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两支莲 曼妙并蒂开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737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综观我们的教学实践,普遍存在以下两种现状:忽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丰富的教材资源对于写作的例子作用,把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割裂开来进行训练。这一方面造成了语文教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读写训练的重复、低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以“以读带写,促进初中生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相互转化”的课题研究为依托,对此进行尝试,摸索出了“读一读——赏一赏——选支点——写一写”的“以读带写”教学模式,让“读”“写”两支莲,曼妙并蒂开。这里略举教学实践中的几个课例,谈谈语文课程教材资源在写作上的运用。
   一.模式解读
   该模式的实践背景来自叶圣陶先生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理论。课文是阅读教学的例子,同时也是很好的写作教学的例子。遵循“例子”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把课文当做“读”和“写”的范例,引导学生阅读(“读一读”),在读中赏(“赏一赏”),在赏中悟,体会文章写作的妙处,选择可借鉴的某个点(“选支点”),从最基本的仿句(把句子写通顺、写优美)、写人写景(学会借助描写手法去描写人、物)、记事(将一件事交代清楚)等写作练习入手,由句到段再到篇地进行写作训练(“写一写”)。通过这种阅读、写作的整体推进和写作技巧上的有序指导,以教材资源的“读”,带动学生的“写”,让学生学以致用,习得技巧,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以“读”带“写”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操作的关键,是要根据不同课例各自写作上的特点,来确定写作的最佳支点。有的文章语言生动凝练,就把它当做仿句的例子;有的文章以景物描写、人物描写或场面描写见长,就把它当做片段描写的范例。
   二.课例再现
   示例1——《理想》(指导学生把语言写生动、写精练。)
   环节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一读”);
   环节二:找出最喜欢的诗句,分析喜欢的理由(“赏一赏”);
   环节三:选择喜欢的句子(“选支点”),在“爱心、快乐、幸福、挫折”中任选一主题,模仿着写几句诗化的语言。
   学生作品:
   生1: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生2:挫折是砚,磨出沉稳的墨;挫折是墨,渲染单调的纸;挫折是纸,等待成功之笔;挫折是笔,绘出美好未来。
   示例2——《散步》(训练学生如何选择并感受生活中美的瞬间)
   环节一:找出文中最温暖的画面,与大家分享(“选支点”)。
   环节二:分享你见到的或经历的感人的画面和瞬间。
   环节三:请以“感人的一幕”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注意写出画面感。
   学生作品:
   生1:在小区里看见一个老奶奶,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爷爷一起捡破烂。老奶奶将捡来的可回收物放进绑在轮椅把手上的大麻袋里。有一次老奶奶累得腰有些直不起来了,老爷爷张口说了几句什么,缓慢而艰难地将手抬起,盖在老奶奶推着轮椅的手上,轻轻地拍了拍。他们患难与共,不离不弃,让我感动。
   生2:放学等车时,看见车站拐角处有一家人。父亲双脚残废,绻着腿坐在一块装了轮子的木板上,身后一个五六岁的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手上拿着一个塑料制品的小零件当玩具。妈妈的腿有点瘸,从破瓷碗里拿出一个馒头递给小男孩,小男孩把馒头撕成两半,一半递给母亲,一半放到父亲嘴边。父亲将一半馒头再次分成两半,自己吃较小的一半,剩下的喂小男孩吃下。母亲也如父亲那样做了。这感人的一幕让我感叹:多么伟大的亲情啊!
