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在课改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觉得要使课堂成为有效课堂,要重视备课、讲课和课后反思。
第一,要重视课前的备课
在理论体系、教学体系和实际教学进程的关系中,理论体系是备好课的基础,它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本学科的前沿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学体系是备好课的保障,它能使课堂教学时刻遵循教学大纲,明确本门课在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使教者和学者都能在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下进行教学和学习。认真研究实际教学进程是备好课的关键,它是研究贯彻前两个环节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在备课过程中,如果仅仅注意了某一方面而忽视另外两个方面,肯定不能把课备好,当然也不会把课讲好。仅仅注意理论体系的研究而忽视另外两个方面,有可能背离教育教学规律,把课堂教学变成专题研究或学术报告,这会偏离本科生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仅仅注意教学体系而忽略理论体系和实际教学进程的研究,有可能把课堂教学变成照本宣科、就教材讲教材,会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把本科生教学变成单纯的知识教育。仅仅注意实际教学进程而缺少对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有可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非常不利的被动地位,往往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有可能偏离教学目的和要求。因此我们说,正确处理好理论体系、教学体系和实际教学进程之间的关系,是备好课讲好课的一个前提。
备课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备内容。备内容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要达到熟、透、深、精。“熟”是内容熟练;“透”是对内容的透辟理解和把握;“深”是对内容要有深入的研究;“精”是指在传授知识时要精当扼要。二是备对象。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实际接受能力和水平以及课时要求安排教学内容。三是备过程。要利用现有场景设计各种情境和不同阶段,或提问或设问或自问自答,有铺垫、有包袱、有分析、有概括,要注意学生的回应,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逐步将教学推向高潮,使教者和学者达到情感沟通、心声共鸣和观点认同。
第二,上课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首先,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其次,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另外,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第三,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第一,要重视课前的备课
在理论体系、教学体系和实际教学进程的关系中,理论体系是备好课的基础,它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本学科的前沿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学体系是备好课的保障,它能使课堂教学时刻遵循教学大纲,明确本门课在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使教者和学者都能在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下进行教学和学习。认真研究实际教学进程是备好课的关键,它是研究贯彻前两个环节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在备课过程中,如果仅仅注意了某一方面而忽视另外两个方面,肯定不能把课备好,当然也不会把课讲好。仅仅注意理论体系的研究而忽视另外两个方面,有可能背离教育教学规律,把课堂教学变成专题研究或学术报告,这会偏离本科生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仅仅注意教学体系而忽略理论体系和实际教学进程的研究,有可能把课堂教学变成照本宣科、就教材讲教材,会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把本科生教学变成单纯的知识教育。仅仅注意实际教学进程而缺少对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有可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非常不利的被动地位,往往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有可能偏离教学目的和要求。因此我们说,正确处理好理论体系、教学体系和实际教学进程之间的关系,是备好课讲好课的一个前提。
备课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备内容。备内容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要达到熟、透、深、精。“熟”是内容熟练;“透”是对内容的透辟理解和把握;“深”是对内容要有深入的研究;“精”是指在传授知识时要精当扼要。二是备对象。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实际接受能力和水平以及课时要求安排教学内容。三是备过程。要利用现有场景设计各种情境和不同阶段,或提问或设问或自问自答,有铺垫、有包袱、有分析、有概括,要注意学生的回应,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逐步将教学推向高潮,使教者和学者达到情感沟通、心声共鸣和观点认同。
第二,上课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首先,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其次,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另外,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第三,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