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我和宇宙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宇宙是否有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未来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我在这一刻提出的问题还是你刚才听到的问题吗?”
这段台词很熟悉吧,这就是《武林外传》里吕秀才忽悠姬无命的那段“人生终极意义”。这一连串的问题也许在现在可以找到答案了。
一切从何而来
在比原定时间晚了一个小时之后,2013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弗朗索瓦·恩格勒和爱丁堡大学的彼得·希格斯。紧接着,皇家科学院现场连线了两位获奖者,不过84岁的希格斯却不在线。原来此时希格斯正在外面走路,碰巧的是,路上他遇到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兴奋地向他表示祝贺,希格斯一头雾水:“祝贺我什么?”
希格斯1929年出生于英国纽卡斯尔,现在住在爱丁堡。他的家里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平时也不太爱接电话,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获奖结果出来之后很久,希格斯都还是一头雾水。在大学同事眼中,希格斯内敛低调,不爱出风头,坚持“无神论”,所以他并不愿意把自己跟“上帝粒子”扯上关系,他总是说:“那个里面含有我名字的粒子。”而诺贝尔物理学奖出炉后,《纽约时报》说:“上帝粒子终于变成了桂冠粒子。”
上帝粒子,学名希格斯玻色子,高能物理学王冠上的宝石,它是由已故印度物理学家玻色命名的玻色子中的一种,并以提出者希格斯命名。希格斯玻色子就像电影《盗梦空间》中不停旋转的陀螺,希格斯玻色子是质量这一最基本的物理范畴的来由。
上帝粒子主要回答两个问题:物体的质量从哪里来?宇宙如何产生,又将如何消亡?
牛顿告诉我们,万物都有质量,质量产生重量,形成万有引力,从而推动宇宙运行。但是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告诉我们,宇宙大爆炸中诞生的62种基本粒子最初是没有质量的。半个世纪以来发现的61种粒子都符合这一规律,只剩下神秘的第62种粒子就成为赋予其他粒子质量的关键。这种能给其他粒子赋予质量,指挥着宇宙交响曲的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里昂·莱德曼,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也是上帝粒子名称的最早提出者。1988年,莱德曼在科普书中将尚未被发现的希格斯玻色子称为“上帝诅咒的粒子”。但是出版商为了制造耸人听闻的效应,书名最后改为“上帝粒子”。
“上帝粒子”名称的诞生似乎在说明,人类对于物质起源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从公元前400多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通过烤面包的气味推断出原子的存在。两千年后的1964年,32岁的恩格勒与同事布罗特提出了“宇宙蜜糖理论”:宇宙中的能量就像遍布宇宙中的蜜糖,能让穿行于其中的粒子获得质量。
此后不久,受到启发的希格斯萌发了粒子场的想法,并给《物理快报》杂志寄去两篇论文,并在第二篇论文中写道:“宇宙诞生之初并没有希格斯粒子的存在,其他基本粒子基本就像光子一般,没有质量,横冲直撞。十几秒后,希格斯粒子诞生,形成希格斯场。除光子外,其他粒子与希格斯粒子碰撞后如同海绵吸水一样获得了质量,从而形成大千世界。”但这篇划时代的论文却被杂志以荒唐为由拒绝了。
现实成真
1993年,伦敦大学物理学家大卫·米勒用一幅漫画对希格斯粒子作出解释:希格斯场就是一个房间,里面的人都是希格斯粒子,撒切尔夫人是一个基本粒子,当普通人走进来时,不会引起注意,但撒切尔夫人走上来时就会被人围上来,使她放慢脚步,这种名人效应使他获得质量。
然而现实中要证明上帝粒子的存在却并非易事。位于瑞士日内瓦郊外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地下100米深处安放着周长27公里、外号“末日制造者”的世界最大强子对撞机,它能对宇宙大爆炸进行模拟。这里的员工工作年限都较长,少则5年,多则20年,因为从概率上看,每1012次质子对撞才可能在十亿分之一秒产生一次希格斯粒子,这就像在一堆沙子中寻找一粒金砂。
