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微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digui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 勇,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教师。
  随着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的颁布,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念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赵福楼老师认为它是“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1]。“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加快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推进语文学科建设,完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如何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尤其在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值得每一个语文教育者思考。
  当前文言文教学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言文阅读教学改革仍在艰难中前行。流传千百年的古文,时至今日,仍被选作高中教材,供师生学习,其文学意义、文化价值、历史意义甚至哲学意义都相当重大,其语言运用、思维结构、美学价值以及文化传承对当代中学生都有重要的学习借鉴价值。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并附有单元知识和课后训练,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2]《劝学》作为人教版必修3中第三单元的古代议论性散文中的第二篇课文,是节选自《荀子》一书中第一篇文章。作为“学者之文”——《荀子》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所以,本文欲以《劝学》教学为例,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着眼点,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在高中文言文教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熟记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要了解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文的语言结构,同时亦要学会运用。在《劝学》中,仍要先解决文言重点字词和句式,如文中所涉及到的重点字词:通假字,輮、有、知、生;古今异義,以为、博学、爪牙、黄泉、寄托;重点虚词,而、焉;词类活用以及文言句式等。通过翻译,强调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同时适当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回顾、总结、拓展,理解古文意思,掌握文言文基本的语言建构,同时学习运用,以此达到语文核心素养最基础的语言要求。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对文意进行疏通之后,对文章进行总结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首先结合议论文的文章结构,分析全文结构,归纳概括各个段落大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梳理归纳。文章第一自然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即是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学习的意义,包括提高自己和改变自己两个方面。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第四自然段主要讲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包括积累、坚持、专一三个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提出观点后,是分别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证的,以及文章所采用的相关论证方法,包括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等。引导学生体会思维发展的逻辑缜密性、说理浅易性、思考全面性等特点。同时要求学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学会借鉴此文的议论结构、论证方法等,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其次,提出符合学情、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如针对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提出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劝学习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学生肯定都知道。然而通读《劝学》全篇,结合荀子教育思想,我们会发现,荀子在这里强调的学习更多是指品德的修养、希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然而结合全文如何去深层次探讨节选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将是对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提高。若要深入探讨此问题,则需要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对“君子”的描写。“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此句承接上文关于学习意义的五个比喻句,意思是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强调的是通过广泛的学习,达到智慧明达,行为上没有什么过错的目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承接上文关于学习作用的五个比喻句。意思是说:君子的廪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不过)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这里荀子则指出学习有何作用,也即点出成为君子的途径。君子善于借助外界条件,来提高自己。第四自然段中,除十个关于学习方法、态度的比喻句外,还有一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人)就会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此句实则指出了君子之上的更高境界:成为圣人。通过分析这三句非比喻句,我们也可以看出:荀子也指出了三种人:一般人、君子、圣人。而就节选文章而言,我们亦能看出,一般人能通过善借外物,改变提高自己,进而达到君子的要求。同时通过“博学参省”使自己“知明无过”,最终“神明自得”,达到理想的圣人境界。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详细分析三个非比喻句,探讨荀子《劝学》中所涉及的三种人,则是更深层次的思维发展和提升。同时,通过“君子之言”,引导学生理解“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会积累、坚持、专注,自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一般人做起,追求君子之风,立志成为圣人,则是语文核心素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审美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审美意识,学会享受并创造美,也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劝学》一文,颇具特色:结构严谨、逻辑缜密,比喻贴切、多用对比,句式整齐、读起朗朗上口。通篇共用二十个多样化的比喻,将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同时多用对偶句、四字短语兼有散句,文章显得整齐对称,但又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学生在朗读时,声音洪亮、热情高涨,于读书声中,自然能感受到文章语言之美,进而学会欣赏美,感受古典文学之美。进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母语的感情,提高自身审美情趣。   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3]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语言文字之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以此积极引导学生在作文、讲话时,注意精炼语言,学会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增强自身语言的感染力。从而去感受语言之美,运用创造语言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劝学》节选自《荀子》第一篇,文章较为系统的阐述了作为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荀子的教育思想。通过学习此文,要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代儒学大师的教育思想、文化积淀、人格魅力,同时分析比较荀子与孔子、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担当与文化自信。同时,结合学情,重点拓展古代典籍中关于劝学的名言佳句。增加学生对古代科举文化及劝学文化的了解,以此引导学生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扩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学素养、文化事视野,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以此培养学生应有的语文核心素养,“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和提炼,将更有利于语文学科教学,有利于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当然,在落实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仍需“更多的依靠学生自身在读写实践中的摸索、積累和体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4]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文言文教学,进一步积极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从语文核心素养中寻找教育的智慧和灵感,创新教育思想和实践,为语文教育注入更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赵福楼.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2]齐泽宏.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阅读教学训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03).
