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家园共育”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教育理念,如何让家、园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家园协调共进成为首要关注点。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家、园并进的最佳方法与途径,努力为家园共育创造双核动力,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园共育;家庭教育;幼儿园;并进;双核动力
一、“家园共育”教育理念
“家园共育”概念中的“家”、“园”、“共”“育”是四个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其最终发展目的是“育”,而要达到“育”的目标,行之有效的最佳方法是“共”,而实行“共”的主体是“家”和“园”。在这“家”和“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园主家次”,而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在家园共育中,我们强调的是这两者的密切配合与共同前进,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本文探讨的侧重点放在家、园共进这一基点。家、园并进了,家园共育有了足够的动力,才会更加有效的发挥实践作用。
正确理解和把握家园共育的含义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家园共育的所属范围,为我们实施家园共育提供更好的指导。但事实上,人们对家园共育只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缺乏比较明确系统的认识。
二、目前家、园并进存在的问题
(一)、“园主家次”观念强,家长处于被动地位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不存在谁主谁次,之所以存在“园主家次”的观念,和我国传统的“尊师”理念将教师置于中心地位不无关系。一方面,家长们还保留着旧有观念,认为教师是教育专家,觉得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幼儿园或老师的事了,自己只是在必要时担当一回老师的“帮手”,协助老师教育孩子,孩子怎么教育听老师的安排就可以了。另一种情况就是不良社会风气导致家长不敢对幼儿园或幼儿园老师的行为或安排提出异议,因为害怕得罪了幼儿园老師,孩子以后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受到老师的不待见。殊不知,还有很多家长也是有成功的育儿经验的。另一方面,一些幼儿园或教师自认为是教育的权威,直接居于领导地位,如园方总是单方面的通过通知或告知的方式向家长传达任务,家长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家与园不平等的关系严重阻碍了家园共育的健康发展。
(二)、家、园并进流于空洞化
家园共育,强调双向性与互动性,因此只有家长与园方或老师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完成这一有机统一过程。但从实际生活中来看,家长的认识与参与配合水平都是理论脱离实际,大多数都是停留在表面,停留在观念层面,知道却从不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很多都是为了完成幼儿园任务似的“走形式”、“走过程”。家园共育工作的形式与方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有家园互动会、家长会、家长园地及家园联系手册、幼儿园网站、上门家访等,这些形式之下的内容大都是谈谈孩子们的表现或是孩子们在园问题等表层上的内容,很少涉及教育理念、育儿方式的交流,即使有也很空洞,不具可操作性。这种只重形式二而忽视内容的做法,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还造成了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资源的浪费,有悖于家园共育的初衷,从而影响其他方面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家、园并进缺乏有效沟通
家、园并进,要求家园步调一致,紧密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沟通,就是联系家、园促进家园并进的一座桥梁。从现实情况来看,如何有效沟通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目前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方式增多,沟通渠道也日益丰富,如电话、飞信、幼儿园网站等,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是会经常听到老师们和家长们双方都有很多为难情绪,双方都表现出不满,甚至怨声载道。双方这种不满情绪的产生正是来源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如果幼儿园或幼儿园老师与家长之间建立了良性的、有效的沟通方式,那么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家、园并进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针对上述家、园并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拟出一下几点改善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希望对家园共育的发展有借鉴之用。
(一)、转变观念,树立家园互等互助观念
家园共育的原则是尊重、平等、合作,幼儿园或教师要摆脱过去在校“师为大”的落后观念,摒弃高高在上、绝对权威的姿态,要树立平等观念与服务观念,以一名服务者的角度去思考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及他们的需求,为家长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家长也要丢掉一些传统糟粕,树立教育平等意识,做一名参与者,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而不是旁观者,从而有效发挥家长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家园共育方法,如美国的“家校合作实践”;英国的“教学助手计划”;法国的“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澳大利亚的“家长参与教育”等等。
(二)、积极参与,提升家长参与意识
幼儿的教育工作不只是幼儿园的事,而是家庭和幼儿园双方共有的责任和职责。因此,家长们要积极树立参与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对幼儿的教育中来,不论是园内还是园外,家长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工作,就可以集思广益,让家长各抒己见提出宝贵建议,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加深家长对幼儿园的理解与支持。如在举办圣诞晚会时,家长就可以与孩子们一起策划、一起准备、一起布置,家长还可以装扮成圣诞老人给孩子们送礼物,这样的晚会效果肯定比老师一手操办好几倍。
(三)、转变方法,促进良性沟通
首先,幼儿园或教师要用真心聆听家长们的意见,积极地主动地给予意见或建议,同时要善于用引导的方式来支持和鼓励家长勇敢地表达出他们的想法,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与用心,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促使家长更愿意深层次地而不是敷衍了事的交换意见。其次,幼儿园或教师为了更好的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状况,应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家园并进活动,使家长参与其中,亲自感受幼儿园或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与关心帮助,让家长心服口服的信任幼儿园或教师。第三,作为家长,在幼儿园或老师创造的良好沟通与交流平台的基础上,要真心体验老师的用心,积极主动的投入参与其中,并主动大方的分享自己的有效育儿经验或是自己的专业特长等资源;对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教基[2001]20号教育部 2001年7月2日