2008年,对撞机刚开始运转时,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就曾打赌一百美元认定这台机器根本不会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则回应说,霍金的挑战就像是在批评已去世的戴安娜王妃。2012年初,由中国公司提供的云存储设备安装到位,为大数据计算提供保证。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有了新发现;2013年3月14日,正式确认找到了希格斯玻色子;10月8日,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后,霍金公开认输了:“这一发现非常重要,希格斯应该获奖,现在看来我赌输了。”
希格斯曾说,希望能在迎来自己80岁生日前证实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他幽默地说:“如果届时还是没有发现,那我只能祝愿自己活得再长久一些了。”但他强调,如果总是不能证实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那么他将“非常、非常困惑”,因为他“无法想象除此之外还能怎样解释物质是如何获得质量的”。
利物浦大学教授博考克认为,发现上帝粒子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而《丹佛邮报》对此调侃:看到了吧,肥胖并非是我的错,是因为我生来就携带了太多的希格斯粒子。玩笑归玩笑,上帝粒子的背后更隐藏了人类终极命运的看法。目前的测量值显示,希格斯波色子的质量约为质子的126倍,这似乎预示着宇宙正处于不稳定运行中,有可能在数十年之后走向毁灭。而即便找到了上帝粒子,宇宙中仍有98%的神秘暗物质到底是什么,这一21世纪初最大物理谜团仍未解开。
达尔文提出过“物种起源”,爱因斯坦、哈勃、霍金等人提出过宇宙起源。而希格斯则探索了物质的起源,他进一步证明纷繁的宇宙也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而基本粒子是产生终极能量的物质,也就是说在物质世界基本粒子才是物理学家心目中的“上帝”。《经济学人》说得更明白:“从这一天开始,过去的理论即将被一个更好的取代,探索永不止息,这一刻值得庆祝。”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说过一句古老的犹太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古老的谚语在告诉我们,人类命运是早就注定的,无法逃脱宿命论。但是人类是思考的动物,几千年来,人类真理和真相寄托于宗教,但是失败了;近代以来,科学家们汇聚人类的智力财富,开始了新的探索,对比浩瀚的宇宙,也许我们很渺小,但是探索的历程以及这一历程中的新发现正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意义所在。
这段台词很熟悉吧,这就是《武林外传》里吕秀才忽悠姬无命的那段“人生终极意义”。这一连串的问题也许在现在可以找到答案了。
一切从何而来
在比原定时间晚了一个小时之后,2013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弗朗索瓦·恩格勒和爱丁堡大学的彼得·希格斯。紧接着,皇家科学院现场连线了两位获奖者,不过84岁的希格斯却不在线。原来此时希格斯正在外面走路,碰巧的是,路上他遇到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兴奋地向他表示祝贺,希格斯一头雾水:“祝贺我什么?”
希格斯1929年出生于英国纽卡斯尔,现在住在爱丁堡。他的家里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平时也不太爱接电话,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获奖结果出来之后很久,希格斯都还是一头雾水。在大学同事眼中,希格斯内敛低调,不爱出风头,坚持“无神论”,所以他并不愿意把自己跟“上帝粒子”扯上关系,他总是说:“那个里面含有我名字的粒子。”而诺贝尔物理学奖出炉后,《纽约时报》说:“上帝粒子终于变成了桂冠粒子。”
上帝粒子,学名希格斯玻色子,高能物理学王冠上的宝石,它是由已故印度物理学家玻色命名的玻色子中的一种,并以提出者希格斯命名。希格斯玻色子就像电影《盗梦空间》中不停旋转的陀螺,希格斯玻色子是质量这一最基本的物理范畴的来由。
上帝粒子主要回答两个问题:物体的质量从哪里来?宇宙如何产生,又将如何消亡?