   示例3——《女娲造人》(通过扩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环节一:“读一读”,思考 ——写什么。
   环节二:“比一比”,课文与《风俗通》里的短文有什么不同?思考——怎样写。
   总结扩写的技巧:1.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当时、当地的情形。2.借助多种描写手法塑造鲜明的形象。
   环节三:运用本文学到的写作技巧,完成《孙叔敖埋蛇》的扩写练习(“写一写”)。
   附原文: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熬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学生作品:
   孙叔敖埋蛇/曹嘉凌
   那天,风和日丽,孙叔敖和小伙伴儿们出门游玩。他们一会儿追蜜蜂,一会儿捕蝴蝶,一会儿戏弄草间的小虫子,玩得可开心啦。
   正在这时,草丛中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声,接着便有两个蛇头从草丛中露了出来。孙叔敖吓得连退几步,脸色铁青,依着身后一棵大树瑟瑟发抖。再定睛一瞧,呀,这蛇两头一身,听大人说,见到两头蛇可是要死的呀!这可把小叔敖吓坏了,他转身逃出了玩耍的小树林,靠在一旁的大石头边呼呼喘气。
   忽然,孙叔敖的脑袋里闪出一个念头:如果其他人再见到了这两头蛇怎么办?也要像传说中的那样死掉吗?不行,我不能让这种悲剧再在别人身上重演。想罢,他拾起一根木棍朝树林走去,果然那蛇尚未爬远。他小心翼翼地靠近蛇,使出吃奶的力气,举起木棍向蛇的七寸打去……
   掩埋好蛇的尸体,孙叔敖朝家的方向走去。一路上,只要一想着自己快要死了,不能对母亲尽孝了,便十分伤心。
   见到母亲,他终于忍不住呜呜大哭。母亲忙问他怎么了,孙叔敖说:“我今天看见了两头蛇,听说看了两头蛇的人会死,我不能再孝敬您了。”母亲问:“那蛇呢?”“我怕再有人见到它,就把它杀死埋掉了。”母亲摸了摸他的头,说:“好孩子,你不会死的,为民除害,老天会保佑你的。”
   示例4——《不朽的失眠》(引导学生巧借他人智慧,点燃自己的灵感火花)    环节一:欣赏歌曲《涛声依旧》,想一想歌词中的物象在哪里见过。
   环节二:比较歌词与《枫桥夜泊》,看看二者有怎样的关系。
   小结:1.所用的物象一样;2.表达的感情一致;3.借鉴中有创新。
   环节三:小说《不朽的失眠》与诗歌和歌词比较,三者写作上有怎样的渊源?
   归纳张晓风小说创作的奥妙:1.大胆的想象。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细腻地描摹主人公的内心波澜。
   环节四:写一写。张晓风走进落榜者张继的内心世界,借助多种描写手法,再现了主人公落榜后失意的心境。在作者的笔下,那西斜的残月,嘶哑的乌啼,结霜的干草,点点的渔火,让人心痛的钟声,无一不润染着诗人不尽的沮丧、孤寂、凄寒和失意,令人触文动情。请结合课堂所得,以熟悉的诗人和他的某首诗、词为依托,放飞想象,走进他们的心灵,与他们做一次对话吧。
   学生作文:
   错 过/郑斯元
   我掩上书卷,看着封面上开得灿烂的桃花,心里生出许多感慨来。一切,都在桃花的见证下开始,也在桃花的见证下错过啊!
  ——题记
   他是远赴长安赶考的士人,风餐露宿到了长安郊外。
   远远地,他看到一个院落满院桃花。来到门前,止了马,定定地欣赏这难得的美景。这时,门被缓缓打开,开门的是一个清丽素雅的妙龄少女。他慌忙行了个礼,说:“姑娘,在下行路口渴,能否赐一碗水?”姑娘点点头,一声“请随我来”,把他引进了院子。
   娇艳的桃花,被阳光镀上了一层金边。正看得入迷,姑娘已端来一碗水。他一边喝,一边偷偷打量倚在树旁的姑娘。凉风习习,吹落几朵桃花,正好落在那个姑娘的肩上,映红了她的脸庞。淡淡的花香弥漫,让他想起了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可赶考才是他此行的目的啊!带着一颗悸动的心,谢过这位姑娘,连名字也没来得及问便离开了。
   匆匆又是一年。那长安郊外妍如桃花的佳人安好?他又一次策马来到这座寄托着他莫名期许的小院。叩着门环,脑海中浮现出佳人巧笑倩兮的模样,也浮现出自己斟酌已久的说辞。可是,许久无人开门。望着墙内快要盛开的花苞,他无奈!失望!提笔在墙上写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名“崔护”,策马离去。
   十日后再来,桃花正艳。叩门,开门的却是一位老者。他心中一惊,说明来意。老者长叹一声,告诉他自己的女儿那天归来后看见题诗,以为二人就此错过,伤心欲绝,如今已逝。
   崔护呆在原地,他不曾想,自己的来迟竟使二人错过终身。
   教材中的写作资源俯拾皆是。也许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学生是不同的个体,生活环境和阅历的不同,思维和情感体验也就不同,反映到创作中也定会异彩纷呈。所以,对学生起步时的依葫芦画瓢,我们不妨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踩着前人的脚印往前走,帮助他们缩短写作中摸索的过程。随着阅读和写作经验的积累以及生活的积淀,相信他们会在写作的路上健步如飞。
   魏萃华,语文特级教师,现居广东珠海。
其他文献
一、导入,语句有什么特征?  师:让大家预习的文章,大家有没有预习?能不能读懂这篇文章?  生:(七嘴八舌地说)预习了,不能读懂。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没读懂的原因,为什么读不懂,是什么情况下的读不懂,是不喜欢这样的文章而读不懂呢,还是就读不懂文章在说什么呢,抑或是喜欢这样的文章但读不懂,既不喜欢也读不懂。大家到底是哪种情况?  生:(几乎一起回答)既不喜欢也读不懂。  师:喜不喜欢,是一种情感评
【教学设想】  《雨巷》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中的一首新诗。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让学生认识到新诗的“新”中具体的内涵——新诗不仅是白话创作,摆脱古典诗歌的严整格律的限制,更体现出现代人普泛的“现代情绪”。《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是一篇象征意味强烈且抒情色彩浓郁的现代诗歌,“丁香”“雨巷”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刻象征意味一向是教学的重难点。这首诗朦胧多义的特点,给学生的直接感知和情感
