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7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化作文是一种针对过去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弊端而提出来的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它张扬真性情、抒写个人独特体验,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个性化作文日益成为我们作文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一、什么是个性化作文教学
  个性化作文是指学生张扬真性情、抒写独特个人体验的写作。个性化作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真实”“创新”的作文能力为宗旨,以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为终极发展方向的一种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它重视激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引导学生主动抒发自己的情感,叙述自己真切而独特的体验和经历,感受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
  二、当前中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模式化、假大空的现象。学校语文教师缺少手段,培训机构作文培训泛滥。為了摸清真实的作文教学情况,我们以襄阳市城区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20名小学生、121名中学生作为学生样本,抽取48名语文教师作为教师样本。共发放学生问卷241份,回收问卷241份,有效问卷241份;发放教师问卷48份,回收48份,有效问卷48份。经过调查发现,襄阳市中小学作文教学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也下了一定的功夫,但是在“个性化作文”教学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个性化作文命题
  在教师问卷调查中,如问道:“您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所采用的命题方式是什么?(可多选)”,教师给出了答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33.9%的教师是按照课本上的单元作文题目来对学生进行训练,24%的教师会按照学生学习进展来命题,20.7%的教师会根据时下社会热点来进行针对性的作文训练,而只有9.9%的教师会让学生自主命题。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教师的命题方式多样,但主要的命题方式还是以课本为主,其他命题方式为辅助。
  在现阶段的作文教学过程中,42.1%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给一段材料让他们去自由写作,或者话题作文,或者自由命题;出几个作文题目和自由选择作文题目的比例分别达到了24%、27.3%。数据表明,学生希望的命题方式是以自已为主的多样化的命题方式,这与作文教学的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个性化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命题环节,如果教师不能将学生的写作题目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发展特点相联系,题目不能凸显学生写作的个性化特点,将影响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积极性。教师的选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慢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然而,现实中的教师却常常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从应付学生的考试成绩出发,教师的命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相脱离,这样就无法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兴趣。所以,在现实中,学生也经常会出现面对老师给出的题目,无法下笔、无话可写的现象,更不用说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了。
  (二)个性化作文教学重数量轻质量
  在教师问卷调查中,设计一个问题:“在个性化作文教学过程中,你关注学生哪些方面的培养?(可多选)”教师关注课堂学生双向的互动方面占18.5%,关注学生写作源头方面占30.6%,注重学生精神的解放占14.8%,重视命题多样化的设计占26.9%,重视学生训练的数量占9.3%。由此可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有部分老师是重视学生训练的数量的,虽然数目不是很多,但是确实是存在的。在整个作文教学中,仍存在教学策略有失平衡的现象,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是重数量而忽视质量。有个别教师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盲目地灌输给学生写作技巧,实际上并不是你讲了学生就会了,你说了学生就懂了。而有的老师不在意学生的感受,一味地我行我素,最终让学生陷入厌恶写作的泥潭。学生也会应付式地为了提高速度,为了凑字数,写一些废话,空话,假话,有时还会导致一些不良习惯的形成,所以这种现象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想办法改进。
  (三)个性化作文教学重仿写轻创作
  在教师问卷调查中,设计一道题是:“在个性化作文教学过程中,有进行仿写训练吗?”经常仿写的教师占人数的33.3%;偶尔仿写的教师占人数的66.7%人;没有教师选择“没有仿写”选项。由此可见,在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中仍存在重模仿,轻创作的现象。对于写作来说,创作是作文进步的阶梯。但是在教学中,发现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学生们的很多作文都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对于作文中的一些经典案例,教师会经常的强调,这样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一种盲目跟从的心理。一些经典的主题经常被颠来倒去的使用,即使布置的不是此主题的作文,也会出现一些学生使用几句过度的话语,扭转其主题的内容。长时间下去,有思维活力的学生思想会逐渐僵化,思路会越来越窄,出现的创新作品也会随之变少,自己的思路也会逐渐受到局限。
  (四)学生缺乏个性化写作的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是写作的不二法则,只有记忆中储存着大量的言语片段与阅读体验,在写作的时候才会文思如泉涌、笔下生辉。但是,实际调查结果与我们的预期存在一定差距。在教师问卷中,设计一道题是:“您认为导致学生写作困难的原因有:(可多选)?”24.7%的教师认为首要原因是学生的阅读量太小;23.5%的教师认为学生是因为缺乏社会实践和对生活的感悟;认为学生写作基础差与兴趣不高的教师分别占19.9%、18.1%。