牛顿告诉我们,万物都有质量,质量产生重量,形成万有引力,从而推动宇宙运行。但是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告诉我们,宇宙大爆炸中诞生的62种基本粒子最初是没有质量的。半个世纪以来发现的61种粒子都符合这一规律,只剩下神秘的第62种粒子就成为赋予其他粒子质量的关键。这种能给其他粒子赋予质量,指挥着宇宙交响曲的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里昂·莱德曼,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也是上帝粒子名称的最早提出者。1988年,莱德曼在科普书中将尚未被发现的希格斯玻色子称为“上帝诅咒的粒子”。但是出版商为了制造耸人听闻的效应,书名最后改为“上帝粒子”。
“上帝粒子”名称的诞生似乎在说明,人类对于物质起源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从公元前400多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通过烤面包的气味推断出原子的存在。两千年后的1964年,32岁的恩格勒与同事布罗特提出了“宇宙蜜糖理论”:宇宙中的能量就像遍布宇宙中的蜜糖,能让穿行于其中的粒子获得质量。
此后不久,受到启发的希格斯萌发了粒子场的想法,并给《物理快报》杂志寄去两篇论文,并在第二篇论文中写道:“宇宙诞生之初并没有希格斯粒子的存在,其他基本粒子基本就像光子一般,没有质量,横冲直撞。十几秒后,希格斯粒子诞生,形成希格斯场。除光子外,其他粒子与希格斯粒子碰撞后如同海绵吸水一样获得了质量,从而形成大千世界。”但这篇划时代的论文却被杂志以荒唐为由拒绝了。
现实成真
1993年,伦敦大学物理学家大卫·米勒用一幅漫画对希格斯粒子作出解释:希格斯场就是一个房间,里面的人都是希格斯粒子,撒切尔夫人是一个基本粒子,当普通人走进来时,不会引起注意,但撒切尔夫人走上来时就会被人围上来,使她放慢脚步,这种名人效应使他获得质量。
然而现实中要证明上帝粒子的存在却并非易事。位于瑞士日内瓦郊外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地下100米深处安放着周长27公里、外号“末日制造者”的世界最大强子对撞机,它能对宇宙大爆炸进行模拟。这里的员工工作年限都较长,少则5年,多则20年,因为从概率上看,每1012次质子对撞才可能在十亿分之一秒产生一次希格斯粒子,这就像在一堆沙子中寻找一粒金砂。
2008年,对撞机刚开始运转时,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就曾打赌一百美元认定这台机器根本不会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则回应说,霍金的挑战就像是在批评已去世的戴安娜王妃。2012年初,由中国公司提供的云存储设备安装到位,为大数据计算提供保证。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有了新发现;2013年3月14日,正式确认找到了希格斯玻色子;10月8日,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后,霍金公开认输了:“这一发现非常重要,希格斯应该获奖,现在看来我赌输了。”
希格斯曾说,希望能在迎来自己80岁生日前证实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他幽默地说:“如果届时还是没有发现,那我只能祝愿自己活得再长久一些了。”但他强调,如果总是不能证实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那么他将“非常、非常困惑”,因为他“无法想象除此之外还能怎样解释物质是如何获得质量的”。
利物浦大学教授博考克认为,发现上帝粒子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而《丹佛邮报》对此调侃:看到了吧,肥胖并非是我的错,是因为我生来就携带了太多的希格斯粒子。玩笑归玩笑,上帝粒子的背后更隐藏了人类终极命运的看法。目前的测量值显示,希格斯波色子的质量约为质子的126倍,这似乎预示着宇宙正处于不稳定运行中,有可能在数十年之后走向毁灭。而即便找到了上帝粒子,宇宙中仍有98%的神秘暗物质到底是什么,这一21世纪初最大物理谜团仍未解开。
达尔文提出过“物种起源”,爱因斯坦、哈勃、霍金等人提出过宇宙起源。而希格斯则探索了物质的起源,他进一步证明纷繁的宇宙也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而基本粒子是产生终极能量的物质,也就是说在物质世界基本粒子才是物理学家心目中的“上帝”。《经济学人》说得更明白:“从这一天开始,过去的理论即将被一个更好的取代,探索永不止息,这一刻值得庆祝。”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说过一句古老的犹太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古老的谚语在告诉我们,人类命运是早就注定的,无法逃脱宿命论。但是人类是思考的动物,几千年来,人类真理和真相寄托于宗教,但是失败了;近代以来,科学家们汇聚人类的智力财富,开始了新的探索,对比浩瀚的宇宙,也许我们很渺小,但是探索的历程以及这一历程中的新发现正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