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导入成为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引擎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_yu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一节课的开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教学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着一节数学课的成败.生动有趣、极具启发性和艺术性的导入,能够极大地锁定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新知探究.但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新课导入也绝无一成不变的模式,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契合学生的喜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开展,从而让学生在新课学习之初就因精彩的导入而对新知学习充满好奇,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优化教学的效果.下面就高中数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环节的设计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巧设情境,激活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情绪色彩的、以生动形象为特征的场景,从而引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走进精彩,理解教材的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理念下呼唤教学价值的取向要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凸显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数学新课的导入,其任务也应逐渐将单纯地为知识学习做准备,转变为向情感诱导,让学生在情感热烈,气氛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新知.因此,导入阶段,教师更应强化情境创设的功能,激活学生好奇心,进而产生对新知学习的浓厚情感.
  数学学科,给人的印象总是刻板严谨有余,活泼生动不足,这也导致传统的数学课堂总是气氛沉闷,情感压抑,学生思维的火苗因缺乏点燃的火种而熄灭.而如果我们教师在新课之始通过给学生营造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小故事、小游戏等情境,适当植入趣味成份,便能让枯燥抽象的数学课堂也变得生动具体,生机勃发,从而让学生兴趣十足,积极主动地投身学习.如教学“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笔者给学生讲述高斯的故事:十八世纪的一个课堂上,一位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学生计算从1到100的和.其他同学有的在苦思冥想,有的在奋笔疾书,但有一位八岁的小同学,却只使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得出了结果:5050.这位小同学是谁呢?你知道他是怎么算出结果的吗?由于大部分同学在小时候都了解了这个故事,他们也都知道这个小男孩是高斯.他是将算式两端的数,以及与两端距离相等的两数分别相加,最后一共有50个101,从而得出了总和是5050.笔者借助学生的这一已有经验,加以引导:高斯的算法还可以这样来理解,把原式的数顺序颠倒一下,然后将两式相加,得出
  1+2+3+…+100
  +100+99+98+…+1
  ……
  101+101+101+…+101=101×100
  再被2除即可得出原式之和了.对于这一步,学生是轻松自然地理解接受,笔者抓住这一契机,紧接着追问:“对一般的等差数列{an},前n项和Sn=a1+a2+a3+…+an,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本节课就和大家就来探讨这一问题.”这节课,首先通过讲述故事,奠定了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接下来经过讲述的巧妙启发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掌握了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倒序相加法,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n=n(a1+an)2也深刻领会.
  二、设疑问难,打开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处处设疑,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不断迈向纵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探索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延伸.而导入恰是设疑的最佳时机,在学生刚刚进入课堂,其注意力也是最集中的时刻,教师通过设置思维障碍,给学生新知探究之途人为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新旧知识经验之间产生冲突,点燃学生一探究竟的好奇之火,从而形成了学习上的不竭动力.如教学“余弦定理”时,笔者这样设置疑问:大家都知道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满足勾股定理:c2=a2+b2,那么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如何呢?大家是否可以大胆猜想,锐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否也可类似于有c2=a2+b2-x?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我们能否也将其表达为c2=a2+b2+x?倘若真的有这样的关系,那么这里的x是多少?这样的设疑,可谓贴近学生已有知识,又极具探究价值,对学生不失为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课题,也自然为下面教师引出对余弦定理的推证奠定了思维的伏笔.
  三、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舞台,数学知识也蕴含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人为地割裂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将数学“悬空”,导致学生对数学缺乏情感的认同,这也是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之一.在新课导入环节,借助生活元素,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不仅可以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更可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如教学立体几何“锥体体积”这一内容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一个圆柱形容器,以及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另一个圆锥形容器,用它们分别来装沙子,当学生直观的装满圆柱形容器的沙子装在圆锥形容器中,可以倒入三次.面对这样的事实,教师发问:“大家说说,这二者的体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立即就能发现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这个三分之一的关系对等高等底的其他形状的锥体和柱体是否也是成立的?如果是成立的,我们能否从理论上给予严格的证明?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一问题.这样的导入,将学生从生动真实的生活实际引入到严谨缜密的数学课堂,过渡自然,契合了学生的心理,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总之,数学课堂中的新课导入灵活多样,限于篇幅,这里只列举一二,旨在抛砖引玉.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反思,设计既引人入胜,又催发思维的导入方式,从而真正在新课之始就让学生对新课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随着数学教材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对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呼声不断的提高,数学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应运而生.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
解答高中物理力学问題需要具有一定的解题策略,但是,并非每种解题策略与方法都适用在所有问题当中。因此需要总结出常用解题步骤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夠更好地解答物理力学问题,不断提高解题速度。
课程改革向原有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创造性地利用多种手段优化课堂教学.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新课程倡导:引导学生积
“板—块”模型主要考查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计算、能量问题等。若需计算单个研究对象的摩擦力做功,则摩擦力可能做正功,也可能做负功,公式中的位移为物体相對地面运动的位移;若需计算系统的摩擦力做功,则静摩擦力对系统不做功,滑动摩擦力对系统做负功,公式Wf=-fs相,s相为滑块相对板运动的相对路程,摩擦力对系统做的功等于系统产生的内能,即Q=fs相。在由小滑块与长木板因相对运动而发生相互作用组成的系统中,
一、平衡常数K的类型和定义  1.实验平衡常数(又称经验平衡常数)。  实验平衡常数是通过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测定后经计算得到的。  实验证明:对于任何可逆反应aA+bBgG+hH。  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各生成物平衡浓度系数次幂的乘积与反应物平衡浓度系数次幂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  Kc=cgGchHcaAcbB。  Kc——实验平衡常数,常称浓度平衡常数。  对于由理想气体构成的气相反应:恒温
新一轮的课改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且积极创造有利的自主学习条件和因素,不断加强学习化学的独立性,促使化学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在诉求.在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下,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成为了大势所趋.它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本文就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从学生的实际诉求出发,
“与量有关的计算”一直是化学计算的难点问题,已有“数轴法”等方法可以解決此类问题,但是数轴法操作起来仍然比较麻烦,费时间、费精力。我在学习时发现“待定系数法”可以轻松应对此类问题。“待定系数法”在数学上用途颇广,在化学上通常用来解决化学方程式配平问题。下面我来谈谈如何运用“待定系数法”处理“与量有关的计算”。  化学上很多反应产物都与“量”有关。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铝
在基本理论的支撑下不断地变化得到新的理论与方法就是数学的魅力,可是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陷入了“题海战术”的困境,学生有永远做不完的题,每次都有“新”的题出现在你面前,这让只会“死做题”的同学对数学产生了厌恶与恐惧,可是另一种所谓的“优秀”学生,每天都不怎么做题,却每次都能轻松地拿到优异的分数,并不是他一定有多么聪明的头脑,而是他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技巧.习题变式法的引入将数学教学带入了新的时代,
摘要:情境教学是素质教育下互动教学的一种,能够有效推进学生主体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中职学校物理教学中重视教学情境的取材与创设,能激发学生物理知识学习兴趣,激发问题意识形成与探究能力的提升.本文结合中职物理新课程特点,对情境的取材与创设作初步的探讨,阐述情境取材与创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力图教会学生思考分析与解决物理问题,提升学生物理学习能力与素养.  关键词:中职物理;新课程标准;情