俗语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一些语文学科薄弱的同学急于提高语文成绩而沉迷于题海战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认为语文成绩已经定型,不会有提高,于是对语文复习采取敷衍态度甚至放弃。这两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在中考前这几个月时间里,考生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复习语文,而且只要科学复习,语文成绩还是能有一定提升的。而这一阶段,语文老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要想提升语文成绩,语文
“道形于言,叙理成论”,议论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论是非。即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让读者来接受信服这一观点。“心与理合”,“义贵圆通”。在议论中,如何有力地对论点展开议论,把道理阐发全面深刻,令人心服呢?下面笔者就以2015年高考优秀作文为例,对议论文如何能够充分说理做一点探究。   一、从四个层面展开联想   1、时间上的古与今   运用例证法,就是“
个性化作文是一种针对过去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弊端而提出来的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它张扬真性情、抒写个人独特体验,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个性化作文日益成为我们作文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一、什么是个性化作文教学  个性化作文是指学生张扬真性情、抒写独特个人体验的写作。个性化作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真实”“创新”的作文能力为宗旨,以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为终极发展方向的一种新的作
《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相传为战国时代列御寇所作。列御寇生活于东周威烈王时期,与郑穆公同时代,迟于孔子,早于庄子,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市)人。是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他是上承老子下启庄子的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才颖逸而性冲澹,曲弥高而思寂
阅读鉴赏一篇文言文,理解、疏通大量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是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言文学习主要就是死记硬背海量的文言常见、常考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死记硬背是少不了的,但更多的时候则需要“活学活记”,需要创新和发现。  关于创新和发现,新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
当前,农村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作文课上,作文题布置下去,学生大多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无从下手,一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状,写出来的作文也是东拼西凑,千人一面,干巴巴毫无生活气息。这种情况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该如何改变这种死气沉沉的面貌?农村作文教学该向何处觅一股“活水”?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
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模式不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而且其无可比拟的动态优势大大增加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教学核心内容,全面提升学习效率,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正在不断大力引入微课模式。  微课的主要表现方式為课堂视频教学。当然其教学方式中也包含着传统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教学的设计与思路、学生的评价与反馈等。微课与传统教学相比
众所周知,《木兰诗》的原创,乃北魏时鲜卑民歌。其作为少数民族民歌,在中华民族胡汉文化融合中,始由南朝文人乐师改编为鼓角横吹曲,方为南梁乐府曲辞,后经隋唐五代至宋,历数百年,广为流传。最后,由北宋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定型为如今所见乐府体杂言诗的形貌。  然而,《乐府诗集》对《木兰诗》文本的定格,借势印刷术在宋代以来的高度发展,成版本的权威性,渐行湮没了其它版本的存世流传。这给后世鉴赏、研究该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