  对于现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阅读经验的积累主要来源于课外书籍。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学生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学生占41.3%,偶尔阅读与基本不读、在家长教师的监督下阅读的学生总占58.7%;小学生经常阅读的人数占61.7%,偶尔阅读与基本不阅读的人数占到38.3%。数据直观表明小学生经常进行课外阅读的比例高于中学生。中学生阅读完课外书籍经常摘抄的占15.7%,偶尔摘抄的占47.1%,为完成任务摘抄或不摘抄的分别占20.7%,16.5%。小学生经常摘抄的占19.2%,偶尔摘抄与不摘抄的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58.3%、22.5%。从数据结果,我们可以得知中学生与小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的过程中均存在不摘抄或偶尔摘抄的问题,这表明,现阶段中小学生的摘抄意识不强。结合中小学生阅读情况来看,虽然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频率高于中学生,但是他们均存在阅读不摘抄的问题。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   三、中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标准的制约
  语文本是一门充满无穷魅力的学科,作文教学更是充满了个性化的创造,然而当前的语文考试制度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作文教学,正是以科学、客观、信度、效度标榜而长期坚持的语文考试标准造成了目前语文教学的僵化,也造成了作文教学的僵化,使得作文教学的改革举步维艰。又由于考试在客观上又具有监测评估教师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又进一步演变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各级领导评价考核相关老师的重要尺度或者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失去了从容育人,而学生也失去了自信表达。
  考试是个指挥棒,考什么就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因此在老师和学生以及家长的心中,作文考试的标准比教学大纲规定的应该达到的标准更有指挥意义。用什么话、用什么形式写出的作文能得高分、能讨阅卷老师喜欢,学生就会怎么写,至于自己的真情实感则变得无足轻重。当我们的作文教学,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被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之后,教学效果自然就不尽如人意。教师们的作文指导课总是从形式、技巧、方法等方面入手,很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如何积累生活素材,如何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提炼出文章的主题。至于教师撰写的评语,常常缺乏深、准、新、实,而流于浅、泛、旧、空,尤其是缺乏“寻找作文闪光点”和鼓励创新的自觉意识。这样做,忽略了对学生应有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很难提高。
  (二)机械化、程式化的师承教学模式
  在调查教师写作知识的来源中我们发现,老教师的传授以及借鉴名师的经验占了很大部分,教师是从已有的学习经验中获得对作文教学的基本认识。但通过进一步了解,我们发现很少有教师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进而使得整个作文教学过于机械化、程式化,只是按时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没有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使得不少学生对作文课缺乏兴趣,更不可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統作文教学中,教师是信息的绝对占有者,学生必须学习各种文体知识。如通过访谈了解到,一名教师在学生时代就特别推崇陶渊明的诗作,所以讲解作文的时候大多数都引用他的事例,要求学生加以模仿,在他的影响下,一个学生将陶渊明的材料从初中一直写到了高中,除了语言有所丰富,所选内容基本不变。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学生知识灌输的单一化处理与对学习内容的过分肢解,是传统作文教学的两个显著弊端。由于单一化处理,所以盲目推崇某种写作模式、写作材料,强烈灌输某种写作意图,且不允许学生发出质疑的声音。
  传统作文教学习惯性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只有改变这样的传统,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写作规范的基础上,能够自主、创新、开放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书写自己最想说的话,发表对生活最真实的感悟,勇于尝试多种文体的写作;每一位教师结合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学生给予指导,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在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
  (三)教师不愿意“下水”作文
  “下水作文”是教师在作文指导时为学生作的示范,是根据学生作文的命题或要求,教师亲自动笔写成的并用于指导学生作文的文章,也就是教师写的范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教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写与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有许多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自己却常常不下水,也不愿下水,甚至是怕下水。上表数据显示经常下水作文的教师比例仅占27.1%,这实在算得上是作文指导上的一大失误。当前多数情况是老师出个作文题目,然后进行所谓的指导,灌输写作知识、写作技巧等理论,之后便让学生写,最后老师讲评。这一套程序下来,必然让学生感到有点抓不住要领,觉得作文非常神秘。这种不善于“下水”的教师由于自己没有切身的体验,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感知和把握,难以给学生切合实际的引导和指点,其结果往往是束缚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创造才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会写作文。”这就说明学生作文水平与许多语文教师的作文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作文教学改革中,我们语文教师绝对不能忽视提高自身的作文能力,因为只有勤于动笔才能言传身教。
