亮倒映在无数条江水中时,它就出现了无数个江中月!这样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千江有水千江月。是的,文章只有一篇,它就像天上的一个月亮。然而,每个人对这篇文章的朗读都可以有自己的不同体会和感受,我们把这样的现象也叫——千江有水千江月。
  【赏析:《望月》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但其细腻的笔法,清幽旷远的意境,尤其是“景事相融”的表达手法,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是不容易把握的,而要理解教者渗透之中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多元阅读方法,更属难事。但在王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那“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都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对于“望月只是月”“望月不是月”“望月还是月”这样颇为费解的文学欣赏说法,对于“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多元阅读方法,学生也有了粗浅的理性认识。
  整节课,王老师的目光是聚焦在文本语言的体验、感悟、内化、运用上。他以朗读为主要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特别是大量运用引读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从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来来回回,深入对话。通过“读”“悟”“想”“背”,让学生逐渐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实现既得言又得意。对于渗透于全课的“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多元阅读方法,教者一开始,就在“不同感受”上做文章,再从“一江月”扩展到“千江月”,在“不同作者望月时心境不同”处迁移,到了最后环节,展示四种不同但又都有一定理由的解读,就使得抽象的道理浅显化、形象化。在这样层层递进、步步诱导之下,学生已经窥斑见豹,对于“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多元阅读方法,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对于小学生而言,这已经足够了!
  在第二课时,教者从渗透传承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其他作家的写月片段进行对比欣赏,把《望月》置身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来品读,让孩子对“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一多元阅读方法有了另一层次的了解,做到既得法又得神。王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巧妙引导的相结合,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他是在用具体的教学实践守望着语文之“明月”!】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
其他文献
问:在备课中,我发现《掌声》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同学们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然而,作为担当“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两位老师形象却与之相悖。请问我的看法“存此一说”吗?  答:我在文本细读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作为人教版小学语文第5册第八单元中的首篇精读课文,《掌声》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
期刊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美文,内地和香港教材均选用,且教材内容一致,都定为精读课文。但由于两地文化背景不同,对课程理解不同,学习重点、教学教法也有明显差异。笔者参加“香港与内地教师交流协作计划”期间,有幸聆听了香港圣公会诸圣小学岑老师执教的《桂林山水》,深有感触,真可谓“桂林山水”别样美。现以该课为例,再现其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以图在比较中思考,在实践中反思,在借鉴中创新。  一、这是一片充满
期刊
曾经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故事:河北石家庄二中因学校改建而另辟西门,门外四五米的地方长着一棵粗大的法国梧桐。有树挡在门口,肯定不便通行。学校职能部门建议把树砍倒或移栽别处,却被校长直接否定了。砍倒,不光法规不允许,更主要的是,树也有生命,是生命就该被呵护而不是被加害;移栽,似乎两全其美,园林局的阻力也不会太大,可这位校长说,树挪死,人挪活,这本来就是人家树的地方。  树也是有生命的。把树留下来,就是对生
期刊
【原题】  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甲与乙两人骑车从相距4500米的A与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分行200米,乙每分行300米,经过多长时间两人相遇?  【改编题】  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甲与乙两人骑车同时从相距500米的A与B两地同时出发,甲每分行300米,乙每分行200米,多长时间后,两人相距6千米?  【设计意图】  原题只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进行解答。而改编题与原题相比,条件更加隐蔽——题中
期刊
学校作为拥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基地,打造健康向上又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作为班级灵魂的班级文化亦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工程。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和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今后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功能。本文谈谈关于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普遍现状  纵观当前的班级文化建设,多数教师能认识到班级的作用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有的
期刊
扎根于山城教育的土壤,承载着山城教育的期望,近两年来,吴嫦云工作室全体成员在瓷都的热土上默默耕耘,茁壮成长,品味快乐。  幸福的乐园  打铁先要自身硬,“有模”才能“有样”。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工作室的发展思路十分清晰:一年要有“小样”,三年要有“模样”,五年要成“榜样”。工作室坚持聚焦课堂教学,打造精品课程,引领成员不断丰富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回首近两年来走过的路,我感觉
期刊
一、听真实情景,引导学生说“实”话  儿童语言学习是从日常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其一般规律为:从听别人说话进而模仿说话,逐步掌握和运用各类词语,并按照言语表达规则表达自己的意思,用语言与人交流。这一习得语言的过程对小学阶段英语教育有积极意义。课堂是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为孩子们创设习得环境,但所创设的语言环境需要以真实为前提,引导学生说“实”话。  1. 创设真实情
期刊
我们走进一所学校,感受最深的当不是学校墙壁上的口号,不是展示的荣誉奖牌,也不是丰硕的办学成果,想必是透过学校建筑形象和校园主色调所传达的办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获得校园文化建设资金。通过两年的打造,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散发出时代气息,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尤其备受关注的是校园呈现出来的色彩清新并明快的校园文化。  下面,我以厦门市松柏小学(以下简称“松
期刊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引领应当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目前对于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大多停留在口头或文字的表达上,缺少有效可行的手段。纵观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往往只看到一条明线(数学知识),却看不到一条暗线(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一节课时,不是单纯使用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而是综
期刊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随着学校周边工贸园区建设的日益完善和发展,外来工子女人数也快速增长。据统计,我校现有外来工子女超过在校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外来工子女大都来自农村,他们认为自己是“外地人”,在心理上对第二故乡的归属感不强,表现出比较孤独、敏感自卑和易受伤害。有的学生行为习惯相对较差,有的对自己缺乏信心,有的对集体、学校、班级缺乏关心、爱心。因此,用心导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