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源式中国智库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832793x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林掩映的小院内,博源基金会的大堂一派典雅、沉稳之气。
  大堂尽头,悬挂着一幅黑白摄影作品,画框内的老农蹲坐在家门口的砖石台阶上,清贫而朴实。
  作为基金会总干事,何迪长期负责基金会的运营和组织,手里拿着一本刚看过的《8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与采访时他言谈中流露的对八十年代的眷顾呼应成趣。
  上世纪80年代,何迪作为青年学者开始参与中美学术界间的交流。1989年后,随着中美智库之间的接触趋于频繁,他有了近距离观察美国智库的机会。
  与中美智库的交流,使何迪很早就认识到智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随后,与欧洲各国智库以及亚洲智库的进一步交流,更加强化了他的这个信念。
  这颗信念的种子,于30年后,在博源基金会生根。
  2007年10月,何迪与秦晓一道,创立博源基金会(以下简称“博源”)。博源以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的身份在香港注册。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博源已经发表了研究报告《中国经济观察》36期,外加增刊和特刊26期;资助了10余个中长期的研究课题;出版了“中国经济观察”与“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两个书系,共八本专著及论文集;在博源周围,聚集了一批国内国际顶尖的经济学、社会学与国际问题的研究人员。博源对决策层与公共生活的影响力在不断生长。
  
  “有改革就有需求”
  “有改革就有需求,没有改革,就没有需求。”谈及智库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身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激荡的改革风云的何迪,言语中饱含激情。
  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有三个时期,思想库都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推动过社会的进步与政策的制定。
  第一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期。彼时,社会上对思想极度渴望,整个社会洋溢着求知学习的气氛,而学习的动机,就是寻求国家富强之道。那种生气勃勃的氛围,何迪今日思之,难掩怀想、神往之情。
  而最高领导层也富于改革与学习的精神,经常当面向年轻学者请益、讨论。“一拨一拨地见年轻人。那时周其仁所在的发展组就曾经通过上百人的实地调研,直接以报告的形式参与了中央对五个一号文件的起草。
  何迪认为,这种介入到改革之中的热情,和对改革的影响,丝毫不比任何一家国外的智库逊色。
  1992年之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建立之时,不论是国企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都有活跃的经济学人与研究机构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97年到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智库作用依然显现。何迪说,不论是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还是银行业的改革,都有专业背景的学者和他们所在的调研团队的支持。
  回首过去,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进程中,智库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种滋养智库发展的需求,在当下中国依旧存在。
  何迪认为,只要中国坚持改革与创新,就会有对智库的需求,只有改革停滞了,不再创新了,对智库的需求才会淡化。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的中国,需要智库来开启“官智”,促进公共政策与决策的优化。
  
  一切从人入手
  进入21世纪,情境已然与30年前不同。
  “互联网是革命性的,在表达意见和获取信息方面,远远超过七八十年代。现在,中国一年出37亿本书,全世界出版的书都没有中国多。这已经不是一个信息匮乏的时代,或是经验获取困难的时代,而是一个噪音与真理并存的时代。”何迪说。
  如何在这个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打出自己独特的产品?这是博源基金会在成立之初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问题。
  利用自己在投资银行工作期间的积累,何迪召集了各个银行研究中国的首席经济学家,请大家来讨论。研究出的结果,一是现在给领导提供信息的部门过多,但往往在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上,不能两者兼得;二是研究人员与决策者之间缺乏双向交流,信息的整合和筛选不能满足决策的需要。
  “一切都要从人入手”。博源确立了自己的发展思路。
  从博源的第一份内刊《中国经济观察》中可以发现,为其撰稿的特约经济观察员,都是各个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何迪认为,这些经济学家具备的三个条件,保证了研究报告的质量:
  一是他们的独立性。这些经济学家来自各个投行,与研究对象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再者,宏观经济分析的经济学家,不像资源配置、战略分析或是股票配置方面的专家,不会因其从事的领域而扭曲观念。这一点上,“他们的研究与生意是分离的”。
  第二,就是分析框架。何迪特别强调分析框架的重要性。“这些人大部分都在世界银行或者IMF做过基本的训练”,框架能有效避免主观臆断,更凭借数字与事实,依靠分析说话。
  最后一点,信息来源全球化。“他们拥有对全球市场观察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
  除了定期出版自己的内刊,博源基金会还邀请各领域的知名学者参与一些中长期课题的研究。何迪自己就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些一流学者的组织和召集上。
  “如果说三年多我们能够走到今天,我个人觉得,就是凝聚了人气。”何迪说。
  曹远征、张燕生、马晓河、蔡昉、周其仁、吴敬琏、章百家、袁明,这些国内国际的一流学者,不仅在基金会任学术委员或顾问,还能够保持时常参与博源基金会的讨论与活动。
  何迪认为,能有这种局面,除了在学术理念上的共鸣,与基金会做了三方面的努力有关:
  首先是跨学科的人员构成。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专家与学者之间的讨论,才能够对问题进行全面梳理。“政治学的或者法律的,这些东西学习和鉴别一定要有国外的国内的经验,我们要研究国际关系的,我们要研究中外历史的,所以你看我们最早选的人,一定是跨学科的。”
  同时,博源基金会邀请的专家顾问,在理论和实务方面均有阅历。在缺乏美式的“旋转门”机制(指智库专家和官员身份角色灵活切换)的情况下,要求所参与专家、顾问的双重身份,是很重要的一个考量。而这离不开何迪的自身经历,“我个人在美国所的时候,也是个学者,但要不是在银行工作了十二三年,对一些问题的体会不会这么深”。
  另外,对实际经验、跨学科交流的要求,时常与国际视野的讨论相结合。何迪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在支持北大王缉思教授的课题《三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时,其中,尚会鹏作为在印度研究领域中政治文化方面研究的知名学者,“他为我们写的文章,对我们有很大启发,是一块宝藏”。但为了拓宽视角,“我们还是请来了瑞士银行专门研究新兴市场的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世界银行的汪涛和发展经济学的许小年,从经济和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同他一起讨论。”这对研究者本身也是一个受益与学习的过程。
  何迪告诉记者,在国别案例等课题上,注重交叉学科与中外结合的讨论方式,已经成了博源基金会的特色。“这样的人才结构搭配对专家学者都是一种学习,这是我们比较成功的经验。”
  
  中国转型的四大课题
  博源基金会给自己的定位是:着眼于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及国际关系领域内的中长期问题。何迪告诉记者,今年基金会正在进行四个大课题的研究,都是中国经济结构与社会转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第一个题目是国家资产负债表。将会由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和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共同担当。“这个题目是通过很多次的讲座和讨论才确定的,”何迪告诉记者,“大家觉得国家现在许了那么多愿,社保的、医疗的、救灾的,包括未来的能源的,所有都是花钱的。钱从哪里来?我们就组织了对这个课题的资助。”这是今年刚启动的一个题目。
  第二个题目,是国有资产运作模式的研究。“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得国有资产有了价值有了流动性,怎么通过一个制度性的安排最终把这部分资产还给老百姓?”课题的起源来自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委员邵宁的讲座。何迪认为,这样的课题,在未来的三五年一定会是一个大课题。“如何评价国企的进一步改革?一些经常看到的观点到底是对是错?同时,我们也打算涉及国企的整个改革进程,国企资产的状况和管理,外国和中国都有哪些经验,有哪些办法和不同的方案?这就是我们的课题。”何迪说,很多的官员、学者和银行,都愿意配合这个研究。
  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去年提出的财税体制改革方案,是博源基金会眼下开展的第三个课题。何迪说,楼继伟带领财政部的地方预算司司长和中央财经大学的老师,已经组成了一个团队。基金会在资助的同时,能够经常参加组织讨论、交流,定阶段与大家分享成功。“这一定是对中国未来五到十年都有影响力的课题,而且我们做的课题都是跨部门的,不会因为不同部门方案不同而使利益打架。”
  第四个重要的课题,也是当下的热点:人民币可控下的全面可兑换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何迪说,这个课题目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真正变成了一个香港和大陆的沟通渠道。“从去年才五六百亿,现在到五千多亿,这是人民币在香港的预算,”何迪说,“其实这是去年四月做的题目,今年发布,因为比较敏感,涉及到汇率的问题,所以推迟了一些。但现在看来,将会加速人民币全面可兑换的进程,所以我们觉得可以发表。”并且,这个题目还会有拓展,下一步将要进行外汇体制关于货币体系的安排的研究,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原局长吴晓灵将会继续做这方面的研究。