  四、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施途径,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写出有个性的好作文。
  (一)更新作文教学的观念,融作文与用文为一体
  我们的作文教学,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没有认清“应需”的目的,没有处理好考试与应用的关系。“考试”一直都是作文教学不得不面对的沉重话题,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教学,使我们的课堂上充满了科举思维的尘埃。学生养成了一种虚假的、机械的、条件反射式的、作文选式的思维方式。他们在获得高分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泯灭了个性,扭曲了心灵。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仅仅能够造就出在考试中拿高分,在实际生活中不会写作,不会用书面语言来交流的所谓的“人才”,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也许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应时刻记住作文教学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一切是为了学生在日后生活中的应用。作文教学在课内课外都应立足于“应需”,使课内课外相通,使学生明白课内作文正是课外所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并因此增强他们的生活能力,而不是单纯以应试为目的。因此作文教学应遵循写作规律,在作文教学中重视读者意识,扩大学生作文的读者源,重视作文教学中的及时反馈,使学生感受到作文过程中“自我”的存在,享受到作文的乐趣。另外还要把学生引领进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去,使具体的活动与学生的作文融为一体,使他们感受到作文确实是生活之需,交流之需,以此激发其强烈的写作冲动和欲望。
  (二)构建开放的作文训练体系,融作文与生活为一体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的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这明确的告诉我们,学生的作文不能闭门造车,要变封闭为开放,投入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使作文和生活融为一体。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所以,学生作文首先要有话可说,要有具体的内容。具体内容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产生作文的需要。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在扩展视野的同时提高认识,在有了生活材料的积累后,学生写起作文来就有话可说,做到言之有物了。同时,学生在积累生活材料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自我表达的欲望,加上教师有意识的鼓励,他们的作文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浓厚起来。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多样化的生活,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对事、对物、对人都充满感情,这样才会有话可写。
  (三)变“岸上指导”为“下水示范”,融学生作文与教师作文为一体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教师居高临下的审视着学生。在作文教学中,也常常是学生写,老师改,很多老师没有树立起和学生一同作文的观念,在作文教学中没有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经常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写什么等,如果教师能够亲自“下水”示范,获得亲历的体验,指导更能得其要领,必然会给学生提供很中肯受用的指导,教师“下水”,能使学生少走弯路,顺利过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下水作文要看情况而定,不能次次都写。否则,就会给学生的写作思路与创作思维以限制,从而使原本丰富多彩的个性强求一律,致使作文教学走向死胡同,失去童心,缺乏真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掌握,而且还要为学生作文营造相互学习、切磋研摩的氛围,加强师生交流,培养学生自由表达,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真正实现“下水作文”的教育价值。
  (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自由表达,实施多元化评价
  从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上讲,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两个方面应该是协调统一的,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过分强调了“社会需要”这一方面,过分强调了统一服从,而忽视了学生个体成长的选择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的培养。而今天我们特别提倡学生的主体性,更加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关注学生生活独立的价值。学生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其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其个体经验,珍视其独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鼓励其自由表达。实行多元评价。我们的教育要对全体学生负责,要让每个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成长,并且是快乐自信的成长。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促使作文教學三维目标的实现。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我们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作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只有确立了这种思想,才能在作文教学有效杜绝那种一门心思给学生灌输写作技巧或写作知识,忽视学生的个人情感、个人经历,不注意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真实感受的做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李乾明.作文教学理性的突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吴堂.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增效对策[J].学科教育,1998(12).
