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巧妙短教 好戏自然开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k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故事扣人心弦,描写了发生在二战时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周旋的故事。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歌颂了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较全面地解读这篇长文,把握人物的性格,感悟人物的优秀品质,是我要认真考虑的。为此,笔者采用导演说戏、演员演戏、集体评戏的模式,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这种鲜活的教学方式,突破长文的文本缺陷,使短短的课堂变成了一场精彩的好戏。下面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活化教材,激活课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喜欢新鲜,好奇心重。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进行创新,激活课堂,让学生经历不同的课堂体验。《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故事扣人心弦,对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刻画生动细致。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我将课文变成了剧本,采用学生自导自演自评的方式,展开教学。
  师:想要导演好一场戏,必须要先了解戏的年代,主要几场戏,人物,戏的发生地,现在我们先来弄清这些问题。
  有关二战的时代背景,对学生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于是,我先通过视频和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段历史,然后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加深了解。接下来,让学生确定本课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几场戏、几个人物、几个场景,他们可以轮流做导演。
  学生通过自读,确定这场戏的地点发生在法国伯诺德夫人家中,主要人物有伯诺德夫人、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这场戏主要围绕伯诺德一家人为保护半截蜡烛而展开。主要情节是德国军官点燃蜡烛,伯诺德夫人借口油灯更亮,将蜡烛吹熄;可是,德国军官又点燃了蜡烛,杰克借口想到柴房搬柴火想拿走蜡烛,却被德国军官夺走;最后是杰奎琳借口想上楼睡觉,把蜡烛拿走。通过采用导演说戏的方式,梳理内容,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把握,激发起想要探究下去的兴趣。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二、多维解读,彰显个性
  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尤其对人物解读,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半截蜡烛》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个性解读。我引导学生从演员的视角,把握细节,深入内心,分析人物。
  师:说说看,在保护蜡烛这件事中,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生:杰奎琳。
  师:你想确定她为女一号吗?那么请找找她的台词。
  学生将杰奎琳定为主角。怎么才能通过短短的台词,表演出她的形与神,这是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的关键。学生透过文本,想象到杰奎琳应该是个有着宝蓝色的眼睛,笑起来像百合花一样纯净的女孩。在杰奎琳的内心深处,对德国军官充满了憎恶,恨不得让这些“德国佬”早日滚开,可是她依然用甜美的笑容,向德国军官说:“和您聊天很有趣。”这句话能够表现杰奎琳什么特点?她为什么称呼那个下等的德国军官为“司令官先生”?学生从中揣摩到杰奎琳是个顾大局、识大体,极具忍耐力的小女孩。她故意将话题引向德国军官的女儿,目的是为了麻痹敌人,这足以证明她的勇敢和机智。
  通过个性解读,学生领悟到文本的对话细节非常富有特色,每一个对话的背后,都隐藏着潜台词。这样,为未来学习解读人物性格积累丰富的经验。
  三、续写分析,提高素养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用结合,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通过《半截蜡烛》的学习,学生根据精彩的故事,分析并体验了人物丰富的内心。这个时候,他们的情感有了波澜,需要有一个通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此,我展开引导,让学生担当编剧,续写故事的结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师:想象一下,德国佬军官终于走了,接下来伯诺德夫人、杰克,还有杰奎琳,会说点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三个人的性格特点,进行续写。有的认为,伯诺德夫人会大松一口气,对两个孩子的机智表示赞赏和感谢:“哦,亲爱的,可真有你的,终于挺过去了。杰克,你也不错。”也有学生认为,杰奎琳会嘟嘟着小嘴说:“吓死我了,终于把这帮该死的德国佬给赶走了,真希望他们永远都不要再来了。”还有学生认为,杰克会非常赞赏杰奎琳:“真是多亏你了。这帮德国佬,差点就发现我们的秘密了。”
  学生一边续写故事的结局,一边再次体会紧张的故事情节,对人物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此时,我让学生再回顾整个故事,针对这场戏进行评述。
  师:想一想,这场戏好看吗?为什么?
  学生认为能够体现戏的一波三折,就在于人物对话;在对话中充满了丰富的心理活动,而这些都是通过神态和动作来表现。文中的杰奎琳是主角,那杰克和伯诺德夫人在这次成功脱险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学生讨论后发现,正因为伯诺德和杰克的努力,一点点打消了德国军官的顾虑,为杰奎琳的成功争取了时间。也就是说,前面的铺垫,为后面的高潮奠定了基础。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往往有很多篇幅很长的文章。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如何将内容浓缩,提高教学实效,是个重要的课题。笔者通过活化教材,采用导戏、演戏、评戏三个步骤,激活课堂,将课堂教学引向了高潮,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这使我领悟到,只要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学生就一定能够回报给我们一个精彩的世界!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语言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本义所在,是通过学习一篇篇课文来实现的。巧妙地进行语言转换,能使学生的语言习得更富成效。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通过转换句式、转换角度、转换文体等,让学生习得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堂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语文课,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遣词
何谓“意脉”?“意”指文本所确定的主旨、情感,“脉”指内在的联系、条理。“意脉”就是文本意旨的脉络。  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就整体看,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的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生动表达了季老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但在写作形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明当时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时,作者借助日记和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
一、 当前小学语文预习现状  尽管小学语文教师都尽心尽力地去教学生,尽管反复强调了语文预习的重要性,但是学生的预习效果仍不理想,语文能力的提升也不明显。冷静思考,分析得出,学生没有真正把预习作为自身学习的需要,作为自觉学习的行为是主要原因,其中又包括了以下几种因素。  1.教师引导不当。教师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真正清楚,使得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的把握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练习的“语文与生活”讲究字词句段、听说读写训练的相互渗透,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巧妙融合。我们该如何扣住目标实施教学呢?本文就六年级上册练习二的“语文与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步:从生活中来  “语文与生活”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字。板块一,模仿“开心辞典”的答题方式,让学生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从感性上认识同音词的辨析及使用。这是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有六个,涉及听话、说话、口语交际三个方面,还包括听说的内容与形式、交际方式与要求,同时对听说、交际的情感与态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能认真听,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等,意在让学生初步学会倾听、讲述、交流。这一学段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了口语交际起始阶段的基础性,听说、交际训练内容的综合性及目标指向的多维性。教师该如何紧扣第
《揠苗助长》是一则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  【实施过程】  一、查字典引入新课  1.教师板书“寓”,让学生在字典中查到这个字,并记住自己用什么方法去查。  2.指名两个学生来说自己怎样查到“寓”字:一个是用音序查字法,一个是用部首查字法。  3.借助字典拼音认读生字,并理解新词的意思。  4.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寓言两则》,看看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
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张天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读是多么的重要!  当下,我们一直在追求课改,强调打造高效课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究竟我们还要不要“读”,如何“读”呢?“读”会不会影响课堂的高效呢?其实,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
当下,对实施新课程以来的一些状态都有再思考的必要,其中之一就是语文课堂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得失进行思考、分析、总结,最好形成一个文本留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笔者经历了新课程实施前后的诸阶段,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的话题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于课堂失败处切入,是一种反思常态  课堂的再思考是基于已经完成的状态的。每一节课都会存在精彩之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公民的迫切需要。新课标对语文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因此,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悟出言中之意,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3.品词析句,读写结合,有效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可爱的朋友。它是——(生答)小葫芦。(课件:葫芦动画跳出)  2.同学们,今天有许多可爱的“葫芦娃”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想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