  “学者本身有兴趣,是研究课题质量的最好保障。”何迪说,“梳理问题,建立框架,寻求共识,是我们的基本流程。这个流程,启发了很多很好的课题和思想。”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员蔡昉,就愿意担任人口结构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们近期要启动的一个课题”。
其他文献
与走势不确定的住宅市场相比,工业地产正在调控风暴下勃兴。  来自链家地产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年前8月,工业用地供应量占土地供应总量的52.1%,首次超过了住宅。  中国不动产研究中心(CRRC)研究报告则显示,从2005年第一次楼市调控开始,一线城市约有30%的传统房地产商转向产业园建设开发,并且趋向于成熟,甚至已经可以分门别类。比如号称为企业打造总部的总部基地模式,与专业地产开发公司合作的TCL模
期刊
光伏上网标杆电价横空出台,搅乱了光伏招标的“一池春水”。  8月1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通知,规定在今年7月1日前核准建设、12月31日前能够建成投产、发改委尚未核定价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统一核定为1.15元/千瓦时。  7月1日,成为了中国太阳能光伏项目的分水岭。与此相呼应,这一天也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和企业抢跑的“大限”。  “企业8月份拿到的省发改委的批文,可是落款的日期却是6月份的
期刊
8月12日,浙江海盐发布了橙色高温预警。酷暑之中,国家核电安全检查组在海盐境内的方家山核电工程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现场检查。  方家山核电工程是此轮核电安全检查的“终点站”。从今年3月开始,由国务院牵头,环保部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中国地震局等部委组成的全国核安全检查工作组一直奔波在中国核电建设和运营的第一线。挥别方家山核电工程后,历时5个月的核电安全检查已完成了全部现场检查部分。  “检查组并未发现
期刊
2011年7月,福布斯公布全球企业500强,14家韩国企业名列其中。  云集三星、现代、LG、浦项钢铁等诸多大企业的韩国,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国家。在战后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半个世纪里,大企业与小国家之间的共舞,既跳出了辉煌——60到90年代,韩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的高速增长,创造了“汉江奇迹”,也跳出了苍凉——1997年的经济危机韩国遭受重创,伴随大企业负责人纷纷接受调查,数位总统及多位政府高官接连落马
期刊
一个民间商业评级机构胆敢摘掉美国国债“无风险”这顶帽子,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全球市场对降级的反应的确相当激烈,对未来不确定性充满焦虑。 颇具另一番意味的是,从股市大量撤出的资金投向了相对安全的国债,于是美国国债不但没跌,反而略涨,中国作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国,暂时没有受到损失。  评级机构怎么有那么大的能耐向各国主权债的信用等级品头论足?多年来监管机构和国会任其发展,对背后利益纠葛视而不见,这次
期刊
周一暴跌5.5%,周二反弹4.0%,周三再跌4.6%,周四又涨3.9%,周五微涨1.1%——8月的第二周,道琼斯指数大起大落,让华尔街随之喜悲。如此“荡秋千”行情,全部关乎“恐慌”。要么恐慌抛售,要么恐慌买入。  这一切,都源自标准普尔公司8月5日的一道“指令”:下调美国的3A主权信用评级。从下调评级的那个周末,到8月12日结束一周的交易,华尔街就如惊弓之鸟,左冲右突,迷失方向,在“买”、“卖”间
期刊
这是今年翻译最糟的图书之一。中译本的文字几乎没有一段不是错误的、曲解的或令人生疑的。我们看到了英王“纪尧姆三世”(实为威廉三世),在马德里举行“就职仪式”的“查尔斯昆特”(实为查理五世),以及其他难以计数的古怪错误。但原作者的名望与本书的主题却让人难以对它视而不见——国债危机现在成了全世界寝食难安的大问题。从雅典到巴黎,从里斯本到都柏林,从华盛顿到北京,似乎人人谈债色变。  《十年内尽毁?国债:最
期刊
打电话到一个熟识的移民律师的办公室,原本想采访美国劳工签证政策的事儿,对方直言相告:“我现在不关注这个。半年前我们就在上海开了办公室,专帮中国人做EB5。我明天又要飞上海了。”  几天后,为做一篇地产价格走势的报道,致电一个熟识的地产中介,该中介回道:“我们基本上已经不做地产了,我们现在专门向中国人推介EB5。”  EB5,作为美国投资移民绿卡类别的代码,一下子成了像“芝麻开门”那样打开财富之门的
期刊
美国东部时间8月5日晚,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债务评级,从AAA调降至AA+。美国国家信誉历史上首次蒙尘。  奥巴马政府立刻对标准普尔展开还击。财政部指责其计算错误,要求恢复美国3A评级、起诉调查标准普尔。  然而,标准普尔并未“屈服”于美国包括财政部、证交会等部门的指责,甚至有可能还进一步调低评级。  标准普尔分析师尼古拉斯万在报告中说,降级反映了标普的观点——美国政策制定和政治机构的有效性、稳定
期刊
经历“7年之痒”的电力行业主辅分离,将暂时落下帷幕。  如无意外,电力改革新成立的两大辅业集团将于8月下旬在人民大会堂挂牌。继“厂网分开”之后,电力改革终于沿着国务院2002年公布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五号文件”)的改革方向迈出了第二步。  “辅业集团挂牌之后,电力主辅分离后重组的整合基本告一段落。”熟悉电力体制改革的电监会一位内部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这轮主辅分离难逃“夹生饭”的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