[关键词]家园共育;家庭教育;幼儿园;并进;双核动力
一、“家园共育”教育理念
“家园共育”概念中的“家”、“园”、“共”“育”是四个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其最终发展目的是“育”,而要达到“育”的目标,行之有效的最佳方法是“共”,而实行“共”的主体是“家”和“园”。在这“家”和“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园主家次”,而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在家园共育中,我们强调的是这两者的密切配合与共同前进,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本文探讨的侧重点放在家、园共进这一基点。家、园并进了,家园共育有了足够的动力,才会更加有效的发挥实践作用。
正确理解和把握家园共育的含义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家园共育的所属范围,为我们实施家园共育提供更好的指导。但事实上,人们对家园共育只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缺乏比较明确系统的认识。
二、目前家、园并进存在的问题
(一)、“园主家次”观念强,家长处于被动地位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不存在谁主谁次,之所以存在“园主家次”的观念,和我国传统的“尊师”理念将教师置于中心地位不无关系。一方面,家长们还保留着旧有观念,认为教师是教育专家,觉得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幼儿园或老师的事了,自己只是在必要时担当一回老师的“帮手”,协助老师教育孩子,孩子怎么教育听老师的安排就可以了。另一种情况就是不良社会风气导致家长不敢对幼儿园或幼儿园老师的行为或安排提出异议,因为害怕得罪了幼儿园老師,孩子以后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受到老师的不待见。殊不知,还有很多家长也是有成功的育儿经验的。另一方面,一些幼儿园或教师自认为是教育的权威,直接居于领导地位,如园方总是单方面的通过通知或告知的方式向家长传达任务,家长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家与园不平等的关系严重阻碍了家园共育的健康发展。
(二)、家、园并进流于空洞化
家园共育,强调双向性与互动性,因此只有家长与园方或老师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完成这一有机统一过程。但从实际生活中来看,家长的认识与参与配合水平都是理论脱离实际,大多数都是停留在表面,停留在观念层面,知道却从不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很多都是为了完成幼儿园任务似的“走形式”、“走过程”。家园共育工作的形式与方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有家园互动会、家长会、家长园地及家园联系手册、幼儿园网站、上门家访等,这些形式之下的内容大都是谈谈孩子们的表现或是孩子们在园问题等表层上的内容,很少涉及教育理念、育儿方式的交流,即使有也很空洞,不具可操作性。这种只重形式二而忽视内容的做法,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还造成了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资源的浪费,有悖于家园共育的初衷,从而影响其他方面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家、园并进缺乏有效沟通
家、园并进,要求家园步调一致,紧密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沟通,就是联系家、园促进家园并进的一座桥梁。从现实情况来看,如何有效沟通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目前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方式增多,沟通渠道也日益丰富,如电话、飞信、幼儿园网站等,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是会经常听到老师们和家长们双方都有很多为难情绪,双方都表现出不满,甚至怨声载道。双方这种不满情绪的产生正是来源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如果幼儿园或幼儿园老师与家长之间建立了良性的、有效的沟通方式,那么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家、园并进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针对上述家、园并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拟出一下几点改善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希望对家园共育的发展有借鉴之用。
(一)、转变观念,树立家园互等互助观念
家园共育的原则是尊重、平等、合作,幼儿园或教师要摆脱过去在校“师为大”的落后观念,摒弃高高在上、绝对权威的姿态,要树立平等观念与服务观念,以一名服务者的角度去思考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及他们的需求,为家长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家长也要丢掉一些传统糟粕,树立教育平等意识,做一名参与者,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而不是旁观者,从而有效发挥家长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家园共育方法,如美国的“家校合作实践”;英国的“教学助手计划”;法国的“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澳大利亚的“家长参与教育”等等。
(二)、积极参与,提升家长参与意识
幼儿的教育工作不只是幼儿园的事,而是家庭和幼儿园双方共有的责任和职责。因此,家长们要积极树立参与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对幼儿的教育中来,不论是园内还是园外,家长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工作,就可以集思广益,让家长各抒己见提出宝贵建议,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加深家长对幼儿园的理解与支持。如在举办圣诞晚会时,家长就可以与孩子们一起策划、一起准备、一起布置,家长还可以装扮成圣诞老人给孩子们送礼物,这样的晚会效果肯定比老师一手操办好几倍。
(三)、转变方法,促进良性沟通
首先,幼儿园或教师要用真心聆听家长们的意见,积极地主动地给予意见或建议,同时要善于用引导的方式来支持和鼓励家长勇敢地表达出他们的想法,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与用心,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促使家长更愿意深层次地而不是敷衍了事的交换意见。其次,幼儿园或教师为了更好的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状况,应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家园并进活动,使家长参与其中,亲自感受幼儿园或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与关心帮助,让家长心服口服的信任幼儿园或教师。第三,作为家长,在幼儿园或老师创造的良好沟通与交流平台的基础上,要真心体验老师的用心,积极主动的投入参与其中,并主动大方的分享自己的有效育儿经验或是自己的专业特长等资源;对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教基[2001]20号教育部 2001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