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文本,培养感悟能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i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点的解析,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读文本,抓单元、依学情、研内容、扣教材,教师应一步步引领学生达到整体感悟。
  [关键词]情感 例谈 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49
  根据“阅读教学要看得见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摸爬滚打,看得见学习有过程、有层次,看得见听说读写能力在提高,感受到学生情感在提升”的理念,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设计中应突出“三体现”“五环节”。“三体现”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体现教材要求;教学流程的设计体现学习过程;课堂训练体现读说写结合。“五环节”是:一读文本,悟真情,说教材;二抓单元,扣课文,说目标;三依学情,说重点,说难点;四研内容,说学法,说教法;五扣教材,说流程,说策略。
  一、读文本,悟真情,说教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围绕“保护周围的环境”为主题的一篇精读课文。以“一把斧头”为线索,讲述的是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锋利的斧头过上了“不错的日子”。由于乱砍滥伐,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终于被一场洪水冲走了。这个故事讲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错误的行为和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
  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走进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去看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去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二、抓单元,扣课文,说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涵的道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三、依学情,说重点,说难点
  本文先写山谷中,曾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再写村子里的人们靠砍树木生活,日子过得不错,最后写洪水冲毁了村子的一切。这篇课文的生活背景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可借助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根据课后思考题以及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是课文的重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是课文的难点。
  四、研内容,说学法,说教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段学生在阅读时,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找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读思结合;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五、扣教材,说流程,说策略
  (一)情境对比,走入文本,震撼心灵
  1.视屏播放《美丽的小村庄》,通过直观画面,让学生感受小村庄的美。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板书:什么都没有了)声音、直观画面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了这可怕的灾难。
  2.看到这段视屏场面,你还想到……
  【设计意图:展示灾难带给人类的毁灭、死亡……为进一步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找到了切入点。】
  (二)文本对比,自读体悟,读中释疑
  1.出示阅读要求,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
  课件:“什么都没有了”指的是哪些东西没有了?是什么原因使“什么都没有了”?
  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议一议,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依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探究小村庄变化的原因过程中,重点抓住形成对比的句子来感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再加以个性化的朗读训练和想象引导,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
  2.根据学生的感受,筛选出重点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①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句子训练:(展开联想,补充句子)
  谁家想 ,谁家想 ,谁家想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②“拎”字换成“拿”字,再读一读,他们意义相同吗?
  【设计意图:“谁”不作为疑问代词,是任指,表示没有例外。两个“谁”字连用,表明小村庄的人们砍伐树木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非常随意。因此,森林被破坏也就顺理成章了,森林遭到过度砍伐也就有了一个前提——无人去管。】
  “拎”“一棵一棵”表达了人们的一种非常随意的心态,突出了人们没有将砍树当做一回事。
  (2)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①出示图片:看图理解“裸露的土地”——“裸露”。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这是一把什么样的斧子?
  【设计意图:抓住两个“不断”,引导学生透过画面,想象文字后面隐藏的内容。】
  ②省略号虽然省掉了文字的说明,却又在暗示着什么?
  这句话含蓄的说明了“过度”砍伐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3)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①指导学生着重朗读、理解三个“变成了”,启发学生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树木还会变成什么?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斧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幸福。然后拓展: “此时你就是小村庄里的小村民,看到小村庄里造起了一栋栋房子,家里多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应有尽有的家具,你认为这又是一把什么样的斧头?”】
  ②这里连用三个“变成了”构成了排比句,强烈地体现出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房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深刻地反映出对人们把树木当柴烧这种错误行为的一种遗憾和谴责。
  (4)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句子训练:
  没有了一栋栋房子,没有了 ,没有了 ,没有了 。
  【设计意图:“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是指人们砍伐树木造的房子、做的家具以及卖树换来的物资等。靠破坏自然换来了虚假繁荣,最终得到了大自然更严厉的惩罚。】
  以上句子的对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明白了课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村民们在用斧头得到许许多多东西的同时,也失去了更多的宝贵的财富。从中,学生感悟到人类在利用自然造福的同时,也要保护环境。
  (三)拓展延伸,生本对话,情感升华
  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的语言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
  为了使学生在读文中积淀的强烈的情感得以升华,教师可这样设计。问:如果时光能倒流,在悲剧没发生之前你想对村子里的人说些什么?
  (四)个性作业,读写结合,深化主题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为此,教师可设计这样一组自选作业。
  1.找一找我们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及其造成的后果。
  2.设计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3.办一期“我是环保小卫士”的手抄报。
  4.以“一个老树桩的诉说”展开写作。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我们要重视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沟通课内外,实现读说写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在实践中巩固所学。】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公民的迫切需要。新课标对语文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因此,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悟出言中之意,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3.品词析句,读写结合,有效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可爱的朋友。它是——(生答)小葫芦。(课件:葫芦动画跳出)  2.同学们,今天有许多可爱的“葫芦娃”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想把它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故事扣人心弦,描写了发生在二战时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周旋的故事。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歌颂了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较全面地解读这篇长文,把握人物的性格,感悟人物的优秀品质,是我要认真考虑的。为此,笔者采用导演说戏、演员演戏、集体评戏的模式,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这种鲜活的教学方式,突破长文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体裁的多样性,其中说明文占据了一定比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既要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领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使学生习得语文学习的思想、方法,习得语文学习的能力、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针对此类课文,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呢?  一、关注语
[摘 要]课堂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对教师来说,控制课堂,巧妙化解意外,才能牢牢地将学生的注意力把握住。而控制课堂需要认识教学内容的特征、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课堂教学规律。  [关键词]教学内容 教学规律 年龄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90  教学案例  这是一节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认一认”的识字教学研讨课,
哲理古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言近而旨远,它洞悉着世事的奥妙,阐释了人生的哲理,让人们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获得了理性的启迪,在冷静的思辨中, 体悟出人生的真谛, 感知到世界的规律。然而,古诗本身就具有意象的朦胧、模糊、多解与象征等特征,哲理古诗更有其深刻的哲理韵味,这些无疑加大了学生理解哲理古诗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给他们指出一条终南捷径, 帮助他们去阅读、理解、鉴赏哲理古诗, 使他
小学作文教学提倡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读写训练已经成为作文教学的共识。很多教师都这样想,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效果体现。读与写相辅相成,读写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因此,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加强读写练习,也成为大多数作文教学的固有认识。读写结合非常有必要,也符合教学规律,但对小学生来说,只靠读来提升写作水平,还存在一些困难,因为读与写很难有机融合,自然就不能发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与传统教学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相比,以其集成性、多样性、交互性的特点,更受广大教师青睐。然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出现喧宾夺主、华而不实、游离主旨等现象,影响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注意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悟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从感人的情节、鲜活的情景中体验作品蕴涵的生命之曲,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齐读课题: 天鹅的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天鹅的什么
[摘 要]在说明性文章习作指导中,要根据学生年段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夯实阅读中的表达方法指导,在有效链接语言训练点中,让学生了解表达方法;从“说”练起逐步过渡到“写”,将“说”贯穿于“写”之中,让学生课余练法;在循序渐进、扎实细致的指导中,使学生掌握运用方法,从而形成“有法可依”的说明性文章习作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说明性文章 说明方法 习作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