  [4]傅南轩.小学作文教学观念的更新[J].小学教学研究,2001(03).
其他文献
当前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面临着尴尬的境遇:一方面教师苦心经营,帮助学生寻找名家作品,推荐优秀文章,期望打开学生的视野,为写作教学带来新鲜的空气;另一方面多数学生在大量的“读”后却仍然收获甚微,苦于写作无法得到很大的提升。是教师推荐的精品“不精”,还是学生阅读的量不够?这种困惑的纠结曾经也苦苦地困扰笔者,在不断的反思过后,笔者才意识到作文训练如果一旦脱离文本的教学,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初中
从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的命制趋向看,阅读能力的考查越来越明显地被体现出来,单纯地就试卷分值计算(以江苏卷为例),文言阅读、诗歌阅读、散文(小说)阅读、文学(论述)类文本阅读等阅读类题总分值高达67分,这还不包括阅读能力体现在语言应用类题和作文题中的分值。因此,重视语文阅读教学已成为一种共识。从实际教学中观察,目前学生在高三一模复习后期,阅读类题型中的失分仍然比较明显,归结起来,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较
一、引言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以下简称PIRLS)是由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IEA)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全球性学生阅读素养比较项目,其主要目的在于检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PIRLS测评从2001年开始,每隔五年举行一次,至今已经举办过4次。从2001年至2016年的历届PIRLS中,每次
《驿路梨花》是2016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这篇文章已经连续很多年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了。文章主要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以发生在云南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展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人们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先生1977年写作的作品。谈及《驿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必修一上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这篇文言文来说,难度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初高中知识与能力的衔接问题,文本本身的语言表述带来的理解障碍,当时的三国形势与历史背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大部分教师都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围绕“退”字梳理故事情节、品鉴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分析文章中三个君主的形象、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特别是秦晋恩怨、分析经过围攻郑国
磨课是指精心打磨课堂教学设计,反复推敲研磨之后,使课堂更加精彩。但大多数教师磨课时更注重斟酌、优化一个教学设计方案中的细节部分。与之不同的是,这里所谈的“一课多磨”指的是把一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出多个教学方案,从中选出最优的“方案”,让课上得更有品质,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师能、师技素养的提升。也可以说这种“一课多案”设计的磨课方法是教师自我专业快速成长的一条捷径。虽然在这条孤独前行的研修路上,需要
一、导入,语句有什么特征?  师:让大家预习的文章,大家有没有预习?能不能读懂这篇文章?  生:(七嘴八舌地说)预习了,不能读懂。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没读懂的原因,为什么读不懂,是什么情况下的读不懂,是不喜欢这样的文章而读不懂呢,还是就读不懂文章在说什么呢,抑或是喜欢这样的文章但读不懂,既不喜欢也读不懂。大家到底是哪种情况?  生:(几乎一起回答)既不喜欢也读不懂。  师:喜不喜欢,是一种情感评
【教学设想】  《雨巷》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中的一首新诗。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让学生认识到新诗的“新”中具体的内涵——新诗不仅是白话创作,摆脱古典诗歌的严整格律的限制,更体现出现代人普泛的“现代情绪”。《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是一篇象征意味强烈且抒情色彩浓郁的现代诗歌,“丁香”“雨巷”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刻象征意味一向是教学的重难点。这首诗朦胧多义的特点,给学生的直接感知和情感
俗语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一些语文学科薄弱的同学急于提高语文成绩而沉迷于题海战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认为语文成绩已经定型,不会有提高,于是对语文复习采取敷衍态度甚至放弃。这两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在中考前这几个月时间里,考生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复习语文,而且只要科学复习,语文成绩还是能有一定提升的。而这一阶段,语文老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要想提升语文成绩,语文
“道形于言,叙理成论”,议论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论是非。即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让读者来接受信服这一观点。“心与理合”,“义贵圆通”。在议论中,如何有力地对论点展开议论,把道理阐发全面深刻,令人心服呢?下面笔者就以2015年高考优秀作文为例,对议论文如何能够充分说理做一点探究。   一、从四个层面展开联想   1、时间上的古与今   运用例证法,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