其他文献
“道形于言,叙理成论”,议论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论是非。即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让读者来接受信服这一观点。“心与理合”,“义贵圆通”。在议论中,如何有力地对论点展开议论,把道理阐发全面深刻,令人心服呢?下面笔者就以2015年高考优秀作文为例,对议论文如何能够充分说理做一点探究。   一、从四个层面展开联想   1、时间上的古与今   运用例证法,就是“
个性化作文是一种针对过去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弊端而提出来的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它张扬真性情、抒写个人独特体验,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个性化作文日益成为我们作文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一、什么是个性化作文教学  个性化作文是指学生张扬真性情、抒写独特个人体验的写作。个性化作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真实”“创新”的作文能力为宗旨,以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为终极发展方向的一种新的作
《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相传为战国时代列御寇所作。列御寇生活于东周威烈王时期,与郑穆公同时代,迟于孔子,早于庄子,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市)人。是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他是上承老子下启庄子的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才颖逸而性冲澹,曲弥高而思寂
阅读鉴赏一篇文言文,理解、疏通大量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是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言文学习主要就是死记硬背海量的文言常见、常考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死记硬背是少不了的,但更多的时候则需要“活学活记”,需要创新和发现。  关于创新和发现,新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
当前,农村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作文课上,作文题布置下去,学生大多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无从下手,一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状,写出来的作文也是东拼西凑,千人一面,干巴巴毫无生活气息。这种情况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该如何改变这种死气沉沉的面貌?农村作文教学该向何处觅一股“活水”?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
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模式不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而且其无可比拟的动态优势大大增加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教学核心内容,全面提升学习效率,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正在不断大力引入微课模式。  微课的主要表现方式為课堂视频教学。当然其教学方式中也包含着传统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教学的设计与思路、学生的评价与反馈等。微课与传统教学相比
众所周知,《木兰诗》的原创,乃北魏时鲜卑民歌。其作为少数民族民歌,在中华民族胡汉文化融合中,始由南朝文人乐师改编为鼓角横吹曲,方为南梁乐府曲辞,后经隋唐五代至宋,历数百年,广为流传。最后,由北宋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定型为如今所见乐府体杂言诗的形貌。  然而,《乐府诗集》对《木兰诗》文本的定格,借势印刷术在宋代以来的高度发展,成版本的权威性,渐行湮没了其它版本的存世流传。这给后世鉴赏、研究该诗的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综观我们的教学实践,普遍存在以下两种现状:忽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丰富的教材资源对于写作的例子作用,把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割裂开来进行训练。这一方面造成了语文教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读写训练的重复、低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以“以读带写,促进初中生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相互转化”的课题研究为依托,对此进行尝试,摸索出了“
陈兴才,现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教师基金会重点课题“批判性思维与语文思辨读写”研究组重要成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目的观照下的写作教学内容构建”主持人。致力于批判性思维培养、思辨读写教学研究,近三年发表此类主题论文四十余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8篇,出版《语文话题的微观解析》(东北师大)、《方舟集》(中国文联)、
笔者近年来感受到,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将课堂的重点放在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深挖。而往往忽视语言形式在表达效果与思想内容上的作用。这样“偏离失衡”的课堂,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课给掏空。近日,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俗世奇人 泥人张》一课的授课中,笔者尝试于通过言语形式的变形,指导学生通过对比来亲近语言,在感受文字魅力、感知人物形象以及体会作者情感上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